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青春》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1-12-28 20:08:00

  《@青春》是一本由朱厚伦 / 张志著作,35.00元出版的2012-5图书,本书定价:17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读后感(一):写给青年朋友的信

  01 推荐《@青春,写给青年朋友的信》

  我们相信青年迟早都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相信某些励志大师煨出的那碗庸俗的鸡汤,每一颗青春的心都要经历成长,请记住:成长一定有反复,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迈开青春的步伐,前方即是海阔天空。。。。年轻真好

  坚持理想,但未必要坚持己见

  放弃纠结,但未必要放弃梦想

  所谓坚强,就是知道这个世界

  并不完美,但依然选择拥抱它

  这是我进大学读的第一本书,这也是一本被大家推崇的书,此书集结60封作者与当代大学生的邮件,对于当时刚上大学,成天迷茫的我们,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我觉得青春是一场滑稽的演出,演出前的筹备是艰难,挫折的历程,上台了,你的一个错误瞬间被放大,但完美的谢幕是对青春的可惜,最美的时光就是回不去的时光,青春不就是如此,大学是新的起点,却也是小岔道,一不留神就会侮辱歧途,而看看这本书会给自己很多警示,人生,成长,理想,一切尚在路上

  《@青春》读后感(二):成长,一直在路上

  第二遍看这本《@青春》,这次是认认真真做了读书笔记。书中很多来信描述的问题或多或少也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但是当时自己更多地是选择独自去承受,很少想到去寻求师长的帮助。幸运的是,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大部分难题还是在自身的努力下得到了解答。欣慰的是,秋叶老师就大学生们的「典型问题」做了十分真诚的解答,没有空话大话——譬如「立志当高远」之类,只有平等的交流和相对客观的评价,不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读者身上。

  回想起自己一年前写过的有关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感悟,里边充斥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和一些看似「有理」的方法论之类的东西。所以也能隐约感受到在《@青春》书中作者的书信回复能保持相对客观是有多么不容易。

  在回复的时候,有问题的秋叶老师会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但绝不是用「心灵鸡汤」的方法来暂时安慰你。这一点,对得起封面里的「我不是你的心灵鸡汤」这句话。

  大学阶段之所以还存在那么多各式各样的问题,我想一方面的原因是自己还不够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则是经历太少。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我们似乎变得像理性经纪人一般,总想去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总想为自己设计一条没有任何误差的康庄大道。殊不知,更多的时候,只有我们真正开始上路时,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咸。

  书中另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推荐关注」——给出了相关主题进一步阅读的书籍或者网络资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扩展。

  「专家微评」部分口号标语和引经据典的内容居多,嗯...帮助能有多大?这个按下不表。

  自己马上就要本科毕业了,青春的尾巴也已快离我而去,但是,成长永远没有结束。暑假回家准备把这本书送给即将进入象牙塔的堂弟,希望能在他遇到书中类似问题时能更好地处理。

  最后,感谢作者的整理。

  《@青春》读后感(三):《@青春-写给青年朋友的信》读书笔记

  关键词:人生、理想、目标、理性、思考

  我的结论:站在现实的基石上,去展望自己的未来。此书适合三类人看

  我的理由:

  1、这本书大学生要看,因为这本书的特点是:不说教,指导建议,可操作性强。大学生们要记住,思想应该深入,行动可以模仿,但思想和行动都不可复制。

  2、还适合我这类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想给孩子自由,想给孩子思想,想让孩子内心强大的父亲母亲看。孩子小的父母看可以防患未然,孩子大的父母看了也不妨临时抱抱佛脚

  3、这本书还有重要一类人要看,大学生的父母要看,(不知这些写信的年青朋友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多,个人认为,从心理上来说,家庭背景也会左右一个人心智成长,特别是现今社会),据我长期潜伏农村得到的情报,农村的父母更要看,特别是他们当中很多“有志向的父母”都是把孩子的人生幸福定格在一所大学。相信这些父母看过后,会惊呼,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也是问题困惑多多,需要引导和沟通。不过,事情的结果会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农村的很多父母都不会看书,所以,需要学校和家长沟通,不过,现在学校的家长会都是家长批斗会或者其他,唯独很少教家长教育孩子的教育交流会。

  我的实践:

  我准备要把这本书介绍给我教的五年级的学生看且要做一些指导:

  1、看看大哥哥大姐姐在大学里的困惑,免得我们很多农村孩子从小在很多糊涂的老师糊涂的家长的教导下,觉得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一所大学。以至于到了初中高中,所谓的理想,目标,或者人生的幸福,也还是一所大学。以为,大学就是他人生的目的地,结果,不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考上大学有什么用?你看,很多大学生现在找工作都找不到。要不就是,不考上大学还有什么出息?你看XXX,考上了YYY大学,多有出息。我想我们应该让孩子越早知道越好,大学只是人生航线中的一个中转站,大学也是人生长征路的又一个起点而已。

  2、让农村的孩子看看大哥哥大姐姐在大学里的困惑,哦,我们的烦恼不算什么,就是读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原来也不是表面看起来听起来那么光鲜,心里也有很多关于学习、和同学的交往的苦恼,这些苦恼原来和年纪没有关系,和心灵才是有关系的呀,所以,内心要够强大(什么是强大内心――乐观、进取、主动、有思想、有批判),才是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理想。

  PS:

  1、最实用的一封信:学会提问。适合所有好学好问的不分年纪不分种族只要是地球人的朋友看

  2、最后不得不说,不得不承认,秋叶同志是一个在理性和低俗之间游刃有余的小伙子。

  再PS:

  因为本人长期潜伏农村的关系,可能导致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或所言已过期。如此,望秋叶老师见谅。

  如果以上这些话读起来有些逻辑,结构上有些条理,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一个曾用名叫秋叶的大学老师―――在年龄上我做他的兄长,在思想上他做我的老师

  然后还有要感谢的就是―――此处省略

  《@青春》读后感(四):转读者博文:关于《@青春—写给青年朋友的信》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7816c101012ogh.html

  从朋友那拿到《@青春》这本书,了整整一下午时间读完。

  在一封封同学的信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身边朋友的影子,

  因为那些正是我们曾经抑或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于学习,工作,爱情,毕业,择业,每个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其实这些并非有多现实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你我之间。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他们迟早出现。

  读到“我曾经在抑郁症里不能自拔”这封信的时候,

  猛地沉默了一阵,因为很多话戳中了我的痛点。

  因为我跟信中那位同学一样,有过一阵抑郁期,极端自卑。

  想起自己迷茫、堕落、无助最终到自暴自弃的大一,

  那一年胖了18斤,连走路都一直爱低着头。

  偏执的坚持了一些自以为是对的事情而不愿悔改,

  最终是怎么熬过来的?时光总会过去,再难的日子也会有尽头。

  现在看来却有不幸中的万幸之感,还好,因为经历了那么一阵,

  让我知道什么叫做最糟糕的时候。

  人都说否极泰来,往往最低谷的时候才能看得自己最清楚,

  有些事情,要绝望到底才能看得透彻。

  就像老师在信中回复的那样,

  现在,我已经坦然的接受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那是真实的我。

  在荒废的那些时间里,学会面对了那个脱掉一切伪装的自我。

  幸好,有那么一段经历,我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我的阳光面、阴暗面、高尚的,卑鄙的、温情的、残酷的...

  我都了解并能接受它们共存我一体这个事实。

  而后在醒悟的日子里会更有勇气的面对那些未知的坎坷

  就像现在能够正视过去那个不堪落魄的自己

  在最糟糕的时候遇见了骨子里不愿妥协的自己

  不抛弃,不放弃。

  看到书上的很多问题,只想起四个字“相见恨晚”

  很真诚的来信,很真诚的回答。

  如果早几年看到,可能我现在的人生也会发生改变

  好在自己一直算是个幸运的人,然后多一点点的努力。

  好在还算真诚,总是能遇上一些愿意指导帮助自己的老师

  以及能够给我忠恳意见的朋友,同学。

  记得爸爸跟我说过,在比你年长的人面前不要耍任何的小心眼,

  因为那些小伎俩一定会被识破。

  在毕业离开学校之前看完这本书,对于我却有了深意

  似乎幂幂之中也算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个总结,

  从书中一些问题看清楚了过去自己做的一些事情的对错

  当然每个人都有特殊性,书只能作为参照。

  未来的路还需要自己走好每一步。

  《@青春》读后感(五):青春不散场

  刚上大学的我充满了迷茫,所以想借来一些励志的书看看,希望它们能给我一些启示。这本书无疑是我从茫茫书海中不小心翻到的,它由很多个学生的问题为开头,然后有老师的讲解和名师的点评,分为三个部分:⒈ 信仰(我的未来不是梦);2.选择,(做一个拥抱现实的理想主义者);3.方法,(理性客观,独立思考)。无意中发现书里些问题或多或少在我身上都有缩影。高三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大学里面把自己的能力放到最大,或者边享受边努力的生活,但是现在和愿望却有很大的差别,且不说环境的好坏,迷茫成了最大的问题。盲目的参加各种社团结果忽略了学习还忙的不可开交,看到人家考到各种资格证羡慕不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的差的很远,最终仔细看来,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收获。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人生需要规划,这样会更容易成功,我们可以模仿,但是要记得在途中超越,但是同时也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做自己终究还是最重要的。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一直仰望别人的辉煌,而要真真切切的去行动,当自己有能力了,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了,这个时候在开始想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一个人迷茫不迷茫,本质上是是否想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喜欢里面的一首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聪明人的做法,也是我们需要努力达到的境界。 生活中我们总会为人际关系或者很小的世界烦恼,但在烦恼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提升,“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找到适合自己的待人之道,这些是不能靠考研来解决的,而是靠从不断和各种人接触的过程中习得的。”和人相处是一门学问,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这个时候与人相处之道也显得格外重要。有人说我总是多想,别人忘记帮我拿一件东西就觉得他是不喜欢我甚至讨厌我,别人没有听到我说话没有理我就认为他不喜欢和我说话,后来才发现自己确实是过于敏感和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让所以人都喜欢自己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有人就是会无缘无故的讨厌你,说不出理由的那种;也有人在看到你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你,或者只是听你说了一句话就觉得你很好。一个学长也曾给我说过,社会中不需要努力去讨好每一个人,说不定你们根本就不会说上几次话,没有人都能和每个人很合适很合拍。少在乎一点别人的眼光,努力的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梦想其实就在每天接近它的路途上,以更为真实现实的面貌呈现给我,最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成长,只要保持成长就会有希望。”谢谢你,让我懂得学会成长。

  相遇在这里,目标在远方……

  《@青春》读后感(六):【读书心得】成长的反复——读《@青春(写给青年朋友的信)》

  (原文博客地址:http://blog.163.com/neverendurdream@126/blog/static/1677245972012112861447189/)

  在六个月之前的某一个普通的中午,我打开豆瓣九点查看我订阅的日志,然后我看到了秋叶老师最新的一篇日志,在那篇日志里,秋叶老师“悄悄”地说,他出了一本书。

  秋叶老师出书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那篇日志里的一句话却一下子hit me,最终促使我买下了这本书。

  那句话是:“成长一定有反复,但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为什么我对这句话这么敏感呢?

  因为当时的我遇到了些问题,生活的迷惘、前途的茫然、当下的困惑,种种向我袭来。

  重要的是,在2011年上半年,我发现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成长和进步,然后觉得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我应该能比较顺利度过,逐步成长了。

  但是事实是,等到2012年过了一半,我却还没能按着自己的原定“计划”逐步成长。

  发现自己似乎完全没有长进,不仅如此,貌似还有倒退的趋势。

  我非常的沮丧,这就好像曾经在你的面前,上帝之门打开了,但是当你还没有进去,你却发现门在一点点关闭了。

  当时的我应该算是挺无助的。

  所以,当我看到那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对我的鼓励,当然,也是同时希望可以从书中寻求点答案,所以我买了下来。

  书买到了,然后呢,其实并没有发生像小说或者电影里发生的那种瞬间拨开云雾,豁然开朗,等等。

  与其说生活是现实的,更不如说,生活是实际的。

  就像书中第一篇文章的标题阐述的那样——《我不是你的心灵鸡汤》。

  一个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只有TA知道,同样,当一个人想要改善TA的生活时,本质上也只有TA自己才能做到。

  外界的事物只能影响,而非决定。

  现在是2012年 年末(该写年度总结啦),回顾买书后的六个月,我很感激自己挺过来了,能够微笑着对2013年说“你好!”。

  我看到了也感受到经历到了成长的反复。

  我也坚信,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有反复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弃了自己。

  《@青春》全书60封信件,感觉内容涵盖得比较全面,我有在其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也确实学到了一些。(书中有很多观点和想法和我的一致)

  比如:

  第16封信《老人摔倒,你该不该扶》,当我还只是“沉浸”在,扶与不扶之间的社会道德、心理学问题上时,却没有进一步思考。如果扶,那怎么扶?老人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摔倒的?等等。所以这时候,《老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另外,在读的过程中,对于书中一些内容,我有异议/补充:

  1.第2封信《成长和沉沦,你选择谁?》

  在回信中,老师写道:“顺便说下,心理学有研究指出,每个新的好行为至少要持续21天,才能成为你的新习惯。”

  其实这个所谓的“21天习惯法”并不靠谱,如果想真正养成一个长期的习惯,一般来说,三个月是比较靠谱的时间。

  “21天就能养成习惯啦!”这个说法虽然流行,虽然诱人,虽然看上去easy,其实还是有待商榷的。具体文章可以参阅果壳网的《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久?》。

  2.书里有两封信是写到爱情的。(即,第36、37封信)

  这两封信的最后都有一个【推荐关注】的栏目。以我有限而狭小的知识面及认识来看,里面推荐了一些影视作品并不适合“青年朋友”树立较为正确的爱情观。

  关于爱情和婚恋,个人比较推荐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以及李中莹的《爱上双人舞》两本书。

  前者偏理论,后者偏实践,但是都是描写爱情婚恋中的经典书籍。

  而一些影视作品,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带来了误导。

  最后,书里有些附加的内容其实可以适当忽略。

  《@青春》读后感(七):调点青涩,制一剂不鸡血的春药

  当我把这本书放到家里的书柜里时,已经快要挤不下了,最后,我在《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红楼梦》之间给他找到了一点位置,硬生生地塞进去,弄的他边页都卷了起来。

  两个星期以前,我妈打电话到学校,一本正经地问我一本本的书还要不要,什么《清华状元谈高考秘籍》《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我说都不要了,你送给邻居家读高三的妹妹继续给她打鸡血吧。我妈的声音突然变得很低沉,说你怎么能这么跟妈说话呢?我这是为你好才买的,尽管我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看,都给你看了,但这也是为你好啊。

  我说是的是的,你是为我好,这点我相当理解。

  于是在沉默了1/4秒之后,我听到了麻将的声音,我说你先忙吧,把记得把那本《@青春》送过来。

  在三天以后,《@青春》送来了,随包的还有一条粉红色的浴巾和一双凉鞋。以后每每我洗完澡裹着浴巾跣着凉鞋走出水面时,那么天蓝色的书皮上的一句话总会让我再一次感叹人生:“我不是你的心灵鸡汤,我们相信青年迟早都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相信某些励志大师煨出的那碗庸俗的鸡汤”。

  7月1日,我正式被学校赶出本科生寝室,于是,我在临近的地方租了房子,时不时回我的202看看,那满地的狼藉正在张牙舞爪的告诉我,大学已经上过了我,在我青春的尾巴快要被彻底割断的时候,一本早就应该在4年前出来的书姗姗来迟。我想,反正我也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如果能在走之前@一下青春,看看他说什么,或许也是一种别样的回忆吧。

  如果说男人分为两种,一种假装自己很正经,另一种假装自己很不正经,估计我属于后者。如果说女人分为两种,一种假装自己很清纯,另一种假装自己很不清纯,估计这本书也属于后者。当你看到封面上赫然写着《写给青年朋友的信》这几个俗套到快要媲美《霍元甲》里周董天雷滚滚的造型时,我马上将这本书归于这种经那种经的类型,在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都能够想象的到一个猥琐的编辑正躲在他昏暗的工作室内用电脑上的Ctrl X又 V,像一个裁缝一样把各种小清新和成功学的文章黏在一起,揉吧揉吧就又熬出一锅心灵鸡汤。

  可是我错了,每每洗完澡就会想起的那句话告诉我,我不是你的心灵鸡汤。

  那又是谁的心灵鸡汤?

  在正文开始的第一封信里,就有这样的话“一个青年经常需要被励志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于是我诧异了,这不是校团委出的书么?于是我回去看介绍,出现了“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湖北省委”的字样云云。然后我翻到书的封底,上面的分类建议写着:”青春励志“四个字,于是我就了然了。

  但我再次认真读着每一封来往的信件和院士点评的时候,我再一次觉得,分类建议里隐隐有着某种高级黑的感觉。和我看过的所有励志成功学的书完全不一样,这本书没有大量可以在《读者》《青年文摘》里看到的各种小清新的故事,也没有任何一个蛊惑你给你打鸡血,告诉你要有心机告诉你赚钱就是王道之类的成功学故事,甚至连国人都用烂了的关于卡耐基的故事一个都没有。我看到的只是淡蓝色的提问和黑色的回答,有的时候用加粗的黑色安静地告诉读者,我没有小清新、没有成功学,只有实实在在的甚至是一针见血的认真回答。我很难想象,如果把这本书按照这种分类建议和其他书放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试着去想了一下,在一个看起来非常高雅的书店里,某个现代化气息的牌子上写着:青春励志。下面一堆书,分别是《不是我教你诈》《潜伏在办公室》《一分钟心理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素质教育在美国》《百位高考状元高分经》以及一本《@青春》,而在“青春励志”分类的左边,是一堆养生书,告诉你每天吃点绿豆就可以了,或者是给你编一些每天感动你的小故事,上面赫然写着《心灵鸡汤》几个字;在“青春励志”的右边,则是各种教辅资料,什么王长喜四六级,什么黄冈密卷之类的东西。我可以想到,这些书的封面一般都是用我们最爱用的国色:红黄搭配。然后以极端刺眼的文字告诉你,我这本书能够教给你多少心机,或者是我这套试卷能够教给你多少试题。在这种书面的蛊惑下,我们就仿佛喝下了打过鸡血的春药,要不就是觉得我每天非得喊口号,各种我是最棒的我能行,然后又趴在电脑桌面前玩游戏或是回到枕头上睡觉;要不就是买回一大堆试卷,开头一两天特别有干劲,一个学期之后,后面全是空白的。

  而这本书只有一种青色,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一堆红黄之间,不说不听,不闻不问。用最原始的书信体和最流行的微博体结合在一起,传递着同一种真诚。幻化为一番场景:

  一池残肢浸泡在血水之中,里面或是些有着斑斑锈迹的黄金块,或是些折断的剑戟,又或是些看起来非常像人的部分躯体的东西,远远望去,是金色、红色和黄色的混合。唯有一朵蓝莲花,就这样长在那里,周围散发出青色的雾气。

  《@青春》读后感(八):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副标题: 写给青年朋友的信

  作者: 朱厚伦 / 张志

  出版年: 2012-5

  页数: 176

  定价: 35.00元

  ISBN: 9787115280015

  我用不到半小时时间,看完@秋叶语录 的《@青春:写给青年朋友的信》。

  不是我看得不认真,而是,这些内容,我以前基本都看过,在出书之前的书稿,我非常赞同出这样一本书,因为我想到,如果在我的大学时代,也能够有这样的一本书,也许,我的大学生涯,不是那样的。

  当然,也并不能说不好,过去了的岁月,已经无法改变,坦然接受它就好了。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不是一个好学生,六十分万岁,也不用功,遇到不喜欢的课,就逃走,还好,我是去图书馆。我是专科生,两年学制,前后有过两个男朋友,所以我的大学生涯相当单纯:玩、恋爱、阅读大量书籍、学习独立。

  在我工作以后,忘了是哪一年的夏秋之交,学生开学之际,财会科抓信贷科的差,让我去跟着到一所大学去收款。那所大学,在著名的石门山上,孔尚任写作《桃花扇》的地方,我只当是看风景,就去了。透过车窗看出去,风景的确很美,印象最深的,是一带山楂林,叶子还青绿,点缀着无数红宝石般的山楂,呆在城市里久了,乡野风光只看得心旷神怡。

  那所大学是台商投资,倚山而建,虽然有点简陋,但是也初具规模了。因为校誉颇佳,所以招收的学生也很多。因为是开学的缘故,所以学生很多都在校园里,到处是满含希望和青春朝气的脸,一片忙碌的景象。

  傍晚时分,忙得差不多了,会计在清点收款,没我的事了,走出来,到校园里,站在旗杆下。 看着校园、学生、山景、天空、夕阳,一身白衣的我,突然想起一首歌,叶蓓的《白衣飘飘的年代》。

  那天,山风猎猎,衣袂纷飞。混淆了时空,心境空阔豪逸,而又沧桑。那时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自己刚到青岛去上大学的情景,不过我上学那会儿,是慌乱多于热望,是真的“仰起慌张的脸看云起云落变迁”。而若干年后的这份心情,既有重温,也有超越。

  我还是感激我的学校,因为它教会我很多,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是一个成人了,应该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而不是依赖家里,虽然我毕业后工作是由家里决定,但是从那时起,我的经济就是独立的,而我也从青大人,成为中行人。那个白衣飘飘的下午,我记忆犹新,是因为某种重合,而今天,在深圳的这一刻,也是一种重合,是职场生涯接近二十年,我回忆起我的大学,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心里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在当时,没有这样的一本书来作为指引。

  我是毕业以后才好好学习的,虽然,那时候已经不具备大学的环境——想起来这的确是荒谬的,我大学时候学习计算机,有老师教,有师兄指点,当时的男友也是计算机爱好者,但我的注意力,却是计算机和我抢男友,而错失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在若干年后,当我需要用到计算机,我只好自学,也好在我有同事的老公的指点,所以进步神速。在大学里我另外喜欢逃的一门课是会计,到我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IT行业时——我发现,命运真是吊诡啊,我当年逃的课,都成了我的工作……

  人生中的觉醒,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在大学时期茫然无知,却在若干年后突然猛醒,现在忙得根本顾不上恋爱,或者也许是,我已经用完了我的恋爱配额,想做些其他的事。如果我早些时间明白,我的人生道路可能会不同,至于哪种为好,不好判断,但是我现在庆幸终于清醒过来,我也希望,我的外甥女,她们将来上大学的时候,也能够清醒,而不是,出了大学校门后,才发现,已经回不去了,但是,了无所获。

  《@青春》,是秋叶作为大学老师,送给学生的礼物,在我这个已非学生的人看来,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年轻的时候,好的引导非常重要,在我的大学时代,两任男友给的指导都很好,一位的梦想是成为哈曼博士那样的商业巨子,另一位对于计算机的热爱在若干年后影响到我,在我毕业以后将要开始工作前,我爸爸给了我很好的职场指导,在我上班前和我长谈,告诉我很多注意事项。

  许多年以后,我回顾起来,感觉很庆幸。

  那么,秋叶的这本书,在很多年以后,会不会,也被很多人回忆起来并觉得庆幸呢?

  我希望是如此。

  我一直喜欢高晓松的《青春无悔》专辑,那歌声,长年在耳边萦绕:

  是谁的声音 唱我们的歌

  是谁的琴弦 撩我的心弦

  你走后依旧的街 总有青春依旧的歌

  总是有人不断重演 我们的事

  都说是青春无悔包括所有的爱恋

  都还在纷纷说着相许终生的誓言

  都说亲爱的亲爱永远

  都是年轻如你的脸

  含笑的 带泪的 不变的眼

  亲爱的

  亲爱的

  亲爱永远

  永远年轻的脸

  永远永远 也不变的眼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