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1-12-28 19:37:55

  《2001:太空漫游》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一):太空

  这几天没怎么看书,三天时间看完了太空漫游,一个人孤寂的在太空旅行,所以英文标题是space odyssey。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奥德赛。

  科幻小说有两种,卫斯理为代表的伪科幻和阿西莫夫,威尔斯为代表传统科幻小说。凡尔纳是故事性和科幻结合最好的。阿西莫夫则是机器人系列和太空小说的奠基人。

  克拉克的这部小说不长,写于1968年,对美国宇航局有有着深远影响。18万字囊括了人工智能,外星文明,星际旅行,人体冬眠等等。我是先看的电影,并没有太打动我,虽然属于科幻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我更喜欢立方体这类的电影,反倒小说我愿意给予高分。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二):毫不违和的60年代作品

  没有那么硬科幻的硬科幻小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惊人地预言人工智能,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凭借深厚的前沿科学知识加以逻辑推论和大胆猜测,要么美国的“第三次浪潮”之早之突破远超我们的了解。60年前的科幻如今读来并不违和,甚至非常熟悉,其中也应该有好莱坞的贡献和电影工业发展的功绩。虽仍有许多图景尚未成为现实,但就发展趋势来看离实现并不遥远。作者唯一未能预测到的是国际形势,书中隐约的国际政治背景还是美苏两级,没有金砖新势力,没有欧洲一体化和G20,没有宗教、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没有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滑坡,没有中国。政治即人心,人心最难料。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小说虽有刘心慈爆红在前,但仍然在文笔、逻辑和世界观的构建上多努力才行。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三):科幻的奠基与对后人作科幻的启发

  刘慈欣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看完克拉克这个科幻,我想说确实刘慈欣的《微观尽头》和《三体3》里有借鉴,个人认为《微观尽头》是对《2001:太空漫游》里鲍曼坠入大星门之后宇宙负片的扩写,《三体3》中云天明给程心讲的故事中的违反透视原理的点子也有借鉴,但个人觉得大刘把它用活了。《三体3》的叙事最后是整个宇宙的“毁灭”,其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最终的胜者。而《2001:太空漫游》则像是隐含弱肉强食,人类自己触发了月面上的人类文明已慢慢长大的报警装置,于是,土卫八的星门“抄袭”了鲍曼的记忆,毁了银河系,当然,当它最后在地球之上看受它毁灭太阳之后失衡的太阳系的精灵:地球人类 的时候,谁能知道它会不会去逗弄濒死之人。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四):就其成书年代而言思想令人震撼,然则终觉过誉

  不得不承认这本著作和我之前所阅读的大部分科幻小说截然不同。大多数的科幻小说作家,往往让想象力信马由缰,然而克拉克的这本小说,却有着难以置信的令人惊叹的细节,仿佛他是在描述他所看到的事物,而非想象。飞船的各种细节,以及宇宙的各种景观,都令人叹为观止,难以置信的真实。此外,考虑到本书的创作年代,1964年,期中的若干点子已经成为后来科幻小说创作灵感的源泉,譬如电脑智能Hal的意识的萌生与背叛。无疑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震撼!但是,对这个结尾我十分不满意,我理解作者可能是想塑造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智慧的氛围,然后这种模糊的,不可知的,形而上学,没有逻辑的,混乱的描写却是及其令人失望的。豆瓣评论很多网友大呼震撼,然而我认真看了很多,包括长篇评论,没有一个解释清楚或者试图解释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意图,或者尝试对本书结尾进行分析的文章,只是不停在说多么震撼等等十分空虚的描述,可见大部分读者也只是附庸风雅而已。我十分认可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说不明白自己在想什么,那他多半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我看来,作者是这样,他诉诸于某种不可知的神秘的力量,却又解释不清到底为何,很多读者也是这样,他们听说这本书很好,也拿来读,到最后只是满口震撼,却说不清作者的意图,无非附庸风雅而已。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五):星辰的运行,没有生命存在的宇宙的缓慢循环

  “山谷之上升起一轮满月,远山则刮来一阵寒风。这天晚上会很冷——不过,冷和饿还算不了大事,不过是生命背景中的小小一部分而已。”

  “但是现在,只要武器存在,他也就活在借来的时间里了”

  这些句子实在太有张力了。

  从人类的起源到,巨大黑石的发现,人类探索黑石的奥秘,最后进入到某个卫星中永远沉睡,化作婴儿醒来,相对于茫茫太空而言,渺小的地球在未知的力量作用下,即将开始新纪元。

  人类的进化是在伟大到无法想象的高智商物种指引下进行的,在多年以后出土的奇怪巨石又标志着他们的不朽能力。

  作者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那些星辰的运动,光影的或收缩或闪烁,黑暗和光的对比,浩瀚无边的宇宙带给人的恐慌以及未知力量的翻云覆雨,比寄蜉蝣于天地这样的句子更加宏大,在作者笔下,地球也不过是蜉蝣。

  这就是真正伟大的科幻作品吧,带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对未知的探索,把人指引到一个仰望星空又敬畏宇宙的位置,那些细节的描绘和场景的构造实在是太美妙了,他没有自顾自构造出一个世界观,他只是在叙述某种可能性,某种能引发无尽想象的可能性。

  我们对宇宙的假想敢于动辄几百万年,但那只是在星辰的运行,没有生命存在的宇宙缓慢循环的前提下,一旦涉及到人类自己,百年就已经是尽头了。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六):石火光中寄此身

  今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获雨果奖之后,对外宣布了一系列催生这部科幻小说的前人著作,其思想源头中就包括来自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爵士的这本《2001:太空漫游》。

  这本经典的科幻小说有大家熟悉的情节——地球文明探索太空,积极联络更高级的星外文明,结果招致毁灭性的打击。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科幻小说中的经典,归功于作者将科学家、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的三重身份融为一体,他以扎实渊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为画笔,以引导大众接受常识的耐心,让读者借由书中角色的眼耳鼻舌身意,仿佛亲身进入宏大无限的外太空探索之旅,每一个感官都得到庞大、传神、真实的细节冲击,精神世界受到了震撼与洗礼。

  LP(神经语言精神学)强调,人可以通过“换框法”来突破眼下的琐碎、狭隘、偏颇,获得精神层次的超越。哲哲觉得,通过阅读阿瑟?克拉克等科幻大师的著作,可以达到“换框”的目的。

  当内心压力需要得到排遣时,可以独上高楼,仰望星空,默念白乐天《对酒五首》第二首:“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七):人类是智慧生命吗

  以前看过2001太空漫游电影,除了震撼于太空场景,没有细想电影本身想表达的,直到现在重新看了小说,才有了自己一点肤浅的理解。

  当远古人猿拿起骨棒时意味着人类智慧的启迪,在书中这个启蒙是由石板完成的,某种智慧创造的石板。全文并没有对这地外智慧有任何正面的描写,有的只是黑色的石板和后来在红巨星上的飞行物。没有正面的描写反而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如书中所写"心智最终可以摆脱物质,就和血肉之躯一样,机械躯体也不过是跨入另一种存在形态的垫脚石而已----许久之前,大家称之为"灵魂"的那个存在。接下来,如果还有比那更进一步的超越,那唯一可能的名称就是上帝了。"智慧的存在不一定是生命的形式,在浩瀚的宇宙中却选择红巨星作为生存地,说明至少这智慧不像人类一样,甚至可能都不是生命的形式。这也说明了宇宙的无限可能。

  反过来说,人类是这未知的智慧所启蒙的,甚至可以说是其引导出来的智慧,那人类是否真的能称之为智慧生命吗?哈儿只是人工智能,但其毫无疑问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并且最终哈儿"背叛"了,杀了发现号上的宇航员,从这个角度看哈儿真的还只是单纯的人工智能吗?是否哈儿也是能称为智慧的存在?如前文所说,人类的智能是由未知的智慧启迪的,就像人类创造哈儿这样的人工智能一样,人类是否也是某种智慧创造的"人工智能",人类真的是智慧生命吗?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八):神一般的存在

  刚看到书名时,很担心2001太空漫游对2016年的读者还有吸引力么?

  事实证明,大神之为大神,其实力是经时间考验证实的。克拉克神令书封上的句子成为事实陈述而非销售广告。

  几十年前人类尚未登上月球时,克神便已将宏大的宇宙世界徐徐铺陈于读者眼前。他描绘飞往火星的空间旅行,庞大的星际中转站,神奇的时空“星门”,注意,我用的是描绘而非构建、想象,基于其科学性2016年的读者很容易将它作为认真的科普读物或者空间纪实小说而非科幻小说来看待。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些神秘莫测的星外来客,具有高级文明的智慧生物,它们将广漠宇宙当作进化实验田所不断进行的实验。地球人类不过是其随手撒下的诸多种子里开结果的一个而已。即使在地球生物中,我们也不是唯一一个被“上帝”选中的物种,这一点恐怕会让不少人类沙文主义者的自尊受挫。

  而书中提到的具有自我学习进化能力的计算机哈尔,虽然至今尚未真正面世,但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人类构想过许多种被智能机器人背叛的桥段,可从没有人象这样,想到智能机器人会因为它所接受的需要欺骗同伴的任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而发生行为扭曲,从而造成背叛和谋杀。

  此外,当发现号上最后一名宇航员鲍曼被“接引”至星际高等智能生物的观察室时,他自认作为人类代表特别注意自身仪容举止的心理描写也相当到位。

  不能否认,最后那关于鲍曼带着记忆“转世重生”的整整一大部分,我都是晕晕乎乎看完的,完全被克神对于人类文明起源,发展,宗教乃至终极命运的充满哲思的遐想征服了。

  令人欣喜的是,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共四本,这是第一部。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九):真相,在意料之外

  本书原名为2001 A Space Odyssey,很明显,在克拉克眼中,它是一部史诗,一部太空时代的奥德赛。

  的确,这是一部史诗,一部太初至未来的史诗。 克拉克以流畅轻盈的笔,划出从猿人,到登月,奔向土星,穿越星之门,直至鲍曼作为星童回到地球的轨迹。 这当然是史诗,一部壮丽、恢弘的史诗,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史诗。与克拉克描述的相比,人类几千年所经历的历史都平淡无奇,仅是一瞬间。

  在四部曲的第一部中,时间、空间比人的存在更加实在。 在这里,人的活动显得并不很重要,能感觉到的,更多的是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当然,还有时间的消失。

  不同于玄幻小说,克拉克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对太空飞行,对电脑智能的描述充满无比的真实性,理智,在书中闪烁炫目的光芒。

  作为科幻作家,克拉克以这本书回答着一个悠久的哲学命题:人是什么?人类向何处去?

  不过,真相,究竟会是什么呢?也许恰如克拉克所说:“至于真相,一定更在意料之外----自古皆然。”

  随便说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译本出版过3个版本,2007年版为大32开本,2013年出版了盒装4卷本,我读的这本2014年版却是16开本。开本变化还是满令人讨厌的。好在,在旧书店拿到本32开精装散本,呵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十):仰望星空

  2001:太空漫游

  2001:A space Odyssey

  因为“太空漫游”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多么迷人的呼唤,多么诱人的标题,如果你迷恋神秘未知的事物,那有什么比宇宙这个谜团更庞大更难解的呢?

  作者的前瞻性,想象力是不容置疑的被许多科技工作者(估计很多来自NASA)称赞过许多遍。当然我相信他许多的想象是在大量阅读专业资料,最新论文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神展开。

  当猿人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一刻,人类便被卷入了进化的洪流中势不可挡的向智人前进。人类和其他物种从此分道扬镳,成为地球中一个奇妙独特的智慧生物。不是海豚,不是大象,不是猎豹,不是猩猩,是人类,这是人类自己的选择?还是另外什么东西的选择?是不是每个物种都遇到或者得到了这个开智的指引,然后只有人类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一起是不可逆的千万次的偶然构成的吗?

  人类从何而来?将向何去?。千百年来自从人类会思考之后从来没有停止过问这个问题,有许多人给出了许多的猜想,许多人选择了不同的可能性,有宗教的,有科学的,有哲学的,有不可知的。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黑洞,人类无数次的投入答案,但每一次都只是被吞没,没有回应。 这本书也试图在寻找答案。

  人类什么时候会再一次面临当时第一次学会使用工具的猿人的选择呢?什么时候会进入无法想象的进化呢?或者灭亡?

  说实话,看到木星和土星的描述,还有最后终极大穿越到时候,脑子有点卡住,感觉想象力跟不上作者的文字,脑袋中缺乏明确的图像,看来最近是太少发白日梦,脑袋变钝了。还是说脑袋变懒了,只是期待着导演直接给我一个震撼的画面就好。这个情况在看《地光》的时候也出现了,大概有一半的篇幅是用来描写多精美绝伦的对月球地貌,我一直只是识字的掠过,却无法构建那些壮丽优美的风景,甚是可惜,感觉少了一半的乐趣

  2001的同名电影拍得非常隐晦,都快赶上欧洲艺术电影节的参赛作品,如果没有看过书,真的就像哈德逊一样从首映式冲出来抱怨“有没有人给我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将是 2010,2016和3001。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