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雁散文集的读后感10篇
《马雁散文集》是一本由马雁 / 秦晓宇 编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一):第一次知道你,正值你奔向天堂
第一次知道你,竟是你奔向天堂的足音。
海子走时,甚至都没有仔细去想过。
为一个人是死恶狠狠地想,伤心地想,是源自三毛。
后来,顾城也死了。
眼中的张国荣不是诗人,却觉得他是天下不写诗的唯一诗人。
……
所有人,都有征兆。
你没有。
不知我该伤心还是该做什么,
但每每想起你的义无反顾,想起你的淡然一笑而去,就心疼。
那种茫茫人海摩肩接踵却孤零零我一人的心疼。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二):亲爱的马雁
我没想到,豆瓣上竟然有很多人在读马雁,让我有点找到组织的感觉。说实在的,马雁的散文要比诗好,我并不是说她的诗不好,只是没有好到让人拍案叫绝的程度,但马雁的散文何止是让人拍案叫绝啊,简直是想叫天叫鬼。我不大明白有人说马雁的文章在胡扯,其实她多数文章主题都很明确,虽然散漫,但多余的话她并不说。可能是她的书评给人的感觉吧,但要我说马雁的书评才是一绝,论文式的书评早看腻了,这种把自己生活照应了阅读的方式顺便加点作家八卦文史不是很有趣吗?至少证明马雁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三):读《马雁散文集 》
马雁的文章写得好,写得很有调戏感,注意是调戏人生而不是耍流氓,这个度和技巧很重要。音韵也好,有时候默念仿佛听见人在说话。签名?还是算了。
卿云烂兮写得好,但是眼睛不收回泪水太伤悲。
写蒙文通学记提到了古地甄微的事情哈哈。今文学虽不是孔子的本来意思,却是时代的产物,对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社会形态有很大的价值。蒙文通总结的好,时代的产物。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思想自传和我有点关系,之前一年我在念研究生,当时大力深化宣传了科学研究,看看现在自己干的事情,相当的汗颜。不过我也忘记了,或许是另外的人。
还是太年轻了,她或许不愿或者不能变老。封面做的不好,不希望这么黯淡悲惨的面相。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四):夜中不能寐
04年的6月,马雁说,她突然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10年后的8月,我也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于是翻起这本书的这个故事读了起来。
我想,她对于死亡的新认识,是因为马骅的离去吧。这个曾经谜一样充满魅力的男人,以话剧的形式走进我的视线,又机缘巧合地在马雁的诗歌和散文里,无数次地重逢。而我自己,更多地是源于实用主义生活里,狗血的桥段,虽然这一年,也有很多人,永远地离我而去。
马雁对于死亡,表现出出奇地平静,那些离开的人,似乎只是转移到她常驻的梦境,包括她的母亲,也包括马骅。能够有幸看到这些文字和故事,也是源于她害怕忘记,还是记下了比较妥当,起码可以满足我这样充满好奇心的读者。
受她的影响,我也想写写这种新的认识。相比起来,难免肤恶俗。仅此一点吧,那就是谨慎对待接吻这件事情,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完全就是一场华丽丽的冒险,非常时期,不亚于英勇就义。为情爱牺牲,听起来多么壮烈。实际上,只是荷尔蒙涌动到极点时的不克制。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五):诗人马雁之死
诗人马雁之死
我刚刚知道你是个诗人
我刚刚知道你是个才女
我还没来得及认识你
马雁你怎么就死了?
你怎么可以死得比我认识你还早?
你怎么可以不挥挥手
就告别西天边的云彩?
告别曾为你骄傲的人间?
我在诗歌里和你相遇
你的诗歌等了我若干年
我却等了它们40载
我不可遏止的诗情奔涌
分娩下的文字却羞答答
不敢与你相见
不敢亲吻你淡定的思绪
你的才情令我羞惭
你的笑靥清晰如昨
多才思的辣妹子你怎么了?
你干吗要学不听话的海子?(卧轨)
食指哥哥他都那样了(精神病院)
还活得自得其乐!
你怎么都不如你的诗歌坚强呢?
马雁你真的离开了吗?
那还在呼呼喘气的
就只是海上来风吗?
只是你的诗歌吗?
没有你真诚的灵魂吗?
我怎么感觉到你高傲的灵魂
还在敏捷地低穿梭于你的诗篇
穿梭于这春天的风雨中
马雁你怎么也要坠楼?
哥哥张国荣断魂的死法(坠楼)
不及徐志摩坠落的高度……(飞机坠海)
杰出的肉体
离开人间的方式都是坠落吗?
我是个失败的坠落者
我勇敢地尝试多次
阎王怎么也不肯收留我
原来
你是替我离开的
花开柳绿间
你离开我们已经500天了
人生之幕刚刚拉开精彩的一角
你就猝然选择了谢幕
你谢幕的方式何其惨烈
不可逆转
你坠落的角度和你创作的视角一样独特吗?
我很好奇
你奔向天国的步履何其匆匆!
上海的大地太硬了
如果它如我的黑土地一般多情
如果它柔软如诗人的心
不就没有圣洁的埋葬了吗?
那一刻
“最美妈妈”怎么没来得及打开双臂
挽留一颗诗情画意的灵魂?
马雁你知道马上就春花林红了吧?
你知道地球又调到震动档了吗?
你知道物价还在上涨吗?
你知道PM2.5吗?
我们还在顽强地活着
替你留守着你曾经喜欢的人间
死亡
仅仅是生存的另外一种形式
你就在那边好好地写诗吧
或者
就一处险山
掬一方湖水
蘸着才思和爱情
给你的散文集写个续篇吧
我们早晚穿越风雨去天堂找你
和你青梅煮酒论英雄吧
马雁
尽管天人相隔
热爱你的人仍然通过诗歌散文
和你尚余温热的灵魂握手
天堂里也有未名湖吗?
也有诗歌吟咏比赛吗?
马雁,你不孤单吧?
你在天堂还好吗?
2012/4/13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六):似曾相识雁归来
四个月前,冷老师推荐我看马雁的散文,他说“你一定要看,暑假就看”,还说“你一定会喜欢”,老师实在是个会说话的人,让我感觉被给予了十二分的信任。无奈拖延症没得治,依然拖到了这时候才能写写看完的感受。
一般识得个新人,总会试探一番,看性格喜好与己是否相合,一旦搔到痒处,不免引为知己。总之一番过招后,觉得她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甚合口味,不时有意外之语,可以继续深交。刚看不觉得很厉害,看完了却觉得曲致,总有点不贵重的小惊喜。比如最近看到让人恨得咬牙的人事物的时候心里常冒出她那句,“我有高级的厌烦情绪”,转头就乐了。
有些事物或许别人也有一样的感受,却不能说得她那样有趣又熨帖,比如她说白先勇“不仅是出了柜的男同,还是没出柜的M”,说李贺“倒不是鬼,是被鬼缠了身,样样事情看来都是有了化身般的不可信不可亲,但他又要与它们亲近,只落得个支离破碎“,看到这些话的感觉就像一幅拼图拼到最后,被人补上了最后的一块。她说“有时候我还是希望自己一生下来就是个巨人,直接爱看《堂吉诃德》,而不会迷恋三毛”,说得天真又可爱,我也这样想过,可不敢这么说出来。她还说“到如今还相信爱情,大约是因为有三毛写的爱情吧。……没有读过三毛的人,大约不能想象这种妄念”,被人喊破心里那点珍藏,初是惊慌,反应过来却有种茫茫人海还能遇上个同类的欣喜。
明明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观点,我偏偏要抓住个小板凳一个劲儿讲,这不是想做朋友的行为,为了证明不是抹黑她,只能来聊聊“苟全性命于乱世,独立飘渺之高楼”,她说这话反对时只觉不够宽广,却不曾想自己连这不宽广都没有。要说宽广,或许这话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点相似,都包含着对困顿现实的超越和动人的自由精神。
她说,她最喜欢张载那句话,并将持久地喜欢下去,那句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凡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什么人不喜欢这句话的,这或许是我们背负的共同命运,也是各个时代里都有人走的路,但有资格说出来的,并没有想象的多。然而在这个时代决定轻装上阵的时候,总有些人选择说不,她便侧身其间。在我看来,力量和道德(她说道德“不是唯一的、标准的、教义的道德,而是一种对生命的诚恳要求”),即比普通人更严格、更有原则的生活,是她与他人区别开的标志,君子不器,但君子有道。
我喜欢waits的一句话:“一个人并非生来就背负着所谓灵魂不同等级的品性在原地生活,而是能够慢慢地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the one who is going to be the one is the one”,马雁说这句话非常好,这就是她想说的意思。巧得有点殊途同归。借助法则(道)的力量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其实也是中国文化里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困顿时亦要在大道上踽踽独行。她说“每一天我在躁动中入睡,当我醒来时,比前一天更强烈地意识到世界的不可知,但我又如此坚定地相信,这一切能够也必须被认识”,从过去的身世之感、黍离之悲到现在的大历史、大时代,我们面临的议题只有越来越多,知识的体系只会越来越庞杂,做不到兼济,至少可以试着让自己向更明晰的方向努力,这就是修己以敬的道理。
很感谢,这样认识你。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七):酒精,血液与诗歌
如果不是偶然从图书馆新书阅览室的书架旁侧身而过,我也许很长时间都不会去文学类书籍那里浏览,而就是那无意的一瞥促成了这次与马雁的重逢。从昨夜到今天上午一口气读完了马雁这本厚达500页的文集,书评、散文、日记……这些曾经散落于网络各处的琐碎文字如今在她去世后变成铅字呈现在我的面前。
必须承认,在她散漫随性、急速周转的语流下,我仿佛重又重历了当年写作的状态,那些关于自由、爱情、诗歌、摇滚的点点滴滴。进入一个人的生活是愉悦而危险的,但通过文字我们或许可以无需出示任何证件,随时随地,轻易出入。马雁其实就是用书写装修了一座内心的客厅。
我在读散文集前那些书评的时候,几乎无法辨别她是在说书还是谈论自己的生活。在她评论张文江先生《古典学术讲要》那篇的开头,我终于找到了支撑她写作书评的观念:“没有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背景,并且没有什么任务局限的时候,我倾向于用东拉西扯的方式写文章。描绘出生动具体(虽然不见得活色生香)的生活背景,可以多少弥补一篇文章的空洞和无根。在这种习惯和劣迹的基础上,可以构造出一种写作观念。……在我看来,投入的阅读行为应当如此:积极的读者可以使一本书不只是它自身,而是整个生命,整个宇宙。”
2010年底,马雁刚去世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读了她的诗文,当时便很想了解她在北大四年接受的古典文献学的专业训练曾给她的精神世界带来过怎样的影响,虽然我深知大学专业和个人兴趣没有任何的必然性关联。但因为她的诗人交往、文艺气质都已经被她自己和朋友们谈论的太多,以至一般人都会忽略掉她的专业出身。终于,我在她写于2003年的《思想自传》里发现了答案:“在我看来,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没落似乎最终无可避免,这使我不自量力地在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中企图加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我希望凭借自己微薄的努力和可怜的天赋,为曾经向我敞开大门但自己却终究没有资格进入的领域做一点贡献。总之,假如我能学习一些东西,那是因为他们向我敞开,并愿意对我进行一些也许并不值得的提升。”
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命运,她是悲观的,准备待其湮没,从而“轻装上阵”。这样的一种超然态度,恐怕会让当今学界某些穿着汉服,设案焚香,忙着“回归古典”的大师们极为不爽,因为在马雁眼中,中国的传统典籍并无“高贵”可言,“和数学一样,只是关于这个宇宙,关于我们生活的某种解释和逻辑”。也许,这样的话会被那些大师们指责为浅薄,但如果真理不是唯一并且只掌握在他们手中的话,无疑马雁的看法会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也如此悲观。
这本散文集着实展现了一个“阅读”的马雁,正像本书的编者秦晓宇所言:“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古典学术与西方哲学,历史与宗教,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等各门类艺术,围棋,帮会和秘密语,神秘学,敦煌学,文字学,革命学,法学,医学,飞碟和外星人,女权或无政府主义思潮,张春桥,田园城市理论与世界国家生成理论……她无不格致,充满了严肃的热情。”——如此驳杂的胃口,我想对于每个爱书人来说,都该有一份同类相投的“自喜”;而对于诗人,我则想起了艾略特的话:“我们虽然坚持诗人应该知道得愈多愈好,只要不妨害他必需的感受性和必需的懒散性。”最后,至于“跌宕”与否,不过各自适性而已。
2009年4月3日,清明节的前一天,马雁想起了五年前离去的诗人马骅,她在日记中写道:“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现在我想,应该多多地喝酒,朋友倘若没有一起喝过酒,那么到了死别那一天就再也不能了。应当喝酒。酒精是会进入血液的东西,我们以酒之名,可以进入彼此的生命。”读到这里,我想起她的校友诗人兼酒鬼XY似乎也说过,只有酒精和爱情是能够融于血液的东西,——这真是诗人之间无法言说的感发与应和。
天山明月,云海苍茫。夜中无寐,起坐咏怀。黑暗中,我仿佛看到了马雁在真主仁厚怀抱中的微笑。
2012.9.6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八):落地灯
现在家里的这台落地灯,已经买了快一年了,一直也没有起到买它时想象能起到的作用,最近终于靠点谱了,我每天晚上用它读马雁。
之前,一直想买一台有“感觉”的落地灯,因为毕竟这东西使用率狠高。但“感觉”这东西狠难说得太明白,就像你一不留神问一个资深光棍男:“你到底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啊?!”对方往往嘴角一撇,似带嘲讽状嫣然一笑:“找个有感觉的呗。”吃饭点菜时,你问客人吃什么,客人说“随便”也是这个意思,哪有那么多“随便”的人啊,一旦吃的不愉快,这顿饭算是白请了。
想要的落地灯,外观要尽可能的简洁,角度和高度要可随意的调节。即使这样,想买到合适的,也并不容易。先是去了多家灯饰市场,后又去了多家商场,均未果。上网搜,几乎清一色全是飞利浦的灯饰,挑来拣去,终于对一款有感觉,可一看1700多元的价格,就犹豫着没舍得买。欲望敌不过感觉,感觉敌不过人民币。
一天,在超市闲逛,偶然看到一款和网上一模一样的飞利浦落地灯,但价格不到500元,还就剩一台了,有时候捡的便宜大了就不敢相信是真的,老觉得好像有什么陷阱似的,就反复问售货员是不是赝品,是不是残次品,有什么问题没有,直问到售货员怀疑我是不是得了老年絮叨症,方才买了罢休。
自从家里有了这台有感觉的落地灯,就开始装模做样的看起书来。先是整了几本《收获》看,还是那些早已认识的人在上面写;买了几本流行的冯唐看,确实有些新意,但也比被他贬的韩寒强不了那里去;看了本号称当今最犀利的随笔杂文,比起那些民国前辈们,仍差的狠远,往往是自己的思考不够,要靠掉书袋来凑。有些大师们的思想,一旦被他们引用,就有蒙尘之感;看《麦田守望者》狠欢,难怪看塞林格那么熟悉,原来我们那么多的“先锋”作家们,都是脱胎于塞林格体啊哈。
就着这有感觉的落地灯,并没有遇到多少有感觉的作者,大多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有时一目数行,有时看着看着就开起了小差,狠浮躁。直到受杨轲的影响,看起了马雁,落地灯才有规律的每晚都会静静的亮一阵子。
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先从最后看起,先看作者生平表,再看作者或编者写的后记。如果自己对自己写的都不认可不满意,或者编辑对作者都不推崇备至,我干嘛要去花精力读它。
决定要好好读读马雁,还因为《马雁散文集》的后记中说“马雁有个试图理解一切的灵魂。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古典学术与西方哲学,历史与宗教,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等各门类艺术,围棋、帮会和秘密语,神秘学,敦煌学,文字学,革命学,法学,医学,飞碟学和外星人,女权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张春桥,田园城市理论与世界国家生成理论。。。。。。她无不格致,充满了严肃的热情;若非2009年3月19日的一篇日记,没有人知道她对理论物理和计算机语言学亦有心得。”看了这一段就急不可耐了,何况编者还写有三十多页的大“后记”,对马雁极尽推崇、理解、佩服、甚至惋惜、爱恋之能事。
对马雁的散文和诗歌,在此无需多言,它们的编者已经论述的狠多了,我不能同意的更多。如果非得加几句评述,我只能说,马雁勤奋、聪明、博览、执着、原装感受、真实不假hi。书评、散文和日记,秉承了许多民国大师的精髓,并携带现代精英的风范。诗歌是于坚体和北岛体的继承和结合。在某种程度上,马雁至少是二、三十年才能出一个的用整个生命的激情去写作的文人作者。
我不想再庸俗的去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所谓书评,还是从书中劫掠几朵原汁原味的浪花,来慢慢的感觉回味吧,虽不能窥其全貌,总比画蛇添足好。
《马雁散文集》:
“把自己伪装得比自己所是的更好,当然是有诱惑力的事情。”—摘自《第一支小板凳》
“她们是诗人们心灵中的女神在俗世劣质的赝品,冷静地想,实在是一种讽刺,可是—还是留着吧,总比没有强啊。”--摘自《我在成都当诗歌少女的经历》
“这个车站的人就像细小的灰尘一样,风一刮就再也回不来了。”--摘自《下午》
“我买了几条塑料珠子手链,颜色鲜艳得像暗娼和女中学生。”—摘自日记《这几天》
。。。。。。
《马雁诗集》:
“蝉镇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下午/他在店里,修一把琴”--摘自《十二街》
“一瞬间,黑夜就来了/我们被迅速裹进安全的无知”--摘自《四月的黄昏》
“湖面上的雾,已经微凉的风/(现实本身总是比现实更冷)”--摘自《致湖边散步者》
“此刻她们是纯洁的/餐巾纸握在左手/右手礼节性地慵懒着/空中选准了角度悬着”--摘自《七月的一次炎热晚餐》
“熟悉决然割破了我。。。。。。那一对掌心是清白的/我很清楚这种爱”--摘自《情诗》
“水流声如刀刃,亲爱的/这声音太冷,让我发抖”--摘自《爱》
“不近不远,刚刚好一支烟/刚好够把这些回忆烧完”--摘自《荒唐》
。。。。。。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经历过寂寞、孤独、生死离别,没有怀揣执着、真诚、以灵魂为笔勇气的人,不足以写出动人的散文和诗行。
静静的夜,沉沉的马雁,默默的落地灯和和和我。
2012-10-25
于威海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九):一个和自己玩的孤独小女孩:《马雁散文集》笔记
标题源自马雁对马骅的评价:「一个和自己玩的孤独小男孩,他一直是。」(《想想他,马骅》,328页)之前我看成了「一个和自己玩孤独的小男孩」,似乎也说得通,也像是马雁的句法。
这书我读得很快。随便记点自己的印象。
个性——古灵精怪,也任性,也霸道,据说工作能力不俗,可以想见。
文字——永远的第一人称写作者,阅读是六经注我,写作更是以我统摄一切,无法无天,句法、篇法都有随兴、放肆之处。深受胡兰成影响,51、370、397等页直接提到。谈张爱玲的几篇也很有意思,如《最是寂寞小阳春》《谜一样的姿态》及日记419页。这几点尤其深得我心:她说张爱玲小说「有着真正的肉欲感」(48页),「张爱女士是没有道德感的,……可能这就是真正的贵族气——在中国没有什么人比贵族更自由更淫乱的了,尊奉黄老之学治国的那一群人深刻理解了自由的真味,他们自由得简直没有机会去体验越轨的快感。因此,张女士的小说有时会给人意外的感觉,惊讶人竟然可以纵欲到这个程度(不仅是性欲,各种欲,包括她本人在味觉、视觉享受方面的高度发达)……」(419页)
可用作读本的篇目——《下午》写爱情,《夜中不能寐》及《光明炽然 最近的生活》写母亲的部分可合并,《水东门》写童年,《地震》《晃动的国土》写5.12地震。日记中431页谈waits即张定浩的一首诗的音调与节奏,以及446页、448页谈翻译的部分亦可给学生看看。另外,《思想自传》《我在中文系的日子》《想想他,马骅》等篇对自己的经历与倾向多有自述,值得注意。
关于这本书的编订——一,编者秦晓宇的后记把她抬得过高,其实不必。二,作者介绍里“在所住宾馆因病意外辞世”的说法,也许是遵循马雁家人的意见,但我觉得马雁本人不会同意这种避讳的方式。
摘录:
也许在每一群诗人中都会有那么几个少女,美丽或不美丽(取决于当时当地诗歌的热门程度),她们热爱写作或者热爱和写作的人耍在一起,即使那些诗人已经很长时间不写作了,她们也仍然在他们身旁。她们是诗人们心灵中的女神在俗世劣质的赝品,冷静地想,实在是一种讽刺,可是——还是留着吧,总比没有强啊!我看到太多这样的女孩。看到她们放肆地大笑,我会与大家一起把她们以及我自己的笑声当做波西米亚的标志。(《我在成都当诗歌少女的经历》,186页)
91页《那天上午》提到阿赫玛托娃的一首诗,确实很好:
你来迟了整整十年,
但你还是让我高兴。
坐得离我近一些吧,
睁开你快活的眼睛:
瞧,这蓝色的笔记本——
上面的诗是我童年的冲动。
对不起,我曾悲哀地生活,
很少因为太阳而欢欣。
对不起,对不起,为了你,
我接待了太多的人。
网上找到的其他译本:
傍晚的天空宽广,昏黄,
四月的凉爽温柔宜人。
哦,你迟误了许多年,
可我看见你仍然很高兴。
靠紧点坐在我的身旁,
用快活的眼睛细细观看:
喏,这本蓝色的笔记本,
里面写着我童年的诗篇。
请原谅,我生活得很悲痛,
连阳光也很少使我高兴。
请原谅,请原谅,为了你
我接受了太多的感情。
1915年
王守仁 黎华译
傍晚的天空茫茫昏黄
傍晚的天空茫茫昏黄,
四月的清凉,——温柔爽朗。
你晚来了很多很多年啊,
可我还是为认识你而神往。
你过来,挨近我坐下,
用高兴的眸子看一看。
这蓝色的笔记本里啊——
有我儿时的诗篇。
恕我过去的生活一片凄凉,
连太阳也难于让我欢畅。
我把很多人误认为是你了,
求你原谅,原谅,原谅。
1915年春
乌兰汗译
《暮灯一片寥廓而昏黄》
暮灯一片寥廓而昏黄,
四月有温柔的凉意。
虽然你迟到了许多年,
我仍乐意见到你。
朝我坐近一点儿,
用欢乐的眼睛凝视:
在这册蓝色的练习本——
记录着我年少时写的诗。
原谅我,我活得很痛苦,
我很不喜欢这烈日。
原谅我,原谅我,为了——
我常把别人错当成你。
马海甸译
《傍晚的光线金黄而辽远……》
晴朗李寒/译
傍晚的光线金黄而辽远,
四月的清爽如此温情。
你迟到了许多年,
可我依然为你的到来而高兴。
请来坐到我的身边,
用你快乐的眼睛细看:
这本蓝色的练习册——
上面写满我少年的诗篇。
请原谅,我生活的不幸
我很少为阳光而快乐。
请原谅,原谅我,为了你
我接受的东西实在太多。
1915年春
皇村
看不懂的原文:
Широк и желт вечерний свет,
Нежна апрельская прохлада.
Ты опоздал на много лет,
Но все-таки тебе я рада.
Сюда ко мне поближе сядь,
Гляди веселыми глазами:
Вот эта синяя тетрадь -
С моими детскими стихами.
Прости, что я жила скорбя
И солнцу радовалась мало.
Прости, прости, что за тебя
Я слишком многих принимала.
весна 1915
царское село
《马雁散文集》读后感(十):看一眼就爱上了
一个女孩说,“我喜欢下午的时间” 。她不说“下午” ,说“下午的时间” 。我就停留在“下午的时间”里,读她的散文。她喜爱《诗经》 ,写了许多关于《诗经》的文字,多次引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我想起另一个女孩多年前第一次跟我聊天时也说过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我说,相恨见晚。这个女孩纠正我,说,是一见如故。世间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两个人从陌生可以发展到一辈子的情谊。一个偶然,我认识了金马洛。“认识” ,是比较准确的说辞,因为我们并未深谈过,只在一帮人的饭局上见过几回。但我第一眼就觉得马洛兄于我,是可以发展到一辈子的情谊的。马洛兄英俊洒脱,有诗人气质。实际上,他就是诗人,虽然我还未拜读他的大作,但听过他自己作曲作词的歌。有一日,他在MSN上向我推荐马雁的书,不久我就收到了。于是我就读到了“下午的时间”(《下午》) 。而那个纠正我的女孩,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但从别人那儿,我知道她已做了母亲。我这儿还存着她的几本书,其中一本梵高的传记于她有特别纪念,是她从湖北老家带到北京来的。若日后再见,也一定是云胡不喜的。可是,马雁我就无缘识荆了,不过这没关系,她在另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见有人会喜欢她的文字,一定高兴。马雁和马洛兄是穆斯林,另一个女孩是基督徒,而我,是不彻底的无神论者,无聊时会翻看一点佛道的书籍。我说了这么一大堆废话,是觉得这世间的确有些非理性所能阐明者。我读马雁的散文,不时生出此种奇妙感觉。可惜,马雁再也不肯给我们写奇妙的文字了,想及此,初春下午的阳光便带有悲伤的色彩。以前读古人伤春的诗词,不解,春天刚吐绿芽,他们就忙不迭地伤感,这次我知道了,春光易逝,佳人远去,世间美好的文字尚多,但属于个别人的,读一点,便少一点。我于马洛兄,并不着急和他坐而论道,因为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更随缘,不必刻意约请。我于那个做了母亲的基督徒,关心有加,更是那本梵高传记总放在我这儿不合适。而马雁……她真的太年轻了。
马洛兄向我推荐马雁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人。很多年前读过马骅的诗,他的诗干净,如水,如他写过的河流云朵。读了马雁后才知道他们有很深的关系。这时我的猪脑有了一点记忆复苏,马骅写过一首题为《给马雁》的诗。《马雁散文集》的代编后记里全录该诗,一首怀念远方友人的诗。像一块水晶、一掬河水、一缕暗香,就这么润目、润喉、就这么沁人心脾。好文字,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如此吧,不给负担,不牵强。在诗中,他们抬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低头“劈材,浇菜地” ,这样的生活,只能以诗的形式存活,而这样的感情,无论男女、男男或女女之间,却可能在现实中存在。我在网上找到马洛兄的同名诗,开头写道:
你曾有一张爬上树杈的照片
我几乎是看一眼照片就爱上了你
结尾:
不是每一个诗人的无常都让我难过
仅仅是我年轻时遇见过又喜欢她的诗
我们就有了过命的交情。你明白吗?
这跟爱,跟信仰,跟我和她见没见过面,都没有关系
高于爱情的爱情,或高于爱情的友情。此并非文字游戏。我想,这种情感也可用在对文学的热爱上。没有利害、没有目的,就是倾心而已。干干净净。我读马雁的散文,也如同马雁马骅相互写诗,也如同马洛兄的“看一眼就爱上了” 。
马雁是干净的女孩,有点嘴碎,看她的文字就知道。想到啥就说啥,会很突兀地荡开一笔,也不管是否离题万里——其实与文章主旨藕断丝连——就那么任性地写下去,直到写够了才转回来。颇有些聊天的意思。她写古典诗歌的散文真不赖。咋一看,我还以为是车前子写的。但里面多了些小姑娘的性情,高兴了就雀跃,不高兴就撅嘴,甚或说些冷言冷语——以我看来,这是男性“写家” 无法企及的一种风格,就是在女性“写家” 里,也需要一点天赋异禀。马雁琢磨遣词造句,看不到郊寒岛瘦的苦逼劲头,她象小女孩摆弄各种小玩意儿一样,把文字翻来覆去。她用“写家” ,不用“作家” ,简直就是一个女孩子出门前,在选择行头。她讨厌田晓菲给自己起名叫宇文秋水,“真是俗气,还有秋水堂。” 简直就是一个女孩出门后,对遇见的女人的衣着横挑鼻子竖挑眼。当然,马雁挑别人的毛病,总是言之有据的,至少,她自己理直气壮。可看到她日记里说,“不能写得太考究……别人以为我没雕琢,其实是雕琢得不行。脚趾头都抓紧了。”我又有些心疼。读到好文字,会击节赞赏,但一想到字字看来皆是血,便替作家不忍。马雁有篇《读诗与跌宕自喜》 ,其实也在说写作之道。“自喜”总会有,自找苦吃大概是常态。因为热爱去自找苦吃,也会体察出甜意。该书的代编后记,近似论文,里里外外将马雁说了个透。严谨有余,活泼不足。马雁读诗写字,“图的是个痛快” 。我很赞同。恰如王小波以为“文学就是:先把文章写到好看,别的就管***。”
我喜欢马雁这样的文学态度:“我这人有个习惯,能换钱的文章要认真写,不换钱的坚决不认真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反正谁看都不给钱。就是要故意乱写。钱么,很要紧的,我为五斗米折腰,四斗半可不折。” 好看的文章,还都是这种不换钱的。马雁的日记耐读,有趣,有她对世事的见识,行文也少了换钱文章的蓄意。读者也可发现马雁的一点点小秘密。她在《光明炽然 最近的生活里》写道:“而那句我最喜欢的话,我持久地喜欢下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看得我脑袋轰轰,一个写诗的小姑娘家,好端端地为万世开个鸟太平呀?我不怀疑马雁的此刻真诚。转念一想,正是小姑娘家,喜欢用“最”来强调她的当时心境。她今天最喜欢红的夹竹桃,明天最喜欢白的夹竹桃(《水东门》) 都是允许的,也都是她的权利。这本厚厚的散文集里,她谈论文学、哲学政治和女权,也谈自己的生活与情感。高水准的当然是谈文学,趣味盎然的是《水东门》 、《我怎么就不纯情》这类文字,比什么“四为” 、“四化”的鬼话强百倍。
她的一则日记:“我特别想搬家,地点都想好了,得住在小镇上。以后我家就住在小镇上,旁边还有条湍急的河,可以漂流的那种。我还开个车,这样才方便进城,我家得住一楼,好种菜。都想得特美,在家做老姑娘,几书架书,找个清闲的工作,反正有好人帮我买养老金了。看看,我这后半辈子都规划好了,特美。”
这是马雁的小秘密。暂别文学与哲学时的马雁,与普通文艺女青年并无二致。她还缺一位琴瑟和鸣的夫婿。但这不是我辈操心的事。我辈能读到她留下的诗文,幸甚幸甚。只恨该书的装帧设计,还把她的一张照片贴在封面上。我读了马雁的文字,即盼望有一天与她相识,“合樽促席,说彼平生” 。说彼平生倒不一定,瞎聊一阵子也就得偿心愿了。可是马雁或许觉得世间不够好,悄然走了。我只好读她的文字,“缅然起深情” 。我在网上找来马雁的相片,发觉书上的略有变形。也许我们所爱的,都是对象的另一面,或其变形。对于马雁,我爱她的文字与文字中的她。
注:金马洛是该书的特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