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宇宙的结构》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1-08-28 18:00:04

  《宇宙的结构》是一本由布赖恩?格林 (Brain Greene)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的结构》读后感(一):作为格林三部曲之一,你不应被冷落。

  格林的三本著作----《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结构》和《隐藏的现实》都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对于书中理论的妙处实在没有能力谈及,相对论的简明有力、量子论的诡谲奇幻、多宇宙的磅礴壮阔----这些在豆瓣、知乎和果壳都很容易能找到大牛们的精彩阐述。不过就个人而言,相对于另外两本书,最能让我体味阅读乐趣的还是这本宇宙的结构,想了半天还要归功于翻译。

  三部曲的翻译在国内同类作品中均属上乘,就个人口味和习惯而言,这本书的翻译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了,没有不忍卒读的长句,言语平实,语义准确,读起来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如同漫步于午后的小溪岸边。还有一个难得之处在于,作为三本书中字数最多的一本(《琴弦》字数是29万 ,《现实》字数是36万 ,《结构》字数是49万 ),没有找到一处错字,除了有一个处“的”觉得应为“地”,再也没有找到不适于中文语境的地方了。

  最后,只想说一句,相校关于两外两本书评论的热闹和高调,本书亦不应被冷落。

  向译者致敬~

  《宇宙的结构》读后感(二):物理学前沿科普

  1.物体永远在运动,就算空间上“静止不动”,也在做“穿越时间”的运动。 2.物体总在不断地穿越时间和空间,如果穿越空间的速度太快,就“没功夫”穿越时间了。因此,高速运动下时间会变慢。而光速,是穿越空间的最大速度。 3.引力的产生是因为空间的变形。空间像一块平整的布,质量大的物体会使“这块布”凹陷弯曲。变形后的空间改变了周围物体的运动轨迹,我们把驱使它运动的力称为引力。 4.微观世界,空间极度扭曲、剧烈波动。粒子没有精确位置和精确速度,始终处在波动中,人类最多能计算出现在某处的概率。 5.粒子纠缠效应:两个粒子,相隔十万八千里,一个粒子发生一个行为,另一个粒子马上受到影响。无视空间距离远近,影响同时发生。 6.弦理论:宇宙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弦”,“弦”非常小,如果把电子看成太阳那么大,“弦”就像氢原子那么小。而不同的粒子,其实是“弦”的不同震动方式。它换一种方式震动,就产生一种粒子。 7.在“弦”这么小的视角下,有一个个非常小的蜷曲空间,就像一个个“小房子”。“房子”长什么样,“弦”就怎么震动。这些“房子”就是宇宙的DNA,“房子”的结构决定“弦”的震动,“弦”的震动决定粒子的形成,决定宇宙由什么粒子组成。

  《宇宙的结构》读后感(三):智慧的盛宴

  我都忘了什么时候买得格林的这两本书,两个月前读完了《宇宙的琴弦》,过了好久,才把这本更厚的读完。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惊喜!大牛就是大牛,他可以将特别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最简单的方式讲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采用的比喻和类比极其恰当,即使你对超弦理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这些物理理论毫无概念,在他的类比中你也能知道它们大概在讲什么。好的科普书,一定是要略去理论的很多细节,只挑出理论的主干来讲,而能把理论的主干讲清楚,首先要深刻的理解这个理论。当然,这个是老生长谈,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讲清楚理论的主干首先要讲清楚的是理论的内在逻辑,并要清楚理论是如何展开和发展的。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它有哪几个可能的思路,每一个思路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些结论该如何符合我们实验的观测,如何与其他的理论吻合。这本书,在讲物理定律的内在逻辑和来去脉上做得特别好,虽然经典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都是我学生时代接触过得东西,但是通过这本书中,我对它们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甚至是一些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这些理论对空间、时间和实在性真正意义的探究上所起到的作用,令我觉得原来这个宇宙是这样不可思议,我们认识的空间和时间,其实是另外一种样子。如果说,之前我只是对一些东西还处于蒙昧和模糊的阶段,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物背后的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格林在很多地方还加入了自己的态度和感想,从里面可以看到他对宇宙奥秘的痴迷以及发现宇宙新的可能的兴奋,读得时候,仿佛他就在我身边和我绘声绘色、唾沫横飞地讲这些新的发现,无论他还是我,代入感都特别强!书里还有很多令我感到特别激动和兴奋的地方,尤其是我看到“…宇宙之所以是今天这样有众多的星系,物质分布不均匀,很有可能是因为微观量子涨落膨胀后的大尺度表现”,这个推测真叫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得不仅是对空间、时间以及实在性意义的探讨,更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盛宴。与它相比,所有的科幻小说都黯然失色,绝妙,精彩都不足以形容这本书,我所能说得就是:看吧!

  《宇宙的结构》读后感(四):给我们的科学配置升升级

  我读这本科普的目的其实并不单纯——或者说其实极其单纯——因为我瞄上几本大部头科幻了。但是在我准备攻陷这几个高地之前,我先检视了一下自己的科学配置:力学和热学,研究生以上水平;光学和电磁学,高中毕业水平;量子物理,知道一点皮毛;相对论和超弦理论,只听说过名字。我觉得我拿这样的配置上战场根本就是找死。于是我决定先点时间给自己的科学配置升升级。

  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这本书。37万字的书,我以每天一小时左右的阅读速度,居然读了近一个半月!完全是龟速啊,换成小说我一周能干掉两本。但读下来,心里沉甸甸地满足让整个人都有种升华的快感。我史无前例地搞明白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分别讲了什么(并且给身边的小伙伴做了五分钟科普,大家都惊呼居然能听懂),量子物理如何刷新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未来如何决定过去),额外维度为何需要出现以及它们的存在形态,暗物质和暗能量是怎么算出来的,质量的起源与希格斯海(这是我觉得最为神奇的部分),暴涨理论修正下的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超炫理论究竟讲了些什么……不一而足。

  作者Brian Greene是世界著名的弦理论专家。他有多牛呢?那个搞音乐的小伙子John Boswell搞的《全球科学家大合唱》里面,就有他,跟霍金、费曼、阿西莫夫、道金斯他们列在一起哟。作者最让我佩服的是两点。第一,他能用精准的事例描述难以捉摸的概念。举例子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蹩脚的科普作家会将一个复杂的概念越讲越复杂。他用“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讲解广义相对论,用蜜罐中的乒乓球来讲解希格斯海,用地毯上的毛形容一个端点固定在P-膜上的弦。讲解的层次,讲解的速度,他也都把握地非常到位。(唯一不太喜欢的是第6章讲熵增原理的时候,有点罗嗦,也可能是因为我对这部分内容本已经熟悉。)

  第二,他居然敢于否定加缪!我所见到的人对加缪从来都是赞赏有余,称道他将人道主义的激情融铸到存在主义哲学之中,在西西弗荒谬的命运中看到了真正的希望。西西弗放弃除即时体验外的一切,不去寻找任何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或更深刻的意义,加缪认为这是一种胜利。“作为一个少年,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我无法同意加缪的观点——对宇宙的更深刻理解将不会使生活更有意义。”哈哈,我太同意了!其实加缪的这一认识也是很多人的基本认识,“探寻外星人的存在有意义吗?”“知道黑洞理论能帮你赚钱吗?”,这样的问题不计其数,宇宙学无用论充斥着普通人的脑袋。作者说,他推崇费曼所描述的:在所有可能的层面上体验生活、感知宇宙,而不仅仅停留在那些恰好符合人类感知能力的层面上。普通人可以感受到玫瑰的芳香和美丽,而深谙宇宙学知识的人却也能理解基本的分子、原子和亚原子过程中的奇迹和壮丽。

  读完这本,再回看《上帝掷骰子吗》,真是大巫见小巫。《上帝》里面的内容只是本书的很小一部分,不到两章就都讲清楚了。再赞一下翻译和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的这一套《第一推动丛书》真的是科普界的良心,刘茗引的翻译也是下极了功夫。但是歪果仁的思维方式毕竟跟我们不同,所以依然有理解不畅的障碍,主要是因为语序。内在的逻辑还是非常容易follow的。

  再多说几句关于科幻和科普。中国的科幻还在初级阶段,硬科幻比较少,优秀的硬科幻更少。大刘的确牛,但大刘的思维模式里主要是大机器,还停留在经典物理时代,只不过用了比较新奇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国外的科幻随便就抛出一个自组织神经网络,都是全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究其原因还是国内的科普范围小,水平低,一些前沿技术,例如泛在网络、遗传算法,对国外的作家和科幻迷来说是标配,对国内的作家和科幻迷来说可能就是高配了。好的软科幻要建立在好的硬科幻之上,好的硬科幻要建立在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之上。搭建一个好的物理背景,再谈人性,再谈终极关怀。

  是时候给我们的科学配置升升级了,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宇宙的结构》读后感(五):自己瞎bb

  还没看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弯曲和引力我已经整个人都嗨起来,为我们感受的这个平凡世界底下暗藏的如此奇妙的事实而目瞪口呆。 科学家不光得有学识的积淀,还得有敏锐的直觉、丰富的想象力。这样他们才能跳出现实的经验,以一个完全另类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有所突破。当然,就像作者说的,还得靠运气和巧合,也可能遭受人们的质疑和挫败..科学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很有戏剧性过程。 这本书对这些深奥物理理论的讲解已经尽可能通俗易懂:如将照片集和电影帧的概念引入到时空整体的切片中,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形象更加贴切的了,书中还有许多这样形象的类比,用来解释那些抽象而复杂的理论,因此没什么物理基础的普通读者也能看懂。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在想,因为有了时间,我们在三维空间中可以以时间为基准把空间切片(如一组连拍的照片、许多帧图片组合成的动态影像。其中每一张照片和图片都记载了一刻时间下不同的空间) 也就是说时间是我们这个世界可以感知但尚不能控制的第四维。那么也许对一个四维生物而言(假如四维生物真的存在),时间对它来说就是可控的,而它也有一个它可以感知却控制不了的第五维,它或许真能轻易地以那个第五维为基准,把我们的时空一起切成片。 至于四维世界的照片集和电影是怎样的,我们很难想象。。 中学时候我们或多或少听闻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道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时间会变慢,大概也听说过按他的理论——“不是苹果砸了牛顿的头,而是牛顿的头去撞了苹果”这样奇怪的话。

  但这些都只不过是具象化乃至有些夸张的结论,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缘何得出的这些结论,而他更为完整的理论又是怎样的。这本书则对此进行了稍微深入的讲解,而面向普通读者,又没有深入到漫篇剖析具体计算公式的程度。 第六章关于宇宙总的熵的状态,我想到外星人应该是存在的(我几乎可以肯定),因为无论根据熵的法则,还是概率统计的法则,一个事件无论发生的可能性多小,只要不是零,那么只要等待的时间足够长,只要范围足够大(宇宙的寿命足够长,范围足够大),也一定会发生(碰巧组成了我们人类生命就是个例子)。因此现在某个角落一定还有别的生命存在,它们的诞生或早或晚,文明程度或比我们高或比我们低,但一定存在,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而已。

  这一章还有关于宇宙大爆炸——这个理论对物理学问题解释的美妙之处: 显然,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不同,我们宇宙总熵的状态不是守恒的。从大爆炸之时(超级低熵的状态,书中称——“宇宙诞生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有序态”)到我们现在的宇宙,熵在不断递增。 (用书中的话是——“即使某些成分变得更加有序,熵的账本上仍在不断赢利。”) 也就是我们这些生命(书中举了一只鸡)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来源于太阳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而太阳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来源于宇宙相较而言的低熵有序...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那个大爆炸时的低熵状态。

  书中<熵与引力>这一小节最后一段文字——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纸张,还有杯子里的冰块,描述得再形象不过了 未来就是熵不断增长的方向——也就是说从宇宙大爆炸起就规定了时间之箭的方向:即朝我们通常认定的未来发展。 于是问题又出来了(第七章最后一节):大爆炸的那个低熵又是如何出现的呢,那样完美的有序态是怎么出现的呢?难道真有一个造物者(上帝)以他无限的智慧、绝妙的工艺制造出我们这个宇宙?我突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传闻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笑)不,至少目前我还是个无神论者。我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宇宙的神秘面纱会一点一点被揭开。 而后一章也确实如我们所愿,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宇宙神秘的诞生之初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爱因斯坦试图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添加一个“宇宙常数”来得到他理想中的静态宇宙,然而哈勃对宇宙膨胀的观测打破了他的幻想。 多年之后,一位年轻物理学家发现“宇宙常数”确切的实现方式,于是人们从尘封的记忆中将它拾起,竟然破解了大爆炸的谜题。 关于希格斯场,现在看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包括我们自己,都似乎浸在一个无形的“海洋”里。当我拿起我的笔,感受着它小小的质量,就好像我从蜜罐里(书里的比喻)把它拔出来,看完这本书我总是忍不住会这样联想.. 就是这种目前实验中还没有确切发现的希格斯场,使我们实体世界中的一切具有质量。 不过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希格斯场值所具有的奇怪的悖论——在能量最低、最“空”的情况下,希格斯场值反而不可能降到零; 要想让它变得更低(降到零),反而需要增加它的能量,使空间不那么“空”——这是一个有趣的哲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可以运用到,这个世界真是一个奇妙而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也就是这个无所不在的希格斯场,与“宇宙常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遗憾地)希格斯场本身并不是“宇宙常数”,书中对此作出了两点解释。(注:第十章解构大爆炸<暴涨>小节) 阅读本书到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猜想了,希格斯场虽然没能提供爱因斯坦理想中永久而精确平衡的排斥力; 但它提供的瞬间而巨大的排斥力却让我们的宇宙从此暴涨开来。 为了说明这个理论的有效性,书中还给出了 暴涨理论 相比 标准大爆炸理论,针对“视界疑难”和“平坦性疑难”的解决所具有的显著优势。

暴涨宇宙

  爱因斯坦宇宙常数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为科学家们后来观测到的——宇宙先减速膨胀后加速膨胀,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作者一环扣一环地讲下来,最终在描述我们宏大的星系星球的形成时,又联系到了微观物理学领域——量子力学。从最微小的事物到最宏大的事物,都是彼此关联的。。不能再写下去了,否则就变成总结书上知识点的流水账了。 还是想提一笔,之后还讲到当代物理学的热门话题——超弦理论,如果真的如这些理论所说,我们的世界由弦和膜构成,宇宙似乎是弦乐与橡皮鼓组合演奏的超级交响乐,感觉没有什么比这更具有艺术性了。 我才知道,最神秘的东西不只有光,不只有时间,还有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引力,它能穿过光都无法穿过的东西,它也是我们目前能与其他维度沟通的唯一工具。 当前理论物理的发展速度远超实验物理,以至于像希格斯场、弦etc.这些其实都还没能被实验真正观测到,书最后一部分着重讲了一些目前实验技术正在努力追赶,即将实现或正在实现的对理论物理的验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努力地分析,推演,计算,我想对他们来说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看到自己基于理论所预测的东西被实验所证实。 不过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超距传输,时空穿越,平行宇宙更有意思,从「彗星来的那一夜」我第一次知道了平行空间,也就是多世界理论,还有各种科幻电影,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对量子物理、高维空间、宇宙膨胀等都有新奇的幻想,现在我更加感觉通过虫洞进行像海伯利安那样的时光穿越有多么遥不可及。 还是觉得,在追求宇宙终极奥秘的路上我们不可沾沾自喜,也不可急于求成,人类才诞生不过宇宙眨眼的一瞬,宇宙自然是要高冷一下的,小样,我能被你们那么轻易就看透么。 (PS:书里提到学校宿舍淋浴的事情,同感,同感,而且我以后再也不能好好甩我那由夸克或者说弦组成的手臂了O_o)

  《宇宙的结构》读后感(六):空间与时间

  许多非常基本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物质的本原等,会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有不同的回答。假如人的感知或智力能力远差于现在,那我们眼里的世界肯定就是另一幅模样了。但即使我们拥有健全的感知与智力能力,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能洞察真相。人类通过经验了解世界,但也经常被表象迷惑。作者正是要通过修正经典物理体系里的传统时空观念来重塑大众的世界观。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你不能区别自己是处于匀速运动还是静止中,但你却可以感觉到自己是否在加速:车在转弯、飞机降落,我们都有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不受所选参照物的影响:如果你站在地上不动,看远方的飞机起飞,你和飞机有相对的加速运动,但却只有飞机上的人能感觉到加速。是什么使得加速运动这么独特?

  牛顿给出的答案是绝对空间,绝对空间不需要任何外部事物做参考,永远保持不变且不可移动。问题解决了,只有相对于绝对空间加速才是真的加速,才能使人们产生感觉。但关于绝对空间是什么,是一种物质还只是一个概念,牛顿并未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由于牛顿力学在应用上的巨大成功,人们相信了绝对空间,就好像装着无价之宝的盒子也一定价值不菲一样,牛顿本人甚至认为绝对空间才是自己真正的伟大发现。

  200多年后,马赫提出了新的想法:物体在加速时所感受到的力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一种累加效果。如果宇宙中除了你,什么都没有,那你怎么加速都没有任何感觉,甚至可以认为此时任何运动状态都是等效的。在马赫看来,空间只是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而已,如果没有物体就没有空间,更没有绝对的空间,就像没有字母,字母表就毫无意义一样。

  尽管马赫的想法给人以启发,但人们还是相信并认同牛顿的绝对空间。直到麦克斯韦研究电磁波时,新的问题来了。当时人们发现电磁波的传播有两个特点:不需要介质,速度是恒定的。

  第一个问题直接导致了“以太”的概念,人们认为其他波的传播都需要借助于介质,电磁波也不应该例外,只是我们目前没有发现这种介质而已,于是暂时称其为“以太”,又一次,无价之宝放在了不明不白的盒子中。

  第二个问题引导着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如果无数次的精确实验表明,无论观测者的运动状态如何,其测得的光速都是一个恒定的值,那么事实就确实如此。速度无非是空间与时间的比值,要使光速对于任何观测者恒定,只能是不同观测者测到的空间与时间不同,但又精确地互补这一个可能。即是,对于不同运动状态的物体来说,空间和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又或者说,人们穿越时间的速度并不相同。牛顿的前提错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所有运动的简单原则:任何物体穿越空间和时间的合速度精确地等于光速。如果你能跑的和光一样快,时间对于你来说就停止了。

  沿着这个简单的结论,往前一步,爱因斯坦就发现了自己的“绝对空间”。虽然时间的概念对不同运动状态的物体来说不尽相同,但这也只会影响观察者对时空(一定空间范围在一段时间内所发现事情的总和)中所发生事情的先后排序,并不会改变时空本身。于是“绝对时空”而不是“绝对空间”给一切运动提供参照物。

  当爱因斯坦想到引力时,他发现人在加速时的感受与受到引力的作用感觉居然一模一样,换句话说,加速与引力的感觉是等价的,再换句话说,你一旦意识到自己感受到了引力,那么你一定就在加速,唯有那些没有感受到引力的人,就像飘荡在真空中的宇航员或者从高处跌落到半空中的人一样,才有权利声称自己没在加速。在爱因斯坦看来,是牛顿撞上了苹果。

  再一次,沿着一个简单的结论,往前一步,如果将没有加速的物体的运动轨迹看成是空间本身的形状,那么引力将靠近自身的物体吸引过来,就好像是空间的形状被物质改变了一样。假如把宇宙想象成台球桌,如果没有任何物质,物体在宇宙中运动就应该像台球在平的台球桌上运动一样,但宇宙中有了物质有了引力后,引力的吸引作用就好像台球桌上凹下去了一个坑,台球靠的太近会掉下去。就这样,爱因斯坦将物质本身的影响加入到了时空的概念中得到了广义相对论。事实上,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物质通过引力改变的不是空间而是时空的形状,而且这种改变传播的速率正好也是光速。

  相对论是在极端的速度或引力下才具有显性,另一个同样在极端条件下才具有显性的理论是量子力学。虽然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对却仍然是可以计算的,你能算出不同的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或者不同的物质对时空的不同弯曲程度,再结合经典理论,你还是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但量子力学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测不准原理,你永远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精确位置和精确速度,更别说预测未来了。关于粒子,我们能知道的全部就是概率,我们只能算出粒子可能出现在某处的概率。但每当真正去测量粒子时,我们又都只会在一个确定的位置发现它,从没有人发现,一个电子既在这儿,又在那儿。也就是说量子力学的理论在测量之前给出的只能是一组概率,而测量这个动作又会使粒子从这些可能的概率中选择一种呈现在人面前。

  这么诡异的理论,连爱因斯坦都不能接受,他反问道“难道我不去看月亮,月亮就不在天上么?”爱因斯坦和一些科学家想到了一个打破测不准定律的方法,如果有两个电子,他们以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速度背向而行,那我测量左边电子的位置,测量右边电子的速度不就知道他们各自准确地位置和速度了么。

  很明显,这是一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基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比如对物体A的测量不会立刻就影响到物体B,除非有某种东西经过一定的时间将影响从A带到了B,就像声波将我的话语带到了你的耳朵里。这种特性被人们称为“定域性”。但在量子世界里,定域性并不总是成立。理论计算表明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的两个粒子,对其中一个的测量,尽管测量之前结果是随机的,但一旦有测量结果,就会迫使另一个也呈现一样的结果。就好像两个盒子里的灯泡可能发绿光也可能发红光,或者交替变换着发光,谁也不知道,但如果你打开其中一个盒子,发现里头是红光,那么你打开另一个盒子,里头也将是红光。爱因斯坦否认量子纠缠,在他看来,只是这两个盒子里事先被装进了相同的发光程序而已。人们一度无法反驳爱因斯坦,因为根本没法检验——在打开盒子之前谁都不知道里头的灯泡是怎么发光的。

  1964年,爱尔兰科学家约翰贝尔设计出了一个实验完成了对“定域性”的检验。他的实验可以简单比喻如下:有两个特殊的盒子,每个盒子都有3面门分别在顶面、侧面和前面,只要打开任意一面门,盒子里的灯泡就会随机选择是发红光还是蓝光,如果同时打开两个盒子的同一扇门,那么盒子里的灯泡就会发相同颜色的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人各自随机打开两个盒子的门,他们看到相同颜色光的概率将告诉我们盒子是真的处于纠缠状态还是只是被设置了相同的程序。如果盒子事先被设置了程序,比如打开顶面和侧面的门,灯泡发红光,打开前面的门,灯泡发蓝光。那么两个人各自随机选择打开任何一扇门,他们看到同样颜色的光的概率是5/9;如果盒子真的是处于特殊的量子纠缠状态,那么他们看到同样颜色的光的概率将是3/9。而无数次实验结果的统计表明,事实情况是后者,爱因斯坦错了,事物并不总是遵守“定域性”准则。贝尔的实验也告诉我们,处于特殊的纠缠状态中的粒子特别容易被外界干扰,比如这种粒子一旦与另一个粒子相碰,纠缠状态就被抹除,这或许可以解释宏观上的物体严格地遵守着“定域性”准则的原因。

  “人类只有在巨大压力下才有可能得到来自牢靠掌握相对论的生存优势,非极端条件下,我们的感觉无法发展出对相对论效应的敏感性。所以,我们需要努力运用智力来弥补感官上的不足,才能达到真正的觉醒与理。”

  与空间并列的另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是时间,任何一个人稍稍停留一下注意力,就会发现时间在直观上有一些特点:时间是流动的,它总是不停地将现在变成过去,没人看到过静止的时间;时间是有方向性的,时间总是只向未来,没有人今天回忆起的事情确是明天发生。

  关于时间的流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时间将无数个当下的时刻变成过去,好像当下的这个时刻具有与过去和未来截然不同的特性。但当下是什么呢?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很清楚当下就是我敲击键盘的这个时刻,但如果我要问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奥巴马的当下,我得通过直播或者其他渠道,然后扣除信息传递的时间,也就是说我要通过过去才能了解当下。更特殊的情况,狭义相对论告我们每个人对现在的理解会随着速度与距离而改变,如果一个人速度够快,或者虽然速度不快,但距离够远,他的当下可能是几年甚至几亿年后的我们。从相对的角度看,当下并没有显得那么特殊。

  更为微观的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更为模糊,比如在著名的双缝衍射实验中,即使粒子以单个状态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最后也能得到衍射图案,量子力学给出的解释是粒子的概率波通过了双缝形成衍射,这就好像粒子即有可能从这个缝通过,也可能从另一个缝通过,这两种可能的历史相互叠加作用形成了当下的衍射现象。如果你在粒子到达接收屏之前探测出它到底是从哪条缝隙通过的(这很容易做到),屏幕上就不会出现衍射现象。这就好像当下的动作会影响过去一样,没有探测之前,粒子处于各种历史可能的叠加状态,可能穿越任一条缝隙,一旦你探测到粒子的路径,就从各种可能的历史中选择了一条,排除了其他,你当下的选择改变了历史。更奇妙的是,如果你探测到粒子的路径,但在粒子未到达接收屏之前你抹去了路径信息,粒子又重新开始衍射。

  就个人而言,我所感到的时间有方向性的流动,是因为很多日常经验的积累,比如花儿从树上飘落、鸡蛋打碎等都是有方向的,花儿从不会从泥里飘起来在连到树枝上,破碎的鸡蛋也不会聚拢成完整的鸡蛋,人也不会越活越年轻。但这种直观上的方向性在任何物理定律里都得不到体现,譬如牛顿定律,如果你将扔出的球的速度变为原来的反方向,但大小不变,其他一切都不变,那球就会沿着被扔出的轨迹重新回到扔球人的手里,就像从现在回到过去一样。物理定律并没有规定时间的方向,他们都有时间反演对称性。

  你可能会想到热力学里的熵增定律,既系统总是自发地从低熵状态向高熵状态演变。这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时间的方向性,就像揭开瓶子的盖子,里头的气体会自发地扩散到瓶子外头,而不会是相反。这样的假设有一个前提,就是瓶子里原本就密封了一瓶气体,如果瓶子的盖子本来就是开的,与房间连通,那么整个系统的熵将会处于无规则的波动状态,这样的状态熵增和熵减的概率是相等的,时间既可以从过去流向未来,也可以从未来流向过去。我们的宇宙肯定不会是这样,系统持续熵增只在一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生,那就是时间的起点处,熵必须是极低极低的。就像那个低熵的鸡蛋,鸡蛋是鸡产的,鸡是高度有序的低熵动物,追溯食物链,鸡的食物最后指向植物,它进食低熵的植物,排放高熵的二氧化碳和热量,植物的能量来自更为有序的太阳,太阳发生核反应将能量以低熵有序的电磁波辐射出去,太阳又来自宇宙的演化。宇宙演化的源头对我们的时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决定了我们时间的方向性。

  自人们发现宇宙在不断膨胀后,大爆炸就是宇宙演化的经典理论,但关于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只是假设宇宙起源于一场爆炸,但什么爆炸了,怎么爆炸的,为什么会爆炸,它并没有提起。后来,人们发现宇宙不仅膨胀,而且是以越来越快地速度膨胀,在大爆炸理论中,宇宙爆炸后就只受到引力的阻碍,别无其他膨胀动力,那么宇宙的膨胀速度应该会越来越小,而不是相反。另外,宇宙背景辐射温度的高度均匀性,大爆炸理论也不能解释,因为在大爆炸中,信息交换的距离不能超过光在相同时间内传导的时间,想一想大爆炸之初的景象,宇宙以超过光速极快的速度膨胀,各个区域是相互独立的,甚至连光都不能沟通彼此,随着膨胀速度的下降,沟通才成为可能,那么为什么古老宇宙的微波辐射温度表现出高度的均匀性呢?这两个问题都是传统的大爆炸理论解释不了的。

  宇宙在膨胀之前的状态是目前的理论无法回答的,一方面它质量巨大,必须使用宏观上的相对论,但它又体积非常微小,必须使用微观上的量子力学,但这两种理论目前是不能同时使用在一个体系中的。人们必须从别的方面突破,对称性就是一个可能的方面。

  物质经历相变前后可能面目全非,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相信冰和水甚至透明的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相变的过程都会伴有对称性上的改变,比如水蒸气的对称性最高,以任何方式调换任何一个水分子都不会有影响,相比,液态的水分子头尾相连,不能随意替换,冰属于晶体,分子按更严格的顺序排列,对称性更低。物质可以相变,如果宇宙也可以相变呢?科学家设想,宇宙的相变改变的是场,希格斯场,这种场是质量的起源,因为他会阻碍物体的加速。

  如果希格斯场在宇宙冷却后维持一个非零的值,物质的加速就会速到阻碍,从而获得质量。如果将宇宙升温到一个极高的程度,希格斯场将变得不稳定,在零点的上下震动,此时讨论粒子的质量将没有意义,这就是宇宙在爆炸之前的景象。

  爱因斯坦很早之前在解释定态宇宙时,就计算出温度、能量和压力都对引力有贡献,例如同样的东西,热的比冷的重些,压缩的弹簧比自然状态重些,正的压力对引力有正的贡献,负压则相反,他要用这种负压产生的反引力对抗正引力,从而达到静态宇宙的结果。虽然爱因斯坦要达到的是一个错误的目的地,但至少他选对了交通工具。人们发现负的希格斯场就会给空间注入负压,这种负压将产生负引力,这就是爆炸的动力,这种力产生的效果比经典的大爆炸强大的多的多,宇宙以极快的速度膨胀。由于这种特殊的引力直接来自于空间,空间越大,力就越大,膨胀的速度就越快,膨胀之初极短的一个时间内可能速度并不是很快,光还可以在各个区域传递信息,以致大家的温度都差不多,从而产生均匀的微波背景辐射。

  这就是暴涨理论,它描述的宇宙以比大爆炸理论更为精确,它甚至能计算出微波背景辐射温度极其细微的差异,因为根据暴涨理论,宇宙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极小的空间以极快的速度暴涨开来,甚至量子力学层面上的波动都被放大成宏观上天体的差别,也就是说,我们头上璀璨的星空就是暴涨之前量子波动的证据。

  《宇宙的结构》读后感(七):2016年10月17日-2016年11月4日

  2016年10月17日

  重新看一遍,懒得排期了,我是这本书的脑残粉…日常跪舔布莱恩…

  1. 布莱克所说的实在性,其实是存在和真实性。我们所认知到的物理实在性,其实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些微小的认知甚至也是荒谬的。

  2. 经典力学的三个方面:引力、电力、磁力。

  3. 物理学中无法统一的两个基本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果它们无法统一,以下这些问题永远不会得到回答:关于黑洞的一切/宇宙的起源。原因:在黑洞里,极大的物体坍缩成极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要用上/时间轴的起源和顺序。

  4. 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研究——也是爱因斯坦的努力方向——统一理论。统一理论最有力的候选者:超弦理论。超弦理论支持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维空间(九/十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这个说法事实上在暗示:我们传统上认为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它是错误的。我们对世界知之甚少。

  5. 超弦理论来源于一个旧问题的新答案: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是什么?在以往的研究里,大家给出的答案是电子和夸克。但在超弦理论里:能量丝组成弦状,按某种模式振动,成为电子; 按不同模式的振动,则成为夸克、中子或其他类型的粒子。

  第1部分 实在性之舞台

  第1章 通往实在性之路

  作者的一个私人问题: 空间、时间以及事物为什么是那个样子?

  1.1 经典意义上的实在性(牛顿确立的经典体系)

  1.2 相对论意义上的实在性(爱因斯坦的变革)

  1.3 量子世界中的实在性(无法统一的谜团)

  1.4 宇宙学的实在性(宇宙大爆炸:宇宙之初发生了什么)

  1.5 统一理论的实在性(候选者:超弦理论)

  1.6 过去和未来的实在性

  1.7 空间和时间的下一个时代

  2016年10月19日

  1.我们感受不到匀速运动,却能感受到加速运动,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感受到的是运动的改变。

  2.关于绝对空间的诘问: 为什么绝对空间能告诉我们哪个才是真正的加速运动,但却不能告诉我们哪个是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毕竟,如果绝对空间真的存在,它应当成为所有运动的基准,而不仅仅是加速运动。如果绝对空间真的存在,为什么它不能告诉我们在绝对意义上我们处于什么位置?那样我们就不需要根据另一个作为参照物的物体来确定我们的相对位置了。而且,如果绝对空间真的存在的话,为什么只能是它来影响我们(例如,我们在旋转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胳膊向外伸展),而我们却无法对它产生影响?

  3.马赫在2.5的想法(不得不说,这种毫无实验根据的假想,竟然也能被物理学家如此热爱,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家啊): 在一个只有一颗星星的宇宙中,你在旋转时所感受到的力极小。有两颗星星存在的话,感受到的力会大一点。依此类推,一直到其中的物质与我们的真实宇宙的物质一样多的时候,你在旋转时所感受到的一切会令你十分熟悉。按这种方法,你从加速运动中所感受到的力实际上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一种累加效果。马赫告诉你: 你所感受到的力是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的共同影响。(有可能是引力在作用)

  第2章 宇宙与桶

  作者的问题: 空间究竟是人为的抽象,还是物理实体呢?

  2.1 爱因斯坦之前的相对论(相对运动,不赞成绝对空间)

  2.2 桶(牛顿从桶中旋转的水得出的结论:加速运动才是真正的运动,于是绝对空间存在)

  2.3 空间困境(绝对空间真的存在?)

  2.4 马赫以及空间的意义(在“虚无”里,运动、加速度毫无意义,反对绝对空间)

  2.5 马赫、运动及群星(我们感受到的“加速度”“压迫力”,与我们所在空间的物质数量有关)

  2.6 马赫与牛顿(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的争论

  2016年10月20日

  在牙痛中看完的,全程很暴躁,有点走神。没看太懂,我记得第一次也没看太懂…先就这样吧。

  1.在电和磁的研究中, 法拉第的关键性突破在于提出“场”的概念。

  2. 麦克斯韦通过场的理论指出尽管电和磁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实际上是一种物理实体的不同方面。麦克斯韦进一步分析他的方程后发现,变化的电磁场以波的形式传播,速度为每小时670000000英里(1英里≈1.609千米)。这正是其他实验所发现的光的传播速度,麦克斯韦意识到光也属于电磁场。

  3. 波的传播是要介质的,于是那时的物理学家推测光波——电磁波——也是在某种特殊的介质中传播的,虽然这种介质从未被人探测到,但它肯定是存在的。这种看不见的传播光的物质被命名为光以太,或以太;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光以太和牛顿的绝对空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都起源于提供一种参照物以定义运动的尝试;加速运动导致了绝对空间的概念,光的运动导致了光以太的概念。

  4. 光不管任何方向的参照物,它永远以每小时670000000英里的速度运动。从光速恒定这一乏味的说法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空间和时间是针对旁观者的角度而言的。

  5. 我们习惯于认为物体可以穿越空间,事实上另一种运动也非常重要:物体也可以穿越时间。任何物体穿越空间和穿越时间的合速度总是精确的等于光速。

  6. 光所有速度都贡献于空间运动,而在时间上无运动!当物体在空间中以光速运动时,时间就停止了。如果光粒子戴有表的话,那这个表将完全不动。光实现了庞塞·德·莱昂和宇宙工业的梦想:它没有年龄。

  7. 根据牛顿定律,引力是瞬时产生的,比光速还要快,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8. 人们感受到的引力与人们因加速而感受到的力是一样的,它们是等价的。爱因斯坦称其为等价原理。在本质上,加速度和引力事实上是相似的。既然引力和加速是等价的,爱因斯坦领会到,引力本身不是别的,正是时空结构中的蜷曲和弯曲。

  第3章 相对与绝对

  作者的问题: 空间究竟是爱因斯坦式的抽象,还是物理实体呢?

  3.1 真空真的是空的吗

  3.2 相对的空间,相对的时间

  3.3 狡猾但不恶毒

  3.4 但是桶呢?

  3.5 雕刻空间与时间

  3.6 调调角度

  3.7 桶,狭义相对论的观点

  3.8 引力和古老的问题

  3.9 引力和加速等价

  3.10 蜷曲、弯曲与引力

  3.11 广义相对论和桶

  3.12 3000年的时空

  2016年10月21日

  1.这一章全是量子力学,把我彻底洗礼了一遍…看懂了60%吧,反正概念全懂了,具体实验方法和专业术语懒得想…

  2.众人怎么从波粒二象性这个现象,发现概率波这个事情。然后他们在定义概率波上面的困难…

  3.量子纠缠态决定了宇宙不具有定域性。

  4.量子纠缠态和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冲突:量子纠缠态暗示了有某种物质比光速更快。如果那不是一种物质,纠缠态是如何起反应的?

  5.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粒子在被测量之前,是不具有准确数据的。它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

  6.现在宇宙中的一切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量子纠缠态也起源于那时候吗?量子纠缠态在暗示:空间是一个微妙存在的整体吗?

  第4章 纠缠着的空间(量子力学)

  作者的问题:在量子宇宙中,分隔是什么意思?

  4.1 量子眼中的世界

  4.2 红和蓝

  4.3 产生波

  4.5 概率和物理学定律

  4.6 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

  4.7 海森堡和不确定性

  4.8 爱因斯坦,实在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4.9 量子回应

  4.10 贝尔与自旋

  4.11 实在性检验

  4.12 用角度来数天使

  4.13 不期而至

  4.14 纠缠与狭义相对论:标准观点

  4.15 纠缠与狭义相对论:反方观点

  4.16 我们将用什么来解释这一切

  2016年10月24日

  我不喜欢这一章的内容。也不喜欢熵这个概念。它很像一个空中楼阁,一个用数学伪装的哲学概念。布莱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时间的可逆性,我觉得有点无稽……

  另外,我觉得这一章关于时间的描述读着有点令人头大。我没有看到什么精确而有意思的定论。

  不知道是不是没看懂的原因,我觉得这一章都是一些复杂而又没有意思的假想。我老有一种他们想多了的感觉……

  嗯,有空可以浏览一下《时间简史》…专门讲时间维度的书,在时间方面,应该会讲得比这一本好吧。

  :百度和知乎了“熵”的定义。

  第二部分 时间与经验

  第5章 冰封之河

  作者的问题:时间是流动的吗?

  5.1 时间与经验

  5.2 时间会流动吗

  5.3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持续假象

  5.4 体验和时间的流动

  第6章 偶然和箭头

  作者的问题:时间有方向吗?

  6.1 谜团

  6.2 过去,未来和基本物理定律

  6.3 时间反演对称性

  6.4 网球和破碎的鸡蛋

  6.5 原理和实践

  6.6 熵

  6.7 熵——第二定律和时间之箭

  6.8 熵——过去和未来

  6.9 跟着数学走

  6.10 一片沼泽地

  6.11 回头看看

  6.12 鸡蛋,鸡和大爆炸

  6.13 熵与引力

  6.14 关键输入

  6.15 未解之谜

  2016年10月25日

  013.理论物理《宇宙的结构》布莱克·格林

  1. 根据费曼的想法,如果达到某一给定结果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一个电子既可通过左边的缝隙到达探测屏的某一点,又可通过右边的缝隙到达探测屏上的同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每一种历史都可以发生,而且是同时发生。

  2. 每一种情况都对它们共同实现的结果的概率有贡献,如果将这些贡献正确地加起来,结果将与量子力学所预测的总概率一致。

  费曼把这种想法称为量子力学的历史求和方法,它告诉我们概率波蕴藏着观测之前的所有过去,而且还告诉我们,量子力学要想沿着经典力学失败之处继续前行,就不得不拓展历史的概念。

  3. 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现在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过去,而量子力学的概率波扩大了历史的含义:在费曼的体系里,我们所观测到的现在代表了一种混合——一种特殊的平均——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相符的所有可能的过去的混合。

  4. 每个电子,每个光子,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时具有波动性的一面和粒子性的一面。这些性质具有互补性。

  5. 经典物理学基于17世纪晚期牛顿发现的方程;电磁学基于19世纪晚期麦克斯韦发现的方程;狭义相对论基于爱因斯坦1905年发现的方程,而广义相对论则基于他于1915发现的方程。所有的这些方程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略了时间之箭的方向问题,认为过去和未来是完全对称的。在他们的方程中无法区分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是被同等对待的。

  第7章 时间与量子

  作者问题:从量子角度洞悉时间的奥秘

  7.1 量子论中的过去

  7.2 去往奥兹国

  7.3 选择

  7.4 修剪历史

  7.5 历史的不可期

  7.6 抹掉过去

  7.7 塑造过去

  7.8 量子力学和经验

  7.9 量子测量问题

  7.10 实在性和量子测量问题

  7.11 退相干和量子实在性

  7.12 量子力学和时间之箭

  2016年10月26日

  1. 根据现代理论,宇宙在其诞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经历过数次巨变;我们今日所见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极早期高度对称的宇宙所残留下来的遗迹。而按照更为深刻的理解,对称性根本就是宇宙演化的关键。时间本身就与对称性密切相关。

  2. 关于除引力之外的3种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强核力——的理论,正是建立在另外一些更加抽象但却同样引人注目的对称原理的基础之上。所以,自然界中的对称性并非是自然定律的结果。按照现代观点,对称性是自然定律的基础。

  3. 地球物理学家发现的物理定律适用于全宇宙?

  4.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谈起整个宇宙起始于某一特定时刻——今天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认为这个时刻差不多是140亿年前——时又是什么意思呢?这140亿年又是相对于谁来说的呢?哪一台钟给出的140亿年?遥远星系上的智慧生命也会得出宇宙的寿命是140亿年的结论吗?而要是这样的话,又是什么保证了他们的钟和我们的钟同步校对过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取决于对称性——空间中的对称性。

  5. 辐射温度的均匀性提供了观测证据,证明宇宙在其早期并非由巨大的、高熵的物质团——比如黑洞之类——占据,因为这样参差不齐的物质环境只能留下同样参差不齐的辐射烙印。事实则相反,辐射温度的均匀性证明年轻的宇宙各向同性;而且,正如我们在第6章中所看到的那样,与引力有关时——比如早期质密宇宙时引力起的作

  用——各向同性意味着低熵。

  6. 辐射的均匀性就既是物理定律又是整个宇宙外在物理条件的均匀性的活化石。

  7. 如果宇宙没有空间上的对称性——比方说,如果背景辐射完全是杂乱的,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巨大的差别——宇宙学意义上的时间也就失去含义了。

  8. 星系的运动几乎可以完全归结于空间结构自身的延展。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并不禁止空间以一种可以驱使两点——比如两个星系——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分离的方式运动。

  9. 球形和无限大平面形状的好处之一在于你可以沿着它们无穷无尽地走下去而不用担心到达边界。这一点非常不错因为它能使我们避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空间的边界之外有些什么?如果你走进空间的边界会发生什么?如果空间没有边界,那这些问题就没有意义。这一观测问题目前还没能得到确定的答案,但是目前最好的数据倾向于认为空间无曲率——也就是说实际上宇宙是平直的(但电动兔到底会不会朝着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并消失在黑暗中,又或者某天突然南辕北辙地绕到你背后——空间会不会一直膨胀下去或者会不会像电子游戏的例子那样蜷曲成首尾衔接——这样问题的答案仍然没有定论)。

  10. 无限大是一件非常古怪的事。如果空间是无限大,那么你把它缩小2倍的话,空间就是原来的1/2,也就是1/2无限大,可是1/2无限大也是无限大。所以,当你逆着时间一路向过去探查,你会发现世间万物全都彼此靠近,密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宇宙的整个大小却仍是无限大;在无限大的空间内一切都变得越来越近。这将使我们得到一幅全然不同的大爆炸图像。

  11. 将此与传统意义上的发源于一点的说法相比,这种大爆炸就相当于说有很多的大爆炸,无限大的空间范围内的每一点上都有大爆炸。大爆炸之后,空间膨胀,但是其整体大小却不可能发生变化,因为一个无限大的东西是不可能变得更大的。那么,为什么当你从图8.11(b)的左边往右边望去的时候,会发现星系(一旦它们形成)之类的事物之间的距离变大了呢?所有的观测者,无论你我还是其他的什么人,都会发现围绕着自己的星系正在远去,就像哈勃所发现的那样。

  第3部分 时空与宇宙学

  第8章 雪花与时空

  对称性与宇宙的演化

  8.1 对称性与物理定律

  8.2 对称性与时间

  8.3 将结构放大再思考

  8.4 膨胀宇宙中的时间

  8.5 膨胀宇宙的奥妙

  8.6 宇宙学,对称性与空间的形状

  8.7 宇宙学与时空

  8.8 其他形状

  8.9 宇宙学与对称性

  2016年10月27日

  第9章 蒸发真空

  热,一无所有,统一

  9.1 热与对称性

  9.2 力,物质,希格斯场

  9.3 冷却宇宙中的场

  9.4 希格斯海与质量起源

  9.5 冷却宇宙中的统一

  9.6 大统一

  9.7 以太的回归

  9.8 熵与时间

  2016年10月28日

  有时候看这种书,会觉得很遗憾……

  如果我晚出生几千年,会不会就知道宇宙之初的事情了呢。那时候人类是不是也可以太空旅行了呢。

  第10章解构大爆炸

  到底是什么爆炸了?

  10.1 爱因斯坦与排斥性的引力

  10.2 蹦跳的青蛙和过冷却

  10.3 暴涨

  10.4 暴涨理论体系

  10.5 暴涨与视界疑难

  10.6 暴涨与平坦性疑难

  10.7 进展与预言

  10.8 黑暗预言

  10.9 失控的宇宙

  10.10 丢失的70%

  10.11 谜题与进展

  2016年10月30日

  1.暴涨理论主要成就:对视界疑难和平坦性疑难的解释。另外,在暴涨宇宙学中,最后导致恒星与星系形成的初始不均匀性来自于量子力学。

  2. 暴涨理论是不是能够回答莱布尼茨所提出来的终极问题——为什么会有宇宙存在?以我们现在的理解水平,这个问题可能太大了。即使某一宇宙学理论真的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进展,我们也可以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特别的理论;它的假设、参数、方程都是哪来的?这样的话就仅仅算是把这个终极问题又往后推了一步。除非只依靠逻辑本身我们就能够要求宇宙存在,并且要求宇宙只能被唯一的一组方程和参数掌控,这样的话或许我们才会满意。但到目前为止,这还只能算是一场白日梦。

  3. 关于时间之箭唯一可靠的一点是早期宇宙必定高度有序,也就是说,早期宇宙的熵必须极低;这个时期的熵将决定未来的熵的量,而宇宙必定会向着熵增的方向演化。

  4. 物质一旦在某处聚团,就会形成较大的万有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物质聚拢过来;对应说来,空间中的某处一旦形成褶皱,就会产生更大的引力,从而使得褶皱更为严重,进而导致空间高度不均匀的弯曲。 但是,虽然吸引性的万有引力使得物质聚团,空间出现褶皱;但是排斥性的万有引力则正好相反:它会消除这些效应,使宇宙变得光滑、均匀。

  第11章 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量子

  作者问题: 暴涨、量子涨落与时间之箭

  11.1 用量子语言写的空中文字

  11.2 宇宙学的黄金时代

  11.3 创造一个宇宙

  11.4 暴涨,平滑性与时间之箭

  11.5 熵与暴涨

  11.6 玻尔兹曼的回归

  11.7 暴涨与鸡蛋

  11.8 白璧微瑕

  2016年10月31日

  第12章看了一半,开始介绍超弦理论了。

  因为这一章比较长,所以明天看完再一起打卡吧。

  2016年11月1日

  1.我们曾讨论过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的暴涨子场量子涨落;而不确定原理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场。电磁场、强核力和弱核力场以及引力场,都可以归结为微观尺度上狂暴的量子涨落。事实上,这些场的涨落甚至在一般认为的既没有物质也没有场的真空中也同样存在。小尺度上,广义相对论所带给空间和时间的光滑形象必将被量子力学带来的狂躁涨落的形象替代。在小于普朗克距离与普朗克时间的尺度上,量子不确定性使得宇宙的结构扭曲混沌,通常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2.超弦理论并非孕育于某个试图达到这些伟大的长远目标的天才方法中。恰恰相反,超弦理论的历史中有的是偶然的发现,错误的开始,误失的良机,以及几乎被终结的命运。更确切地说,超弦理论是为了解决错误的问题而做出的正确发现。

  3.错误的开始之后:施瓦茨和谢尔克提出,弦论根本就不应当被看做是强核力的量子理论。他们认为,虽然弦论是在探索强核力的过程中发现的,但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的答案。弦论实际上是第一个引力的量子理论。施瓦茨和谢尔克宣称,弦论所预言的自旋为2的无质量粒子正是引力子,而弦论的方程是引力的量子力学描述的具体表示。

  4.对超弦理论的反对意见(说它是神学这个观点很有意思):直接测量弦对我们的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现有的分辨率再得提高百亿亿倍才有可能。一些科学家大声嚷嚷着弦论这样远超直接实验检验的理论只能算是哲学或神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它不是物理。

  5.另一种可能是,在极端的小尺度上,空间和时间并不是突然失去了意义;而是渐变地转成其他更加基本的概念。之所以不能说“变得比普朗克长度还小”这样的话,并不是因为你遇到了最基本的格子;而是因为空间和时间这样的概念变成了别的东西。

  6.基本粒子所具有的性质为什么恰好可以使核反应过程发生,恒星发光,行星得以围绕恒星而形成,而且其中至少有一颗行星上出现了生命?标准模型完全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因为粒子性质只不过是标准模型的一部分输入参数。

  7.E=MC?表明能量来自于质量,但它也可以反过来用——也就是说将能量转化为物质——而这正是弦论使用爱因斯坦方程的方式。弦论中,粒子的质量不是别的,正是弦的振动能量。例如,弦论是这样解释一个粒子为什么会重于另一个粒子的:构成较重粒子的弦比构成较轻粒子的弦振动得更加快速也更加猛烈。更快更猛的振动意味着更高的能量;而根据爱因斯

  坦方程,更高的能量意味着更大的质量。反过来说,一个粒子的质量越轻,也就意味着弦振动得越慢越平和;而无质量的光子和引力子则对应着弦可能有的最平静温和的振动模式。

  8.这些空间维度(九维空间),可能只有很小的区别,甚至根本没有区别。今天,这些维度在尺度上的不同,可能来自于宇宙演化。而宇宙演化,可能通过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机制,挑出了3个特殊的空间维度,并将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长达140亿年的膨胀任务交给了这3个特殊的维度。

  第12章 弦上的世界

  弦论中的宇宙结构

  12.1 量子涨落与真空

  12.2 涨落与不谐

  12.3 这重要吗

  12.4 看似不可能的解决方式

  12.5 第一次革命

  12.6 弦论与统一

  12.7 为什么弦论会有用

  12.8 小尺度上的宇宙结构

  12.9 更小的点

  12.10 弦论中的粒子性质

  12.11 振动太多了

  12.12 在更高的维度中统一

  12.13 隐藏的维度

  12.14 弦论与隐藏的维度

  12.15 隐藏维度的形状

  12.16 弦物理与额外纬度

  12.17 弦论中的宇宙结构

  2016年11月2日

  关于膜的部分没看懂,关于引力方程的部分没耐心看。

  我果然是个没耐心的人,如果真的去搞理论物理让我算数,我会抓狂的。

  第13章 膜上的宇宙

  关于M理论中空间与时间的思索

  13.1 第二次超弦革命

  13.2 翻译的力量

  13.3 11个维度

  13.4 膜

  13.5 膜世界

  13.6 黏黏的膜与振动的弦

  13.7 若我们的宇宙就是一张膜

  13.8 引力与大额外维

  13.9 大额外维度与大的弦

  13.10 弦论遭遇实验

  13.11 膜世界宇宙学

  13.12 循环宇宙学

  13.13 简评

  13.14 时空的新图景

  2016年11月3日

  今天的这一章是关于实验求证方法的,不太感兴趣。不过有个观点挺有趣,也记一下吧:

  1.大量的理论和观测证据表明,宇宙的组成中只有5%是我们熟悉的物质——质子和中子(电子在普通物质中所占的份额少于0.5%)——25%是所谓的暗物质,而另外的70%是暗能量。

  2.关于暗物质的很多理论都会告诉我们,每秒钟都会有数以10亿计的暗物质粒子穿过你我的身体,因而可能的暗物质候选者必须得是那些穿过物质但却不留下痕迹的粒子。

  第5部分 真实与想象

  第14章 上天入地

  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实验

  14.1 陷入困境的爱因斯坦

  14.2 捕获波

  14.3 寻找额外维度

  14.4 希格斯、超对称还有弦理论

  14.5 宇宙的起源

  14.6 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宇宙的未来

  14.7 时间、空间以及猜想

  2016年11月4日

  ——已看完——

  看完之后觉得,其实他说的东西并不是非常多。从经典物理引申,介绍了一下相对论、量子物理,然后说了一下统一理论的候选者超弦理论。除此之外,还围绕这几个理论提出了诸多猜想,有极度微观的物质基础与起源,也有极端宏观的宇宙学。这个信息量其实还好,把作者的其他两本书看完,应该就差不多全懂了。不过有点腻了,先暂停一下,下一本有点想看历史呢。

  1. (灵魂、意识与原子)人们关于这一棘手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身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物理上的身体——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争论过多年,但还是没有找到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我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只取决于其物理上的身体,而另外一些人则并不认同。总之,没有人可以宣称已经找到了终极答案。

  2.虫洞中的时间变化与空间折叠。

  3.时间旅行的悖论1:回到过去阻止自己的出生。时间旅行的悖论2:知识会无中生有(《永恒的终结》里面的情节!!!!)

  4.时间旅行悖论的解释1:时空切片本来就是已定的(反思:时间的维度),所以回到过去是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历史的一部分。时间旅行悖论的解释2:不同的行为导致多个不同的宇宙维度。

  5.如果时间旅行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来自未来的人?答案:在建立起时光机器之前的时间,是不可回溯的,具体参照虫洞模型。(这点再次和《永恒的终结》重复了)

  6.关于混乱的顶点与黑洞中的熵: 如果任意给定的空间区域内的熵的最大值正比于空间的表面积而不是体积的话,那么或许真正基本的自由度——那些能够带来混乱度的特性——或许存在于区域的表面而不是内部。或许,宇宙中真正的物理过程都发生在一张薄薄的环绕着我们的遥远表面上,我们所看到和体验到的一切只不过是这些过程的一个投影。或许,宇宙就像全息图一样。

  第15章 超距传输器与时间机器

  在时空中旅行

  15.1 量子世界的瞬间移动

  15.2 量子纠缠与量子传输

  15.3 现实中的超距传输

  15.4 时间旅行之惑

  15.5 反思谜题

  15.6 自由意志,多重世界,时间旅行

  15.7 时间旅行能回到过去吗

  15.8 蠕虫洞时间机器的蓝图

  15.9 建造一台蠕虫洞时间机器

  15.10 宇宙观光

  第16章 幻象的未来

  空间和时间的前景

  16.1 空间和时间是基本概念吗

  16.2 量子平均

  16.3 翻译中的几何

  16.4 黑洞中的熵有什么用

  16.5 宇宙是一副全息图景吗

  16.6 时空的组分

  16.7 太空的里外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