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10篇
《刀锋上的蚂蚁》是一本由方方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一):很好看的中篇,一口气读完停不下来的故事
好看!尤其是琴断口和万箭穿心,人物的命运令人扼腕,但情节又不矫揉造作,虽有巧合,却更像是你我凡人皆有可能遭遇的,方方描写人物内心极其细腻,看着看着恨不能走进书中帮主人公一把,但又疑惑,如是自己的境遇,是否可以更加洒脱?这些故事,要是改编成剧本拍出来,精彩程度当不亚于六六的。
《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二):喜讯!
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揭晓,著名作家方方的《刀锋上的蚂蚁》(已有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获中篇小说提名奖。郁达夫小说奖是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的小说类文学奖项。该奖为两年一届,评奖范围为华语中短篇小说。《刀锋上的蚂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该书已纳入中国出版集团常销书推荐书目。
《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三):“刀锋上爬行”与“刀锋下生存”
双休日在家看完这本方方的中篇小说集。喜欢方方的文字,她擅长用细腻犀利的笔触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在刻画主人翁病态或惨烈的经历中考问人生的意义。平实的叙事风格中暗藏机锋,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一气呵成。本书中《民的1911》为方方的新作,以辛亥革命为故事背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人物众多、场景宏大,视角非常独特。《刀锋上的蚂蚁》描写手法及隐喻与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剃刀边缘》暗合,无一不富含生活的哲理与得失。《琴断口》和《万箭穿心》中主人翁的遭遇同样令人扼腕,他们在血泪中对“宿命”和“报应”的无奈、无助及坦然、淡然,令人震撼。掩卷之后带给读者的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深思索,是本好书!
《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四):不错哦
四个故事都很精彩!《刀锋上的蚂蚁》让我思考帮助了人收获了快乐,但是这快乐是在什么基础上呢?费舍尔以为自己改变了命运,其实是改变了一群人命运的轨迹。《琴断口》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真的很难琢磨与相处,杨小北做的是对的,他不欠任何人,使人们的舆论毁了一个家庭。《万箭穿心》让我体会到了女人的坚强和老人的迂腐观点,虽然没有一句老人的怂恿和诋毁,但是小宝的状态已经说明了一切,最后的那个影子耐人寻味。《民的1911》属于历史小说吧,很自然也很真实,让我觉得革命其实是虚无缥缈的,口号理想很大,但是真正实用的,还是母亲的那句“就算胜利了,汉人当了家。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爸爸还是剃头的。来剃头的也不会多给他钱。我们买米的钱也照样不够”
《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五):虽比不上早年的《风景》,却也不失为一篇佳作,新写实,久违了!
买回来一天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带着曾经的震撼回到了如今的淡然。一共四部中篇,不论好坏,除了最后一篇有些格格不入,另外三篇编成的集子,我认为书名可以叫情债,土是土了点,可是真符合这一把插进生活的刀子。
就像之前刘震云得茅盾文学奖的那篇《一句顶一万句》,作家们都试图把自己思考和领略的宿命解释出来,可是越解释却越不可捉摸,越解释越会把自己困在历史里。前三篇无论哪一篇,看似为主人公留下了未来的线索,其实却根本没有未来,他们受困于自己各自的情债,一辈子只能生活在历史的阴影里。尤其是《刀锋上的蚂蚁》的最后,作者让一个刻板自我的德国人也轮回进了这种带有东方色彩的宿命中,似乎想要说明情债是人类共有的宿命。
通读全书,作者的功力并没有能够超越成名作《风景》,不管是语言还是对于情节的把握,作者试图展开的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挖掘甚至伤害了读者的想象和期待,也降低了阅读的快感。但是,对于新写实的杀伤力,我依然无法抵御,武汉的市井生活气息在池莉和方方的笔下也依然是全中国最活跃的。汉口、武汉、武昌,甚至是沌口,我想说即使身在外地,从未到过武汉,通过她们的文字,也能闻到过早的香味,听到粗糙的谩骂,见到真性情的人儿。
说说最后一篇,大概是辛亥革命的应景之作,有点学老舍《正红旗下》的味道,但是没有那么浓郁,也更加刻意,不过人物形象的模糊,情节的曲折以及历史的峰回路转都让这部小说脱离了原本的趣味,却更让人读出文字的历史与血肉之躯的人的联系,也跟体会到生活的荒谬,是的,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除了荒谬,对生活再读不出其他了。《民的1900》是整本书最洋气最应景的了。
《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六):方方的超越
《刀锋上的蚂蚁》(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是著名作家方方于201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选集。该书收录了方方近年来创作的四部中篇小说,包括中国小说学会2010排行榜第二名的《刀锋上的蚂蚁》、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琴断口》,以及《万箭穿心》、《民的1911》等。
作家方方自1987年发表成名作《风景》,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60余部,曾获得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中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是当代中国女性作家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万箭穿心》到《琴断口》,从农村女性的觉醒到市民女性的负重,再到城市女性的追寻,一直以来,方方将个人创作的视点锁定各式各样的女性,以她们的人生反射着时代的文化烙印与精神的进步。但《刀锋上的蚂蚁》这部小说却越出了这个视线,转而以男性为主角而探索人性,描写了一位落魄的中国画家在一位德国退休老人费舍尔的热情帮助下如何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收录于此书中的《民的1911》是迄今为止方方的最新中篇小说,也是去年发表的有关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主题的文学作品中极受关注的一部。小说虚构了一个生于戊戌变法年的小孩“民”,通过他的视角来看辛亥革命期间的风云变幻,正面描写那一年起义的真实过程。
新书的主打篇目《刀锋上的蚂蚁》行文流畅,叙事细腻,以“费舍尔为画家鲁昌南赴德谋求出路”为故事基线,以“鲁昌南的日常生活感情”为小说辅助线,双线齐下。在这部小说中,既有中国画家应邀在德国的奋斗经历和对德国老人无私帮助的不解,也有中国人和德国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面临的困惑和冲突。在小说结尾处留下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没有人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小说刻画了处在迷茫阶段,经历过牢狱之灾的画家鲁昌南求索无门的困惑,塑造了鲁昌南和费舍尔两个具有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物所遭遇的不同困惑。正由于两个男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语言和行为方式的冲突在文中穿插,避免了读者在阅读上有枯槁晦涩之感,阅读的快乐全然取决于作者的细心与匠心独造。
《刀锋上的蚂蚁》读后感(七):刀锋上的蚂蚁
费舍尔,鲁昌南,李亦简。
一个德国退休的律师,一个先穷苦潦倒,后在费舍尔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名画家的中年中国男子,一个留学德国学建筑的中国年轻人。
律师退休后的一个想法,改变了一个中年人的的命运。年轻人看着这个计划的一步步实现,百思不得其解。幸福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理解多不一样。。。。。。
费舍尔在庐山出生,3岁时离开中国回到德国。退休后故地重游,在庐山邂逅了潦倒的中国画家鲁昌南。
鲁昌南活得像一只“刀锋上的蚂蚁”,费舍尔想“改变这个中国人的命运”,以显示他退休后仍然有能力。他安排鲁昌南到德国接受西方最新的艺术思想,并让他拥有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当德国的画廊接受鲁昌南的作品有困难时,他又帮助他去了美国。。。。。。鲁昌南的话在国际市场上终于有了个好价钱------费舍尔以为自己的退休计划成功了。
但当他再上庐山时,他困惑了。。。。。。
刀锋上的蚂蚁,每爬一步,都可能受伤;刀锋下的蚂蚁,头上悬着刀,四处都有飞刀,随时都有可能腰斩。鲁昌南发达前后的生活感受。这是上个世纪经历过很多历史事件的那一代人的感受,是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李亦简不能理解的,也是我这个读者不能理解的。
合上书,不能释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我们和他们有了太多的不同。我们无法理解一个人不求回报的付出,我无法理解一个人在成功之后对施恩者的淡忘。我很不满鲁昌南,不管是怎样的理由,不管是怎样的无奈,不帮助你的妹妹也就罢了。怎么能和费舍尔失去联系那?一个人,不管是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种族!
好在有一个李亦简,新一代的年轻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让我看到了希望。
人的命运真的是能靠别人来改变的吗?费舍尔茫然,他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他真的成功了吗?
刀锋上的蚂蚁,方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