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是一本由(日) 气贺泽保规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一):相当不错的隋唐史入门书籍。
没有看过译本,而是看的原著。虽然对于京都学派大师们的巨著来说,这本书略显单薄,但是对于隋唐史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算得上一本相当不错入门书籍。建议补充阅读与之相关的京都学派的隋唐论著。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二):读隋唐史的感悟
初中、高中的课本学习,我对隋唐的印象,隋朝很短,隋炀帝是个暴君,开凿了大运河,隋朝无关紧要,唐朝很辉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第一个女皇帝,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太监、奸臣当道导致了安史叛乱。
看完这本日本学者《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我最大的体会是,历史是全方位,除了政治,以皇权为中心、以皇权更替为主线的政治历史以外,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社会、文化、艺术。而对这些内容的追寻,能让历史鲜活起来,让我感到历史在身边,感受到历史带给我的欣喜和热爱。
这几年涉猎的书籍、旅游的经历,与书中的内容产生联系,我竟然不知不觉中已经对唐有了这么多丰富的了解,这样的呼应让我体会到似曾相识的欣喜。
简单进行一下罗列,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何家村窖藏文物,法门寺的珍宝,五台山的佛光寺,“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蒋勋的书。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三):绚烂的浪漫帝国
风 吹不散长恨
花 染不透乡愁
雪 映不出山河
月 圆不了古梦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仿佛回到梦里唐朝 ——唐朝·《梦回唐朝》
唐诗让唐朝浪漫,更多掺杂对遥远历史的感性,或与本书无关。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6部《绚烂的世界帝国》,这一标题已完全表明作者对于大唐的态度,也让人不由遐忆于往昔的荣耀。隋唐一脉,581—907共326年,其中隋朝只有短暂37年,但作者给予隋朝高度评价,认为正是其短时期的集中制度改革奠定了唐朝律令制基础,并与贵族制共同构成了大唐的国家制度体系。隋唐是“宽松、散漫、柔软的”,由于贵族性也带来统治权力的不彻底性、暧昧性,也正因此,唐朝拥有一种可以承受大震荡的柔性结构,使其经历各种大变动大事件竟又嘎嘎吱吱连绵保持近三百年。日本正是效仿了隋唐律令,才成为一个古代律令制国家,然而作者也提到,古代日本的律令制国家曾经非常认真地努力使现实尽量去贴近法规,而在律令制度的老家中国,呈现出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状况。看来,我们现在对法规遵守的弹性也是有承袭渊源的。但单就法体系来说,唐律与强大的经济、绚烂的文化一样,领先于全世界,“当时的欧洲,只有领主制裁领地百姓的习惯法,根本不可能想象其会拥有同一部成文法来治理其整个领地。”谈到唐时的节假日,与作者更是心生同感,旧历节气给人以季节感,日本在进入明治时代以后,放弃了旧历历法,实际上也是意味着抛弃了历法与季节的关系,也就是忘记了与季节同步的岁时文化的本来含义。“那样做难道真的就好吗?试想一下,在每天被时间追赶着跑的现代社会里,倘若不时地有闰月出现的话,那或许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惬意之事。”我们,又何况不如此。另一个更让人羡慕不已的是假日时间,唐朝全部节假日加起来,全年总共放假五十天,诸如三月三日春天最好时节的上巳节(最早源于这一天去水边清洗身体,后演变为在水边游玩的曲水之宴)就让人浮想联翩,当时的节假日也具有连接国家和民间,使两者具有一体感的重要意义。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四):晚唐不止是又一次日薄西山
隋唐时代,璀璨的世界帝国时代。在经过了五胡十六国的“惨痛融合”,隋唐得以杂糅涵化各种文明,绽放出独特的绚烂之华,影响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可以说,整个东亚,没有一个政权,没有一个地区,不受她的影响。“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琉”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积极接纳她的影响之外,却又对其如条件反射一般地排斥。
吐蕃向往中原的富庶,却在信仰上坚决地拥抱了印度密宗;回鹘不断加强和唐朝的联系,却坚决拒斥汉字,反是根据粟特文创造了回鹘文;高昌王鞠文泰虽然是中原移民,却向往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不受大唐影响的西域雄鹰;突厥帝国虽然多次臣服于天可汗脚下,却至死都在强调自己的独立性;高句丽接受了隋唐的册封,但她从来都是隋唐王朝最难啃的骨头,死在鸭绿江边的隋唐士兵几十万记……
这是一个东亚各国民族性逐渐激荡形成的时代。面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的强力影响,这些“夷狄们”一方面积极吸收她的养分,一方面不断地排斥疏远。三百多年地不断激荡,彼此似乎已经注定了要分道扬镳。
而这一天为时不远,安史之乱以后,飞驰的大唐终于停下了她扩张的脚步,逐渐内敛。她开始着意扶持本土文化,作为国教的道教,越发昌盛,而外来宗教的发展空间渐趋逼仄。会昌五年,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法难展开序幕,佛教从此雌伏,不复往日光景。这次法难也波及了其他的外来宗教,拜火教转入地下,摩尼教式微,景教风流云散,绿教也难逃一劫;与此同时,回鹘却将摩尼教从长安迎入王帐,举国信教;吐蕃将禅宗撵出逻些(拉萨),结合本土苯教,发扬密宗;朝鲜半岛,清海镇守大使弓福叛乱,新罗王权衰落;日本发生承合之变,天皇两统迭立的时代结束;交趾日益谋求自己地道路,唐人官员不断遭到屠杀驱赶……
大唐的这一次转型,不得已切断了东亚的连带关系,无形之中,从天下中心这一重担下解脱,大踏步的进入了另一个时代。但是,这一次地转变,对她和周边的各族群来说,影响究竟有多深远。晚唐不只是又一次地日薄西山,因为等她再次升起,想重新站立在东亚的中心时,才懵懂地发现,周边的小弟们,都已经长大了。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五):作为历史小白,这本书很无聊。
买了讲谈社十本书,抱着特别期待的心情,从后往前读,在之前读宋朝那本书的时候,属于一气呵成,读完之后,对于宋朝那灿烂悠久的文化非常的向往,自然就对他的前一本,也就是唐朝,就更加期待了。
而且作为把金庸的小说全部都读完的我来说,对于宋元明清代,还是有一些简单了解的。
唯独唐朝,是真的不熟悉,从小看过一部《大明宫词》,别的就没有了。
所以其实在买讲谈社这本书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唐朝这一本。
读宋朝的时候,作者对于文化方面有详细的说明,让我产生了重新读上学时候的学的那些古文的欲望。然而这本介绍唐朝的,所谓的《灿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这本书,用很少的篇幅去介绍我最想看的文化这一部分,倒是对于佛教、对于民族、对于金银,他花了比较大的篇幅去介绍,但是这个对于历史小白的我来说,真的一点都不感兴趣。
我深知读书不能全靠自己喜好,但是在读完民国、清、明、元、宋这几本书的基础上,再读这本唐,我的的确确喜欢不来,我也无法从学术的角度去评价这本书,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本书的价值会更大,但是我想说既然买了讲谈社这十本介绍中国历史的书,那么它的读者定位应该就是作为历史小白来看的,而且很多人对于讲谈社这十本书的评价也都是“一个通俗的普及的读物”来看待。
我知道我的评价里有一些不专业的地方,但是我在这里只是想表达我的观点,我真正想仔细认真看的东西,这本书真的没有多少,他对于唐代文化的介绍,和我初中学历史时,课本上讲的差不多,我甚至怀疑,关于文化这部分作者到底有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有没有像对佛教、金银、少数民族的研究那样认真。
所以最后的结论,作为期待最高的一本,反而是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讲谈社里面写的比较差的一本。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六):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吗?大唐盛世。大唐盛世吗?未必。——这就是我看完第六本的感受。
看到有人说这是一本不错的隋唐史入门书籍,我表示不太赞同。反正对于我这样一个基础很瞎的人来说,还是觉得如果是入门的话应该有更好的选择,我以为如果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再来读这本书会更有收获,因为作者有很多更广阔的观点,站在东亚和世界角度来探讨历史,对于一些基本的常识则一带而过。而我没有那么深的基础,虽然也学习到很多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常识只能再去找别的途径。
印象中隋唐当然是盛世,读了方知其实除了贞观、武周、玄宗前期外,后面大半截都是各种混乱。当然,如书所讲,在藩镇割据、宦官当道等情况下,唐又维持了一个多世纪,也足以见其还是有实力。
隋唐承接南北朝而来,还有五胡十六国遗风,李唐王朝有着少数民族血统,武则天和杨玉环都是先后侍奉了父子两代天子。
广州在唐朝就是外国人聚居之地,想来,在一个开放而文化繁荣的时代生活,大体上还是幸福的。
一些有意思的点: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是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独孤信曾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权的有力支持者。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皇后,四女乃唐高祖李渊之母。独孤氏发誓不容忍“异生之子”,因此杨广、杨勇之间的帝位之争,包括杨谅的被杀都是同父同母亲生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
李渊起兵不到半年就攻克长安。之后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自己成了唐王,最后实现禅让。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尧舜禹期间才有禅让,看了这一套书才知道,其实中国的改朝换代很多都是禅让,比如王莽新政,比如曹丕的曹魏,司马家晋朝,比如隋唐换代等等。
李渊和正妻窦氏育有四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出玄霸夭折外,其余三子都参与了唐朝创建。太原起兵时,建成二十九,世民二十,元吉十五。三个儿子都非平庸之辈,对统一成功贡献甚伟。玄武门一战,李世民仅仅一天便除掉了敌对的兄弟,并夺去了父亲的实权,数日后成为皇太子,两个月后登上皇帝宝座,时年虚岁仅二十九。——帅啊!
便桥一役,唐太宗亲自前往,突厥颉利可汗大吃一惊,随即言和。太宗始成为第一位“天可汗”。之后,开始安抚民生,休养生息,方有贞观之治。——还是帅啊!
安史之乱,常山郡颜杲卿奋力反抗,点燃整个河北地区反抗火种。其堂弟,平原郡太守颜真卿积极组织领导。——书法家不光是书法家来着。
安禄山和史思明,像同一颗星宿所生,无论是在位时间,还是死的地方,以及都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所杀,如出一辙。
文化部分的何家村遗址,真是有幸,在去陕西省博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何家村遗址文物的专题展,好好地看了个痛快,而如今又有新的收获,期待再去看。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七):閒來翻書(八十)
隋唐作爲“世界性”的“帝國”時代,基本上得到了學界的一致認可。無論是其對於西方文明的吸收與包容,還是對於東方屬國的威懾與塑造,亦與中、北亞各胡族部落的對抗與融合,隋唐王朝都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樣貌和巨大的影響力。
本書作者的眼光,就主要集中在隋唐時代這種“世界性”上。在各章之中,到處可以看到隋唐與周邊各“國”交往的影子,也就是說,雖然一直在談隋唐,但外部世界始終在場。其實,在傳統中國,不僅僅隋唐時代,任何一個時期,中國的王朝都沒有完全與外部世界隔絕,都不是內部封閉的,只不過隋唐時期這種特色尤爲顯著罷了。在看待其他時代,我們也應記得,“中國”永遠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
對於隋唐時期的體制與文化動向,作者常常是放在較長的時段中進行審視的。比如,從與前一個時代延續的角度,作者將藩鎮看作魏晉以來刺史、都督具有相同的本質,是一脈相承的自然結果,而非全然新的體制(他也指出,藩鎮體制作爲一種穩定的地方勢力,其實是鞏固了唐的中央權力)。又如對於中晚唐河北的“健兒”,或者說“傭兵”,從與地方、土地的聯繫角度指出這其實是府兵制的延長。唐代長安的“坊”制,也與北魏洛陽和北齊鄴城的“里”有直接聯繫,還可以在遊牧部落中尋覓原型。在向後的延長線上,比如他認爲回鶻在吸收唐文化的時候致力於建設“遊牧商業國家”,大量回鶻人從事商業,走向定居,從而成爲以後遼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驅和過渡階段。其具體結論仍可討論,但他所具有的“歷史”的眼光,超出於某一“斷”代的視野而重視“通”的傾向,是值得肯定的。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統治又延續了一百五十年,對此,作者給出了許多解釋,比如南衙和北衙的二元兵制,而最重要的則是有賴於唐代統治力內部的柔性結構。這種柔性結構,包含了許多內容,像唐代中央集權不強,統治體制還比較寬鬆,而唐代後期在中央權力下降的同時產生了皇權擴張的趨勢等,甚至二元兵制也可以納入這種結構之中。其中有一些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而這卻恰恰是作者眼中的唐代的統治情形。當然,其中的很多判斷,並沒有那麼絕對,只能是比較性的。
在我看來,對於隋唐時代的發展,作者以中央和地方的衝突貫穿始終。像隋末的群雄並起,唐代的藩鎮和府兵與地方的聯繫,都蘊含著地方向中央、向集權的對抗。而隋煬帝之在更廣闊的基礎上構建權力,唐代後期意圖回復關中本位,都有著與融攝或消泯地方影響的目的。或許可以說,在隋唐,中央與地方始終處於拉鋸之中,結果便是五代十國。問題的解決,還要等到宋代。
書中有不少猜測之詞,看起來相當引人注目,竊以爲卻很難站的住腳。比如他認爲楊廣、楊素路線不僅包括江南,而且還容納了“積極主動的東亞政策”,個人以爲便不免過甚其辭。說楊廣後來的表現更具有包容性或可,但說他在開始就具有那樣廣闊的“東亞”視野恐怕是很難成立的。
2014年3月16日聊記數語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八):本书的译注
首先声明:
1、我打的力荐,指的是力荐本书,和译注无关。
2、我读的是1版1印,据说后来的版本有所变化。
本书体现出气贺泽保规教授贯彻的两条路线:(1)唐宋变革论(2)关陇本位(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比如反复强调是回归了还是脱离了这条路线。
不过,具体的学术问题本文并不涉及——本书作为一本通识类入门读物,甚至是在可供学者阅读、学习的方面,已经相当优秀。在此只想谈谈本书的译注。
译注这种东西其实很微妙,注释的好当然便于读者理解,例如对一些日本学者的注释,但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画蛇添足。把握不好,还不如像衫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那样直接放弃译注。
第一类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译注。
(1)译注26,称“关于唐末的黄巢以及其他的民变暴动等,在中国大陆的相关论著中,多以‘起义’、‘农民起义’来加以表述。译文按照原著的表述翻译”。在正文中,作“流寇黄巢之乱”,注释是对“流寇”的解释。
(2)译注85,“这里说的‘汉籍’,并非指汉代的典籍”。
(3)译注48,“侯莫陈邈的‘侯莫陈‘是复姓(三字姓)。详可参见《宋史》卷206《艺文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先不说注出“侯莫陈”为复姓有一点无聊,读到此段材料,还以为《宋史·艺文志》会告诉你侯莫陈是三字复姓,结果只是列出了《女孝经》这本书的作者是侯莫陈邈妻罢了。
第二类是重复的译注。
(1)译注28,称“关于‘贵族制’的含义,可参见本书的译注14”。又如译注16,称“关于‘贵族制’及‘贵族’的含义,参见本书序章部分的译注14”。
(2)译注81,关于“征服王朝”的含义请参见前节(回鹘部分)的译注。实际上就是上一条译注。
(3)译注88,称“关于内藤湖南,参加本书第十章的译注”。虽然它指的也是上一条译注,但为什么突然用了第十章——译注又没有依据正文分出章节。
(4)译注83,“关于正仓院的情况,可参照第八章最后一节的译注”。本译注真是毛病的集合点,首先是重复出注,另外,“第八章最后一节的译注”是译注72,不在83附近,读者自然很难从译注的排序中很快找到那条“第八章最后一节的译注”。真是无厘头。
以上译注感觉都殊无必要。
此外,译注14称“(陈寅恪)主要著作有上世纪中期出版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十三种”,总觉得怪怪的。
(注:以上译注数字,均以书后译注编码数字为准)
另外,还有一些无聊的错误。
(1)例如张国刚推荐序中的第三页,“即是隋炀帝改变了隋文帝时期推行关的中本位政策”。这已经被网友指出了。
(2)又如译注次序。正文中注释74,在书后译注编码当为第73,后面的依次错误。
最后,感觉可以把衫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一书前半部分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与本书对读,大概会比较有趣。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读后感(九):讀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讀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胡耀飛
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文化方面,還通過對歷史傳統的不同態度體現出來,其中即包括日本學界對於學術普及工作的積極應對。氣賀澤保規先生所撰寫的這本《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屬於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一套叢書,也是這樣一種由學界中人主筆的歷史讀物。本書除了序章、末章外,一共分了十章,每章以一個專題展現隋唐時代的某一特色,作者在敘述方面既照顧時間的先後,又突出了隋唐時代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說,本書作者只能算日本學界研究隋唐史的大家之一,這本書的內容安排也體現出作者本人的一些學術興趣,而無法真正涵蓋整個隋唐時代的全面內容。在張國剛先生的《推薦序》中,即重點提及作者對隋朝的研究心得在書中的體現。本書第五章《武后與唐代的女性》所反映的是作者對武則天的興趣,因其曾出版過《則天武后》(白帝社,1995年)一書,但對唐代女性性格的描述可能會讓人覺得過於誇張。本書第七章《隋唐國家的軍事與兵制》,也重點在於作者曾經研究過的府兵制,因其曾出版過《府兵制的研究》(同朋舍,1999年)一書,而甚少關於唐後期藩鎮時代的敘述。
因此,對於現在作為本書讀者的中國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作者時時與日本史、東亞史結合敘述的用意。雖然這在最初是為了引起日本讀者的興趣,但鑑於中國的通史一般頗為忽略對周邊政權的敘述,特別是站在他者的角度來思考中國,所以這部分其實最值得一讀。
在本書序章中,作者即以“急劇動盪的東亞”作為標題,反映出在“東亞世界”這一時代背景下的寫作用意。在序章中敘述唐武宗滅佛時,又點出日僧圓仁(794-864)在長安的見聞。隨後,又進一步介紹了回鶻、吐蕃兩個曾給唐朝強大軍事壓力的外族政權的崩潰,新羅人張保皋在唐與新羅之間出入政、商兩界的動向,日本藤原氏一族借助“承和之變”而開啟“攝關政治”的情況,這些都發生於九世紀四十年代初。看起來比較巧合的事,事實上並不相關,正如十世紀的東亞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中國內地分裂為五代十國,西南地區經歷著從南詔向大理的過渡,東北地區的契丹王朝取代了渤海國,越南最終從中國分離出去,朝鮮半島出現後三國鼎立,日本也爆發了平將門之亂,但這些都只能說是湊巧而已。
顯然,作者的用意並不在於強硬地把東亞各國發生的事聯繫在一起,他做的僅僅是通過一些特殊歷史人物的活動,來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一個面貌。比如在中文版序言中,作者即點出近年新發現的《井真成墓誌銘》對於研究遣唐使這一群體的價值。此外,在第一章中通過遣隋使來觀察隋朝,第八章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曾撰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圓仁筆下山東地區的新羅人社會,五臺山的信仰群體,長安城及法門寺、雲居寺的毀佛邉印T诘诰耪拢诌M一步描述了隋唐時期東亞各國的動向。這些都是對日本學者來說,極為感興趣,也極為擅長的領域。
當然,同樣在唐代,像圓仁這樣富有傳奇性的人物,還有一直以來也受到東亞學界關注的阿倍仲麻呂(689-770)、鑑真(688-763)、空海(774-835)、崔致遠(857-?)。阿倍仲麻呂是作為遣唐留學生在唐朝學習、任官,最終老於唐朝的日本人。關於他的一生,近年有日人加藤隆三木先生撰寫的小說體傳記《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可以作為通俗讀物予以瞭解。鑑真六次東渡日本,開創了日本佛教的律宗。保存於日本的淡海三船(722-785)所撰《唐大和上東征傳》更是媲美《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史料。日本小說家井上靖以鑑真為主人公的小說《天平之甍》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早已風靡兩國。空海是從長安返回日本後開創真言宗的高僧,且所撰《文鏡秘府論》也是中日文學交流史上的名著,近年日人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更把空海的形象推廣於年輕人中。最後的崔致遠,則是被稱為“東國儒宗”的人物,雖然活動於唐王朝多事之秋的末期,但留下了一部對於研究唐史來說彌足珍貴的《桂苑筆耕集》(黨銀平校注本,中華書局,2007年),顯然也值得被更多關注。雖然作者在本書中並未對此四人予以詳述,但他們與圓仁一樣,都是當時的“世界公民”,也是我們瞭解唐代東亞的窗口。
總之,作者的意圖在於,離開了任何一個周邊政權的存在,都無法成就隋唐帝國的世界性,也構不成絢爛的隋唐時代。正如近代以來的東亞,離開了在中國積極為民族復興而奔走的琉球人、朝鮮人、越南人,離開了懷有各種目的來中國遊歷、刺探,乃至侵略的日本人,都無法譜寫出一部完整的中國近代史。近年出版的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也有著同樣的學術追求,可以作為此書的“前傳”參看。
在本書結語中,作者則通過對歷史的梳理,開始展望當下的東亞,姑以其原話作為本文結尾:
“我以為,在東亞正處於微妙國際關係的今天,我們在回顧上述日中兩國的過去的同時,似乎應該更進一步互相尊重、互相尊敬,並且各自冷靜地確認自己的立足點。”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4-03/09/content_2032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