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那么远 那么近》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11:12:18

  《那么远 那么近》是一本由蓝英年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么远 那么近》读后感(一):好书但略有瑕疵

  文笔很流畅,把原本压抑的故事讲的传神生动,然而出现的错误(比如文章《在罗斯特罗波维奇目前的沉思》中提到的布尔加宁和加利娅的故事与后面在《“向帕夫利克看齐”》中同样出现的布尔加宁和加利娅的故事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整部书的质量,让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那么远 那么近》读后感(二):一个不懂俄罗斯历史的人

  我大概不再会认真地阅读这本书了

  或许是因为被那比较文艺的书名所吸引,我买下了这本书,后来也知道了是关于讲述俄国历史的,我是一个不太了解俄国的人,或是说不怎么懂俄国吧!.其实我更希望这本书可以成我了解俄国历史以及相关人文的窗口,可是,当我慢慢读下去,才发现这是一本讲俄国历史,政治,名人以及以及相关事情的学术报告,老实说一句,比较沉闷,里面有许多专业术语等等的词汇,例如什么意识形态等等,不过还大概说了一下俄国的历史名人,包括著名作家,学者,政治人物等等

  我还是说一下这本书的感觉吧,虽然说不太适合我看,但我从中也了解不少了.关于俄国,斯大林时代真的很黑暗,比我们想像得要黑暗,无处不在的政治气氛,不断被洗脑的人民,就连当时的作家,要想出版一本小说,都要吹捧当是的领导,如何如何的伟大,这是我对当时俄国的感觉了.

  《那么远 那么近》读后感(三):评蓝英年《那么远 那么近》

  前苏联的文化专制似乎是一面镜子,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的当代文化境遇。但相比之下,前苏联文化人的良心与傲骨仍比我们的文人更具有人格光辉,我们时代的文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知识分子的良知。

  看过蓝英年老师其他的书,这本《那么远 那么近》是最喜欢的!可能与自己的苏联情节有关。在我们感叹伟大苏联强大、畸形繁盛的同时,是否也能看到黑暗的角落,或者甚至是另一个黑色的社会?而且,我们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冯骥才老师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看看你就会觉得它离我们很近,越近越是压抑,想把你掐死的感觉!反思,请沉痛的反思!

  《那么远 那么近》读后感(四):那么远 那么近

  一直以为蓝英年是女的。他在前言中说,他一直都想把字写得通顺简单流畅。其实,他写得很好,文字真的浅白流畅,比大多数国内的作家都好得太多了。“捎带说一句”,像是俏皮又得意的小尾巴,带着点儿翻译腔。读着还是很舒服。

  那么远,那么近。远和近的,可能是年代,也可以是地域。老年读者对书里的人物和故事,不会觉得陌生。对当现代历史稍微了解的青年读者,读这样的书也不会觉得陌生。毕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大清洗、三反五反、大跃进、强人政治,在哪个国家没有发生过呢,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高尔基、苏斯洛夫、日丹诺夫,还有罗斯特罗波维奇,就算是臭名昭著的革命先驱涅恰耶夫,要想在中国找到一个相应者,是绝对不困难的。邓力群、郭沫若,还有巴金、马思聪?或许都不太像,但大抵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如果做一个减法,抛开俄国人曲里拐弯的长长的名字、隐去斯大林、列宁格勒等等发生地点和历史大人物的姓名,就像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常做的那样,你会发觉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父辈祖辈身上:

  斯大林对莫洛托夫说,你就该和你老婆离婚,莫洛托夫就离了;苏斯洛夫生活朴素、严于律己。却又在执行上层意旨时绝不打折扣;斯达汉诺夫超额完成挖煤任务,被认定为劳动英雄……

  第一个例子也发生在吴祖光身上,只不过新凤霞坚决不离。第二个例子,这种马列主义教条老干部,我们见过的还少吗。第三个例子是不是王进喜?

  换个角度看,书中所有的男人都是下三滥,政治圈内的京巴,人民中臭狗屎。西蒙诺夫、费佳、告发父母亲的少年英雄帕夫利克……帕斯捷尔纳克算是例外吗?他为了情妇而听命高层拒绝了诺贝尔奖。

  而所有的女性都是好样的。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夫人,忠于爱情,保护索尔仁尼琴;莫洛托夫的老婆说,如果是政治需要,那就离婚!都是个顶个的,能见到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为毛中国也是这样,林昭、张志新、陈少敏……我很怀疑,如果当初新凤霞倒了霉,高层让吴祖光提出离婚,他会像新凤霞那样言辞拒绝吗……

  《那么远 那么近》读后感(五):听作者讲,那遥远的事情

  这本书是作者关于前苏联内容的随笔集。虽然是随笔,但是通过刻画一个个的人物,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苏联时代文学圈的面貌。读完之后不一定能立即对那个时候的文学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就像得到了一个索引,一片钥匙,打开了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门。

  我:请问如果我想要选一本前苏联时期的著作来读,你会先推荐谁的呢?

  作者:我应该会推荐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帕斯年轻时被誉为苏联的天才诗人,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是著名画家,曾为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创作插画,母亲是著名的音乐家。帕斯小时候跟斯克里亚宾学过钢琴,后来又在德国跟柯亨教授学习哲学,在如此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知识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帕斯,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文艺青年,事实上他的诗作也得到了那时苏联领袖的青睐。但诗人后来经历了几段波折的感情生活,在日渐严酷的管制环境下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但他写出了巨作《日瓦戈医生》,辗转在国外出版,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日瓦戈医生》生动地刻画了苏联人在革命时期的生活、苦闷和艰辛,反应了革命带来的生活上的巨变,是当时西方最畅销的小说。所以,可以先读一读这本书。

  我:我听说过索尔仁尼琴这位作家,知道他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他的名言“一句真话比一千句谎言更有分量”经常在各处看到,可以介绍一下他吗?

  作者:索尔仁尼琴和帕斯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索尔仁尼琴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指挥员,经历过战争的锤炼,后来又被送进劳改营待了八年。他完全不是富贵家庭的公子哥,而是一个经历过血与火、病与痛的作家,对于当时社会真实的悲惨境地有切身的体会。他的《古拉格群岛》、《癌病楼》、《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都是不朽的著作,他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三部作品中,《癌病楼》、《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值得看一看,《古拉格群岛》太长,如果时间不足可以看一看缩写版,另外根据《古拉格群岛》写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也可以读一读。

  我:那么关于高尔基,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苏联作家,但是近些年也经常听到有人说他晚年依附于斯大林,成为所谓的御用文人,这种说法准确吗?

  作者:高尔基确实称得上苏联文坛的巨匠,他讴歌革命,创作的《海燕》中,搏击风浪的海燕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但他不赞成二月和十月革命,因此并不受列宁的待见,被列宁“礼送”出国。斯大林执政后,看重他的名气,又把他请回来当做一面旗帜,但也未从心底里信任他。高尔基回国不久就去世了,否则也许也会像其他作家一样,被肉体上消灭。关于高尔基的作品,自传三部曲是不错的,至于他最后的经历,可以读一读《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十年》,就会对他的晚年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印象。

  我:我看您在文中还提到了果戈里这个不是苏联时期的作家,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果戈里不是苏联时期的作家,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如《钦差大臣》、《死魂灵》描写了苏联成立前俄国的社会状况,《死魂灵》这个译名不太准确,现在好像已经准确译成《死农奴》了。他对苏联时期很多作家也有深刻影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认为好的作品要反复修改,写好之后放一段时间,再去看再去改,这样反复八遍,才能锤炼出好的作品。他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后人也写了一本书《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也值得看一看。

  我:另外还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吗?

  作者:可以看一看利季娅的作品集。利季娅的父亲、她自己和她女儿都是作家,对苏联的文坛非常熟悉,和很多知名作家也有交情,了解他们的经历和作品。斯大林之后,苏联推行一种忘却文化,希望人民忘记斯大林时期的迫害和痛苦,但是利季娅坚决不同意这种论调,她坚持要捍卫记忆,认为记忆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她百折不挠,因为坚持被开除出苏联作协,但最终又被作协接纳,她总是不变的,变的是时代。她的作品《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在国内有出版,可以读一读

  我:除了以上的作家,书中还写了一些苏联时代赤手可热的政治家和作家,如苏斯洛夫、日丹诺夫、费佳、费定等,他们虽然风云一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为什么要写他们呢?

  作者:一是因为他们也是时代的一部分,要了解那个时代,也必须了解他们。二是通过对比,也表现出了一个永恒的道路,只有经典才会被铭记,再过几十几百年,《日瓦戈医生》、《古拉格群岛》仍会被铭记,但日丹诺夫、费佳他们则会被扔进历史的废纸篓。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