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五年级读后感
导语:《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5篇城南旧事五年级读后感,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城南旧事》读后感(1)
可以说,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牡丹一样鲜艳。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们,随着科技的发展,脑子也越来越复杂了,网络侵蚀了我们大脑的灵魂,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子一样拥有快乐,童年便在时光的步影中消失了。也许,童年是贫穷的,也是富有的,这样认为的人可以是贫穷的公爵,无知的智者,也可以是最富有的穷人,文化低的工人。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这本书,我只要你们与我分享一下珍惜童年的心情。因为我已经七年级了,现在,我已徘徊在童年的十字路口,很快,我即将告别童年,踏上人生的木舟,感受林海音女士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
这本《城南旧事》就像夏浪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别错过童年,花儿谢了还会开,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我的童年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希望《童年》这首歌将在我的心中轻轻地吟唱……永远……
《城南旧事》读后感(2)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让我来介绍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他们都是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的重要的段落。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那样得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仅帮助他们母女重缝,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秀贞的亲人)。此刻,我不竟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我的心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而世俗上的快乐,不过是金钱和名誉。
《城南旧事》读后感(3)
《城南旧事》,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却讲述了一个悲惨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
这本书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那双童稚的眼睛,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却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
作者并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天真的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惠安馆》中,小英子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疯癫癫”而感到畏惧,还想尽办法让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体现出了英子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质。
《我们看海去》,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小偷,一个美好的约定,展现了孩童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平凡。
《兰姨娘》中,“狡猾”的小英子别有居心地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漂亮爱笑的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一扫母女俩多日来的烦恼和隐痛。可见小英子是多么机智。
《驴打滚儿》中,宋妈的坚强、倔强与她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爸爸因肺病而从此离开了人世,小英子也从此告别了这段童年生活。
相比之下,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是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人情味……
不管是人、还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但是这些人都伴随着童年的脚步声里去了、消失了。童年的回忆,就此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最快乐,最重要,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童年就似孩子温馨的脸蛋和纯洁的心灵,充满了喜怒哀乐。童年又是一个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种种感觉都让你品味到了人生的开端。
童年不仅是人生的开端,也是回忆的开始,也是乐曲的前奏。它代表经历沧桑与坎坷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
林海音的童年已经永远地过去,《城南旧事》这本书表达出了她对家乡的思念与童年的怀念。
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曲终了还能从头再来,溪水流走了还有一汪新的明泉涌来,但是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大家珍惜这宝贵的童年,珍惜这一分一秒的快乐时光,充分利用童年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多年后回想时,满是遗憾……
也请大家记住自己的这段纯真的童年时光,记住儿时玩闹的伙伴;充满友情的小学校园;童年动听的歌声,童年的一切一切……
《城南旧事》读后感(4)
除了电影中无法表现心理活动、“兰姨娘”部分被删除之外,电影还有一些改动。比如在“惠安馆”部分,对秀贞为何发疯作了解释。是因为思康叔说是去几个月就会回来但最终一去不回,再加上秀贞刚生下小桂子,在自己熟睡的时候,孩子被父母偷偷抱走,丢在城门下了。思康叔一去不回的情节,在电影中却被改成思康叔被好些人带走了,“外头风声很紧,北大已经抓走不少人,等着过堂呢!”这让电影增加了一份政治色彩,也许是为了突出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吧。另外,文章和电影在这一部分结束时都有秀贞和小桂子一起赶火车的内容。如果像这样更改了故事情节,秀贞也就知道思康叔去了哪里了,也就不用赶火车了。但秀贞最后还是赶火车,这和前面的情节矛盾。所以无论怎么说,这种改动都是不合理的。
原著和电影的区别主要就是这些了,下面要说的就是对原著的理解了。
英子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她第一次见到妞儿,看到妞儿被别人逼唱歌,打抱不平,拿过妞儿手中的碗,对人说:“凭什么?”后来,英子得知小桂子的脖子上有一块胎记,立即帮秀贞寻找小桂子。最后冒着大雨带着妞儿——也就是小桂子来到秀贞家中,后来英子因此发了高烧,昏迷了好几天才醒过来。
英子还是一个天真的小女孩,这是她最突出的特征。当人们都远离惠安馆的秀贞,说她是疯子的时候,唯有英子不怕她,走上前和她交流、玩耍;当人们都在议论盗贼每天偷家里东西的时候,唯有英子在草地里见到了那个善意的贼,并且和他交为最好的朋友,说自己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后来自己无意中揭露了贼的身份,让贼被抓走了,甚至差点流下眼泪。
英子更是一个聪明的小女孩。这也许和天真的小女孩矛盾,但是的确是这样的。英子用孩子的眼光就能看待复杂的世界,的确很聪明。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城南旧事》在回忆童年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的原因吧。
《城南旧事》读后感(5)
上周一(指2014年2月24日),我们学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它选自林海音的著名作品《城南旧事》。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篇幅不长,因此老师在第三天,也就是上周三,布置了阅读《城南旧事》的任务。同时在第三天上午的两节连续的语文课(作文课)上,老师给全班同学播放了《城南旧事》电影版。回家之后,我阅读了《城南旧事》,发现电影与原著相比有一些增减。
《城南旧事》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其中第一和第六部分内容很少,只是一前一后的总结性文字。中间四个部分是主要内容,每个部分各讲了一段故事,每段故事都有一个中心人物。“惠安馆”的中心人物是“秀贞”,“我们看海去”的中心人物是蹲在草地里的贼,“兰姨娘”的中心人物是“兰姨娘”,“驴打滚儿”的中心人物是“宋妈”。
这部小说是林海音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写的是在旧时北京城南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小说和高尔基的《童年》类似,都是通过小孩好奇的眼光来认知世界,用自己独特的看法对待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因此她也不可能辨别一切事物的是非,比如她无法分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
小说的字里行间既有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没有这些心理描写,直接引出后文会让人不理解原因。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为下文埋了伏笔。例如在“惠安馆”部分中,先对妞儿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眼底下有两个泪坑,这才让林海音和秀贞相处时发现秀贞也有两个泪坑以后,结合秀贞的描述,最终发现妞儿就是秀贞失散多年的小桂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更有好几个做铺垫、埋伏笔的地方。如“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着”、爸爸的夹竹桃的败落、老高的话语都为文末“爸爸的花儿落了”埋下伏笔。
而这些都是在电影中不能表现出来的。不过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把文字转变成影像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取舍。把几天才能阅读完的一部小说压缩成90分钟的电影,对导演的要求很高。电影增加的是一些在原著中没有的对话,不多,主要是减的。在看原著的时候,我发现“兰姨娘”这一部分比较陌生,好像在电影中没有出现。之后证实的确没有出现。删去“兰姨娘”这一部分,就相当于删去整本书五分之一的内容,导致其中有关宋妈的一系列事情都删去。巨大的改动让人们产生了疑问。网上对于删除这一部分有两种猜测,一是说可能为了电影“整体结构”的考量,二是说可能因为“兰姨娘”这个“姨太太形象”过于负面。
无论如何,删除这一部分应该是和原著有很大不符的。影片对原著的大变动让感情基调变得沉重,但原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哀而不伤的,林海音是乐观积极的。由此可见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以后更应该读原著,得到更真实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