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信的读后感10篇
《人生有信》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有信》读后感(一):刘心武的粉丝适合读的一本书。
刘心武以短篇小说《班主任》一炮走红,从此之后,大家知道什么叫“伤痕文学”。后来的长篇《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再红一次。
作者从一箱二三十年前的书信失而复得,引发了作者跨度近三十年的回忆。作者追忆与冰心、孙犁等故友的交往逸事,记录下动荡的年代里,跌宕起伏的命运。
每一封书信的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时光和珍贵的记忆。在书中,刘心武大胆坦露了他的心灵世界,包括生存的艰难、相互理解、谅解的必要、人性的诡谲等,各样际遇中的心境都让人唏嘘。
喜欢书中《红故事》一篇,了解到刘心武先生对红学另一番解读与研究,通过《百家讲坛》也掀起红学界的一场小风波。
不是刘心武先生的粉丝,不建议读的一本书。
《人生有信》读后感(二):还是提到了《红楼》
整本书前面部分的文字几乎都是由书信引发出来的。而通信中提到的相关人物几乎都是文化界的名人,或曰文化界的前辈,比如冰心矛盾老舍宗璞等等。双方都比较坦诚,或解惑,或鼓励,或平等交流;书信的内容则大多是一些陈年旧事,比如当年作者在初发表文章时的一些情况,或者是单纯的学术交流,或者是在几十年前的特殊时代发生的一些与文学相关的事件等。我可以感觉出作者的态度不做作,这一点是我很喜欢的。
当然,尽管作者在前面文字说会尽量再说到《红楼梦》,但最后还是提了,而且围绕这块的内容还很多,比如作者提到了他当年在录制《百家讲坛》节目背后发生的故事,其中有一些当时还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他和红楼梦研究所发生的或明或暗的口水仗。现在我手里边就有一套是红楼梦研究所点校的《红楼梦》,当然,刘心武在周汝昌校订的80回版本后续写成了一百零八回版的《红楼梦》,我手里也有收藏。不过由于个人学识粗鄙,所以不敢枉自比较优劣。
最后我要说一下这本书的一点小惊喜,就是每一章节几乎都有作者的插画吗,而且和主题还很贴切,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人生有信》读后感(三):揣一封信在口袋
揣一封信在口袋
那是一个网络还没有进入家家户户的时代,他们习惯一封封或厚或薄信件,在笔端划过,在指尖摩挲。那也是一个神秘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信件,藏在他们的箱底,在某些时刻又再一次打开早已拆封的封口。里面总藏着的一些故事,不为他人知晓,也不让自己忘却。那是一封封陈旧的信件,也是岁月里沉淀的信念。我们或许曾有一双毁灭的双手,将信件烧毁、死掉,但更多的是一线念念不忘的思绪和眷念。
作者在回看与冰心、余英时等故友的信件中,陷入旧忆。回忆是生命的食粮,特别是在一个冰冷、苦难的世界,记忆是温暖的。为何我们要重复地翻看那老旧的信纸和模糊的字迹?仿佛回到当时的某个时刻。不禁怅然,那一刻,是否真的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想要做的事情?是否真诚和珍惜?那一刻,又是否坚持了应当坚持的?于是,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寻找当时可以坚定不移的理由。
那仅仅只游荡在彼此思考的边缘,但却足以滋养生命的灿烂,信仰在空中飘扬。让被折磨的生命更显丰满和温柔,掀开残破的一页,字里行间的力量不刺眼,却强有力,足以抵抗打击、不公与罪恶,不落泪,亦不凋零。
也许我们某时某刻总会流离失所,但那也可以仅仅是一次高傲的旅行,这是可以选择的姿态,可以随手揣一封信在口袋,将笔迹作为路标,将有关遥远、有关记忆的东西满满装载。
《人生有信》读后感(四):一定要挺起身来,谁都不能压倒你!
印象中的刘心武,大致是一个认真但偏执的人,大有一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模样。他的文字细腻而有质感,亲切地像是在和你谈话。早年看“秦学”,字里行间隐约一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事实”的论调,有时我都在想刘心武是否真会相信自己“推理”得出的这些结论。
虽谓文如其人,可细读这本书,我们却看到了刘心武的另一番面孔。一封封信,看似毫不相关,却连贯地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早年的刘心武,凭借伤痕文学走上了创作之路,并获得了诸多前辈的鼓励赞扬。然而在他探索中,却走上了和“主旋律”分道扬镳的小路,从此他走得越发的“边缘化”了。而随之而来的政治方向的错误(舌苔),更是让他被排挤在“主流”之外。步入中年的他,早已不再年轻有为,渴望上进,更多时候,他有的是一种心灰意冷,想要放弃的感觉。此时,一些前辈、朋友,通过一封封的信,给予他支持和安慰,并且希望他相信自己并勇敢地把这条路走下去。
冰心在信中说道:“一定要挺起身来,谁都不能压倒你!你像关汉卿那样做一颗响当当的铁豆……”曾经的刘心武因为这些话而没有退缩,而今他再次将这些话分享给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思考,而不被外界的主流宣传而洗脑。正如谢冕在信中写道的“被某些偏见所反对,恰恰说明你是正确的”。有时在想,现在每天遭受各种针对“秦学”的谩骂,刘心武依然安之若素,不置一顾,大概就是从这封信开始形成的习惯吧。
这本书既然叫做人生有信,大约不外乎两层意思。首先的信是信件的信,告诉你你的人生需要朋友的支持,无论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总有一批人在后面扶着你;继而的信则是信心的信,告诉你“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依附别人,自己选的道总是可以走下去的,只有你坚持下去。
《人生有信》读后感(五):逝去的那一代人,你还记得多少
如果不是中小学的语文教材还收录他们的文章,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知道鲁迅,冰心,季羡林,刘心武这一辈的作家。。。即使在今天滥情文学当道的时代,谁还会记得他们呢。
几年前我曾经读过《茅盾小说》,说实话,很难懂,时至今日也几乎记不得什么内容了。茅盾的作品中小学教材收录很少,能记得茅盾的人可能也是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一中国至高的文学奖项,估计很少有人还记得他的原名,他的《子夜》和《林家铺子》了。
我读过那一代老作家的书不多,多数是学校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但作为一个80后还是知道鲁迅,茅盾,冰心,季羡林,贾平凹,刘心武,张洁这些几十年前的老者。想来90后已经不再读《繁星春水》,也不再喜爱深掘那个发人深省的年代了。
看这本《人生有信》其实挺悲伤的,为那一代人悲伤,他们承担了太多苦难,为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耗尽了毕生精力,而现代人却将其束之高阁,不再问津,随着季羡林等老一代作家的逝去,一个时代即将落幕。
我自己本身也未读过很多他们的书,而刘心武在此书中所列举的那些坚定信念,不畏苦难,贡献卓著的作家,我更是大都不认识。像刘心武这样的作家是幸运的,至少有很多人记得他们,而那无数的繁星,却一闪而过,水过无痕。
随着现代文学的商业化,作家也评财富排行榜了,郭韩居高位,默默无闻者不计其数,前些天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看到一个书店有签名售书活动,却门可罗雀。那个作家独自的站在那里,他很高,应该有60岁的样子了,书就摆在那里无人问津。而一年前同一地点老罗《我的奋斗》的签售活动却人声鼎沸,队长如龙。
也许他们的书不再受年轻人追捧了,假如想卖座又不得不委身去写些符合“潮流”口味的作品,想来这些老作家为了坚持自己的理念只能苦苦支撑,收入微薄。
时间过去的太久,如水的日子终淡去那一代人的辛劳,当我们不再品读他们的作品时,阅读的潮流会引领至何处。
《人生有信》读后感(六):《致刘心武的信》
古人无电话,无网络,传递信息很重视书信。古人留下了“云中谁寄锦书来”“家书抵万金”“行人临发又开封”等等关于书信的诗句。向我,就很少写纸质书信。80后90后以及00后,更是未曾寄过信的大有人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喜欢交笔友,书信往来。相比这些书信都随风而逝了吧。倘若保存了下来,一定会勾起当事人一些回忆。有一些人的书信具有很大的价值,譬如傅雷家书。
刘心武先生偶然重获一箱旧年书信,勾起了他许多回忆。刘心武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作家,比如《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研究红楼梦,从秦可卿入手,创立“秦学”,在百家讲坛收视率颇高。这样一位作家的作品,我是颇有兴趣的。
刘心武从一名普通的作家,到人民文学主编,然后停职,被主流圈子排斥,被边缘化。刘心武的起伏人生,从与冰心、孙梨、夏志清等大家的书信往来中,以及作者的回忆中,展现在读者面前。刘心武被解职是因为在任《人民文学》主编时批准发表《伸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当时解职的理由是“破坏民族团结”。可见作家有风险,上纲上线的事总是让人心惊胆战。高压线下,没人可以活得自由从容。老舍之死,可以文革中对作家的迫害是多么惨无人道。
冰心、孙梨、夏志清等大家写给刘心武的书信,已经带有一点史料价值。一些人,主要是作家,经过了历史,可以看得更清。既有文人相轻,亦有文人相重,对作品的认可质疑,对作家的赏识学习。刘心武被边缘化了,人情冷暖,在字里行间显露。一些过节、委屈,刘心武在书中披露。
作家,当然会在书信中涉及一些作品创作方面的探讨,读者可以学习到一些创作的知识。对于刘心武所续的红楼梦,刘心武也给出了一些针对续写本的疑问。
刘心武舌苔事件后,是被打击,被压制的。作者宅在家里,远离是非,只与少数朋友走动,这种淡泊的态度值得赞赏。
这本书还配有多幅刘心武所画漫画,很有特色。本书封面我个人不太喜欢,也是是为了窝藏书系的整体风格,都是鲜花,过于花哨,我倒希望能够素雅一些。
就本书内容而言,是写给刘心武的信,就仿《致给加西亚的信》,本文起了《致刘心武的信》这样一个标题。
《人生有信》读后感(七):被忽略的文化以及历史……
作家刘心武的作品我看得也并不多,近年只因他对红学的研究以及他续写了红楼梦引发争议开始才对他有所关注。如此一关注才知道他确实是一位值得读者关注的作家,因为他不仅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仔细品读以及探佚研究,把深藏其中的故事通过著书立说或是百家讲坛的方式分享给每一个对红学有点兴趣的人,还在这个基础上的基础上,续写了刘心武版的《红楼梦》,完成了一次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意的敢为人先的尝试,虽然作品问世之后引来争议一片,但他的勇气以及钻研令人喟叹。
刚拿到《人生有信》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信用以及信仰的说教类文学的散文集,读来才知,和这个时代一样我过于复杂了,原来这就是作者在一箱旧书信意外地失而复得之后,静下来开始重新翻阅那些泛黄的书信时候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感所念的回忆性文字集,在这些文字中文化名人刘心武先生彼时的老朋友间或关乎生活、或关乎生存、或关乎现实处境、或关乎文学写作等方方面面的交流跃然纸上……曾几何时书信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鸿雁一样连接我们心灵的它们就悄然地完完整整地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想起以前与父母、与恋人、与友人书写书信时候展开稿纸一字一顿地书写的情景,想起那些揣测着对方收到自己的信件时候的喜悦,想起那些期待回信的无限期许以及收到回信后反复阅读的的温慰,总会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那种能够反复阅读的温慰之感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任何电话、视频都无法比拟的……书信对于我这普通人的记忆尚且如此美好,更何况是文化名人了。于是寻常的书信也因为它曾经构建于作者与很多著名的老一辈作家之间,成为他们连接彼此的鸿雁而不寻常起来,可以说这些书信见证了刘心武很大一部分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也见证并葆有了一些被时代所忽略的文化以及历史,关于一个人,也关于一个时代。
另外本书在红故事以及我续《红楼梦》章节中,有对作者如何走向讲台讲说红楼以及冒着被质疑的风险续写红楼的渊源和始末的全面阐述,相信这是如我一样的阅读者们都非常期待看到的,尤其本书中有他对曹雪芹对红楼人物以及他们所把持的故事未来走向的种种推断以及思考。这是我们在其他作品中无法看到的。
《人生有信》读后感(八):开启温馨年代里的记忆
开启温馨年代里的记忆
——我读《人生有信》
文蠹鱼
现代科技的发达,书信这种形式早已被诸多替代品替代。现在能够静下心来写信的也唯恐没多少人了!在我看来,目前能保留这样一种书写方式的人,可谓是浪漫的人了!这样一种清雅的,在当今来说是别致的一种形式已经要销声匿迹了。可当开启刘心武先生这样一本与书信有关的散文随笔时,即有唤起书写的想法,哪怕常写日记也好,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留下脚步的痕迹,岁月中忘却的,也可以从中再拾起。在他的笔下你会了解到,他那个年代里的政治思想、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现状和文化氛围。你更会惊讶于,那就是时代下的一个微观缩影。
读过《钟鼓楼》。文中的地点就是北京。去京游玩,就会想起北京的那些四合院、那些代表性的小吃、什刹后海等等,同时也就会想起刘心武这位作家。就刘心武先生目前的身份来说,他的《人生有信》,在我看来,书出的不早也不晚,刚刚好。本就鬼使神差的意外,这也是命运的旨意。拿出来,使阅读者深感其厚重与经得起推敲。这其中展现一个人的人生阅历,还是与文学有关的。
什么样的书,会令你觉得阅读上不劳神,这本《人生有信》就是这样的书。刘心武先生打开这些信件的同时,往事也一件件被勾起。有的年代已经久远,记忆已模糊;有的如在耳畔,轻轻响起……。阅读的温馨使我们感受到年代里发生在他身边的那些事,那些和诸多文化名人的情怀琐事。从信件的内容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刘心武先生的创作经历,这段《人生有信》,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标记,因这些不同寻常又寻常的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他!
《人生有信》写他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之间的一些青涩的也好,厚重的也罢,会带领你在他的记忆里穿梭。一同回眸,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行走,给你讲他在年代里发生的那些事。——经历了,无论苦乐,都是财富!在文中你会见到那么多你喜爱又熟悉的人物,诸如:冰心、孙犁、宗璞、冯牧、林斤澜等等,都和作者有着那么多息息相关的可供回首的记忆留下。好的,坏的,在今天看来早已经不重要了,这份情怀对作者来说依旧温暖、深刻。
在岁月的长河里,这些信件经历了大浪淘沙,都在熠熠闪光,这些光亮曾经到至今都是一盏灯,一直陪伴着刘心武先生的人生漫长而又短暂的路。
《人生有信》读后感(九):人生有信弥足珍贵
人生有信,表面的意思是他二、三十年前收到的那些信,实际上更多的是人生应该讲信誉,讲诚信。刘心武,这个名字读书的时候就如雷贯耳。那可是一个大作家!更巧的是同学中也有一个叫刘心武的人,而且名字丝毫不差,同学中这个刘心武也是极有才气的一个人,擅长写作。当时就想,是不是叫刘心武的都有文采啊!
读了他的《人生有信》,感受到他那个时代所经历的那些事情,虽然离我并不是遥不可及,但对文革期间的一些事情还是通过文字了解了一些,所以看到他被迫害,被人整,并不感觉惊讶。那个时代的人都不正常。经历过那个阶段的,有才气,有胆识,能活下来的人,的确都很不容易。同时,在那个时代,也是最能识人心的一个时代。也许适者生存的道理让很多人变得很识时务,但人性与良知不应该在识时务的驱使下丧失。看到刘心武笔下的众生相,看到他高龄后,再度重新审视人性的文字,我也从中再次感受到人性的善与恶。
人到七十古来稀。70岁的老人,一辈子走过,是不是已经看淡了生活,看淡了名利,看淡了人生?是不是已经放下了一切,只为淡然的生活而生活呢?我从刘心武的此书中,能感受到他老人家记住的都是有恩于他的人物,故事。即使有对不起他的事情,他不得不写的时候,也都是善言。我们不要奢求人人都是圣者,作家也是人,同样有恩怨,放下便是。写了一辈子书的大作家,他的人生自然不会过于平淡,经历肯定有别于常人。对于伤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对待,放下便好。
放开书,墨香便随着手指的翻阅一点点渗透于整个房间,喜欢卧床阅读,静静地,与文字对话。刘心武的作品阅读越喜欢,虽然不是同一年龄段的人,但却喜欢去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个时代的纯朴,当然也有那个时代的龌蹉。
任何一个人,记录几十年前的往事,再行于笔端,期间的真实都值得商榷,何况加上个人的感情色彩。不过大体情况不差让人还是可以接受的。里面的信文,由于有文字为证,绝对不会有丝毫失误。作者透过信文,把当时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透过这些记忆中的故事,作者更想说的依然是书的名字中所展现的内涵——人生有信。故事往往退而其次了。
他对《红楼》的热衷,他虽然曾经备受争议,他曾经写下的那些出色作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留给我们那么多美好,让我们记住这位作家吧。70岁的老人,依然不辍笔耕,依然那么热爱生活,依然将记忆中的故事,满怀感恩的情怀写下来,多好的一位作家。
《人生有信》读后感(十):人生有信是件幸福的事
我还是不能免俗,在捧起《人生有信》的第一时间,我翻到了可最后一篇《我续 红楼梦》。我们这个年龄的读者,我很怀疑,有多少人是读过《班主任》,有多少人是因为《立体交叉桥》对“刘心武”耳熟能详的。前几年,他突然因为研究红学在电视上大热,我才知道,刘心武曾经是我们这个年代叫做走红的作家。在《红故事》中,刘老师也诉说了这样的委屈。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被人认为是研究他人的作品而滥竽充数的的确是一件挺令人抑郁的事情,而我也是看了这篇小文,才知道,研究红学讲红学曾经给刘心武带来了那么多的麻烦和不快。不过,这位经历过文革,那个文学都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的年代的老人,字里行间还是乐观的,这是让人阅读更能轻松的。也难怪他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的时候,一直很小心谨慎的说,他的意见只能参考,大家可以探讨。如果说,他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多去关心古典文化宝藏,多读《红楼梦》。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学,无疑是成功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又怎么会有什么混淆文化界这种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吸引我们的引起共鸣启迪思考的文字,那就是好的。万幸,在刘的文字中,我感到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起码这个时代,自我的文学享受,是可以自我选择的。
刘心武在书里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忘记有的时候是必要的减法,而记忆更多的时候是“从一知万”。有些人,曾经在自己的生命中是那样的重要,你千方百计的去忘记,但是有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忘记”真的发生的好恶痕迹。或许,人的一生中,真的能够记得的东西太少了,倘要全部记住,实在是负累,必要的减法会走的更轻松。他在某日的旧书堆里找到了故人的来信,在人生的减法已做之后去回忆,那体悟在岁月的沉淀下更是深入了一层。
想来,网络时代的来临,现在我们的手中不但是信件基本绝迹,怕是连自己的手记也快要消弭了吧。在刘心武刚刚开始走上文学道路上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还是会用笔来抒发感情的。那些三十年往事中,曾经在信纸上快意畅谈文学的人,可能有一日突然恶语相向,可是,更多的文字是鼓励和探讨。我们这个年代,一切被打上了速食的标签,怕是忘记了,也是终无多年后“从一知万”的机会了。
刘心武笔下的司机师傅让我感动,在一个个体生命中的人性之光,不管是走过了多少的年头,还是让人感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自古以来,哪个时代都是这样,可是,留下来的最美的,不正是这些小人物的人性美吗?人生有信,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