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10篇
《光有爱还不够》是一本由克洛德·阿尔莫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一):《光有爱还不够》转变爱的方式
计划生育的不断推广让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重视。对于这些新时代的孩子们,家长总是倾尽全力地呵护和关爱他们。正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相信通常情况下每个家长都会以自己最为虔诚的真心去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样的爱是否就对了呢?溺爱,宠爱并非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手段。真正对于孩子的好,其实更是要爱在心里,帮助在行动上。《光有爱还不够》这本书便是一本不错的家长关于爱的教育守则。对于家长如何真真切切给予孩子的爱,书中便是尤其入胜地向众多的家长指点迷津。一如此书的题目所示,爱对于孩子其实并不够。事实上,父母之爱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感情。家长更需要重视的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
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经常由于自己的“当局者迷”而沦陷于错误的爱的“迷局”之中。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相信在读完了这本书中,困惑的家长会产生更为清晰的爱的理念。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些要点对于孩子还是相当重要的。很是认同书中作者的观点。“儿童并非“天生”就拥有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无法独自发现人类生活的法则。“ 也正是因为如此,家长更应该及早正确地转变爱的方式。帮助孩子构建自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真正家长的爱并非只是情感上的爱。事实上,家长更应该遵循的是有着教育意蕴的爱。而目前却还是有着相当的一部分家长只是一味的感情角度的爱。这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的不利的。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有关于爱的错误观念,还看到了爱的真正意味。事实上,家长更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爱的牺牲品。所谓的爱其实并非那么简单。正是见证了如此之多的爱的前提,所以家长需要的是提升爱的层次。转变爱的方式,让爱变得更有内涵。专业性的讲解,更是一种心理的分析。于是乎,我们更需要的是纠正原本错误的爱的方式。让孩子真正地健康茁壮成长。
总所周知,任何事物其实都不能够单一。由此,作为家长的你我更因该明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维系也并非一个爱字便能解决一切。光有爱还不够。转变爱的方式,让正确的爱时刻拥抱着孩子们的左右。这其实才是我们每个父母需要不断追索的方向所在。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二):爱你在心口不开——读《光有爱还不够》
与国外不同,中国因实行计划生育而导致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一个孩子的未来和成长便成了各位家长的心头病。有溺爱的,有严肃教子的,有顺其自然的,还有偶尔管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构成了国内家庭教育的主流。中国有句古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多少家长就成了这句话的忠实拥护者,面对家中这仅有的一个孩子,到底如何去爱,如何去教育,这成了多少家长心中的困惑和疑难杂症。《光有爱还不够》这本书就是来解答诸多家长心中的那个谜团的。
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作者这样一句话:“提出孩子是‘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的观点是一种巨大的倒退。相对于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实践带来的所有关于儿童的只是来说,这是罕有的退步。”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程度上的震撼。对于父母来说,给予孩子全部的爱,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孩子在“爱的沐浴”中长大反而是一种倒退,那么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呢?读完全书后,一切就显得非常明了了。
在书中,作者明确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是带着健全的心理结构来到世间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靠后天的构建,在这个构建过程中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个作用绝不能局限于一个“爱”字上。作者还在书中举例,让读者可以清晰认识到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全的心理结构。比如说:倘若孩子感受到他可以给父母带来快乐,没有他父母就不会这么幸福,他将确认“我的存在对我的父母来说非常重要”,正是这一认识建立了孩子的自我欣赏。
通过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父母之爱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感情,没有教育意蕴的爱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帮助他发现真实的自我,帮助他把自己的独特性和身份意识融入到群体之中。即使是对孩子包邮无限爱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的局限而无法了解孩子需要他们了解的东西,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而父母自己对此往往浑然不知。面对孩子的自理、欲望等无所适从时,父母要多从孩子的世界里找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感情去武断地涵盖一切。
看完全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对于家长来说,真正能给予孩子的爱其实应该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尤其需要独立自主意识的社会,孩子能够正确地构建自我,构建心理架构,才能在这个社会很好地立足下去。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三):光有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
这本书的书名已经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指出对一个儿童来说,光是爱是不够的。对于一名小孩子来说,什么是他最需要的?一般人都会脱口而出:“爱”。但真的这么简单吗?克洛德?阿尔莫,这位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明确指出:成年人认为小孩子需要爱,其实往往说的是他们自己。她认为成年人他们或是在怀念一种自己过去历经磨难才得到的温情,或是在表达曾因缺乏爱而经历过的无法根除的痛苦。
在书的第一部分中,阿尔莫具体分析了爱的神话极其危害。 她认为过分突出爱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因为这种做法伴随有一些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爱是永恒存在”、“爱总是有益”,阿尔莫从精神分析实践方面做了具体分析。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爱不是永恒存在的。在人类中,父母之爱不是自然产生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并不像动物那样是由本能编排好的,而是一个言语与欲望问题,要给予孩子爱,要求父母本身有爱。比如某些父母没有能力爱孩子,因为他们无法给予孩子他们自己都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只能那些曾经享受过自己父母的爱的成年人会给予自己的孩子比较充分的爱。爱并不总是有益的。因为爱的性质很复杂,并同样取决于父母自身的生活经历。
父母与整个社会深受对爱的迷信的影响,而最主要的受害者却是儿童,在书的第二部分中阿尔莫做了较具体的阐述。她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的。从爱的缺失到爱的膨胀。在当今时代看来,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历史上,这并非是一直存在的。、直到18世纪下半叶,现代家庭意义上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才出现。司法对儿童和青少年违背社会准则行为的解读,在各个方面经历了历史上类似的演变过程。
在书的第三部分中,阿尔莫指出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驱动力。她指出了当今社会对教育概念的一些错误认识。现在很多人没有把教育看作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只是功利地理解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只是把教育看作孩子学会适应社会的工具。这种观念下的教育往往扭曲了教育的内容,老是命令孩子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往往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最求快乐的本能。我们需要把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载体,作为孩子“心理成长”的基本支柱。
孩子需要爱,这没错,但这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的是教育。至于如何实施教育?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四):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一期《非诚勿扰》里孟非、乐嘉以及女生的对话。大致是:有些人喜欢在回答吃什么的时候说“随便”,但你真的点什么东西之后,她有不高兴吃。孟非说,这些人真麻烦。乐嘉说:她说“随便”,其实是希望你能猜到他喜欢吃什么。有一种人就是喜欢这种猜心的游戏。我转述这个片段是想说,关注心灵是件很费力的事,很多人容易忽视。
回到养育孩子的正题上来,五六十年前,每家的孩子都很多,大人每天想着法子弄吃的,有时候有孩子一天没回来吃饭也不知道。前些年,有人说再养个孩子就是锅里多加把米,极言养孩子之易也。现在有些家长头疼孩子的调皮:你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还不好好学习,整天调皮捣蛋?
上述几个现象有个共同点就是家长比较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
《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长,强调了恰当的爱以及教育在孩子自我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1、孩子的成长需要爱,当我们往往爱的不科学。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溺爱,比如无原则的爱,比如放任的爱,比如不佳限制的爱。上文所提只看重孩子身体成长,身高体重,而不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是不行的。如果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心理就可能不健康。2、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人类的生存法则。并不能因为你现在是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所有的人就会以你为核心,让孩子明白在一个集体社会,要明白如何跟别人相处。与此相反的一些溺爱、放任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独立,比如独立生活的能力,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礼貌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教给孩子,孩子将来是要吃亏的。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围绕“象征性阉割” ——举的例子是断奶,让孩子明白不能立即满足,更符合社会法则的是另一种方式,从而获得智力的发展。断奶并不是阻止孩子的欲望,剥夺孩子的快乐,而是提供另一种快乐。与此类似,我们其他的教育活动,也要尽量提供给孩子快乐,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必然造成痛苦。这是成长的代价。让孩子要理解这种痛苦,父母也要有必要的“狠心”。不断的“象征性阉割”才有了孩子成长。
鉴于我国尚未小学和初中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国人是比较轻视心理成长问题的现状,这本书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五):除了爱,还需要什么?
很多年前,我就听说过这样的事例:一位妈妈无限制溺爱自己的儿子,即使明知孩子犯错偷东西了也不制止,反而称赞其聪明能干。于是当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犯了大罪被判死刑。临刑前这个孩子说最恨的是他的妈妈,怪他妈妈溺爱害了他。当然,这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有点极端。不过我从小到大看到过周围太多太多家长溺爱孩子的事情了,我有一女同学,初中了还要妈妈帮她洗头,洗澡要先帮找好换洗衣服,更别提连袜子都不会洗了。我当时和我妈妈说起这事,我妈妈却说:你以为这是她妈妈在爱她吗?养出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懒女儿,这是害了她!等到我自己做了妈妈,也读了很多育儿类书籍,非常明白父母要好好地养育孩子,给他吃喝,和他玩乐,提供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等等等等。当然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怎么爱?除了爱,还需要什么?这些就是爱吗?
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我能够接触到的大部分育儿书,都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很少有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的。可能这也和我没有看过关于儿童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有关吧。法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阿尔莫写的这本《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非常恰当地帮助我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这本写儿童养育理论的书,写得轻松易懂,翻译得也很流畅,阅读起来非常愉悦。而且从父母对孩子的爱,提出截然不同的设问之后,一步一步地从现状开始分析,然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提出“教育是儿童称赞的主要载体”的观点,非常有可读性。
蒙特梭利说过,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那么,一个优秀的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
“光有爱是不够的,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这本书的这个主题,仿佛就是那个钟声,也让我感觉受到启迪的感觉那么美好。
20120221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六):杜绝错爱
最近我一直在看湖南卫视播出的大型真人体验节目《变形记》。在这档节目中,城市里的叛逆孩子会和偏远农村的乡下孩子交换一星期,通过两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进行体验,从而发生一系列由心而出的改变。在节目中,城市孩子的叛逆程度常常让我咋舌。那么小的孩子,是有多大胆子才能做出那么多大人都不可能做的事;那么小的孩子,是有多大委屈才宁愿混日子也不愿意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也不愿意好好学习。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城市孩子在贫穷的乡村中找到了久违的尊重,找到了爱和理解。几乎每一期节目做完,城市的叛逆孩子都说出过不想离开乡村的话。看到自己的孩子变得善良懂事,他们的父母除了欣慰之外,是不是有更多的内疚与感悟呢?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无爱的环境中你是否会同意呢?也许你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理由来反驳,也许你为孩子已经付出了无数金钱、无数牺牲,但如果让你在一张白纸上写出孩子这时最需要什么,你能准确的写到和孩子心中所想一致吗?好吧,即使你可以,但你愿意满足孩子的需要吗?
读这本《光有爱还不够》时,我进行的最多的事就是反思和设想。因为孩子很小,所以现在我们的亲子关系空前之好,每天同吃同住同玩,没压力,没目标(仅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从我的角度来说,目标太多了。体重、身高、智力开发、规范训练、情商……只是一切都化在游戏中,没有真的要求孩子必需做到什么而已)。即使这样,我也在常常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犯为人父母的通病,比如拔苗助长,比如只从大人的视角看问题,比如没真正理解孩子的意思……关于读书时的设想,那就太多了。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定会有比现在多得多的个性,那么,当孩子的意愿与现实、与规范相违背的时候,我要如何处理呢?如果只是单纯的越线还好,最怕那种似是而非的问题,说实在的,大人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边处理边看,更何况是从没有处理过的孩子的问题,就更容易感情用事,着急生乱了。
所以我一直主张,有好父母才能教育出好孩子。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知识也不渊博,但我们必须要学会的是如何爱孩子——该给他们什么样,什么方式的爱,如何付出自己的爱——怎么样让孩子快乐的接受我们的爱。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没有条件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建立在孩子成绩、能力上的附加条件的爱意,也不是整日对孩子穷担心的唠叨和抱怨。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七):怎样的爱真才是真爱
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教育之书,作者用精神分析法对儿童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与国内大量教育从书不同,书中理论性的知识很多,案例较少,读起来颇有枯燥感,却又感觉作者的观点直指人的内心深处,剥开所谓爱的外衣下,暴露出更多的是自私、自恋。要给孩子爱,就要求父母本身有爱,并非所有人都在童年时享受过自己父母给予的爱,那些在童年没有享受到过父母爱的人,也并非都意识到自己过去生活中存在的缺失。当父母还没有真正成熟形成完整的自我时,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必然遇到很多难题,并导致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陷入困境。
本书分为三部份,首先指出爱的神话及危害性,对时下的错误观点进行一一进行了批驳,爱不是永恒存在的,爱也不总有有益的;因为爱的缺失,许多儿童成了爱的牺牲品;最后作者强调教育的作用,附于教育真正的意义,提倡人性化教育——象征性阉割,并非要求儿童放弃他的冲动,而是为他提供了通过确立与社会生活相协调的目标来满足冲动的可能。
爱是人类从生到死最基本的渴求和需要,如果一个小孩不能获得爱的情况下,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他自己心智的发展上,他会用很多的时间寻求关注。
爱孩子,未没有为他制订任何人生计划,不教给他人情世故和处世之道,不真正关心他的生活和内心感受,这种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爱与对他所养的小狗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占友的不平等这之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的。
孙瑞雪老师在《爱与自由》中也一针见血地说过,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爱孩子,你以为你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爱孩子是有区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你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谁都振振有词的说自己爱孩子,但是爱的性质很复杂,每个父母生活经历都不同,有各种各样的爱:占有的爱,自恋的爱,肉欲的爱,以爱的名义对幼小心灵的伤害总是在不自觉的传代着,能意识到这一点才是避免和改变的开始,我们都有各种被伤害的经历,但此时不应该再怨天尤人,及时意识到这种危害性,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物质,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帮孩子构建自己,让他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在父母真正爱的沐浴下一步步健康成长。
这本书值得天下的父母很好的警醒和反思,怎样给孩子真正的爱,有益的爱,理性的爱。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八):心理学研究教材
从宝宝在腹中开始孕育的那一天起,父母便在心里开始酝酿对它的热爱,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即使在很多别人看来性格残酷阴暗的人身上,也依然能得到体现。然而我们同时必须正视的是:对于儿童教育而言,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于过度的溺爱常常容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导致比缺乏关爱更加严重的后果。它使得被宠溺的孩子认为一切围绕自己的关心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将这种自以为是的认知延伸至学校及社会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所有他人的利益都必须为自己让步。
这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结局,我们常常因为内心深处对孩子那份强烈的爱意,而忽视对其行为习惯的纠正,这样做的目的本身当然不是为了加害于孩子,而是因为很多不懂教育的父母,依然将自己置身于一种童话境界,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在爱中成长,他们的内心也会如童话中的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单纯无邪,充满正义感。事实上,这绝对是偏离了儿童教育的主题的。我想这也是克洛德.阿尔莫在《光有爱还不够》这本书中所要倡导和批判的东西。
这本书在封面上赫然提出:“孩子是‘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的观点是一种巨大的倒退,相对于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实践带来的所有关于儿童的知识来说,这是罕有的退步。”这样严肃的质疑和批判,似乎从一开始就标明了该书的主题。而“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更是为这本书蒙上了一层朦胧而深诲的外衣。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心理学是颇感兴趣的,然而在拿到这本书后才发现,事实上我只是那只好龙的叶公,当见识到真正的心理学知识时,那长篇累牍的专业化分析带给我的唯一感觉竟是昏昏欲睡,尽管我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气去尝试阅读,理解作者文字背后的深意,但却还是深感徒劳无功。
不知道其它读者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我只是一个平凡的父母,希望在孩子平凡的人生中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与人相处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令他们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上进,勇敢,勇于担当的人。而我所有与孩子教育有关的思想,即使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深思,也不过是缘于一个“爱”字,所以,我希望通过育儿类书籍学习的,并不是自己或儿童内心深处的精神解析,而是简单实用的技巧。所以对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真的不适合我,不管是文字中晦涩难懂的叙述方式,还是书中所探讨的话题,都不是我所感兴趣的。
我想这样的一本书,或许还是适合作为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教材吧!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九):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爱
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爱
评《光有爱还不够》
每位父母对于养育孩子方面肯定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不仅仅是爱。孩子小、没有行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时候,你可以比较轻松地满足他的吃、尿、睡等问题,等孩子逐渐长大以后,很多矛盾就出来了:你让他吃饭,他不吃;你让他安静一点,他大闹……诸如此类的头疼事情屡屡发生,于是很多父母就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来达到和孩子尽量达到步调一致:他们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及时制止孩子的不理智行为,等等,这些有办法的行为,可以成为教育。这本《光有爱还不够》就是主要讲述这些办法背后的心理原因,从日常教育孩子中的存在问题,到孩子教育从缺失到膨胀的整个过程,也是在 “教育”父母们如何形成一个正确的教育心理,以便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孩子为重心”的年代,从优生优育的角度也好,从文化传承的初衷也罢,甚至是精明的商家也在他们的商品上包装了等待父母购买的爱心。而在中国,“4 2 1”的家庭结构成就了“小皇帝”的唯我独尊,家长的爱只多不少,教育也成为了众多家庭的一个难题。我们曾经问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么?没有。我们曾经想过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么?有,但是每个人的想法和教育方式都不一样,有些想法还可能是错误的。《光有爱还不够》一开篇就给我们的现状一个棒喝:对孩子的爱,不是永恒存在的,孩子有一天会离开我们,那是我们对他的爱已经没有意义了;对孩子的爱,不总是有益的,需求总是无止境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适应了生活,也获得了自我。
从人类历史上看,父母对于儿童的爱,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更加重视儿童的教育,更加注重人类的进步了。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起法国关于儿童的法律发展历史,同时穿插儿童教育的心理分析和案例解剖,很奇怪的是,过去发生的很多事,至今也仍在现代文明社会发生,这说明儿童教育这个问题,是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话题。而对于儿童的教育,至今仍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正如作者所言:儿童教育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缺乏爱的教育和过度爱的教育,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记得有一年春节晚会上的一首儿童歌曲叫《爱我你就亲亲我》,后来这首歌唱遍全国,可见很多父母和小孩都喜欢。是啊,孩子小的时候当然需要爸爸妈妈的爱了,对于小孩来说“爱我你就陪陪我、亲亲我、抱抱我、夸夸我”了,可是那些叛逆的青少年呢,他们是不是在唱“爱我你就放开我”呢?所以我想,这本《光有爱还不够》给我们最大的提示应该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爱。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要学会择机放手。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给孩吃鱼,不如教孩钓鱼。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十):说不完的教育《光有爱还不够》
说不完的教育《光有爱还不够》
因为在学校工作,所以读教育方面的书特别多,光这个题目的书就读过几本了。不过相比之下发现还是西方的教育书更有内容,比中国出版的质量要好很多。
对于教育来说,光有爱肯定不够,但是没有爱肯定不行。那么除了爱还应该有什么?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爱,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同样也是说来说去,说不清楚的问题。
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感觉写得最好,写的是“爱的神话及其危害”。第二部分其实讲的是针对儿童的司法历史,很专业,讲述了把儿童当成大人同样量刑,逐渐到出台专门的法律,保护儿童,原来未满十六岁不承担法律责任,未满十八岁承担部分法律责任,这些法律规定都是这不到一百年的时期。这段历史在别的地方还真的没看到过,不过因为专业,所以读起来挺困难。第三部分,写得是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
我们都爱孩子,但是却谁都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么样才算真正的爱,看看心理学家的论述吧。“要给予孩子爱,就要求父母本身有爱。这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他们在童年时期享受过自己父母的给予的爱;如果没有的话,也能在今后的个人生活中意识到这种缺失。”爱也好像水一样,你先要把水注入到孩子的心中,孩子有了爱的浇灌,才有可能在长大以后去浇灌自己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都是不懂得爱,不会爱的,如果要求一个很小的孩子去爱别人,那么就相当于把他本来就没有多少的爱的杯子,倒空了。也许那种后果是很可怕的。
“在这些家庭中,父母根本不是坏父母,他们只是自身经历的受害者,因而无法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我们对父母要求很多,其实我们别忘啦,每个父母也都是被自己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如果父母本身有什么缺陷,这种缺陷的根源往往在更上一代的身上。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我们的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父母都尽到了他们义务。那么这种链条和循环能否被打破,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巨大作用,让更多的父母懂得什么是教育,怎么才能够教育自己的孩子。除了天生的本能的爱,还应该学会什么?这是做父母应该尽到的一种义务,那就是多学习多了解教育学,多学习多了解心理学,如果自己的身上有什么缺点,那么就请在自己的这一代身上结束,不要让它继续流传下去了。
如果这本书能够带给你一些深思,那么就会比那么多那么多看完就成过眼云烟的教育书,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