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果姐妹》读后感10篇
《橡果姐妹》是一本由[日] 吉本芭娜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橡果姐妹》读后感(一):借别人的故事,来对你说
这是我第一次读日本作家的小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吉本芭娜娜这个名字时候,我觉得这个作家应该是写小女生的异想天开、天花乱坠的梦想的,就像这个名字一样。在图书馆无意看到这本书,很薄的一本,很适合在途中看。书中的文字和情节都是淡淡的味道,蓝天、白云、草地、行李箱,一双姐妹躺在那里,望着天空或者发呆,或者说着悄悄话。这里有死亡,但是却不是一贯作家对于死亡的轰轰烈烈的描述,更多的用一种现实的改变来承托死亡对于活着的人的影响。你会感到这种死亡是触碰的到的死亡。有时候我也感到作者是在接这对姐妹的故事,对我说,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珍惜现在的家人、朋友。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
《橡果姐妹》读后感(二):读吉本芭娜娜是一件赚到的小确幸
读吉本芭娜娜会上瘾,但我不会一下子把她的书全部读完,每年读上一两本,这样每年都有过了瘾的感激之情。几乎她的每一本书都和人的“离去”和“旅行”分不开,触及人心底最不想触碰的最珍视又最无视的“已失去”和“已得到”,却非但不悲伤,反而很治愈,可也有的人说看完了觉得要抑郁了,我是看完之后就觉得我和芭娜娜会成为朋友的那一类。
《橡果姐妹》不是她最优秀的作品,但依旧很芭娜娜,是很适合我脑回路的行文风格,看她的书,让我平静,又让我增添某些之前没有预料过的勇气。我没办法告诉你看本书怎么就能增加勇气了,究竟有勇气去做什么了这类问题的解答。这本就是个假设的且只能意会的情境,到了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刻就会自然的毫不迟疑的迸发出来。
做人不能太贪心,只通过看一本书就可以令一个人假设自己拥有了某一些勇气,已经是很神奇很赚到的事情了好么,也期待这样的赚到常常光临。
《橡果姐妹》读后感(三):一个像橡子,一个像果子。
看橡果姐妹的时候 感觉自己 于无形之中一点一点 融入到 橡果姐妹所带给人的那种 安然淡泊 透露着微光 又散发些许哀郁 的世界里 仿佛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 在吉本芭娜娜 淡然如水般地 娓娓道来中 如浮光掠影般 窥视到自己的生活
感觉自己像那个橡子姐姐说的 向往和另一个人在一起 并不关乎他这个人本身怎样 而是和他在一起之后的自己会怎样 会遐想于 与他一起 所带给自己 的想象的洪流 会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以及她对感情 未来的不确定性
又发现自己内心世界里 更像果子 一昧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 用自己简单质朴 的眼睛 看这个世界 解释生活中所 遇到的形形色色 一种 安之若素的 不侵犯的 寂静 从她的身上隐隐散发
以及她心中 对生活最单纯本质的 相信与希冀
那种 无论经历了多少苦痛 也仍然不忘记 相信与爱的 柔韧
并且 她并不刻意 定义这些 而完全出于本能 而又自然而然的 相信生活的契机
与此同时打动人的 还有橡果姐妹之间的 惺惺相惜 共同分享彼此的生命 并全力维护她
想要给这个世界一点温暖 所建立的 橡果姐妹网站 给陌生的人一封信 无不散发着 橘黄色 的暖光 让人安心 不知不觉间 沉醉其中
《橡果姐妹》读后感(四):轻轻地捧住你的生活
《橡果姐妹》封底勒口上写着吉本芭娜娜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15本书的名字,我已经看过其中的很多本了。在当代日本女作家当中,吉本芭娜娜也许是最具有世界性、最像旅行作家的一位,我对她的作品称不上最喜欢,但总是觉得很好接受。她从书中流露的很多观念,和我生活中的追求一致。我觉得这本《橡果姐妹》讲的故事,未见得是什么治愈良药,但这流畅的几个小波澜的存在,却更像是一段彩色的隧道,叫人通过其中时可以回想很多东西,并不觉得黑暗,只是提醒自己可以略微花那么一点儿时间,去等待一下自己生活的意义沉淀下来。
姐妹回信时的口吻,是以自己生活中的不幸为素材,先站到来信者的身旁,再告诉来信者,我们可以在普通生活中看到不幸与缺憾的另一面。100分的人生,因损失了45分而痛苦,但如果看作是与55分共度余年,活着便值得仔仔细细。照顾爷爷的时光辛苦却有收获,使童年遭遇不幸的姐妹俩懂得了很多东西,比如在时间的见证下,只有孜孜不倦才能看穿艰难困苦背后的乐趣。姐姐的爱情和妹妹的初恋都有很真切的含义,如果人因为失去了重要的东西而不能爱,那就慢慢等待重要的东西被替代。
书末那两封姐姐从首尔写给妹妹的信很有意思,如此亲密的姐妹俩之间,还要用书信的方式,在远离的时候,才能说出一些有决定力的话。而当姐妹两人面对面生活的时候,他们重新懂的了依赖彼此的原因。因为想让对方幸福,并把对方的幸福当做自己幸福的基础,姐妹俩才愿意各自作出牺牲。其实生活没有那么难,只要我们渐渐去接受一些东西,让思想中的重担缓缓变轻,捧住生活所需承受的重量,也就没有那么令人感到无力了。
《橡果姐妹》读后感(五):跟不上时间的节拍
“我人生的步伐总是那么缓慢,跟不上时间的节拍。”
--摘自《橡果姐妹》
吉本芭娜娜的《橡果姐妹》,讲了自幼父母双亡的橡子、果子姐妹二人,在亲戚中漂泊之后终于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去世后,两个人决定建一个橡果姐妹的网站,只要有人写信来,就回信。有点像内心的治愈课吧。有一天,果子接到一封女人怀念去世丈夫的信,不知为何梦见初恋的男孩阿麦。故事发展下去,果然他已经死了。在告别他的过程中,果子的内心似乎也找到了力量。同时,橡子找到了爱情,她们,好像都能重新开始人生了。
正如芭娜娜其他小说一样,这一本,同样让我泪流不止。说起来,深夜一边读芭娜娜一边流泪,在我的人生中,应该是反复上演的场景。翻看旧时读书记录。之前出版的她许多书,都写了读后感。
这证明吉本芭娜娜是我最心爱的作家。没有之一。
让人心动的作家有许多种。让你叹服的,让你神往的,让你亲近的,让你微笑的——对我来说,最喜欢的那几位中,只有芭娜娜让我哭起来没完没了。
这本书更是如此。果子回忆自己父亲,在秋天落满橡果的医院院子里,等待女儿出生的那一幕;没有力气出门的果子,蜷缩在房间里但是想吃鸡汤;在冷漠的姨妈家,果子深夜目送姐姐离家出走,把自己独自留在那里;果子在海边认出从未见过面的阿麦的妈妈,将纪念的鲜花递给她的时候;回忆里阿麦对果子说,你要能一起去海边就好了——每一幕都让我落泪。
究竟是内心的悲伤积累太多,终于有机会哭出来,还是芭娜娜写的太好,把悲伤那透明微妙的感觉表达的太充分呢。
我不知道。
这就是芭娜娜对我的魔力。清晨醒来,发现台灯亮了一夜。昨晚,不知不觉也就睡着了。无论多么痛哭流涕的夜晚,终于还是会过去吧。
《橡果姐妹》读后感(六):keep calm and carry on
吉本芭娜娜的作品里仿佛总有戏剧性的死亡——因为意外去世的恋人、因为疾病去世的亲人。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泪流成河,她讲述他人的死亡就像讲述当时的天气一样自然,让人欣然接受。而只是淡淡的写一句,被留下的人,依旧重复着生活,只是当时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所以我们拒绝吃鱼片、不再去事故发生过的那条街、不回想也不想再次面对。我们逃离一个意向,却忘了他们仅仅只是存在,并无对错。 人们总习惯于为死亡找出一个过失的承担者,仿佛可以分担自己的悲伤般,拒绝一样东西,埋怨一个人。用一些看起来也许是幼稚的方式祭奠离开的生命。 莫名想起前两天看过的电影《隧道》。 花白头发失去了儿子的母亲,把鸡蛋一个个砸到被隧道坍塌掩埋了丈夫的女人头上,边用力哭着说:如果不是你的丈夫,我的儿子也不会被派来搜救,更不会死。 可是逝去生命的悲痛为什么一定需要第三者来承担呢?事故之所以称之为事故,就是没有人会希望他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要把痛苦演变成的愤怒发泄在另一个受害者的身上呢? 我总是没办法理解人们毫无理由的任性。
生活总还要继续。橡果姐妹是被留下来的人。
姐姐在情人间辗转,享受来自男性的爱意;妹妹蛰伏在孤单里,敏感纤弱地接收来自别人愿望的信号,在梦里重新过活。姐妹俩身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缺陷相依为命,却让人感觉温暖的要死。 人们不平于安宁的生活,总是想追求一些不同的东西,所以陈述、所以叫嚣,所以各类社交平台总是热闹。有人为了成名写尽了讨巧的段子,有人为了追求认同在别人的评论区里大杀四方。急于表达,急于展示认同或者不认同,把怀里的感情全部泼洒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 好像成为惯性般,每个人都把“再不疯狂就老了”挂在嘴边,为自己所有荒诞的行为带上“年轻”和“不羁”的帽子,金光闪闪的十字架。 自由和疯狂是两回事。将眼光投向自身而非外界的人难能可贵。 反正橡果姐妹总会幸福的,姑且这么认为吧。
《橡果姐妹》读后感(七):-橡果姐妹-书摘
——现在只是在低下身,积蓄力量。不这样想,就会被击垮。不是被别人击垮,而是内心的自己移位了。内心的自己移位了,就会传递给周围的人一种异样的感觉,人们对你的态度也会变得怪异。
因此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古怪,人也就越发失常了。——
——如今世道奇怪,反而是人更令人感到害怕。——
——两年之后,我在同一家妇产医院里降生,也是秋天,也是和姐姐那时一样的等待。
父亲说,那两次拾橡果,可以说是他人生最绚烂的时刻。
他曾多次说过,“我是捡着橡果在等着和小宝宝见面呢。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我们至今仍珍藏着父亲留给我们的那些橡果。——
——胜利取得在爷爷家的居住权之后,来接我去爷爷家的姐姐就像圣女贞德一样威风凛凛。
骨瘦如柴的我,根本站不住,坐不了电车。出租车上,我被裹在毯子里,靠在姐姐肩膀上。
“不准吐!”姐姐小声说。
姐姐的说法听起来很无情,然而她却哭了。眼泪,从她直视前方的细细的眼睛里,扑簌簌掉下来。她的面颊,在夜晚灯火的映照下,宛如博多人偶,亮晶晶地闪着光。
“谢谢。”
我说。——
——每每想到这里,心中只有迷茫。即便是在终于接受爷爷离去这一现实之后,我们还是一片茫然。——
——看得太过透彻,反而会难下决心。——
——我在岸边向着大海双手合十,久久凝望。大海寂静、泛着幽幽蓝光,引领着群山。沙粒透着寒意,可以感受到等待夏日来临的整个地球的呼吸。——
——在韩国,觉得生命一下子离自己近了许多。在日本的时候,感觉生命是装在玻璃容器里携带着的,可在韩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就近在眼前,自己活着,生命在自己体内燃烧。可能我们小时候的日本就是这种感觉吧。——
——“我不想那样的。”姐姐哭起来。
我清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伤痛,可对于姐姐的伤痛,我是一无所知。为什么她会那么偏执呢?不过我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症结所在,只能靠自己走到路的尽头后觉悟了。——
——我根本不是因为快乐而要活下去。
只是受身体、本能驱使而已。
但当身处这么美丽的黄昏,惬意地享受着温暖的空气的包裹,我感受到了快乐。快与不快,就像是潮涨潮落般来了又去。蛰伏期过后,必然会想到外面走走。这种反复如同波浪,远远眺望也好,身处波浪中心也罢,是永不会感到厌倦的。这就是生存着的唯一的喜悦。——
——不问是一种美丽,是积蓄,也最具风流。——
《橡果姐妹》读后感(八):用柔软抵抗这世界的寒凉
名为橡子、果子的姐妹两,少年时双亲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姐妹两先是跟着没有孩子的叔叔婶子生活在平静地茶田生活,茶田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大家一起干,日子还算悠闲,乡邻关系也都友好。不久后叔叔猝死于心肌梗塞。婶婶再婚后,姐妹两辗转到和妈妈关系不太好的姨妈家里,姨妈家生活富足,姨夫是医生,姐妹两却觉得寄人篱下,比较压抑。姐姐不满于姨妈让嫁给医生的安排,离家出走,妹妹则因为寂寞日渐消瘦,肾脏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幻听幻想。后来姐妹两搬到孤僻独居的爷爷家里,小心翼翼地与沉默寡言的怪爷爷住在一起。爷爷去世后,姐妹两开了名为“橡果姐妹”的交流网站,通过收发邮件与人聊天,来排遣人们心中的烦闷。
姐妹两性格迥异。姐姐不停去闯荡世界,试图通过与外界的接触来应对人生的变故,不停地干这干那。喜欢一场一场地谈恋爱,而不对婚姻有乐观的看法。寄居姨妈家时,也是姐姐勇敢地逃离出去,并且答应妹妹一定会回来接她。发现通过自己的工作无法维持姐妹两人的生存后,又主动通过律师找到爷爷,并达成协议一起生活,最后把妹妹解救出去。妹妹则更喜欢静静地待着,通过内省孤独的方式来疗伤,作为老实孩子的她,去书店、漫画咖啡吧、图书馆和商场等地消磨时间,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但姐妹两之间并不是多亲昵,却又互相依赖、彼此照顾。妹妹通过追随关于初恋男友阿麦出现意外的梦境,重新试图去联系他,在得知他确实意外去世后去了他从小生长的港口,并见到了阿麦的母亲。同时姐姐则跟男友去韩国旅游了一趟,在送行的机场姐姐男友告诉她是真心喜欢橡子,妹妹也觉得自己是一辈子都爱着姐姐。
姐姐在韩国旅游时给妹妹发了长长的电子邮件,讲述自己外出期间的所见所闻,是在“橡果网站”中不会写得那么长的文字。妹妹也有所感悟,觉得生活应该改变一些。姐姐回来后,两人相约去箱根玩。游玩之中,他们也似乎都觉得从像梦一样的过去中走了出来。至此,有种长呼一气的轻松。
全书文笔看似散乱随意地描述了一个自我疗伤式的故事,没有章节标示,也不是有太强的连贯性,情节也没有太多的跳跃性,一切都是缓慢的,娓娓道来都有点算不上,更多的像是喃喃自语。但字里行间又轻柔地道出了人生苦境面前,即使安静面对也能承接过来的自愈之路。
正如作者通过妹妹的话说出来的一样: 矫正,并不是使用矫正器具,而是需要积极地思想、精神治疗、占卜、适当的运动,还有一点点磨练。最重要的是磨砺自己灵魂的内核,温暖它,细心包裹好它,重新给与它作为核心的地位。因为最明白我的只有我自己。这并不是固执,而是我的灵魂告诉我,这样最好。成长的过程,是缓慢的。就像水中花渐渐开放,就像吸水膨胀的海绵慢慢鼓成几倍大,这样静静感受时间是最强大的。
《橡果姐妹》读后感(九):淡淡的橡果香——橡果姐妹
“我们是只存在于网络中的姐妹。请给我们写email,随时都可以哦。虽然可能会等些日子,但我们一定会回信的。”
这是吉本芭娜娜的《橡果姐妹》的开头,一对从小失去双亲的姐妹,姐姐叫作橡子,妹妹叫作果子,他们从一家亲戚寄养到另一家,最后在性格乖僻的爷爷家里定居。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之下,经历过贫穷但快乐的生活,也有富裕但精神匮乏的生活。一如吉本芭娜娜的其它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在经历或者不断经历着生死离别的过程中,慢慢疗伤,并慢慢成长。
“人就是这样简单,每天除了食物之外,还需要别的东西。也包括氛围,思想。”
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却缺失了父母温暖的陪伴,这样的境遇造就两姐妹不同的性格,姐姐叛逆,因为在姨夫姨妈家感受不到爱而决然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妹妹含蓄,却只有把自己封闭在自己黑暗的世界里面,把身体都弄坏了,最终被姐姐救了(其实说救实在是夸张一些)出来。最终以表面孤僻,但内心却藏着真挚可贵的情感的爷爷为伴,在最后的岁月里悉心照料爷爷。在爷爷去世之后,两姐妹为了排遣心中苦闷,决定共同开始在网络上与陌生人通信,两个人合用笔名“橡果姐妹”。
“大家都渴望着与人闲聊,可或是一个人生活做不到,或是家人作息时间不一致,或是净是去说些有意义的话说累了。那些闲谈,是怎样支撑着人们的生命,对此,人们却少有察觉。”
已经走入青年时代的两姐妹,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在回信里,在不断的写信中,自己内心最柔弱的地方也变坚强了。姐姐的爱情变幻,妹妹的初恋情结,两姐妹性格截然相反,却相依为命,在抚平往日的伤痛和隔阂之后,即使再面对新的伤痛,也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情,从容不迫地去接受。
这本虽然还比不上厨房和蜜月旅行那个高度,但是薄薄一本书读完之后,还是有很舒服的感觉,一如她的之前的书比如甘露啦,哀愁的预感啦一样,当然我读过的也就是这么几本了。吉本的每一本书的情节都差不多,除了出场人物的性别爱好家庭成员关系等外在不同以外,都有亲人的离世,都是悠悠的有点小伤感还或多或少自身有点小问题,而且里面还伴随着一些小美食和小旅行,最后都是以收获了点点的小幸福,解决了自身的问题,甜甜蜜蜜的在一起为终。
芭娜娜写感情极其细腻,这让她的书,虽然有时觉得充满了废话,但又非常有可读性,她通过书中的文字与读者闲聊,淡淡的聊天,却就像品茶,越来越有味道,让人感觉心情大好。治愈系是不是从芭娜娜开始不知道,但她肯定是治愈系的灵魂核心,这比在电视上大讲人生大道理的情感节目专家和心理学家强太多了。芭娜娜的书就像橡果树,发出淡淡的香气,并不醉人,但人会慢慢融化在秋天的满地橡果里面。
《橡果姐妹》读后感(十):与温暖相拥
橡子,果子,这一对姐妹,背负着年少失去双亲的痛,寄人篱下的无奈与辛酸,爷爷离开的不舍。在生活的苦涩中,他们没能忘记即使家境拮据,父母那副笑意漾漾的幸福模样。那是父母留给他们唯一也是最棒的礼物。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品尝的想吐露心声却无人倾听的寂寞呢。好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好想,用我们的力量温暖他们的心。怀着这样的想法,橡果姐妹开始了行动,通过网络与那些渴求倾听的人交流。这一行动渐渐让他们找到自己,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
芭娜娜关在书中于橡果姐妹是怎样帮助EMAIL的另一端的人们,并没有详细的描述。温暖平静,云淡风轻的叙述姐妹俩的日子。
芭娜娜的书,读不出哲学,读不出科学,读不出知识,却能走进那你的心。读书是在读人,读人是为了更好地做人。芭娜娜给我们的 ,恰恰是最最珍贵的。带着我们走进身边各种各样被我们匆匆忽略过的人与事物。他们勾起我们的回忆,激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无用的闲谈总是被人们不经意地忽略着,以为那不会改变什么,于是,错过了许多得到温暖的机会。太过目的化,利益化地去做事情,也就忘记了初心。
喜欢芭娜娜是因为故事平易近人,不会觉得艰涩难懂,最平淡的词汇却能描绘出最深入人心的道理,让你的心静下来。
写下书中自己很喜欢的几句话:
—我并非什么美人。可男朋友一直没有断过。我想这一定是因为我明白恋爱是有时间期限的。心里这样想着,一举一动就会变得可爱,变得生动,会有种莫名的吸引力从我身上散发出来。别的女人都是考虑到将来去交往的,这样男人就不会爱得那么热烈。
—我在岸边向着大海双手合十,久久凝望。大海寂静、泛着幽幽蓝光,引领着群山。沙粒透着寒意,可以感受到等待夏日来临的整个地球的呼吸。
—在韩国,觉得生命一下子离自己近了许多。在日本的时候,感觉生命是装在玻璃容器里携带着的,可在韩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就近在眼前,自己活着,生命在自己体内燃烧。可能我们小时候的日本就是这种感觉吧。
—现在只是在低下身,积蓄力量。不这样想,就会被击垮。不是被别人击垮,而是内心的自己移位了。内心的自己移位了,就会传递给周围的人一种异样的感觉,人们对你的态度也会变得怪异。因此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古怪,人也就越发失常了。
还有如下自己不清楚的领域:
我看书有个习惯,根据书中写的各方面不了解的资料去查询,既然作者用了它,就说明他喜欢。去了解自己喜欢的作家书中出现的东西,既能加深自己和他的交流,顺藤摸瓜地也能意外地找到许多适合自己的东西。
—泡盛酒
泡盛酒是日本冲绳引以为豪的古老的日本蒸馏烧酒。
将大米制成米麴,以米麴和水为原料一次性下料进行发酵,再使用单式蒸馏机进行蒸馏而成,基本上遵循了600年前的酿造方法。传统制法酿造出的泡盛,无添加酒精和其他添加物,口感清爽、无宿醉感芳香醇厚,蒸馏后经过长期贮藏使其熟成,贮藏时间越长更具风味和圆润的口感,成为高品质之佳酿。
—大岭实清 山田真万
冲绳陶艺家,很遗憾没能检索出来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