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大商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09-16 08:40:15

  客居青岛已经一十五年,从初尝人世到千帆过尽,对青岛的感情亦是从落雨两三滴,到涓涓细流而至河流汹涌,山河堰落,大水常平——大商埠读后感。我的办公室就在中山路,每个午后吃完午饭,我总要偷闲在附近蹓跶蹓跶,经过一座座美丽却已经破旧的房子,心中便淡淡地荡过一些好奇,这些优美的建筑,它们身上披着多少历史的尘埃,见证过多少人生的更迭,埋藏着多少未必挖掘的故事呢?这种好奇在我租住在福山支路康有为故居对面的小阁楼的那几年,更加撩人心弦,这座小岛城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你离她所有的前尘往事只有一臂之遥,令人心心念念想要平步青岛,探究她,拥抱她。

  在年二十八快要放假的时候,意外的碰到了《大商埠》,简单的翻阅了一下介绍,急忙下单请回家,只用了2个晚上的功夫,就在鞭炮喧闹中看完了。在读书过程中,脑海中不断重现我曾经平步过的路和街,探寻过的教堂和故迹,在那些地方,《大商埠》的作者也一遍遍走过,他的心胸里肆虐着对青岛汪洋大海般深沉的爱意,他的家族(这是部半家族自传体小说)与这块土地同时生长,血肉相连。一张与青岛相关的地图徐徐展开,近至郊县,远达山西,遥至德意志,作家不计成本的走过青岛之路,而这种种等等,在笔下不过一带而过,只如那些优雅的建筑,在历史的影像中,只是一个背景。

  郑矢民出生之时,恰青岛建制,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胶州诗书礼仪大户人家的长子,按照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他是家族之栋梁,父母在不远游,然而接二连三的意外频频逼迫,他被命运一竿子打到了青岛。郑氏家族与青岛的命运从此一起书写。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认为,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历史劫波往往起于青萍之末。作者刘杰正是以生动之笔,通过郑氏独身一人闯青岛,他及周边形形色色的人一生的轨迹,由小见大,构勒出从清末到民国,那正是中国经过历史上规模最大,性质巨变的革命的一段历程,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中世纪国家被动的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的过程。作者的笔始终指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一个普通外乡人,上不能达庙堂,下不敢涉江湖,他一生仅凭私塾里学到的“仁义礼治信”为人行事,宫里落难的太监,落过草的土匪,下三滥的混混,初出萌芽的共产党,政治意识不明的乡亲,异国失欢的女人,他都以一腔义气待之,他是一个不自觉的圆心,一圈圈的涟漪由他泛滥出去,这些个与他相关的人物粉墨登场,在这个圆圈里书写着青岛的历史。论个性,他无非恪守了“中庸”而已,安哲罗普罗斯曾说“人的肉身永远都在日常琐事中纠缠不清,而沉默的心灵则无言地编制思绪,直到由一天,机缘巧合,隐秘的图像浮现出来,水到渠成地糅合到现实生活的千丝万缕”,读后感《山河堰落,大水常平——大商埠读后感》。(这句话感谢女巫词典,在她悼念希腊电影之父的微薄里摘来)郑矢民的命运正是在乱世中,不折不扣的中国封建社会以道德治社会的缩影,德国人来了,日本人来了,北洋军阀政府来了,这些组织贪念的都是权与利,人民真如草芥,维系中国社会的,只有质朴的努力,道德,与人为善,知恩图报和人与人之间的义气。

  作者精细的刻画每个人物的特质与长处,在乱世的集体悲剧中漂浮起伏,秉着各人的性情,走着各自的人生道路,透过这一群人,青岛的历史呼之欲出。

  背景才是主角。

  张志和身上是清王朝的影子,他身上有矜贵,有财富,有不到的皇家气,然而势不由人,皇宫的大门被迫打开流离失所。个人的晚境虽经郑矢民守候算不得凄凉,老迈糊涂且遗留的半子半徒张树为却是埋下后患;赵良臣先生虽一副清风做派,骨子里却是改良派,在他不问世事高深莫测的样貌背后,是事事关心,这种无用之用,革命是依靠不得,不过是一个君子之儒,提守人们道德不失;最有趣的是共产党初期的中坚力量,一种是郭葆铭这样有坚定信仰有文化的有识之士,一种是徐敬海徐敬开这样的煞星;而坏的头上顶疮脚底流脓的阎洪昌之流,何朝何代都不缺乏这样的人,他们对历史的改变,恐怕是比任何正人君子的作用都要大;至于淳于投机之流,到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蜉蝣。

  也不妨看作渔樵闲话付诸笑谈,教主与人间烟火中读完之时,恰好身体抱恙,所能够记忆的也不过是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

  《大商埠》写我们熟识的人物风土,所以非常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起伏,收集历史大素材易,而个家烦碎,必是亲访故旧,口诉实录,想来这万里路曲曲折折走的艰辛,在阅读中无来由的有心酸感觉。收放的度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大量繁杂的素材同时也在几处过于冗长,类似于一部好剧不合时宜的拖沓旁白,拽离读者脱离情节,反而添加了矫情的意味。

  对于教主来说,与青岛的关系现在有如伴侣,好的坏的都能够接纳,但是书中不分人物大量使用青骂,和小说开篇浓重的炕头描写,还是有拖累正本读物格调之嫌,这种阅读的体验,当年读二月河的《胡雪岩》也是如此,笔墨偏重地落脚在胡雪岩糜烂的私生活,虽为实情,可读者想了解的绝不是乡野八卦,水准大大低于帝王三部曲。

  挑剔的读者如教主,自然是不好相与,在人物的刻画上,教主亦认为坏蛋写的入木三分,其他人等除主角之外就比较平庸,赵良臣之清高,张志和之遗老,甚至刘志山之势利,如能更加鲜明,必然更能够彰显郑矢民无个性之个性,而郑氏双妻,一个本是诗书之家独身女儿,且略有残疾,应该是含蓄内敛且微含自卑,文章过处却与青岛泼辣的中年妇女并无二致;另一个因为幼年缺失耽于爱情幻想被时代戏弄的德国女子,算作大时代下妇女主能意识觉醒之代表,处处着眼于她内心对感情毫无条理的波澜,最后却又交代的极为粗略,未免觉得遗憾。另外几处重复描写的硬伤,应该是责任编辑之责任吧。

  下半册起势甚高,埋下处处草蛇灰线,到合篇儿却仓促结尾,令人觉得头重脚轻,无限怅然(幸好跟作者落实过了,还有第三部)。

  若是胶东人士,这书里枝蔓葳蕤的民情风俗,也够你翻来覆去翻上几回的。

  春节假期过半,到是勤奋了一回,唯一认真写下书评的,也只有这一部了。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