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传读后感10篇
《凌叔华传》是一本由朱映晓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凌叔华传》读后感(一):陈西滢啊陈西滢
看了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不是凌叔华,而是陈西滢,这个被鲁迅骂过的反动文人.感觉其实这是个很好的男人,也是个很令人叹息的角色,被世人误解的陈西滢以及被世人误解的一段文学历史.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那个时代被人误解的东西太多了.一本好书!
《凌叔华传》读后感(二):与世界和解
这显然不是一本"述而不作"的传记作品.作者试图写出一种日月漫长的沧桑感.那些"浮出历史地表",一个个光芒四射的名字,他们的爱与怕.
离乱,飘零,旧时代的动荡变迁,家国的忧患,个人的遭际,都是"一面镜子."一个个的横切面,直射人性幽微,在历史的漩涡里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标本".
作者后记中说写这本出遇到许多困难,我猜想可能是那种整体上的把握,爬坡的感觉,汗水淋漓.可是读者有福了,这样的作品不稀湿兑水,货真价实容量又足,还有八卦.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凌叔华传》读后感(三):名门闺秀-文学作家、绘画家
凌叔华 犹如名字般透露着一丝名门大家之气 出生于世家中 尽管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之中 由妾侍之出的女孩 秉着天赋才气受父亲挚友关注并从而借此获得同男孩般的重视和培养 为她日后作画 作文奠定基础 一步步走向大家闺秀兼附才气 又与徐志摩红蓝知己 与陈西滢结婚 与朱利安一段青春之末的爱情 为周作人之学生 与齐白石 辜鸿铭 陈师曾 廉南湖的忘年谊 与众多名人志士的友情交往 既一中国女子一生相对的顺利与幸运
题外话 一本书 一个人 一生的故事 偶然的机会闻得其名 偶然的兴趣翻开一个人的故事 只道是借助了作者 看到了一个客观的故事 认识及了解了一女子 更是发现自己的世界有多狭隘 自己的知识有多贫瘠
《凌叔华传》读后感(四):映晓,认真的写作者
我记得第一次知道映晓是在《女友》上,有一篇介绍她的文章,那时她刚准备辞职,准备开始专职写作。她曾经在《女友》上的专栏是我的最爱之一,再后来感谢网络,有了博客,微博之类的,也间接了解到一些她的日常生活,知道她和我同样生活在深圳,莫名觉得亲切。而她的文字总是让我心头一热,偶尔看似尖刻,但掩饰不住她的那颗赤子之心。
作为女性,本身也有很多困惑,因而更关注女性作家以及有关女性命运的书。我对凌叔华知之甚少,映晓的这本书让我对她有所了解,人性之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字能妄加评论,何况人再怎么大也大不过时代的命运吧。我喜欢作者流露出的那份大情怀。
真心希望,不久的将来,即便纸质书有所衰落,期望映晓的书也能在电子出版中占得一席之地,认真的人理应得到尊重。而作为一名读者,也将继续关注她。
谢谢映晓认真的书写,祝福映晓。
《凌叔华传》读后感(五):谈谈映晓和她的书
我其实很早就开始看映晓的文字了,大概在她还用“朱碧”这个笔名的时候。她和某位美文作家的文章常常登在同一本杂志的相邻两页上。那时候我还年轻得很,更偏向于那位美文作家温情脉脉的文字,映晓的文字在当时的我看来,多少有些过于犀利了,虽然她写的话都很道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映晓的文字,越来越能看出好来。买杂志有时只为了看一篇她的文字(所以现在我家里还有一大箱当年的时尚杂志,其实我根本不关心什么时尚),她的博客也追着看,反复看,也受了不少影响。比如我是一个从小怕小动物的人,可是自从看了她写的养猫养狗的文字,我也渐渐能接受小猫小狗了,虽然还是不敢养;随后又发现她喜欢的人我也都喜欢,韩寒啦,杨钰莹啦,彭春霞啦;对事情的看法也相同,不同的是她能把心里想的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我就只能憋着,啥话也说不出,后来到了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等着看她写篇应景的博客出来,然后我就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感叹:“对啦对啦!这就是我想说的!”,还记得有一次,她在淘宝上卖些自己不要的书,有人看中了某本书,她又犹豫了,说她要再看一遍,然后再寄给那人。看到这里我笑了,哈,对书的态度,我也是如此。
有了这么多的铺垫,所以当得知她的新书《海上繁花:张爱玲与<海上花>》出来了之后,第一时间就买来看了。《海上花》是本冷门的书,我也是这两年才捡出来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映晓的这本新书原也就打算仅为了支持一下映晓买来收藏一下就好了,没想到却一头钻了进去,一边看一边又把《海上花》出来对照重读了一遍。
习惯了映晓犀利明快的文字,再看这本书会觉得她真是一个身怀多种绝技的奇女子,当同一时期成名的那些作者们不是继续写着她们风花雪夜的情感故事就是做知心大姐开情感信箱的时候,她已经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华丽转身,远远地将她们抛在了身后。
这本书之后,她又开始计划写一本关于凌叔华的书,当时我感兴趣的是“八宝箱事件”。 那时我正因为一篇几年前关于林徽因的书评而在豆瓣上遭到林的忠实粉丝的围攻堵截,粉丝们的本意是好的,我也承认对林的评论是片面的,但粉丝们没法说出让我心服口服的话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在映晓的一条关于林的微博上提了一下这件事,映晓回复说她会在这本书里中立地谈谈对林的看法,所以我对这本书是抱着极大的期待的。
当然这本书拿到手之后我还是从头开始看的。在此之前我对凌叔华并不熟,仿佛也没有读过太多她的作品,家里好像是有一本她的文集的,看过也就忘了。不过《海上花》我不也不熟悉么?我觉得映晓的身份像极了一位“导师”,在她的引导下,多么冷僻的作者多么冷门的书都会在你面前现出不可思议的面孔来。
读完这本书,对凌叔华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觉得:
1、凌叔华在八宝箱事件中的遭遇令人同情。先不去讨论这个箱子里的东西到底应归谁所有,但林徽因在这个事件中难免有仗势欺人的嫌疑,以伤害他人的手段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是才女还是美女,都是不可爱的。而另一个本是“中间人”身份的大学者,不站在公允的立场而私心偏袒其中一方的做法也是令人生厌的。凌叔华是伤心了,但真正令她伤心的恐怕不是其中一两个人的所作所为,而是那一干她一向视为师友的北京圈子里的人,所以她才会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我永远未想到北京风是这样刺脸,土是这样迷眼,你不留神,就许害一场病。这样也好,省得总依恋北京……”读到这里,心中也觉得悲苦。好多人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吧?原来以为自己是圈里的一员,平常也在一起玩闹,可一旦有个什么事,那些人不是踩你一脚就是惟恐避之不及,忙不迭地撇清关系。人情世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能体会她内心之苦楚。
2、或许是为了弥补北京的风对凌叔华的伤害,上天安排了袁昌英和苏雪林出现在凌叔华的生活中,同性又同是文人,本来就难以避免出现“相轻”的尴尬事情,所以三人的友谊很让人羡慕。
3、本想通过映晓的解读,能多少扭转对林徽因的看法,但是林小姐那样不可爱的做法,实在是令我爱不起来。倒是觉得凌叔华的丈夫陈西滢不像从前印象中那般可恶,这一点可从他与鲁迅先生的论战和对待凌叔华婚外情的态度和做法中看出来。得夫如陈西滢,为何还能移情于朱利安?是一时的激情还是不甘心于已习惯了的平淡安稳的婚姻生活?若没有这次婚外情事件,我觉得凌叔华还是极讨人喜欢的。
4、凌叔华和朱利安的婚外情让她的形象大打折扣,但与朱利安的相识,却给她带来了与伍尔夫相识并得到伍尔夫指点的机会,另外朱利安的母亲对凌叔华的关心照顾也是十分难得的,一时之间,倒真不知如何评说她与朱利安了。
5、这本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说凌叔华是“一个一辈子没吃过一点苦的女人”,这话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她吃的苦够多了,苦在身还能讨得旁人一些怜惜,苦在心,也就只有她自己和心疼她的人才知道了。
映晓的这本书,参考了大量的书目,要佩服她对资料的应用自如,仿佛那些就是她自己的文字,丝毫不觉得突兀与生硬,而每一处引用皆有出处并且一一注明,这种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很多作者的身上都已经消失了,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
我觉得映晓的文字到目前为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文字锋芒毕露,像王熙凤;中期的文字依然犀利,但笔触已经平和许多,像探春;当下的文字,尤其是最新的两本书,走考证路线,评判公允,以事实说话,将个人喜恶渐渐淡化,“不撒娇不哼唧不假装不贴牌有所思有所得有见地”( 借用我喜欢的另一位作者蔡小容某本书的宣传语),像几近完美的宝琴姑娘。
从前看她的文字,总有一种错觉,好像她打算独身似的,还觉得她大概是不会做饭的,很奇怪,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她的文字带着些女权主义的倾向么?),现在当然知道是自己想得太多了。她微博上贴的菜肴图片,生生会让你馋出口水来,她还不声不响地怀孕了(当然,她也没必要把自己的私事全盘交待给读者),我觉得,沾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她是可爱的。像她这种文字我也喜欢,人我也喜欢的作家,真是越来越少了,对了,她还是我目前为止唯一喜欢的天蝎座女子——我向来和此星座女子都是死对头。
期待映晓的下一本好书。
《凌叔华传》读后感(六):优雅来过,完美谢幕
优雅来过,完美谢幕
读朱映晓《凌叔华传-一个中国闺秀的野心和激情》有感
对与不对都没有关系,对错是死后给人们评价的,重要的是她优雅地来过,而且完美地谢幕。给所有喜爱凌叔华的人!
早就听说映晓写《凌叔华传-一个中国闺秀的野心和激情》用去了近两年的时间,映晓在这本书的后记里说实际用去是14个月的时间,而且很早在微博就看到这本书的书稿手写的稿件,映晓写了密密麻麻的注释。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诚意,能影响到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不管结果是怎样的,好与不好,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世界观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评定,所以也无所谓好与不好,但是那件带着做这件事情的热情、真诚与庄重的态度的做出来,就会像钻石一样熠熠发光,即便你看不到它的闪烁,但你的心却能感受到。
想买《凌叔华传-一个中国闺秀的野心和激情》传,不是因为映晓是我的朋友,而是我被她严谨的写作态度感动,作为一个读者买这样的写作者的书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和最真诚的敬意。
本是怀着一颗文艺的心来看《凌叔华传》,却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民国八卦,最后哲学般掩卷沉思。
原来,凌叔华的小说我是都读过的,包括她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和凌叔华有着某种关联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好多年前也曾影响着曾是文学女青年的我,至今《弗吉尼亚?伍尔芙传》一直在站我的书柜里。
只想说,映晓把凌叔华解构(解读)得太好了。
映晓虽不是佛教徒,但是她的文字却很如实。这份如实中也呈现了人物的命运。
“凌叔华出生于书香门第、高官巨富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康有为、辜鸿铭、陈师曾(陈衡恪)、齐白石、姚茫父、陈半丁等名流高士不断于凌府往来,谈文论画,指导她绘画的就是慈禧太后的老师缪素筠,她的英文启蒙老师则是大名鼎鼎的怪才狂儒辜鸿铭。”这样一位民国“名媛”“才女”,按理说应当骄横跋扈才对,至少也该傲娇吧。但她偏偏“婉顺”和“适可为止”,不仅她笔下的女性是这种性格,她本身也是这样性格。
比如她受徐志摩委托“收藏徐志摩情感日记”,还被徐志摩亲自授予她给徐志摩写传记,但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和她争八宝箱,她虽然不情愿,可也没有坚持。我们有理由认为她是受到胡适的压力而交出的,可不能不说这是她性格的主要因素而决定的。
她是不争的,源于天性的柔顺,更多的是出于理性吧,也或许是不屑一顾,更或者她觉得自己是个斗士,只是做对待生活或者命运的斗士,做那个她所处在的大时代的斗士。
一个斗士所考虑的不会仅仅是眼前的东西,那些长久的能记载于历史的吧。基本上只有男人才会这样想,从某种意义上凌叔华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思考者。
佛教中有语:“情多想少会堕落”。情是感情用事,想是理性思考。一个经常喜欢感情用事的人堕落,这个堕落不只是佛教中的堕落在除了人之外的其他道,而有一份命运的多舛吧。
凌叔华一生大多基于理性思考(大家闺秀的教养和修养所致),所以她的一辈子让所有女人羡慕,最后连终老都是以90高寿安详地善终,并且躺在故乡的怀抱里,最后骨灰一同葬在陈西滢家乡无锡姚湾陈氏墓园,难怪萧乾夫人文洁若认为她是幸福的。
倘若说任性,凌叔华一辈子做得最任性的一件事就是她和朱利安的不伦之恋吧(朱利安是她先生陈西滢的属下又比她小八岁,那时她女儿已经五岁,就算是不伦吧)。
关于凌叔华与朱利安的爱情,在十年前听说过有位叫虹影的国际女作家(当时虹影的身份应是英籍华人)写的《K》,因为情节过于香艳或者或者过于禁忌,也或者说叫虹影的女作家过于想象以及太想包装一位民国已婚名媛的爱情故事去讨好外国的读者,于是凌叔华的女儿为了父母的名誉而打起了一场著名的官司,最后胜诉。在映晓的这本书中能看到看到书中对虹影的《K》评价或者看法,这很难不让我想起了最喜欢的写历史的黄仁宇,映晓的传记也是站在这种大历史观的角度,客观、公正乃至节制地去写。而我却以为这是传记写作者最基本的态度和素养。映晓的对于这本书的写作态度也正如基于此!
映晓曾经在微博中发出这样的调查: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是像映晓这样花费两年的心血来写这本《凌叔华传》然后所得的稿费平均下来不如一位保姆每月的薪金?还是像一些人那样“像卫生巾一样便有携带和消费?”
虽然不是写作者,可年轻时也在报纸上写过的,以我曾经在报上写过的那些经历我相信对于一些人来说写作的意义绝不是仅仅为了消费的,就如同映晓对写作这样严谨、真诚一样(这也是一种爱吧),一些人是因为爱。
映晓的女儿“聆”是八月份的小龙女,掐指算来,就在这本书《凌叔华传-一个中国闺秀的野心和激情》结束时映晓怀上了她的女儿,谁能说这本书不也是映晓的另一个女儿呢?
映晓无数次在公开的场合表示(甚至只是书中序言也有写)她开始是并打算写凌叔华的,而是打算开始另一本书,而且一点都不喜欢凌叔华,也曾几度放弃掉这本书的写作,可是后来她不仅坚持下来,并且慢慢喜欢上了凌叔华。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映晓有如此的转变呢?我想,最好去书中寻找答案好了!
第一次对读完的一本书有恋恋不舍感,有种失落感,这是一种从来未有的阅读体验,虽然在读完这本书那天因为生病和疲惫我曾经昏睡过去半个多小时,甚至在读完这本书那天把去山上计划取消了(本来是去山上开联欢会的,据说我还会在台上发言,然而我病得晕晕的),在头晕脑胀中我用两个多小时把这本书最后读完。
也许,身为女人,不仅仅只有大家闺秀或者作家才会面临那种女性身份带来的焦虑,平常女人也会有!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魅力。
“一个女人应该如何认识对待自我与责任,梦想与现实……这都在给我思考,甚至也许,在帮我成长。”映晓如是说!其实这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凌叔华传》读后感(七):历史与历史书不同
注:首发微博
http://weibo.com/p/1001603815162019731039
2015年2月28日 10:02
「」内为引用原文部分
提起民国时代的名媛,“林徽因”、“陆小曼”等人的名字耳熟能详,而“凌叔华”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凌叔华当然不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人,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她的名字少被后人提及。
她生于1900年,活跃于中国新旧交替的动乱时代——同时也是女性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代。她苦心经营,一步一步都为自己作为女性的人生细细打算,虽然对比同时代的人,她已经拥有绝佳的条件(家庭环境、教育、生活圈子),行事也不可谓不谨慎持重,然而她真的追求到了“幸福”吗?说起来,她的青春时代距今还不到100年,今天的女性又比她自由了多少呢?
「虽然今天的女性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嫁出自己了,然而女性致力于建立以为可以取悦于男性的形象,被动等待男性社会赏识以获得人生幸福的现象似乎仍无大改变,也永难改变。被糟蹋了的枕头像我们被糟蹋了的青春、梦想与心血,或者还可以是才华。整个人生。劳心劳力,抱尽幻想,不过如此。
就像大小姐期待以绣品结得良缘,叔华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试图通过自己的才华,建立与这个世界——美好的世界——的联系,以获得自我的解放,更广阔的舞台,更幸福的人生。也许她做到了。也许并没有——不管怎样,她的充满内涵的文字——她所追求的文学长久存留下来。」
凌叔华曾与徐志摩有一段热烈通信的时期,是否有暧昧,后人很难说清,然而后来他们的感情化为稳定和煦的“红蓝颜知己”的友情(显然,徐志摩虽然有才华,有纯真,但做丈夫是不太靠谱的),凌叔华最后嫁给了谦谦君子陈西滢。
「联想另外一些女作家如卢隐、白薇、萧红们为了追求文学梦想和自由爱情所付出的代价,显然,凌叔华极之聪明,也极之幸运。
爱有很多种——为了爱,也为了被爱:她相信陈西滢,她的感觉是对的,陈西滢确实一生都对她爱护有加,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即使是对于别的男人可能是很困难的问题,仍不离不弃,而徐志摩——他似乎更适合成为爱情传奇的男主角而不会成为一个好丈夫。」
陈西滢当然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丈夫人选:他才华傲人(北京文化圈内公认的才子,他后来的学生也撰文回忆老师的深厚文学修养),他有过人的智慧(在那个人人追求“进步”的时代早早看清学生运动的本质,呼吁适度,却被支持学生运动的鲁迅撰文塑造为奸诈的“反动派”),他理想崇高(为武大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却无力应付派系之争,黯然离去;晚年为国民党的外交事业愚忠尽职,却不知自己早已是弃卒),他身家清白(不像徐志摩有妻有儿,为了跟林徽因结婚立刻要蹬掉张幼仪,还逼她打胎),他疼爱女儿(而凌叔华显然并不是一个好母亲,他们的女儿一度只喜欢爸爸不喜欢妈妈,觉得“父亲如果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也许会幸福一生”),他甚至心胸宽厚,包容了凌叔华的出轨。
这样好的人,凌叔华因何对他不满导致出轨?看完全书,我只发现了这两处“不足”:
一,他出身微寒,虽然自己修养高,但母亲与兄弟姐妹都是典型的旧式愚昧人民,而凌叔华是显赫的富家小姐——按今天的说法,陈西滢就是典型的“凤凰男”了……虽然刚结婚时大家各过各的还可以相安无事,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陈西滢不得不将亲人接来一起同住,所有人挤在逼仄的环境里,生活环境又是那么艰苦,不知何日才是头,几年下来凌叔华无法忍受也是情有所原;
二,陈西滢是一个“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人,他自己虽然有满肚子墨水,却因为眼界高而很少著述(也是因为这样在跟鲁迅的论战中吃了亏,至今大陆的教科书还将他注释为奸险小人),对凌叔华的写作指导也趋于严格,同时他作为武大文学院的院长,大胆聘用了没有文凭的沈从文和叶圣陶,却自律甚严,不肯聘自己的妻子凌叔华,再加上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对凌有所冷落,让凌心灰意懒也是可以想见。
——又或者,所有爱情在生活的琐碎中都是会消磨殆尽的。
凌叔华与她的出轨对象朱利安——一个27岁的精力旺盛的英国小伙子的故事(其时她已经35岁)颇让人感叹。朱利安疯狂地迷恋她时,在给友人和母亲的信中不惜一切词藻赞美她,还对母亲表示要将她抢过来做母亲的儿媳;而等到他后来真的得到了她,这种热情却如潮水般退去,迅速搭上了新欢,甚至凌叔华越黏着他,他对她的厌倦更甚。
为了逃避凌叔华的纠缠,也是自己天性的冒险因子作祟,朱利安离开中国,前往西班牙做战时的志愿者,却不幸被飞弹击中,就这样匆忙离开了人世。
“死亡”真是个滑稽的剧情,无论人生前做过多少坏事,伤害过多少人,当他骤然离世,你无法再向他索回公平,无法再咒骂或贬低他,他的形象渐渐变得柔和,你只能缅怀他。——我以前看乔布斯传,看这本书里徐志摩之死,也是这样的感受……
也许,正因为朱利安死得太早,凌叔华还没有从他的冷酷善变中回过味来就与他永远阴阳两隔,她与陈西滢之间的裂痕便也永远无法修复了。
陈西滢大度地包容了妻子,武大的教职人员虽然多少知道这段事,却因为对陈教授的尊重以及战火逼近而没有闲情传八卦,凌叔华自己也尽了最大努力遮掩这件事。或许她以为这段“黑历史”可以永远掩埋在时光中,却不料,在她身故10年后,以最不堪的形式被爆出来——一位急于成名的无德女作家以她和朱利安的故事为蓝本写了一本半真半假的官能小说,被陈凌二人的女儿陈小滢愤而告上法庭。女作家虽然败诉,却执着地将这个故事改头换面地出版,宣称自己的写作是基于真实。
或许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对于陈家的伤害是永久的。世界就是这么真实丑陋……
朱利安得到叔华便厌倦,就像徐志摩得到陆小曼却永远无法忘怀林徽因,人的劣根性总是这么无奈。
林徽因在“八宝箱事件”中的态度以及对徐志摩的态度让我心生恐惧。她的确是又有才情又有情商,洞悉人的本性,懂得争取自己想要的。
她的经历让人羡慕,但若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只想离她远远的,不愿被她的锋芒所伤。
「永恒的女性就是永远得不到的女性,理想的爱情就是永远得不到的爱情,这是诗人的标尺,恐怕也是男性普遍的标尺,在这些男人心中,这样的爱情才是至高无上的。或者这也正是对于徐志摩遗物处理问题上,胡适偏向林徽因而其他朋友亦大为帮忙的原因。
1933年林徽因写给沈从文的这一段信,和八宝箱事件已无任何关系,却既显露出她潇洒、不以道德自缚自苦的爽快作风,帮我们理解到她在与徐志摩交往、尤其是八宝箱事件中那些行为,也显露出她的识见——对人这种生物的洞悉。可以想象,她也不会像凌叔华那样带着无限景敬或理想色彩看待和期待胡适,也许单就这一种魅力,胡适也愿意向着她。再说,“人性又就是那么一回事”——即使那是完美程度远高于一般人的胡适,心中的天平倾斜,大约也是难免的。」
胡适在这件事中的态度让我如鲠在喉,总觉得很怪。偏心林徽因倒不提,就说他特意把自己的文字与信件留下拷贝,供后人研究,未免有些做作。尤其凌叔华并不知自己一心当作师友的胡适摆了自己一道,还继续与胡适亲近往来几十年,直到更久以后才知道他们给自己定下的罪,这才愤怒地跳出来为自己辩护,可这时事件中的当事人都已经去世20多年了。他们都不在了,只有自己还活着,她又说给谁听呢?
死亡,又是死亡,多无奈。
和她的故友们不同,凌叔华在新中国成立前去了英国,从此便在国外定居,幸运地躲过了文革的灾难。虽然代价是自己与丈夫陈西滢在大陆被冠上了不太好的名声,但比起受尽折磨,在农村孤独死去的袁昌英(她俩与苏雪林曾是武大的“三女杰”),她在国外的生活真是不亚于天堂了吧。
真的是天堂吗?
「曾经,叔华在瓦内萨的指点下学习适应伦敦生活,通过瓦内萨的关系而进入英国文化界的人际网,瓦内萨的去世也意味着某种割断。事实上叔华可能从未真正融入过西方社会——在她80岁以后写给中国朋友的书信中她所描述的、与外界隔绝的情形,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她一直在为此而顽强地努力,她也一度于其中如鱼得水,但是,和她的妹妹淑浩在21岁便踏上美国的国土不同,来到英国,叔华就已经46岁了。这个时候再来做这种努力,似乎是太迟了。而对于这一点,瓦内萨也早已看到——在1947年9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她便说到,确实很难给她提供一个朋友圈子,那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叔华接受传统教育,画得一手雅致的写意山水画,她的心中终究还是向往自己的故乡,所以晚年看到局势稳定后,即使困难重重,还是动用一切资源,回到了北京,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她希望过“对”的生活,却似乎还是做了“错”的事,她追求自我解放,但也许她从来没有解放过。」
也许,生在那个时代,便注定了坎坷的命运。
——————————————————
原本这篇书评是默默发在微博上,不太好意思让作者看到的,没想到不但让作者看到了,还得到了作者的肯定:P
http://weibo.com/1065933120/CaLnZnc4P
http://weibo.com/1065933120/CaLsdc3ZR
我猜可能是作者随手在微博上搜出来的——如果她没有这么做,无论是她还是我都会错失很多感动吧……
此后得到的经验是不要矫情——因为无论是创作什么作品,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读者/观众的反馈——所以以后我会好好写出各种评论:)
另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是作者表示不打算写陈西滢传了——其实也很理解,写书不赚钱,严肃的书更是吃力不讨好…… 总之,希望大家能够买书支持或反馈读后感给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