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的孤独啊经典读后感10篇
《帆的孤独啊》是一本由(英)麦克·莫波格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一):真的是很棒很励志的小说
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整部小说,真的是很棒很励志的小说
不管是爸爸的波折的人生故事,还是18岁女儿独自一个驾船环游的故事
每一段都是精彩到不行的经历
没有狗血的情节,苦难只是映衬了更暖人的温馨
超爱这个故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其中获得力量!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二):翻译太烂了!!!!!!
本来应该是很差,为了麦克·莫波洛,有点儿不忍心。
但实在忍不住,好久好久没见过这么差的翻译了!!
仅凭第一页:
”我知道我的名字是亚瑟·霍布豪斯。亚瑟·霍布豪斯这个人是有起源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我有过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但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谁,又或许连上帝都无法确定。“
”我一直都知道我有一个姐姐。在我的一生中,她都一直在我记忆或是想象的最深处,但到底是记忆还是想象,我时常无法肯定,她的名字叫凯蒂.......我能听见她的笑声,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吱吱的笑,慢慢地会变成欢快的咯咯笑。姐姐咯咯笑的声音像笑翠鸟一样。她有时候会雀跃着进入我的梦中......."
除了不知所云的翻译,还要吐槽的是这本书的编辑。不知道他或者她是如何对这本书进行编辑的,标点断句一塌糊涂。
或许,往后看会好一些。但实在没有勇气了。。。。。。。。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三):半明媚半忧伤的励志童话
花了3个多小时看完,我将之定义为一本充满希望和励志的童话书。主人翁亚瑟是一个孤儿,因为没人撑腰做主,不幸被大英帝国抽中送去了遥远的澳大利亚。在那里,他遭受了童年的虐待,青年的失业,以及混乱的越战,曾经潦倒到进入精神病院,但也遇见过温暖的梅格斯阿姨以及最终让他找到人生归宿的妻子。
亚瑟的人生,以各种悲剧和喜剧交替着,当你差不多感觉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就来了,而当你差不多觉得幸福在招手的时候,下一个打击又到了。当然,最终还是一个喜剧。当亚瑟的女儿艾丽完成了环球旅行并找到了他的姐姐,当宇航员叔叔一家子出现在餐厅,当那个音乐盒居然还被保存着,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不能再好的结局。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那个逃走过程中死去的男孩、那个喝醉酒被淹死的好友、那些在越战中死去的战友……在这些经历当中能够活下来,的确是需要有些运气,而那个无时不在的钥匙或许就是心底的对希望的坚持。主人翁在生命的最后说,这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这只是结束。
是的,每个故事都有结束,无论悲喜。
而我们总愿意去相信一些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四):是时候说再见了
这就是这个故事,我的故事的结局。我身上即将发生的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都会有的共同的结局。这既不是个快乐的结局,也不是个悲伤的结局。只是一个终结,是时候说再见了!
亚瑟6岁时拿着幸运钥匙在船上晕船的幼童——7、8岁时是与马蒂和很多伙伴在库珀农场做苦工,被猪仔贝肯虐待的孤儿——之后与马蒂骑着大黑杰克(马)逃出库帕农场被方舟中梅格斯阿姨收留,在丛林中与马蒂、母亲般的梅格斯阿姨、大黑杰克(挚友般的憨厚的马)、巴纳比(面容哀伤的驴)、亨利(大家的开心果,一只袋熊,在亚瑟与马蒂走后几年就死了)过了一段幸福开心的少年时光——17岁与马蒂开始在大城市工作,赚到属于自己的报酬,感受到自己长大了的快乐之中——船厂破产,双胞胎般的伙伴马蒂死了,又和梅格斯阿姨生活,过着迷茫的生活——而立之年,梅格斯阿姨去世了,接着大黑杰克去世了,和大黑杰克相依为命的巴纳比也走了——又称为孤儿,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开始酗酒,赌钱甚至自杀——45岁在医院遇到自己美丽的另一半,人生开始从低谷往上爬——成为丈夫,可爱女儿的父亲,过着幸福的生活——可能60岁以后吧,被病魔判了死刑,自己的人生走向结束。
这一生的过程中,儿时的时光会停留很久,而以后的时候反而会过的仓促混沌。
“人生一闪而过,还来不及注意就已经结束”这是真的,我现在处在l类似于他的第四个阶段吧,珍惜珍惜......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五):孤独的人不可耻
最朴实无华的文字,也可以成就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本书便是如此。这是一个关于孤独和爱的故事,关于回忆和信仰的故事。人生中经历的波澜起伏在最后回忆起来仿佛是像看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生命中那些你曾以为会一辈子的人可能只是陪你走了人生的某一段,很多时候人都是孤独的,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未知,面对伤痛。
本书以两个人的角度来完整叙述了这个故事,第一部分是父亲亚瑟的回忆,一个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顾自己的人生,这样平和的心态,平淡的语气,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才会有的。我喜欢这部分的叙述,不愤世,不煽情,平淡中有一种真诚;第二部分是女儿艾丽的航海日记,一个十八岁的女孩独自驾驶着小船从澳大利亚到英国去寻找父亲失散多年的姐姐,是为了完成与父亲的心愿,也是实现与父亲生前的约定。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不管是父亲还是女儿,都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人生虽然既然不同,但是他们一样给人以希望。孤独是人生的本质,爱是生活下去的勇气,而信仰则是坚持下来的动力。书中的那把钥匙,就是所有人的信仰,它把两代人联系在了一起。只是故事的结局太过完美,对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来说,这样的故事总显得不那么真实。但是作为儿童以及青春文学而言,这个故事已经足够精彩的了。
“帆的孤独啊”,很喜欢这个中文译名,很有诗意,白色封面上的那艘黑色帆船也很是写意,整体都与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协调,还真有那么点的孤独的味道。一直认为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每个人的内心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所以有些事情也必须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和承受。只是再多的伤痛,都不能放弃自己,时间会让一切平淡下来,相信认真生活的人总不会有太差的人生,就如亚瑟。他很平凡,正是他的平凡和弱点才更加打动我们,因为他就如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人。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六):wide wide sea
《帆的孤独啊》多么忧伤却明媚的书名,让我忍不住买了下来,并且一口气将其看完。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亚瑟的一生,半自传半故事性。第二部分是艾丽(亚瑟的女儿)的航海日志,在我眼里艾丽是背负梦想的英雄。
看了全书 四分之一的时候,觉得故事太过简单,平淡,仿佛自己已经猜到了结局,然而后面故事的情节远远出乎我的意料。然后心情,感觉什么都改变了。喜欢这个故事,这本书。
如果之前没有在文学课上学习 塞缪尔·T·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这首在书中出现不止10次的诗,我相信我内心的感受不会那么强烈,或者说不会那么亲切熟悉。
大海,渔夫,水手,信天翁。
梦想,生活。
我不想告诉你,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当中曲折婉转需要你细细品味。
但我绝不吝惜读完此书内心的所悟所感。
quot;很奇怪儿时的记忆会在脑中停留很久,而且一直生动,也许是因为我们在很认真地过幼年时光,每件事情都是第一次,那么新鲜,难以忘怀。而长大以后,我们的日子变得混沌不清,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人生一闪而过,来不及注意就已经结束。"
活在当下,就享受当下。艰难的现在必将引你走向幸福的未来。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遇到的每一个人,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它的深意,只是那些深意需要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某些时日体会出。这些会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而面对改变,我们有时候无法做出选择,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只要你愿意,即使深陷绝望低谷,你依然可以拥抱希望。
生命总是如此奇妙,人生短暂,请你务必好好珍惜。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七):个人与时代的悲伤
麦克 莫波洛的书永远都是这么悲伤却美好,个人的命运隐在历史大事件背后,衬托出个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孤独命运,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所以对于孤独便总是有着深刻的感受,当我们读他们的故事时,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孤独的孩子,随着他漂泊的一生起起伏伏。
《帆的孤独啊》,很少有书肯把名字起得如此引人叹息,所以未读便先知这定又是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只是什么样的帆会承受孤独?
我们都是有根的人,只是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初被放逐了,从此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主人公亚瑟便是这样。英国在1947至1967年间放逐大量儿童到澳大利亚,政府认为这是为了他们好,但殊不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对生命是一种多么残忍的剥离。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离开了记忆,一生都像是那次远航飘飘荡荡。
亚瑟留给自己真实记忆的只有脖子上的一把钥匙,和一支永远也不能忘却的歌谣,而多年后他甚至不知道这两者是出于自己的想像还是出于什么。当生命渐消逝,她的女儿决定完成父亲的心愿,孤帆回程,找寻他的亲人。
书分两部分,前者是亚瑟的回忆,后者是女儿在海上的日记,人的一生恰像一叶孤帆,但是有时命运的不能把握,更加重了这种孤单的印迹。恰像上一次读到的作者另一本书《奔向荒野》一般,小人物与大时代完美的结合,将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但这本书却有一个很大的重复点,上一个故事讲述主人公在荒野中迷路,一直走一直走,最后被一个爱护动物的女士收留,这个女士仿佛世外桃源般的神秘人物一样,而这本书中,作者显然也是沿用了这一路数,将主人公的逃离也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两个相同的手法,倒让人产生了一种突兀的感觉,觉得他们的逃离必得有这么一个人的出现才能解决,所以故事最怕重复,一重复就让人觉得都是安排出来的,而不是故事自然生长出来的。
所以尽管这本书总体上读来承袭了作者“最会讲故事”的风格,我却觉得稍逊《奔向荒野》那本一点儿,那本书简直给人惊叹,让人知道故事原来可以这么写。而另一本书《柑桔与柠檬啊》光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我想那本应该也非常棒。但总得来说,作者的确是会写故事的人,他的视角非常独特,写作手法总是出人意料,最大的特点便是结合引人关注的时代背景,将个人的命运里的悲伤无奈与转折道尽,让人赞叹。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八):伦敦大桥垮下来
用最浅显流畅的语言来讲述最真挚深情的故事,貌似不是还难;但如果是在这个基础上,不仅要让读者过心还要让读者过脑,好像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了。其实,过心并不难,七情六欲、酸甜苦辣,哪一种情感和感觉到了极致都能打动人心;过脑也不难,只要事件本身有度数就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把两种叠加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麦克.莫波格不愧是“天生的说书人”,让读者过心又过脑的阅读,他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举重若轻,独特的社会背景、转合的故事情节、温暖的情感氛围,在他的笔下轻松地呈现,不修饰,不刻意。
我对于这本《帆的孤独》的阅读,其实是登山式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在最开始的时候,觉得一切都稀松平常,随着脚步的深入,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好风景在不经意没预料的情景下,呈现在了眼前,让人震撼,让人感叹。就好像亚瑟和马蒂两个孩子逃离农场之后,在当地人的帮助和保护下走出山林时,谁曾料想迎接他们的是居然是一个宽容和接纳的怀抱。当然,当我们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无论远眺还是俯首都另外的一番极致风景了,就像小说的结局,绝对极致而美妙。
这本书的时代跨跃感很强。前面还是父亲悲惨的奴隶式的农场生活,后面女儿已经到航海与太空对话的时代了。时间跨度帮个世纪,却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被移民到殖民地的奴隶生活,不仅在被移民孤儿的心灵上烙下了痛苦的印记,也做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被写在了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只是通常都被富裕的生活表象所掩盖,并且少有人去触碰罢了。就在今天,像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原本为殖民地的国家,因为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仍然是许多移民的“理想国”。在这样的移民大军中,华人占据了很大的分量。他们的生活真的像看上去那么光鲜吗?不一定吧。那么,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作品来描写华人的移民生活呢?我想肯定会。
《伦敦大桥垮下来》,这首儿歌成了亚瑟童年唯一的记忆,代表了故乡的味道,承载着亚瑟对远隔重洋的故乡的思念。而那把幸运钥匙则代表了亚瑟回归故乡的信念,虽然亚瑟最终没能完成这个愿望,幸运的是他的女儿完成了他的遗愿。刻意去听了一下SHE演唱的《伦敦大桥垮下来》,显然和本书中所说的《伦敦大桥垮下来》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是借用曲调而已。书中的插画非常好看,和随书赠送的10张手绘明信片是同版。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九):知道是为了不再发生,而非自我折磨
从教以后,所有课文里面上的最让我痛苦的是莫言的,讲幼年失怙的自己如何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两流尽汗水种的白菜仅剩下最后三颗,却因为贫穷还是不得不卖掉。这篇文章写的极动人,然而给学生讲的时候他们总是嘻嘻哈哈,以他们的经历,只经历过平时吃鸡腿都觉得没味道的日子,挣扎在温饱线下的年代对于他们来说他过于虚无缥缈,最后只得放弃了这篇课文,即便是王蒙车轱辘话来回转的《善良》都没有让我上的痛苦成这样。不要说他们的生活之贫乏不在物质而是精神上,如果有稍微好一点的课外阅读补充也许都会好很多,然而,没有……
被《帆的孤独啊》这本身吸引的原因就是这句介绍“入选英国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语文读本,阅读推荐目录,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在做了,但是,以专业的角度来说,做的很糟糕,让最后的乐趣也变成了痛苦。而欧美的国文教育教学这方面做得一直都非常好,这也是我对书的层次深信不疑的原因。
这本书要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有些平淡,一个英国小男孩麦克,因为稀奇古怪在年代却不值一哂的原因和自己的姐姐分开被送去当时还是大英帝国专用流放地的澳洲,临别前,他的亲姐姐给了他一把钥匙。小男孩在澳洲经历了很多,先是碰到一个坏透了的,如乔治 奥威尔笔下不朽的农场主,历尽艰辛逃出去以后被好心的,看起来很古怪的孀居梅格斯阿姨收留,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造船工人,后来最好的兄弟与梅格斯阿姨去世,船厂主入狱,失去生活目标的麦克酗酒斗殴寻衅滋事住进了医院,却意外的找回了生活,并有了妻子和女儿。当女儿长大以后,他重新激起了回到英国寻找姐姐凯蒂的愿望,而且要用自己造出的船去……读到这里的时候,其实连麦克的自述都还没读完,我却已经被看似老套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并稍稍的明白了这本书可以被推荐,这个故事,或者说这场终其一生的寻找并未期望给任何人树立一种道德范式,他犹如普利兹文学奖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根》一样平静的告诉你:当你这样生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广泛的群体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之中,我不想藉此让你觉得应为自己幸福的生活而感到羞愧,我只是希望你知道曾有这样一种生活而已……不要反思,不要自居,不要求别人做任何事,只是“我说了,能让你知道”。这才是叙述,才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因为这种叙述,阅读才不会是一种强迫,也因为这种叙述,时光飞逝,孩子们才能一代一代的知道有这样一种本可以被避免的痛苦——让我们避免再次发生。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十):孤独,不孤独
《帆的孤独啊》,是我读的第三部麦克·莫波格作品,所读的前两部是《柑橘与柠檬啊》和《孤岛上的红毛猩猩》。三部作品,一部比一部感人至深。
麦克·莫波格,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桂冠作家”,作品百余部,得奖无数。由于他的杰出讲故事和写作能力,被冠以“天生的说书人”、“最会讲故事的人”等美誉。
莫波格的创作充满想象力,他的每部作品都来自于真实事件,是故事却又不仅仅是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或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或有着一个非凡不同的人物,故事在他真挚深刻的情感和流畅浅显的文字下,变得那样动人。这部《帆的孤独啊》就是取材于“二战”背景,讲述了“二战”背景下一个小男孩命运波折的故事。
故事从六岁的亚瑟和姐姐凯蒂分离的情景开始描写。男孩亚瑟手中握着一把幸运钥匙,那是他在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亲人——姐姐的唯一物证,如果那不是亚瑟的幻想,而是真实存在的记忆的话。但是姐姐在哪里,如何找到她,他不知道。男孩孤独存在于世上。
然后,这孤独跨越了国界,经历了流离,承受了体罚——他被送往澳大利亚,被送进一家农场,成为童工,被虐待,被凌辱。这段故事的背后有着一段真实的、悲惨的历史——在1947年至1967年间,约有7000至11000名英国儿童被独自送往澳大利亚,这些一无所有的孩子被放逐到陌生的国度,经历着虐待、凌辱和剥削,用一颗破碎的心,过着破碎的生活。
终有一天,柳暗花明,亚瑟的生命第一次出现可喜的转机,他被人收留且善待,学习独自工作和独立生活,直到长大成人。但是此刻,他依然倍感孤独,孤独一人,孤独一心,生命的天空依然灰暗和阴霾。
直到他遇到改变和重新书写他人生的妻子,他才重识对生活的信心和热忱,从孤独中渐渐走出来。我能从莫波格先生入微的描写中感受到亚瑟心中那份极致的孤独,而此刻,我终于放下心来,因着那个重燃生活信心的亚瑟。那个水手远航的梦啊,那个萦绕在心间多年寻找失散姐姐的心愿啊,在岳父、妻子、女儿和众人的支持下,终于开始准备。虽然终究没能成行,但有家庭、有梦想、有触手可及的梦想的亚瑟,已然不再孤独。最重要的,女儿代替父亲亚瑟完成了这一使命,和姑姑凯蒂、亚瑟失散多年的姐姐得以团聚。而那把幸运钥匙,也终于和它的锁相遇,音乐盒被打开,心中那首《伦敦大桥垮下来》再次响起来。
这样完美、温暖的结局,是一个人从孤独到不再孤独的归途,是人生所有不幸和磨难转折后的幸福花开。那片孤独的海上之帆,人生之帆,是可以走出孤独的。相信生活,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