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读后感10篇
《长崎》是一本由[法] 埃里克·法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崎》读后感(一):《长崎》是一部“推理小说”,是可以反复读,而且明知结局也读来有味道那一种。
简而言之,说《长崎》是一本读上就放不下的推理小说也不为过吧。从发现冰箱里的食物和饮品渐少,到安装远程监控镜头,一直到后半段女主角自白阐明寄居原委和坎坷心路,隐喻了中年零落和世事沧桑,既有“本格派”的解谜乐趣,又有“心理派”的深邃动人。
《长崎》读后感(二):偷掉的食物如同中年身体的衰颓。
余中先是翻译质量的保障。阅读《长崎》的时候,读到冰箱中食物不明不白减少,像中年的身体日渐衰颓。你可以体验到岁月对生命剥夺,这种剥夺悄然无声却粗暴无理。如果你要反抗,像男主角那样,那就要小心,因为说不定会发现一直住在你灵魂中的另一个自我。
《长崎》读后感(三):原来如此
原来
可以因为一个封面去喜欢一本书
原来
每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都有一颗脆弱的心
原来
每一个值得去聆听的人都有一段令人怀念的过去
原来
每一件不能被理解的故事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深思的过去
原来
曾经以为的不以为然今天如此的理所当然
原来
一切错误都是值得被原谅的
原来
我们都一样孤独
《长崎》读后感(四):社会性孤独
一本很短小的小书,但通常我会看重这种短小精悍的作品。
本书的前半部分与诺冬、奥斯特的前期作品的风格和口吻颇为相似,是我喜爱的类型,一种无法诉说的玄思和孤独。
其实现代人的孤独有多少是来源于这个社会而不是自身的呢?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性孤独的存在。
有多少孤独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属于社会的呢?
当你的孤独被别人占有,或者说侵犯的时候,你会怎么样?觉得不适?不知所措?
然后,你想毁灭对方,或者毁灭自身,毁灭孤独。
本书有着法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双重风格,简洁、细腻,可能结尾会见仁见智,不过得了法国大奖,还是可以一看的!
《长崎》读后感(五):内涵的功底
长崎,应该算不上长篇小说,大概算上一篇中篇小说,寓意比较强的一篇小说。
开头以推理悬疑的手法描述捕捉一个无家可归的偷食主人食物的流浪老妇的过程,从而却得知这位老妇人竟然与主人公同住一个屋檐下1年有余!
家里的这间卧室只是自己熟悉生活的写照,人们自认为如此熟悉的地点,事情,竟然存在这样陌生的让人恐惧的事物。是否人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放下自以为是的熟悉,从新审视自己认为熟悉的一切,在自己手中掌控着的一切。
其实,不然。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无时不刻的变化,更新,我们必须跟随它的脚步去从新认知这一切。
《长崎》读后感(六):长崎/
《长崎》 埃里克·法伊
被封面装帧吸引的书 看完后在封底发现原来是聂永真设计的 惊喜
内容由一则真实新闻拓宽拓深改编 故事内容和电影《空房间》很相似 / 一个被社会遗弃的无家可居的女人 在一个与社会无法相融的独居男人家偷偷寄居了一年 两个孤独又善良的人 直至壁橱被打开 平衡被打破 引出了背后发人深思的问题
法国人写日本故事 把克制又寂静的味道以及细腻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以长崎为书名的隐喻 又把长崎比喻成日本的一个壁橱 结合长崎的特殊历史以及女主因战争而改变的生活轨迹 壁橱打开后的失衡 故事背后的社会缩影 都令人嚼味/
“长崎很长时期一直就像是日本这个大公寓尽头的一个壁橱,这公寓拥有一长溜四个主要房间——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而帝国在这长达二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就这样假装不知道,有一个叫欧洲的秘密过客,就安顿在这个壁橱中。然而,曾有过多少科学技术,多少思想概念,多少学问知识,通过这一夹层向两个方向过境传播?在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冬眠期里,出岛在何等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看待的方式。”/
另外特别喜欢作者把安眠药形容为假冒伪劣的睡眠 角度很特别 一个朴素的用词却尤为惊喜/
男女主角两个视角 最后的一封信 一个冷清的故事 总的来说还不错 但个人感觉有些东西比较牵强 为了深刻而深刻/
《长崎》读后感(七):从细缝中看日本
这本书的名字叫长崎,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崎的故事,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关联吗?
一个女人隐秘地在志村先生,一个收入微薄的气象员的家中的壁橱里生活了一年,即使她小心翼翼,努力不留痕迹,她还是给志村先生的生活带来了细微的变化。孤身的志村先生甚至在报警后觉得后悔又好像离不开了有一个影子一样的存在。
这样两个典型的人物,一个平庸的工薪阶层,一个失去了家园的流浪妇女,因为一所房子,而发生了这样一件怪诞的事。这是这个女人小时候的家,她就如海龟一样不自觉的受着这里的吸引,一步步回到这里,想要生活在这里,不可自拔。家庭,在日本人观念中是重要的概念,正如樱桃小丸子在日本风靡老少之间,因为它传达了一个家庭之爱的观念。
而与之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孤独,作者在对志村的描写中无不透出了孤独,家人的分离,夜晚的失眠,让志村先生对这个闯入家中的陌生女人都产生了感情,可见其内心的干涸。
又如作者在书中写道:“长崎很长时期一直就像是日本这个大公寓尽头的一个壁橱,这公寓拥有一长溜四个主要房间——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而帝国在这长达二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就这样假装不知道,有一个叫欧洲的秘密过客,就安顿在这个壁橱中??然而,曾有过多少科学技术,多少思想概念,多少学问知识,通过这一夹层向两个方向过境传播?在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冬眠期里,出岛在何等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看待的方式。”
长崎是一个通道,欧洲就好像这个秘密的女人,她在不动声色之间一点一点改变着日本的文化,日本的经济,日本或许想要摆脱却又摆脱不掉。或许这也是这本书名叫长崎的原因。
《长崎》读后感(八):小小悬疑,小小感伤
agasaki From Eric Faye
确实,作者埃里克·法伊的文字掌控能力十分了得!
开篇,如同悬疑侦探小说一般,男主人公开始了自述,从宁静的独居生活中意外惊觉擅入者的出现,故事就此展开。
然后分别从男主人公和女擅入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离奇的寄居故事。
末篇,女擅入者写给男主人的一封信,更是清楚展现了这位58岁无家可归的成长历程,一个对家无比眷恋的人,怎能忍受寄人篱下的内心痛楚呢?看完着实让人倍感可惜。
至此,这篇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完结。
作者的留白更是让我无限遐想:志村收到了女擅入者的来信了吗?志村的反映是怎样呢?女擅入者的未来又如何呢?
除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作者更是擅长描绘外界的环境来烘托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如p50,我关上了电视,让整个房屋陷入黑暗,仔细地监听声响——有轨电车的末班车正在行驶中,远处的车流,餐时断时续地嘶鸣,和风徐徐穿过竹林,随后,雨点重重地落下,时光消逝。
这段描绘写在女擅入者被投入监狱后,男主人公志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既有对擅入者的憎恶,也有对这无家可归的女人的同情。外面的世界就如同男主人的内心一样,安静却不平静。
当然,小说的最大亮点莫过于p46页关于房间和日本的类比了:
因为在我看来,长崎很长时期一直就像是日本这个大公寓尽头的一个壁橱,这公寓拥有一长溜四个主要房间——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而帝国在这长达二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就这样假装不知道,有一个叫欧洲的秘密过客,就安顿在这个壁橱中······
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深感作者深厚的文字修养,小说真的不是瞎编,包括书名“长崎”也有他的原因(见译后记p107)
我个人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
64
我从来就不喜欢那些成功人士。
并不是因为他们成功了,而是因为他们变成了他们成功的玩具,变成了一个盲目的自我。不计任何代价的自我便是人的末日。
找到自我何谈容易?我又想起了那句话:学会独处,让自己和心灵来一场对话。
《长崎》读后感(九):《长崎》:与幽灵的爱情
如果我是你的话,读完《长崎》之后,不免会每天检查一下家里的衣柜床底和那些你很少探访的隐秘角落。虽然可能只是一个35平米的小单间,独居一家的你是否怀疑过有哪个人秘密与你同住一屋?你在那天下班回家发现了一点蛛丝马迹后来又不了了之?你奉劝你,还是认真搜查一次。
书中的志村先生是一名年过五十的中年独居男子,无妻无友,唯有一个妹妹不常来往。每天过着几乎戒律一样的生活,每个事项的时间都被限定,仿佛这样才感觉到自己存在,工作也是每日几乎重复的气象分析。有一天,这种井然有序的孤独被打破了,他发现自己冰箱里的食物神秘失踪了一部分。
往后的故事里,全然是围绕这个在志村公房的幽灵住客展开。志村为了排解心理萦绕的疑虑,在家里监视摄像头,上班的时候监视自己那个孤独的住所。当他确认住在他家神秘女人后报警时,中年女人正在享受那一刻照进室内的温柔阳光,不在年轻的躯体仿佛有另一种美。他给家里打电话,企图警告女人躲避警察,好好保护那一刻。
小说在女人被捕以后笔锋转向女人的视角,淡然地述说她过去的故事与志村公房的奇遇。记忆与当下的重叠,少年孤儿的身份和无家可归的处境使志村家对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她日夜研究志村的生活习惯癖好家居杂物一丝不苟的排放位置,好安生在这个家尽头房间的一个壁橱。女人写信给志村,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对志村公房的告白,最熟悉志村的,竟然是一个不相见的陌生人。这两个触不到的二人,日夜相伴同呼吸,直至法庭相见时也没有相视几次。
或许志村早就察觉这个幽灵住客,他每晚准时回家出门的习惯是为了她准备的,好让她把握独立的空间。冰箱里食物的减少,是警戒线的演变,志村寄望于有人共享这一份寂寞,又不敢享受孤独散去的危险,人际关系的冲突成为了监视器的出现源头。女人两次在镜头出现以后志村才在犹豫不决下捅破这层脆弱关系,当他重回真正的独居生活后:“我久久聆听着我的公寓,并且窥伺着,是的,窥伺着她可能留下的气味,作为她曾经经过这里的标记;我真希望这床垫浸透着她的气息。愿它印下了她的形状。”这样说来,好像这短短一百多页的小书是一个另类的爱情故事,既孤独又亲密,与我常在,又不会贴身热吻。
在我的心中,都希望有一个人,房间灯光照不到的幽灵,悄悄的呼吸原本属于我的空气,听着我在房间的每个动作和攀摹梦中每声呓语。这种简单而无负担的关系,才是我最想要的,我可以保存自己,又不至于孤独至死。当我舍弃房间的占有权之后,她从壁橱里出来,登基,开始我的生命的延续。
《长崎》读后感(十):窥视
很久没有过在一天内读完一本书了。
埃里克·法伊的《长崎》,是一本有趣的中篇(短篇?)小说。说有趣显得有点没心没肺,因为书中描写的是时代背景下流离失所的人民,以及非常孤独的人与他的生活。
大量的心理与细节描写,但不枯燥。相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情节的设定略显悬疑,但并没有往这个路线走。
两个人物实在是善良,偷居在别人家的女人被抓入监狱后,屋主对自己的报警行为甚感内疚,回家看到女人读了一半的书,甚至萌发了送去监狱给她看完的想法。当然这一切并没有给小说一个意外或欢乐大结局。
后来,女人给男人写信道歉,讲述自己的前半生,原来这房子曾经是她温馨的家。以及自己经历战争的一些事情。
到此,戛然而止,本书结束。
不是很想探讨书里的政治意味。倒是一些有趣的细节描写值得玩味。例如这段:
【我很局促,因为我了解那个起诉我的人的内衣牌子,了解他的饮食口味或者电视节目口味,他的阅读趣味。因为我发觉了这个男人家中的一切,从此对他的情况,我知道的至少跟他那个在名古屋的妹妹同样多。……对他的作息时间,对他的秩序癖,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我想起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交往,女人去男人家里,发现竟然有女士拖鞋、女士睡衣与橡皮筋,问之哪来,淡定答曰房东的。
女人在好奇心折磨之下,趁男人出去打球,拉开衣柜一探究竟,结果把衣柜门弄坏了,但看到衣柜里除了男人沉闷的衣物之外并无她物,内心还是高兴了一下。
后来我写了一个故事,女人与男人处于更纠结的感情中,暧昧已久势均力敌,女人假装对他的私事无兴趣不提问,却又忍不住从各种细节中进行一番推敲。看到他的单身公寓有卡通的物品,假调侃真打探,他也只是笑,不做解释。
女人写女人,总是忍不住带入自己的性格,如果换成我,实在要憋死了!
于是她也果断偷偷拉开男人的衣柜一探究竟。
结局呢还是一样,沉闷的黑白T恤、蓝条纹衬衫和男士香水在衣柜角落里一声不吭,仿佛在回应她幼稚的好奇心。
其实写到这里,多半可以延伸到,从香水去推测男人的性格与气质,甚至这瓶香水是不是他自己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他买的。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长崎》里,偷居的女人一直在窥视中了解屋主男人的生活细节,这让我觉得很可怕。本来是非法的入侵行为,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如此细腻,甚至略带温暖。仿佛这窥视其实是一种深切的关心。让我阅读的时候忍不住思考,如果他们成为朋友,每天一起晒晒太阳,聊一聊天,说不定也是件不错的事情。这位偷居的女人,连“阿里阿德涅的线团”都懂啊!
只是作者太残忍,结局是两个孤独的人继续着自己的孤独。
相比之下,那两个窥视男人衣柜的女人,实在是幸福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