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1-08-29 23:19:00

  《迷人的谎言》是一本由崔卫平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353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一):沉重确是一种性格,亦是宿命

  应该拿来读一读,品一品。

  崔卫平的书,暂时还没看过,希望这一次,能够有所收获

  相见恨晚。虽然这个大名早有耳闻,却迟迟没有特别关注过。

  这本书虽未展开阅读,我想一定不负所望。

  再引用下秋叶师傅的评论:“有时候电影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全然变成智力上的深度才是明白,又少了很多乐趣。 崔老师的影评视角是人性中的恶,一种不可逃避没有来由让人灰心和悲伤的恶,是如何被放大和扭曲,这种视角很伤人心。 ”哈哈哈哈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二):迷人的谎言-摘抄

  33: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感受能力,比其他能力更加能够反映出他的人性水平,表明这个人心灵的开放状态。

  36:信上帝或者找到了某种真理,始终应该是她自身的轨迹、自身的道路、自身的历练。她在真理中“成仁的过程,并不是进入一种无个人、无差别的境界,而是始终需要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磨难来早就,“真理之河”需要她本人的参与。因此,她需要时时意识到自己而不是放弃自己,需要抓住自己而不是丢弃自己。

  42:这让人绝不接受,却又不忍回避。这是出于弥补和赎罪的冲动,想要填补生命的遗憾和这个世界的缺陷。人在精神上的这份沉重,非那句流行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能概括。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救赎方式,救赎肯定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

  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伤痛,她不喊不叫,不发泄不推卸,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这也是李沧东的方式。面对不管是残酷还是美,他是那么节制和有分寸,好像这两者都是生活中的野兽,需要将它们牢牢制伏。

  诗歌是我们礼遇自己的方式,还能找到比这更好的途径吗?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三):你心中想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这本书算是一位老师推荐的,他看了我的西游降魔影评给予较高评价,然后就推荐了崔卫平,我便随意挑了几本,迷人的谎言是其一。

  坦率说,这本书看得挺费力,了相当长时间而且经常要翻回前篇回顾一下前因后果,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电影几乎都没有看过缺乏带入感,而作者对电影评论的角度从人性、心理、伦理、道德入手,这些问题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理论探讨的高度,把握不好就会变得晦涩拗口。

  有些人把电影当消遣看就过忘,有些人把电影视为艺术心中久久感怀,有些人则把电影做为了解社会洞察人性的入口,如果你是最后一种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与其说作者写影评,不如说在表达她对人性、社会的某些理解,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理解,她对导演、对电影作品便难有如此深入的剖析。也正是这个原因,假如你与作者在对人性、社会的理解上有较大差异,这本书基本看不下去。

  作者超越传统影评的技术论与方法论层面,这种形式的突破确切说首先来源于电影本身,然后才是影评者的思考与透悟。导演的暗喻观众是否能参透,与导演本身的表达力关系巨大,而导演的表现力来源于其内在的精神探索,如《Life of pi》与《一代宗师》或《西游降魔篇》。作者对此也有提及,如同是贞德的主题二位导演拍出来完全不同风格。

  也许是专栏影评集结的缘故,整书更像散文没有特别明确的逻辑主线或清晰观点,不过我更相信是我水平不够,此书若干时间后再来回读罢。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四):人性 价值 主流 主旋律

  买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犹豫,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所看过的电影也只有为数不多的那么几部。在原来的观念里,看电影评论的前提得是看过电影之后做的事情,尤其是在自己看不懂电影讲的是什么的时候。最后还是决定买回来看,是觉得自己不喜欢看电影,并且许多电影都看不懂,那就买电影评论回来看看别人都是怎么看电影的。

  书中讲述的电影基本都是我没有看过的,连听都没听过,这就是学者与普通大众的区别,我们只是凭爱好无意识的去看电影,看电影充其量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但是学者不一样,学者是从学术的角度,从人性和价值观,从伦理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读罢这本书,与其说我学习如何去看电影,还不如说我是学习了如果去了解一部电影背后带来的关于人性的美与丑的思考。

  人性区分好坏,价值则是代表对美的追求;主流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电影与观众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思考出来的,主旋律则是事先就安排好的,只是选择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罢了,没有互动,更多的像是喊口号,所以带来的不会是感动或者思考。除了电影本身,什么都没有给观众留下。

  我觉得,或许人性的光辉就是价值,主旋律如果是观众从心底里感受到并且经过深思和探索获得的就是主流。相信每一个个体的力量!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五):温柔的口子

  喜欢看电影,是因为想在其中去关注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思想。不管是狗血的商业片,还是煽情的感情篇,总是会有其迷人的一面。但是电影总归是电影,他只是生活的一个片面,不能当做生活,因为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英雄在千难万险之后依然能够挺立并且成功,更多的是像《迷雾》即使你当英雄,也许最后只能成为一个烈士,所以电影是故事、是童话

  崔卫平将这本影评集合的书命名为《迷人的谎言》我想和我所想的应该相差无几。

  真心的去佩服、去敬仰这一类人,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文字,不管从何时何地的观赏自己本职内的工作以及因此而撰写出来的文字,都透露着精细与内涵。并不是一味的追求花里胡哨的字眼,而是真情实意的进入电影之中,将理性抽出去提炼文字,然后与这份情感一起去书写文章。让读者既能有看电影时情感的代入,又能从中看到作品除故事之外深一层面的内涵。

  自然,书中的每一部电影我并没有一一的看过,有些羞愧的说应该也就是三分之一。但是我觉得读起这本书来,并没有觉得困惑,反而觉得作者更多是想说着自己需要说的思想,自己想要说的话,电影的存在只是为了给她的思想割开一个口子,让她找到一个途径来激发出来。电影对她来说,或许就像很多社评员一样,只是大家剥离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电影可能比生活更纯粹,他是导演的提炼,他是演员的演绎,他也是影评人有所取的描述。但正是因为他的纯粹,他经手人的取舍,反而让人理解起来更加轻易,观看起来更加轻松,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自己虽然喜欢码字,却从没有真正的写过一篇影评。总是看了很多,却没有找到一个口子,让自己发泄,而书评更像是一种习惯,同样也没有找到那个口子,能让自己去宣泄全部的思想,有所保留的对待每一本书,全部保留的对待每一部电影。可能更多是一种寻找,寻找能说出自己内心的那个人,然后认真的去阅读,认真的去认可,认真的去反思,然后循环着再去寻找。

  无疑这本书就是我寻找到的一本。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讲,他并不值得打一个五星,但是对我说,却值得。对于书、对于文章,寻找的都是一种同理心、志同道合的友人。喜欢就是喜欢。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六):偏学院,有些艰深

  崔卫平这个人,工作中有些印象,但并不了解。初次看题目,以为是议论杂文集,针砭时弊之类的,便下单了。到手一看,很意外,是一本影评集。很高兴,看影评再选片,多有针对性。结果前几篇关于的电影还看过,越往后越艰深,都是50年前的大师之作,不是东欧就是苏联,本人连《公民凯恩》都没看过,这些大师过去在《看电影》杂志上的介绍都是一目十行的,这下有些悲剧了。

  再看崔卫平简历,原来是电影学院教授,难怪,课堂上的作品,兼带教学意义,娱乐性就差了,还好,读完了,其中对哲学和人性探讨更多些,对公共事务基本都是隐喻,可见压力之大。但还是摘录了一些在下面:

  一般人已经容忍了原先的恶人,于是他们很容易接受一个新的恶人,他们本以为这下可以帮助他们除掉旧恶人,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然而最有可能,证实他们股息了怂恿了新的恶人。两个恶人相争,一般民众并不能从中获益。假如不是拥有新的起点和方式,新恶人与旧恶人相比并没什么不同,新的恶人尽管此刻看起来面善,但是终有一天他会露出贪婪狰狞的面目,如果他自命享有逾越一切的特权。

  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喜欢将自己的利益说成是"一切的中心",是万古永恒的;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真理都已经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因而将任何自身之外的起点或者力量,都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是要铲除的异己分子。当年的宗教裁判所是这样,希特勒政权也是这样,任何集权主义都是这个思路。

  我相信秩序比混乱好,创造比毁灭好;我喜欢温和,厌恶暴力;喜欢宽恕,厌恶报复;就整体而言,我觉得学识优于无知,心灵比意识形态有价值得多。

  主旋律电影也是在弘扬某些价值,但问题在于,主旋律电影中的价值往往是先预备好了的,是起导向性作用的,他来自某些权威机构,而不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之中产生的,也不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之中产生的。所谓互动,就像恩格斯说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是一个社会不同力量之间,不同人们的利益、兴趣、信仰、思想,在平等的、非强制的条件下,进行对话和协商的结果。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七):甘做电影的裙下之臣

  在上海电影节的期间读完了这本关于电影的书,也算是应景。自己对于电影尤其是国外电影的爱好大概是从学生时代看《看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等这些杂志开始的。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小镇上唯一的一家电影院也只放一些主旋律影片,所以我对于外国电影,对于好莱坞明星的认识,其实是始于杂志上的那些照片和文字。

  这本书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迷人的谎言,这几个字用在电影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我们心知肚明大部分的电影都是虚构的(传记片除外),却依然对它如此迷恋,深陷在这个“谎言”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本书中的这些文章都是源自崔卫平在《经济观察报》的影评专栏,这28篇文章中涉及到的电影不下百部,有二三十年代的黑白片、无声片,也有各大影展的获奖影片,有热门的好莱坞大片,也有奥斯卡的经典老片,总得说来,作者的口味偏种文艺和经典,商业片在本书内甚少被提及。这些影片中自己看过的,一半可能没有,但至少也有三分之一。

  作为影评类的书籍,本书很有自己的个性。如果看目录,很少能看出是关于那部或者那几部影片的,作者并不是对电影本身的夸夸其谈,而是通过时代背景、伦理道德、社会形态以及人格心理等多方面去剖析电影,分析电影带来的反馈和思考。

  从波兰斯基、英格玛?伯格曼、罗伯特?布列松到基耶斯洛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对爱好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名字都不陌生甚至能让人激动,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分析这几位大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导演,不同的电影类型可以最直接最真实地反应出当时的社会与人性。

  对于热爱电影,对世界电影又不是特别了解的,这本书有一定的实用性,作者介绍了不少的好电影老电影,有些还比较冷门。但是我个人觉得本书最大的缺点是剧透太过,好多影片作者都把剧情甚至细节都整个写了进去,这对于想看这部电影的人来说会少了很多的乐趣。

  如今电影几乎已经成了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最近的上海电影节,就有不少国内知名影评人和电影达人混迹于此,天天蹲点在影院,一场接着一场地饕餮。电影,用美丽的谎言,虏获了人心,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成为它的裙下之臣。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八):跟着书评看电影《迷人的谎言》

  跟着书评看电影《迷人的谎言》

  早就听说过崔卫平的大名,知道她的代表作《思想与乡愁》,但是至今也没看过,在书架上面还有一本她的书《我们时代的叙事》也一样还没开始看。没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开头不是那么吸引人。于是就等到手头上没有太好的书的时候,再展卷一读。

  这本书和《我们时代的叙事》一样都是写电影的,看看作者的介绍才知道,原来崔卫平就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那看电影也算是专业研究了。在前言里面就介绍在家里没少看片子,和我们普通人比起来要专业得多。

  说到电影,我看得可不多,也就仅仅看过那些比较有名的大片,而那些好莱坞的作品在影迷眼中是绝对不入流的。我有个好朋友是一个电影的发烧友,每周都要看不少片子,好的片子都要看好多遍,看都看DVD,看多了自然就看出来品味了。人家看的是欧洲的作品当然也有美国的,但是都是文艺片。也经常给我讲其中的经典作品。有一些作品在盛名之下也禁不住诱惑看了看,的确很精彩。比如《美丽人生》《美丽心灵》《放牛班的春天》《浪潮》,其实很多都是和教育有关的电影。

  为了了解电影也看了好几本关于电影的书,比如马原的《电影密码》,可是感觉还是没看太懂,相比之下崔卫平的到还算通俗。其实读不太懂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没看过那个电影,在电影迷有一个自己的圈子,他们看过的肯定不会是我们大众看的那些电影,而你没看过那些电影,却看他们的评论,就肯定感觉有很大的距离

  这类影评人的书最好当作观影指南来看,按照他们的评论把电影找来,这样才能够领略作者文章的妙处来。《迷人的谎言》的结构也很特别,不是一个电影一篇文章,而是三个电影一部书的结构。用电影之间的互相对比来阐述作者的观点,这也说明了作者站的高度,和看过的电影数量比较多。不过这样的比较的确也让读者大开眼界。

  看电影总是比读书慢,这本书粗略看了一边,然后赶紧按图索骥找找这些电影,看完电影在看一边崔老师的评论就更能够体验到崔老师的意境了。不过这些电影还真的不太好找啊。书就放在床头慢慢来吧。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九):解梦者说——Leo鉴书98

  当代作者之中,只有几个人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本书作者崔卫平就是其中之一。作品的厚重与长期的积累有关系,认识的深度也值得读者反复思考。《迷人的谎言》与之前崔卫平的作品有小部分重重,却让感觉读者可以接受。一来重复不超过5%,二来因为内容深邃可以很好复习。这和加藤嘉一《到困惑中的年轻人》自己抄自己的《中国的逻辑》不是一个档次,当然后者应该说是书商的问题。

  说看电影就是做梦也不为过,崔卫平则是现实之中的解梦人,通过她的角度我们可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导演和演员想告诉我们的东西,有机会受到更深刻的启发,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看本书就是进行一次世界电影之旅,会让我们收获颇丰,感觉不虚此行。书中文章是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的影评专栏结集而成,每篇都会提到2至3部电影,值得一读再读。看了书我知道为什么有些作博客成书卖的不好了,还是太浅不值得回味。能写出崔卫平的水平,博客成书、专栏成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电影就是让我们能在现实之中做梦的东西。书里作者解释了二人传演员为啥演电影不太合适。二人转出身的演员身上所释放出来的东西,是在东北二人转那样一个传统当中形成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场合中,培养出来的一套形体、运作、讳言,针对坐在演出台底下的特定观众,在他们当中引起某种效果。这种东西在特定的场合是约定俗成,人们也适应怎么看待它,但是换一个环境未必合适。

  看电影也好、看文章也好都可以促进我们人生观的养成和确定,由此本书也特别认真去看。纳粹女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选择,《老无所依》与《黑暗骑士》的共同之处,面对死亡所应保持的态度等。

  提及死亡书里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分享许多东西,但是有一件东西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那就是死亡。我们必须一个人走向自己的结局,孤零零的,就像我们只身来到这个世界,在一片混沌中建立秩序。别人替我们包办很多事情,但是无法包办这件事情。”

  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决定着自己的人生态度。顺便说一句,其实写作是种把自己一部分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方法,所以很多人说写完文章或者出版书之后自己的一部分离身体而去——这部分被留在这个世界上了。

  最后,读书也是需要力道的,这谁都不否定。本书是本需要大力气来读的书,别指望一下子读完,因为作者写的时候融入了很多东西,也正因如此本书是值得玩味之作。

  具体好在哪儿?建议您自己买本看看……

  《迷人的谎言》读后感(十):让每一部电影都能找到懂它的人

  早先读过崔卫平的人文随笔,内中充溢着思想家的道义与良知。她以知识女性特有的沉静打量着粗糙的现实,她拒绝高调的英雄假相和理想主义霸权,而是以回到日常生活的从容去面对现实,去追求富有人性的生活。这次,她带来了《迷人的谎言》,内中包含其在《经济观察报》的影评专栏。

  《南方周末》某次采访曾使用一系列词语来界定崔卫平,如“尖锐”、“犀利”,“著名学者、文化和思想批评家、翻译家”等等。这些词语与其说是想告诉我们崔卫平是个怎样的人,还不如说是在概括她的思想或文章的风格与特点。

  她对于这百余部中外影片,自我设定的位置是介入,而不是褒贬点评。她目光直指影片中的集权主义者和生命不能承受之恶,但文字没有为别人指导生活的狂妄,也没有在电影悲惨世界重压下的绝望。她借助一部部虚幻的电影,寻求生活现实各种可能性,用以替代只是一种的答案。并希望借此来改善“公共期待”,使脱离庸碌生活的案臼。这强烈地体现了一个思想者对电影乃至生活世界的介入,更加充分地显示了她去蔽的努力和勇气。

  她平行的穿梭于故事的结构和人性的结构间。因为人性的不确定和流动,所以难以把握,她便借助多部电影对人性进行猜测和试探。谈到《老无所依》时,崔认为恶人希格从原野上涌出,代表这片原野最为深沉和盲目的黑暗意志;而《暗夜骑士》中的小丑洞悉人性,选择人性中较弱的部分下手,让人性中最薄弱的环节低头,这又与当今的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很吻合。

  她让不同国别、风格的作家和导演隔空对话,在谈到肯·洛奇时,则同时想到奥威尔,甚至要把肯洛奇的《土地与自由》与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直径》进行比较才能过瘾;在论述到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世界孰真孰假,我们就应该同时想到《盗梦空间》和《记忆碎片》,并且在这些电影的背景下体验和进入我们自己的梦想;电影《烈日灼身》中的密迪亚和寇脱夫本身就构成了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绝好比较……几乎可以说,每个人、每部作品都是在比较中鲜明起来的。你观影完毕,再拾起这本书,能给你一种“疲惫后的宁静”。

  因此,这是一本阅读者的书,而不是一本评论者的书,崔卫平给自己最艰难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广漠如冰原的电影世界中召唤同类,让所提的每一部电影都能找到懂它的人。崔卫平的影评装饰了这些电影,而每部电影也反过来装饰我们的梦。

  在商业话语的驱动下,生活世界不加掩饰地放纵其物欲横流的一面。唯恐被市场规则抛弃的人们拼命地追赶着大众嗜好、流行趣味,诸如小资的酷姿、白领的矫情、追逐女明星的狂热……许多人其实从骨子里同这些东西是不相容的,但是跟风的惯性和对落伍的恐惧使他们蜂拥而至,不假任何思索。崔卫平却恰恰相反,她格外强调私人观影的意义。

  在当下这个恶俗文化盛行的时代,保持诗性气质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理想主义时代,抵抗平庸是悲壮而充满快感的,因为以此可以显示出精神的清洁,甚至可以用“崇高”的姿态来获得某种道德优势,从而成为话语权力的操作者。在社会分化加剧、公共空间扩大的今天,用道德幻觉来与市场神话相抗衡,已难以奏效,因为人们会很容易地看清,这不过是用一种迷人的谎言来取代另一种迷人的谎言而已。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