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是非话寇准》读后感10篇
《千秋是非话寇准》是一本由赵冬梅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秋是非话寇准》读后感(一):这段历史很有爱
其实最开始是看到《百家讲坛》里赵老师讲的课才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住的。曾经寇准于我而言是一个很遥远的形象,但赵老师的书很通俗易懂,虽然讲的是历史但认真严谨之中不乏风趣幽默,把寇准的一生写得非常的生动,层次分明,背景清晰,引人入胜,而且书里太宗和寇准他们两个人实在是非常的有爱!一句“卿来何缓”,多美啊。
《千秋是非话寇准》读后感(二):话寇准
偶尔的机会,看了这本讲述寇准的书。寇准真的是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读过几本书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的大宋宰相——寇准。我们熟悉的就是杨家将中那个正义的寇老西。读过这本书才知道,人们对寇准的固有思维中,有很多并不是真实的。作为一个“孤臣”须是大忠之人,也正是他的这种坚持得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起时在天,落时在地。起落之间,都是传奇。
《千秋是非话寇准》读后感(三):历史研究和八卦
其实研究历史,就是八卦,只不过主角是古人。
研究历史需要掌握扎实的史料。高段位八卦,也得有知情人爆料、文字留底、照片证据或者微博截图什么的。
历史研究者要有严密的逻辑、怀疑的精神。专业的八卦者,也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拿捏好分寸,否则要被人告诽谤。
研究历史人物,要体察古人所处历史情境,具有人文关怀。八卦别人,本身可不就是对八卦对象的过分关心嘛!
赵老师“千秋是非话寇准”,以历史学者的扎实、严密、人文关怀,很好地展现了一个八卦妇女的专业精神。
《千秋是非话寇准》读后感(四):人到四十,简单快乐
我很喜欢出版这个行业,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十分享受和每一位作者的交往过程。从初次见面时心中忐忑,你对我很礼貌,我对你也很客气;一旦进入作者的专业领域,对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再后来说到怎么出书,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有时甚至会因为争执彼此几天不理睬,到最后变成很好的朋友。让你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而且,每一位作者都会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形容词,一想起他/她,那个形容词就如影随形地蹦了出来。
初次拜访赵冬梅老师,约在北大的一间咖啡馆里。屋里人不多,安安静静的,上午的阳光斜射进来,照在绿色方格的桌布上,影影绰绰的,很温馨。她一身红色的衣服进来,笑容灿烂,让我眼前一亮。落座后她笑着向我解释:因为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她平时和学生谈话,也经常约在这家咖啡馆里。
哦?我睁大眼睛,心想:老师和学生在咖啡馆谈话,相信这种沟通一定会比办公室更放松更自在吧?她的学生好幸福。于是,我们的话题从咖啡馆延伸至她在国外的生活,再到她对于电视讲座和《百家讲坛》的认识,再到为何选择讲《寇准》这个人物,再到她目前用英语给国外的留学生讲中国的历史文化。她的思路既松弛也严谨,既缜密又有点天马行空,因为我们后来居然聊到了公益事业,聊到她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我自己本来也是脑子散乱的人,而且聊得越来越开心,索性不准备回收主题了。
眼看三个小时嗖地一下就过去了,下午她还要去给学生上课,我们互相告辞。在回来的路上,我想起她说起自己录节目穿的那身衣服,是自己有生以来最昂贵的一套服装,“哎呀,好贵啊”,而且以前也从来没有化过这么精致的妆,我脑子里的形容词一下子蹦了出来,正像她在微博上所说的:人过四十,简单快乐。
《千秋是非话寇准》读后感(五):“鱼”与“渔”
首先,感谢@翠丝姬君的慷慨赠书。
最初领教赵老师的学问,还是在读《文武之间》的时候,这本对于北宋武选官的研究著作激发起我对宋代官阶、尤其是武阶的兴趣。此后,又读了若干篇赵老师关于唐宋官僚政治的研究论文,也颇受启发。而读到这本《话寇准》,我又领略了赵老师的另一番风采。
既是《百家讲坛》栏目的配套丛书,这就决定了该书的行文风格与内容深浅都需要符合历史普及读物的标准。赵老师在《后记》中说,从讲稿到书的出版,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修改。书中有着许多口语化的表达,但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史事予以阐述,同时还增强了可读性,这确是该书的一个闪光点。“n级官”、“挂掉”,这些时髦的用语让我在阅读中不时发笑。如前述,赵老师写过《文武之间》,这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著作,二者在语言风格上便有着巨大的差异。将不同性质的二者做这样的比较是否合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阎步克老师的《服周之冕》,他在书中曾使用了“被雷”、“bug”这样的词汇,尽管数量不多,但仍能吸引眼球。现代学院派的历史著作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严肃,与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这固然是学者所谓规范、惯例下的选择,而学者能在著作中适当体现诙谐轻松的语言特色,不知道后来者是不是能够勇于做出更多的突破。
从内容上讲,赵老师在书中有着众多对历史情节的想象,但仍旧不失学者的严谨。最突出的体现是第20页的脚注3。这是一段对程羽是否主持太平兴国四年大名府解试的推测。赵老师不仅给出了自己的证据,还援引了张师兄的看法,使二说两相交锋,赵老师明确说这是为了展示考据的趣味。这让我想起了此前《百家讲坛》栏目中某君排列了支持与反对太后下嫁两派的各种证据,然后使之“PK”,最后在分别否掉后一些条目后作结——理由各种牵强——,并说这就是一种“考证”。显然,这样的考证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学考证,而赵老师在此处的展示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学术意味的。这表明赵老师并不是将有关寇准的各种材料进行简单堆砌与解说,而是能够在其中表现历史学者进行研究的一般状态,向专业外人士展示。此后的部分中也有诸多这样的部分,比如对“申宗古诬告案”的合理演绎。在我看来,这应当说是这本书最成功的部分,就好比“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之间的区别。
有一点疑惑是,第112页的“氵贏州”,应该写作“瀛州”吧,不知@翠丝姬君意下如何?
最近偶然间在百度贴吧中看到有网友曰:“要想年轻,就听赵冬梅的《百家讲坛》千秋是非话寇准”。獠牙师姐也起到了赵老师有着“八卦妇女的专业精神”。其实我更希望听者、读者关注赵老师苦心经营包装的“鱼”以外,能够体会“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