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现象不神秘》读后感10篇
《神秘现象不神秘》是一本由方舟子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秘现象不神秘》读后感(一):小时候的谜团
这本书其实不是面向小朋友或者中学生的,更适合成年人看。对于科学精神的建立很有益处。书中内容把我小时候的各种谜团都一一揭开,比如麦田怪圈、百幕大魔鬼三角、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在地球上建造的基地等等,那些让人将信将疑的故事不成想都是妄想狂们的杰作,就是些思想垃圾。当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能看到这样一本好书,不知道该有多幸福。
《神秘现象不神秘》读后感(二):普及科学常识
方舟子的这本书非常好,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这种书中国人应该多看,书中讲的神秘现象,智商测验,人体自燃,很多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而中国人,在图书馆里你还能看到,什么ufo,百慕大三角,方舟子的这本书相当于帮我们建立理性思维,对待事物要客观对待,读了这本书,收获巨大。大多数不了解科学,相信奇奇怪怪的事,偏方,神秘现象,主要还是因为这种读的少。
《神秘现象不神秘》读后感(三):误人子弟。家长千万别买他的书给孩子看
他把自己当成了神,他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己什么都能解释,如此狂妄其实是无知的表现。世界上目前有很多神秘现象现有的科学理论是根本无法解释的,而方舟子却不顾大量证据确凿的事实,对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一概加以否认,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背科学精神的。自诩为科学斗士的方舟子,自己的科学素养却如此之差,他出生简直就是误人子弟。各位家长千万别买他的书给自己的孩子看,会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都泯灭掉的。
《神秘现象不神秘》读后感(四):我们已经了解了迷信、伪科学是什么,下一个骗子将以何种姿态出现?
这本书所针对的大多是流传范围较大的一些迷信说法,其中又以伪科学居多,如果对诸如创始论、气功、外星人、预言等迷信说法已经具备比较客观的看法,并且大致了解其产生的原因,那么可以不看这本书。
看完本书,大致归纳了以下几点看法:
1、我所理解的科学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合理归纳、统计、试错的办法,其基本原理既不高深也不晦涩,可以反复观察求证的规律,即为客观规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
2、“科学至今无法解释”这样的观点可谓是伪科学产生的温床,而且大家对此还深信不疑。我认为,我们不必纠结于那些未解的现象,那些东西对我们的生活并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应立足现有的知识水平,改进生存环境或逐步向未知延伸。
3、传统迷信(特指招魂等行为)基本已经穷途末路了(可能少数还存在教育落后地区),新时代的迷信更多是以“伪科学”的面目出现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用高深术语和造假试验来增强其说服力,受众群体多为对科学有所了解的知识人群,所以伪科学在城市传播的更为迅速和广泛。
4、阴谋论是伪科学的帮凶,有时人们之所以相信经不起推敲的东西,其主观原因在于他们不信任政府。这种行为模式想必中国人都不陌生,但不能一味的指责民众的愚昧,政府长期的行为才是真正诱发的原因。
5、中国反封建反迷信的路还很长,其中反封建与本书主旨无关,不多讲,但是间接影响了反迷信的顺利进行。试想,官本位的社会里,风水成为了政府行为,反对的声音不是那么容易听到的。
6、方舟子其人我不太了解,但是他的书我倒是看了几本,我个人觉得,如果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像方舟子那么认真,又具备他那种科学素养的话,中国社会的前景还是充满光明的。但是现在嘛,呵呵,你懂的。前两天袁部长不是刚准备倒行逆施吗?
7、怎么看待对进化论的质疑?在中国,其实没有多少质疑,我觉得这主要集中在与神创论的矛盾上,与西方传统宗教不相容且不能统一,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他们更爱较真,据理力争,哪像我们的哲学,总是可以找到中和之道,借助佛教术语就是中观论,借助现代名词叫辩证统一,哈哈,玩笑而已)。对达尔文进化论,要历史的看待,就是说可以不承认它就是最终极、最完美的解释,但是在目前阶段下,它是最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另外推荐看看号称“达尔文斗犬”道金斯的书,比如《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等,有助于树立看待事物的科学观念。
《神秘现象不神秘》读后感(五):追求理性人的科普读物
书分为四部分和一个总论:迷信与误区;破解世界之谜;进化与神创;谣言与闹剧。每一部分我都挑个别文章细读,其余只是随手翻翻。着实是回答了一些从小至今留在我脑海里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也让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己是怎样被应试教育所蚕食,以至慢慢丧失了好奇心、想象力和科学精神。
迷信与误区里的几篇文章挺有意思。
文章一,方舟子大破食物相克的说法。文章逻辑就是先提出“食物相克说”广为流传,然后用几个亲身试验者的结论驳倒。结论倒是简单,食物成分是否能起化学反应,是必须具体指出并有实验支撑,而不能想当然地泛泛而谈。而“食物相克”只是中国才有的说法,外国人可没有这方面的观念,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文章二是“别人的食物是你的毒药”,意思可并不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而是指出一些吞食“玻璃”、“头发”等奇人异士大多是心理有疾,并无特异功能。你觉得不可思异么?那请你记住,你自己无法解释的,不等于别人也无法解释,更不等于科学就无法解释。无论一个人的行为多么怪异、神奇,其中或许都有着普通不过的简单的科学道理而已。
文章三是“辟谷”。“辟谷”一词我是最早从豆瓣减肥组里听来的,意思就是不吃饭不但能瘦,而且能排出体内积累多年的毒素,乃一举两得之利。方舟子这文章里一上来就是“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的比喻,接着就是一些生物学的分析,人体的能量是如何供给的,如果消耗的。虽然我也经常把“减肥”挂在嘴边,视瘦身为终生事业。但是果真要做到“颗粒不进”,这不但违反人之本能需求,更是把自己的身体当试验田,何必呢?因“辟谷”惹来疾病,实在是下下策啊。这不用方舟子科普,只要有点常识的正常人都不会相信“不食而活”的谣说吧。
文章四是“蛊毒”。电视里看过,但什么是蛊还真没接触过。方舟子介绍说,制蛊是把大到蛇小到虱子大大小小一百种虫子放在器皿中养,让它们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一种活的,就是蛊。把蛊放入食物,致人死。看起来挺可怕的。但这活存下来的毒物,是否果真为百毒之王还真经不起推敲,说不定毒物自身也被吞下肚子的虫子毒死呢。古代的传说荒诞不经。
接下来是破解血型、星相与风水的迷信。看书之前的少年时光里,星相于我还是信甚于疑,我还为自身是不受欢迎的某某座而懊恼过。但当时与老师闲谈时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老师说,地球上一天出生这么多人,性格各异,但都属于同一个星座,你觉得这可信吗?一言惊醒梦中人,以前的我从没有从反面的角度去考虑星相是否可靠,只是觉得新浪频道里的星座说得可真准啊,比搜狐的详细啊。时日渐增,虽则不懂天文学,但我觉得单纯按照出生日期划分星座与性格,纯粹是心理暗示啊。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哪有这么简单的规律?而血型,按照方舟子的说法,星相学是西方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而血型学是日本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血型我开始觉得还是有点靠谱,因为血型可能意味着血型在身体的运行方式,不一样的血型或者真的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方舟子在文章里告诉我的却是,血型是根据血液中红细胞表面上抗原来划分的。而O型血人确实偏多,但解释可能只是因为O型血有某种生存优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O型人的血液中同时存在抗A抗原和抗B抗原。好吧,从文章中得到的暂时是血型与性格、血型与疾病并没显著的相关性。
破解世界之谜部分里让我饶有兴趣的是金字塔一文。“金字塔神秘学说”里包含的数字奥秘现象非常有意思,而且近年来在网络上大有风行之势。经常有人在群里发哪天哪天加起来刚好是哪天,对于这个所谓数字奥秘,方舟子说,自然界有许多数据可用,再随意地加上各种各样的倍数,你一定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信的话,把你家的长、宽、高、对角线、地板砖数目等等都量一量、数一数,然后再拿一本物理常数手册研究,一定能也发现你家充满了神奇的数字。确实如此,如此简单的道理,许多人都看不出来,却在网络那头感慨“冥冥中自有安排”。
总论是“科学时代的伪科学”,方舟子先认为没有办法给“科学”下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并不等于科学就成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东西。而我们也没必要纠缠怎样给科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我们更关心的是判断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科学界对判断什么是科学,是有公认标准的,被广大科学工作者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应用着。而科学,就是逻辑加实证。逻辑上经得起推敲,实证上耐得证检验才是科学现象。
到于科学精神,就是探索 怀疑 实证 理性,也就是寻根问底 合理怀疑 确凿证据 严密逻辑。而休谟公理和奥卡姆剃刀告诉我们的是在没有足够证据时,应如何做出选择。最初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必须靠证据才能证明。那取证的责任就是“谁主张、谁举证”。打破伪科学,得坚持:传闻不是证据;逸事不是证据;巧合不是证据;眼见未必为实;权威的话不是证据(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成立,只看是否有充足的证据,而不是某位科学家的说法)。
最后是思维的误区。人并非天生是理性的动物,很难时刻保持严密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对于读者需要记住提:使用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真理无需自吹自擂;异端并不等于正确;相关的事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相似性未必有意义;不能循环论证;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非此未必即彼。
夹摘夹谈地写了一堆,明白“唯有科学和理性,才能使我们正确了解世界、人生和自己”。一方面为自身少年时期从未醒觉的“探索精神”而懊恼;一方面认为“理性”的色彩固然如方舟子说的重要,但也认为某些事情即使抹上一笔神秘的色彩,只要不是致祸害,其实也并不是不能容忍。告诉孩子们埃及金字塔是神人之笔,天造之作,不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或能让孩子们的想象飞翔,或能激起他们探究真理的兴趣么?如果任何东西都必须有个明确的truth,那么浪漫主义的想象色彩,艺术的蓬勃或许不会出现。这是本追求理性的读者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