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10篇
《湘行散记》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湘行散记》读后感(一):一去不复返了
那种地方,那种年代,那种人物,都一去不复返了。
江上冒着生命危险行进十几日才能到达凤凰小镇,江边皆是烟雨朦胧的吊脚楼,满嘴XX话的水手们晚上奔向其中一间去寻找温暖,军阀和土匪雌雄并举人命如草,这样的时代,那些人物,那些风景,都不再有了。
《湘行散记》读后感(二):.
全书分2部分。
第一部分:沈从文和三三(爱妻张兆和)的信,主要是沈从文写给三三的。接家信得知母亲生病,沈从文走水路从北京?回湘西,在船上写信给三三:一路见闻、对三三的思念,因思念而耽搁了无法做其它事。让我们看到了细腻、温情的沈从文。
第二部分,则是一路上所见人物与记事,及引发的回忆。这部分真令人着迷!那些水手、街坊,在他笔下,质朴、坚毅,充满原始的人性美;爱,在这里,不是城市中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却是实实在在,让人踏实,散发着温暖。
(tmp)
《湘行散记》读后感(三):温柔的书,温柔的人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的云
喝多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沈从文
用书中的话来说,这是一本极温柔的书,看得人内心也柔软起来。
湘行散记,顾名思义,就是沈先生回故乡湖南凤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整本书分两段,前半部分是沈先生写给新婚的妻子三三的书信集,三三,多么温柔的一个名字,让人想起边城中的翠翠;后半部分描写一路上遇到的故人,听到的故事,吊脚楼上的妇人和船上水手等等。
这本书成书的背景是沈先生刚刚成婚,家中老母亲病重,不得不离开北京新婚的妻子,去湖南的老家去看望母亲。那时的交通非常落后,从北京到湖南的凤凰,要先坐车,后坐船,最后坐两天的轿子。其中坐船的时间最长,上行要十几天,下行也要几天,一来一回要一个多月之久。书中的故事和风景大多都是在船上发生的,那段风景,那山,那水,那歌声,那日落的颜色,在先生的笔下显得极其美丽,又极其温柔。
说道沈从文和他的妻子张兆和,书中的三三,却是有个著名的故事。沈从文在教书的时候碰到了女学生张兆和,一见钟情,开始了情书轰炸的攻势。但是沈从文不过是湖南凤凰出生的乡下人,张兆和却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身边追求者众多,对沈从文完全看不上眼。奈何沈从文情书写的太好,情书轰炸多年,最后终于追到了美人归。用张兆和的原话说就是:他情书写的太好了。看“湘行散记”前半段沈先生写给三三的书信,情书当真是写的太好,让人拒绝不能。
引用其中的一段:
三三,昨晚上同今晚上星子新月皆很美,在船上看天空尤可观。我不管冻到什么样子,还是看了许久星子。你若今夜或每夜皆看到天上那颗大星子,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粒星子的微光上,仿佛更近了一些。因为每夜这一粒星子,必有一时间同你眼睛一样,被我瞅着不旁瞬的。三三,在你那方面,这星子也将成为我的眼睛的!
《湘行散记》读后感(四):爱的旅途
沈先生,我想着有一天能雇一条船去见你,就这么沿你笔下的沅水慢慢地走,虽在前行却不赶路,虽然惦念却不着急,一路收集起沿岸的阳光、风雨与星云,等到了你身边,就能送满满一篮的故事给你下酒。
在那些枕着桨声橹影的日子里,一定会做一些漫长而寂寞的梦,可是想到将要和你会面,寂寞也就成了一杯清茶,淡淡的苦涩之后还有回甘的余味。每个梦里都能见到你也在这船上,我知道你也曾为这一路的山水所惊喜,你也曾看到那些村子苏醒在晨雾里,闻见青草芬芳弥漫在河岸边,或是听见水鸟们扑棱在树丛深处。这些沉睡于你书信中的风景,哪一天才会苏醒在我关于湘西的梦里呢。
可是如果真的能穿越时光,在凤凰古城的街头与你相遇,我又该说些什么呢。沈先生,我读过你多少篇的文字,却还不曾想象与你说话的情形。但我知道,你经历过无数人间冷暖的笑容一定是安详的,能随时抚慰一个旅人的疲惫;你见过多少悲欢离合的眼睛一定是的深邃的,能轻易看透一个年轻的灵魂;而你从不觉得自己高明的心也一定是悲悯的,能从故乡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去描摹最普通也是最动人的尘世。
和你一起走在湘西的字里行间,不会遇见意外的惊喜,但总能浮现会心的微笑。可以是几句水手们的野话,一声吊脚楼上的轻笑;或是一捧橘子的甘甜,一株虎耳草的清香……但无论是什么,都不是肤浅的旅行可以邂逅的,那些日复一日的简单风景,因为你的爱意,才有了人心的光彩和人性的温度。你爱你的故乡,爱你的三三,爱那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更爱这个可爱又可恨的世界。
总有一天,我会重新走一遍这条湘行之路,山也许不复静了,水也许不再清了,沿途的人们也许不再记得你的摸样了。可是还有一些痴情的孩子,会带着你的故事,顺流而下直到河的尽头,那里有你随手种下的文字,经年之后却长成了一个关于桃花源的诗篇。轻风过处,有一朵桃花落在衣襟上,拾起来的时候,它和我说了这么一个秘密——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五):爱的旅途
沈先生,我想着有一天能雇一条船去见你,就这么沿你笔下的沅水慢慢地走,虽在前行却不赶路,虽然惦念却不着急,一路收集起沿岸的阳光、风雨与星云,等到了你身边,就能送满满一篮的故事给你下酒。
在那些枕着桨声橹影的日子里,一定会做一些漫长而寂寞的梦,可是想到将要和你会面,寂寞也就成了一杯清茶,淡淡的苦涩之后还有回甘的余味。每个梦里都能见到你也在这船上,我知道你也曾为这一路的山水所惊喜,你也曾看到那些村子苏醒在晨雾里,闻见青草芬芳弥漫在河岸边,或是听见水鸟们扑棱在树丛深处。这些沉睡于你书信中的风景,哪一天才会苏醒在我关于湘西的梦里呢。
可是如果真的能穿越时光,在凤凰古城的街头与你相遇,我又该说些什么呢。沈先生,我读过你多少篇的文字,却还不曾想象与你说话的情形。但我知道,你经历过无数人间冷暖的笑容一定是安详的,能随时抚慰一个旅人的疲惫;你见过多少悲欢离合的眼睛一定是的深邃的,能轻易看透一个年轻的灵魂;而你从不觉得自己高明的心也一定是悲悯的,能从故乡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去描摹最普通也是最动人的尘世。
和你一起走在湘西的字里行间,不会遇见意外的惊喜,但总能浮现会心的微笑。可以是几句水手们的野话,一声吊脚楼上的轻笑;或是一捧橘子的甘甜,一株虎耳草的清香……但无论是什么,都不是肤浅的旅行可以邂逅的,那些日复一日的简单风景,因为你的爱意,才有了人心的光彩和人性的温度。你爱你的故乡,爱你的三三,爱那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更爱这个可爱又可恨的世界。
总有一天,我会重新走一遍这条湘行之路,山也许不复静了,水也许不再清了,沿途的人们也许不再记得你的摸样了。可是还有一些痴情的孩子,会带着你的故事,顺流而下直到河的尽头,那里有你随手种下的文字,经年之后却长成了一个关于桃花源的诗篇。轻风过处,有一朵桃花落在衣襟上,拾起来的时候,它和我说了这么一个秘密——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六):沈老先生文笔真挚细腻,列一两点读此游记的摘录
“你以为我船舱里乱七八糟是不是?我不许你那么想。”
“我现在点两支蜡烛为你写信。光抖抖的,好想知道我要给你些什么话,有点害羞的神气,我写的是……别说了,我不害羞烛光可害羞。”
沈从文这个娇滴滴的语气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样的偶像剧做派,不知道在当时一般的恋爱通信往来中算不算正常,这种肉麻的话即使不是老老实实的看,只是作为旁人不小心听到都一身鸡皮疙瘩,“不寒而栗”。
沈从文当时回湘西老家,沿河而下要二十几天,一来一回便是几个月的分别,两人遥遥相望,难免纸短情长。即在热恋中,又恰逢短暂有终的分离,相思如线缠绕在心头,解不开,也不愿解开这甜蜜的苦楚,看江水悠悠,便也情意绵绵起来,这就是外人看来的文人矫饰吧。
但这矫饰的风格确实走得有些粗砺,缺少了古典的含蓄,像吸尽了爱情的雾气迷魂颠倒,说些不过脑子的情话,浓情蜜意,先把自己甜上一遭,也许还对着空气乐不可支,显得傻气。如此坦率直白,只能揣测这信本就是写给一个人的,在她面前行文与风格,甚至连词句的甄选都是多余的,那股子真挚灼人的感情代表了一切,其余人如何消受得起,也没有那个资格。于是他也就放心地写一些心心念念时的情话,腻人的誓言,“缺了你,这生活怎漫长如此这般”的牢骚。
“长街的尽头飘扬着用红黑二色写上扁方体字税关的幡信,税关前停泊了无数上下行等待验关的船只。长街尽头油坊围墙如城垣,常年有油可打,打油匠摇晃悬空油槌,訇的向前抛去时,莫不伴以摇曳长歌,由日到夜,不知休止。”
画面遥远而陌生,但作者描述的场景细致,人物鲜活生动,皆有滋有味,也就相信了这些未曾见过的山水,船,人都是真实的,在远方存在着。
缺乏相关的文字经验,想快速建立画面然后将繁复的刻画一一对号入座的努力流于徒劳。那些动词所指明的劳作,那些名词所代表的物件,拟声词拟出的奇怪声音,还有细微的动作和不假思索的习惯,甚至一些时过境迁对往昔的追忆,虚拟的随想飘渺在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各异的命运之间,都是难以言及的个体独有的经验,而要保证对都市人这个经验中的“湘西”的乡土构建,就要努力做到词与词,段与段的周密编织,在篇章上稳健铺展。由此,对读者来说,反向的一个解构过程,就需要在阅读中有持续的耐心,要有成熟的想象力能与陌生的人物事件相持,才能透过文字结识一方水土与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七):摇入失落的世界
《湘行散记》包括了两部分:《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
1934年1月,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老家探望病重的母亲,彼时,二人新婚不过四个月。追求张兆和多年,历经拒绝的苦恼,沈从文终于如愿以偿,二人正享受柔情蜜意如胶似漆的黄金阶段。民国时的交通非今日可比,由北平到湘西,仅往返就需二十余日。沈从文延沅江上溯,直至凤凰,家中省亲数日后,又原路返回,历时近一个月。初尝爱果的沈从文,难抑对爱妻的思念,几乎每天都写给张兆和数封信,这些书信中的一部分后来结集成书,便有了《湘行书简》。
情书不过是恋人间激情暂时寄生的蟹壳,一旦有机会和恋人面对面释放激情,鬼才愿意写劳什子情书。假如有互联网视频聊天,写信寄信这么效率低下等待绵长的方式,远水解不了近渴,没什么人耐烦用。所以现在的情书多数只限于学生间手工传递,完全不必假借邮政系统,作用只在于投石问路,若有了你的QQ号,写信这么土鳖的做法还是免了吧。书信风流恐怕真要成为供人凭吊的江山胜景,看到的全是旧日尘烟。于是,沈从文这样情文并茂之作更显珍惜了。
民国人山水相隔,比起古人尺素之书也要三年五年才得到一封,当然是要方便的多。新婚燕尔,千里相隔,说一些你侬我侬的情话是人之常情,但像沈从文这样一天写两三封情书,不是当时一般人能做到的。情人间的私语,废话居多,柔腻多糖,沈从文的情书也未见比别人的更高妙,但《湘行书简》的价值在于,絮叨缠绵的情话之间是湘西的青山秀水,湍急的河滩,如翠屏延绵的山峦,坦然面对艰辛生活的船工。山一程,水一程,和城市咖啡厅里,柔绵音乐下的情话相比,别有一番情趣。因为一方纯净天地,连最靡靡的情语也染上山水的翠色,一变而为清新淳朴了。
《湘行散记》则和沈从文的小说风格一脉相承,湘西的人物与风情带给沈从文无数灵感,以湘西为主要背景的《边城》、《长河》、《萧萧》都成为沈从文重要作品。《湘行散记》中出现的吊脚楼、竹筏,都是沈从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一个多情水手与多情妇人》,《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旅行中遇到的、回忆中浮现的人,正是沈从文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原型。1934年2月,沈从文结束了此次湘西之行,两个月后,1934年4月,沈从文完成了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小说——《边城》。
1969年,沈从文遭下放,临走前当着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那是张兆和给他写的第一封信,张允和说:沈从文“接着就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又伤心又快乐”。一生之中,总该有些酸得让人脸红的情话值得收藏,值得多年之后为之落泪。即便天地面目全非,仍能让文字如舟,带我们徐徐摇入入那片失落的世界。
《湘行散记》读后感(八):水从家乡来
再读沈从文是在高中毕业十年后的这段时间,因为要写的游记卡壳了,便从书架上开封了这本精装的薄薄的书。我对沈老的印象仅停留在模糊的《边城》,大概是个凤凰吊脚楼走出的写文章的人。这本《湘行散记》从几封信件开始,多是回家探母途中写给留京的三三。
三三是沈老的妻子,因为路途遥远艰辛,只得由他一人回老家探望生病的母亲,这在我们打个盹就从世界一头飞到另一头的现代人看来,一定有千万个不理解。但是在那个车马慢的年代,有些山村甚至连老马都寻不着路,只能靠船运而行,所以水手盛行,沿途村落也就靠水吃水,全凭水路而定,时兴时衰。行于水上,安危便由不得己,天气好坏不说,光是那水路几上几折的滩就够折腾的了,其中水流卷走的水手都数不胜数,也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我虽没经历过小船上摊,但猜想跟渡鬼门关差上不多。所以读上沈老与三三的信,才能真切体会到一个人惦念另一个人的安危,另一个人思念一个人的煎熬。
要说这寒冬中一连几日的水路,能坐定写点文章,沈老的确是个在文字方面十分用工的人,除了写给三三寄托思念的信件以外,他把沿途所相遇的人,连同他们展现的真实的人生摆在我们面前。“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这些上船拼命摇橹,下穿就钻进吊脚楼大脚女人屋里的水手们,在我看来确实遥远的很,甚至有些不真实,而他们所经历过的故事,所承受的命运,却是那般真切,通过沈老的笔,我似乎也摸到了他们的灵魂,并为他们而心生敬意。
现在的中国已同过去有了翻天变化,凤凰必定由于旅游业的兴旺也搭上了发展的列车,那条让沈老得到智慧的河,在许多游人看来不过是山峦的装饰,早已失去运航的作用,即使行上几只游船,又不会与其他河流有何差别,不知道这段过去的人,已经想象不到,曾经的水手和两岸吊脚楼居住的人们对它的依赖。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时间给这条河带来什么或是带走什么,我想,依旧居住在岸边的人们对它依旧是有着说不清的爱,就像是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槐树,不管我年纪多大,只要看到它,就会有家的感觉。
2017年4月6日
五里店西站
《湘行散记》读后感(九):最秀美的风景,最动人的情话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手绘的插图,湘西的吊脚楼,满满的诗情画意。对好看的封面,对精装版的书,我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
从目录看,这本书由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两部分组成。湘行散记就是写湘西的风景和人情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无限地柔美秀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韵,乃至于他在文中常常感叹,湘西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妙、乃至于寻常百姓的生活,都不是语言文字能够描述的,必须亲自去感受,然后牢牢地记在心里。这又让我萌发了去湘西的意愿,好想沿着他从长沙回湘西的路线,一路坐着小船去凤凰,沿途看山看水看吊脚楼、听风听雨听水浪,现在大概不会有水手在唱歌了吧?也不会有苗家儿女对唱了吧?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存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何止是湘西人民,所有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何尝不是在这样生活?(对这一部分读得不细致,也没有标记,最主要是对人性、对社会缺乏思考和关注,所以说不出什么名堂来)。
湘行书简部分就是沈从文在回湘西途中写给张兆和的书信,简略地写了旅途的见闻、沿途的风景,文字极其朴实,可字里行间流露出满得溢出来的思念和爱意。才看了三两篇,我就在心底呐喊着完全就是情书嘛。待我读完这一部分,心底的呐喊更坚定更嘹亮了。要是在现在,沈从文肯定也会被冠以撩妹高手称号的。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里,他坐着一叶扁舟,冷的瑟瑟发抖,却每天写下那么多的思念,写下那么多想要与三三分享的事情,感情是要有多强烈和真挚,才可以做到啊,让我这个读者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大家是不是经常在微信微博看到这句话呢,沈从文用文学在秀恩爱,比用玫瑰花段位高太多,情话对于他而言简直信手拈来,而且情感真挚得令人动容,果然有感而发与为作新词强说愁是有天差地别的。摘几句来感受一下吧“一切综妙不可言,缺少个你,还不成的”、“我今天你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太苦了”、“我只用你保护我的心,身体在任何危险情形中,原本是不足惧的,你使我在许多方面勇敢多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才有财的沈从文毫不吝啬地撒了很多狗粮,够大伙吃好一阵子。
每一封信后都署有日期,我惊讶地发现有一天竟然写了四封信,我不辞辛苦地估算了一下大约4600字。随着阅读的推进,我又发现有一天居然写了九封信,我惊讶得牙都要掉下来了,甚至都无法理解了。我还没有体会有那么多思念、有那么多事情要分享,要是有人一天给我打九次电话,发九次短信微信,我估计得发疯。
“从这里看来我就明白没有你,一切文章是不会产生的。先前不同你在一块时,因为想起你,文章也可以写得很缠绵,很动人。到了你过青岛后,却因为有了你,文章也更好了,但一离开你,可不成了。倘若要我一个人去生活,作什么皆无趣味,无意思。你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属于血肉、精神一部分。”“我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出许多更好的文章,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些爱与幸福,便自然而然会写得出好文章的。”沈从文因为张兆和变得更好,愿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不仅势均力敌,而且坚定地望着同一个方向,携手前进。
《湘行散记》读后感(十):读《湘行散记》
“读《湘行散记》就像喝一碗白粥,看似平淡无味,细细品尝,实则香味醇厚。平实,朴素的字句间,处处充满了作者对这山,这水,这人的深厚感情。旖旎绮丽的风景,豪放质朴的民风,无一不让人神往。”
--------------题记
初读沈从文,感觉这文字略微有些晦涩。应该是那个年代,白话文发展的还不如如今这边成熟的缘故。但读过几篇之后,便适应了这种文风,喜爱上了这种文风。
《湘行散记》读了两个版本,一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湘行书简,一部分是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回乡途中,给妻子张兆和的信札。尽是一些随笔。回京后,沈根据信札和回忆,相继写成散文发表,统称为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是湘行散记的母本,特点是篇幅短,杂碎。尽是一些随笔,主要向妻子交代一些琐事,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和爱慕。在这里主要说下湘行散记。另一个版本是带插图版的,但书中只有湘行散记一部分。两个版本可谓相互弥补,为我构划一副风景奇秀的湘西山水图。
所谓一书一世界。湘行散记呈现给我们的那个风景奇秀,青山如黛,江水如玉,篙桨下处,水草青青的湘西世界。只能用圣境来勉强表达心中对这世界的神往和喜爱。
那湖面上笼罩的薄雾,离水三十丈的吊脚楼上住着宽脸大奶的妇人。相互骂着野话却淳朴可爱的水手、岸边村落屋舍屋顶上冒出的炊烟、破旧的码头、湿湿的河街、店铺中围着燃烧的老树根烤火取暖的乡民......还有那山,时而如利剑高耸矗立,时而如长蛇蜿蜒绵亘不绝。山顶不同时节更是不同风姿。春的苍翠,夏的葱郁,秋的枯黄,冬日若无雪,便是光秃的黛色,落雪后便戴了一顶雪帽,更有一番风情。
还有那水,无论是主支的沅水,还是分流的酉水,都同样让人着迷。那急流凶险的大滩小摊,船舷旁像白马奔腾的浪花。那周围环山的大潭小潭,小船便向一片树叶在这隙缝中穿梭。
更有趣的是水面。渡船,木筏,大船在水手们的长篙短桨下不紧不慢的航行着。(听作者描述,那木筏上不仅可以养羊,还可以种庄稼。对我这种生长中原的人来说,别说见过,更是闻所未闻。)同水雾一块漂浮在江面上的还有那橹歌,那船桨摇动时的咿呀声。特别是那橹歌,虽未亲闻,想必一定是人间神曲。
这山水,这人事。这一切让人沉醉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沈老在书中面对这情景的话语:“早晚相对,令人想象其中必有帝子天神,驾螭乘,驰骤其间......”
如今,就是想追随沈老的足迹,去领略这圣境,已是天方夜谭了吧。(带插图的《湘行散记》版本为卓雅版本)卓雅版本在书最后写道:“2003年她和朋友们想去看看最后的风景时,沿途的景致早已荡然无存,梦绕魂牵的吊脚楼只剩几根木桩,白墙黛瓦的村居空留断壁残垣。嵌入水中的巨石被炸成石块,碧玉的河水成了黄汤。”
所以,沈从文笔下的那个湘西世界早已随着这沅水流逝而去。只有那少的可怜的景致残存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在相机的胶卷中。想到这一切,心中的失落难以掩饰。如今已是2016年,离沈老笔下的湘西已经过了82年,离卓雅所目及的残败湘西也过去了13个年头。如今想在想在这土地上重温书中那圣境已近于奢望。只祈求踏上湘土时,所遇到的景致仍能残存当年的那么一丝韵味。可是,就是这丝难得的韵味要去哪里寻找呢?凤凰城?也许吧!如今当年的净土已不知被世俗践踏的多少遍,但愿当我来到那江面上,望着水泥筑成的吊脚楼霓虹的闪烁中,仍有情操去回味那橹歌,那野话,那山水,那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