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读后感10篇
《风雅颂》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雅颂》读后感(一):我是一个懦弱的知识分子,嫖娼我不能干!
周末休息 在Kindle 下了这本书,看了三天吧!之前没有看过阎连科的作品 ,在我看完后我还百度了一下 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荒诞现实主义作家!荒诞现实主义题材总结的真好。故事是荒诞,人物是荒诞的 。取材却很实。一个研究学术的教授 ,学术成就无人问津,知识分子的尊严在强权面前一文不值,第一次回家带着自己的文学著作,却看到妻子和院长通奸, 杨科表现的很懦弱,没有一点尊严!答非所问的对白,表现的更像是一个神经病,一个躲避现实打击的神经病,逃离回到老家 ,在那里还有等待自己二十年的初恋对象。和全村人对一个知识分子的敬仰。仿佛只有在那里他才能获得尊严!天堂街,男人寻欢作乐的地方。“我是教授怎么能够嫖娼呢!我是教授这种事情我不能做!”名节这种东西要是不存在好像什么都可以做!劝妓从良,荒诞的事,不是每一个该行业的从业者都是生活所迫,你永远也不知道她们有多快活!裸就一定会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初恋离世后 才知道这二十多年来 玲珍 一直收藏他家的家具 你所用过的每一个东西 在我这都如视珍宝。化蝶冥婚!…
《风雅颂》读后感(二):如同主人公样懦弱的写作张力吟唱着你我的悲凉的喜剧
以《诗经》的格局为背景来描写人性,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懦弱与荒诞,构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反讽。可惜,这只是构成了一种素材意义上的张力,没有构成精神意义上的张力。似乎当代小说家,他们只能有力刻画人的懦弱与荒诞,却无力逃亡与抗争。这也是这本小说的缺憾,没有了从《诗经》来的精神力量的描写,诗经在小说中反倒成为陪衬或被嘲讽的对象。 小说开始以《诗经》研究初或成果之日即遭遇权力的春药为这位教授级知识分子带上绿帽,又藉着政治性的权力机制将诗人送进了精神病院。结尾,权力的春药公然藉着权力掠夺了这位教授的一切,妻子,家庭,学术,职位…… 于是,《诗经》城的乌托邦中,一群被精神病的顶级学者与一群无处卖淫的妓女构成了一个可以以自由,平等为名的荒淫的乌托邦。孔子的“思无邪”在这里成了一座懦弱者的“荒淫之城”,教授与妓女并无差别。 中间的爱情故事在阴阳配的冥婚之中,群集的蝴蝶仿佛回响着这里唯一正常的情感之美的哀歌。尽管那位在精神上始终恋着教授的农家妇女经历了乡下妇女上位的各种艰难,而这些艰难的不同版本孰真孰假难以考证。但我们却看到这位教授在虚构的学术荣耀与幻想的爱妻之中,面对真爱是如此的无力和懦弱,以至于他宁可躲避在懦弱的荒淫和虚晃的救主之中葬送了他无力得到的真爱。 一旦丢失了真爱的分辨能力和追求真爱的勇气,那么趋炎附势的村民,变态的父女恋,以及后来的一切也只不过是一出诗经遗址之上荒淫与懦弱的悲凉的喜剧前奏而已。
《风雅颂》读后感(三):人生何处不尴尬
一个建立在正常现实的异常现实,真实又荒诞的存在。你会发现这本书的人性与真实,似乎那么的“自然”,也许都有不得已的苦痛吧。风雅是个p,这世道,他们和你,会一样,不会一样,会一样,而你你只能走着,看着,说着,唱着,直到路的尽头,才不这么荒诞。
我的大学——成也诗经,败也诗经。知识分子副教授杨科一个人独力构思,沉迷五年写就《风雅之颂》,只为想赢得全世界,等他转身惊醒,苦闷的发现自己换来一个彻底失败的结局。这本来是一个很自然的事实,却变成了超自然的不解释,一部《诗经》让杨科尝尽了甜头,也吃尽了苦头,要知道什么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年因为《诗经》一篇文章的新考,被古典文学系赵教授寄予厚望,在他几番不折腾的提供机遇,杨科成功的蜕变,成为赵教授的关门弟子,还成为乘龙快婿,并且是大学里的最年轻的讲师,以及《诗经》研究界的翘楚,搞论文拿稿费的无限,一时风光无两,可是时过境迁,昙花一现的灿烂诗经渐渐埋入日趋黑暗的死角,于是杨科的副教授始终脱不了副,发表文章还要倒给钱……于是他想干一票“五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的买卖,可是他能歆享5年的孤寂,他老婆赵茹萍却被第一副校长李广智睡了,不堪可有可无的守活寡,以及内心改变生活的渴望。
每个人都有一种困境,这困境完全是自己所设计,杨科成为装进套子里的人。也许所有的改变和妥协,最终都只是为了一个长久的不变和安宁。当年决绝背弃订婚的玲珍,迎娶老师的女儿,却也让那个她种下念念不忘的苦果;5年孤独写作依旧还是一季颗粒无收的荒年;忍气吞声的戴绿帽还是被背叛;放下尊严的承认错误,还是被精神病……这样一个足够吊诡的现实就像一把钝刀,慢慢切割着脆弱的心,肢解他的身体各部的坚实。而因为慢,所以又有着难以察觉的疼痛,可是当麻木期一过,就是难以忍受的疼痛。也许当你负债累累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一无所有更是最幸福的。
杨科和我们应该学会的是怎样隐忍与接受,而不是去寻求什么公平和对等。这人生那还有什么平等可言,自己比“同龄人”要费得百般努力去争取那个机会,稍不注意就真的废了。
我的乡村——荣也摸头,辱也摸头。杨科被精神病,被辞职,在精神病院的讲学收获的是现实中一直期待的“欢迎”,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因为精神病人根本不懂《诗经>,只是在演一场鼓掌的闹剧,杨科倒成了上台耍猴的把式。其实现实的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尴尬的边缘之间。苦心苦力研究学问,礼遇却得不到多少,反而是一个不进明退的存在,这也为后文许多的教授们与知识分子,涌入诗经古城埋下伏笔。而当他飞越精神病院,又躲进耙耧山,可是荒诞依旧上演,他苦心劝学天堂街小姐们,大年夜十二金钗裸衣听学,这些个场景总是透露着一份难言的心酸。
等到蓦然回首,我们发觉大多时候我们只是被牵着鼻子走。不如让那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不被浮名束,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风雅颂》读后感(四):远观不及近看
读过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以及《我的父辈》,这两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作家的文字功力与对文字的真诚,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佩的,由此,也让我对阎连科这个名字有了深厚的兴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闭门家中带孩子,对于文学都有些疏远,所以在读过这两本书,不禁是为自己竟然从未听说过阎连科的名字而感到汗颜了。
由此也便听说了《风雅颂》这本书,也便知道了文学界对于阎连科这本书惹起的争议,也便不由地渴望亲自读一读,不知这书究竟有多大的魔力会引起如此连篇累牍的批判与褒奖。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书名正如作者自述,会让人产生一定的误会,会以为是一本学术性非常强的专著,但其实它不过是一部当代小说,借用着《风雅颂》中的多篇小诗为每一章节的题目,将一位大学教授研究《诗经》,却又被现实无情地抛弃这样一个故事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小说。
在看完小说后,特意去读了读别人对此书的评价,发现赞叹的尽管赞叹,遗憾的尽管遗憾,批判的也尽情批判,每部小说的读者,都有自我的视角,独自的审视,与不同的高度,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而我觉得自己似乎还达不到批判这样的能力,此书完成后,有人说这是在影射北大,所以自然不平。然而我们又知道阎连科本人并没有上过大学,所以这书中的大学是他想象中的大学,由此他觉得笔下的大学是“不伦不类”。我本人也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因此作家笔下的肮脏与丑陋,其实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状况。
他笔下的主角杨科埋头著作,但却懦弱无能沉湎于自我,这倒是像极了印象中学者的模样,杨科在妻子在他闭门著作时,攀上了副校长,而他又极尽嘲弄地讽刺了自己导师的女儿做为他的妻子后如何一步步买下教授的学位,似在嘲弄大学中的弄虚作假一般,而副校长很快升为校长,同时他自己却被当作精神病送到了神经病院,逃离后回到故乡,在众乡亲面前摆出做学问的样子,其实骨子里却极尽落寞,在一个个妓女面前做正人君子,背后却极尽荒淫,活脱像我们平日所听说的,既要当什么又要立什么的样子。以及当年抛弃订过亲的女人,之后却又渴望女人对他始终如一,而女人死后,又对她的女儿有了非分之想,这种种,都透着虚伪的两面性,以致最后几近疯狂。故事以第一人称来写,仿佛杨科是个冷静而有思想的人,但若以旁人的眼光来看,这几乎是可笑的,与常态的人难以相容的一种人。所以最后许多这样的人都去了诗城,在外人眼中,这几乎是个虚构的城。而这部小说,是不是在暗暗喻意,其实现实是如此肮脏,理想中的美好,总是远离人世。
在读完此书,我是有点震惊的,是对大学的一种震惊,影射着谁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评判,但是因为没有读过大学这样的遗憾,我对大学这样一种环境,总是充满着敬畏与神圣的目光的,不光是对大学,但凡是与文化有关的工作与人,我总是怀着一种遥远的膜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便知道了一些生活的不堪与真实,其实这世界上原本没有一方真正的净土,而这本书,又真的让人如此近距离地领略了一番,不敢想象的状态。
所以作者在后记中说,别人说他是讽刺了当代知识分子,而作者却说,我只是描写了我自己,对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感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恶心。纵然我们大多数人不敢以知识分子自居,但是常常捧书与读书,却总觉得自己与身边的小市民有些不同,但是年少时对“小市民”这样的轻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便越来越少了嘲笑,而越来越希望,自己做个真正的小市民,敢大声笑,敢大声对骂,敢讨价还价,做自在的自己,敢承认现实的人生,而不是在纸上谈兵,不是思想的巨人现实的矮子。由此这本书,其实讽刺的不过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感到来自心底的恶心,这是我读过此书后,对自己的一次批判。
《风雅颂》读后感(五):远观不及近看
读过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以及《我的父辈》,这两本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作家的文字功力与对文字的真诚,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佩的,由此,也让我对阎连科这个名字有了深厚的兴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闭门家中带孩子,对于文学都有些疏远,所以在读过这两本书,不禁是为自己竟然从未听说过阎连科的名字而感到汗颜了。
由此也便听说了《风雅颂》这本书,也便知道了文学界对于阎连科这本书惹起的争议,也便不由地渴望亲自读一读,不知这书究竟有多大的魔力会引起如此连篇累牍的批判与褒奖。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书名正如作者自述,会让人产生一定的误会,会以为是一本学术性非常强的专著,但其实它不过是一部当代小说,借用着《风雅颂》中的多篇小诗为每一章节的题目,将一位大学教授研究《诗经》,却又被现实无情地抛弃这样一个故事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小说。
在看完小说后,特意去读了读别人对此书的评价,发现赞叹的尽管赞叹,遗憾的尽管遗憾,批判的也尽情批判,每部小说的读者,都有自我的视角,独自的审视,与不同的高度,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而我觉得自己似乎还达不到批判这样的能力,此书完成后,有人说这是在影射北大,所以自然不平。然而我们又知道阎连科本人并没有上过大学,所以这书中的大学是他想象中的大学,由此他觉得笔下的大学是“不伦不类”。我本人也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因此作家笔下的肮脏与丑陋,其实对我来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状况。
他笔下的主角杨科埋头著作,但却懦弱无能沉湎于自我,这倒是像极了印象中学者的模样,杨科在妻子在他闭门著作时,攀上了副校长,而他又极尽嘲弄地讽刺了自己导师的女儿做为他的妻子后如何一步步买下教授的学位,似在嘲弄大学中的弄虚作假一般,而副校长很快升为校长,同时他自己却被当作精神病送到了神经病院,逃离后回到故乡,在众乡亲面前摆出做学问的样子,其实骨子里却极尽落寞,在一个个妓女面前做正人君子,背后却极尽荒淫,活脱像我们平日所听说的,既要当什么又要立什么的样子。以及当年抛弃订过亲的女人,之后却又渴望女人对他始终如一,而女人死后,又对她的女儿有了非分之想,这种种,都透着虚伪的两面性,以致最后几近疯狂。故事以第一人称来写,仿佛杨科是个冷静而有思想的人,但若以旁人的眼光来看,这几乎是可笑的,与常态的人难以相容的一种人。所以最后许多这样的人都去了诗城,在外人眼中,这几乎是个虚构的城。而这部小说,是不是在暗暗喻意,其实现实是如此肮脏,理想中的美好,总是远离人世。
在读完此书,我是有点震惊的,是对大学的一种震惊,影射着谁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评判,但是因为没有读过大学这样的遗憾,我对大学这样一种环境,总是充满着敬畏与神圣的目光的,不光是对大学,但凡是与文化有关的工作与人,我总是怀着一种遥远的膜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便知道了一些生活的不堪与真实,其实这世界上原本没有一方真正的净土,而这本书,又真的让人如此近距离地领略了一番,不敢想象的状态。
所以作者在后记中说,别人说他是讽刺了当代知识分子,而作者却说,我只是描写了我自己,对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感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恶心。纵然我们大多数人不敢以知识分子自居,但是常常捧书与读书,却总觉得自己与身边的小市民有些不同,但是年少时对“小市民”这样的轻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便越来越少了嘲笑,而越来越希望,自己做个真正的小市民,敢大声笑,敢大声对骂,敢讨价还价,做自在的自己,敢承认现实的人生,而不是在纸上谈兵,不是思想的巨人现实的矮子。由此这本书,其实讽刺的不过是我们自己,对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感到来自心底的恶心,这是我读过此书后,对自己的一次批判。
《风雅颂》读后感(六):生活中的风雅之颂——卷一后感
对于这本书期待是很大的,所以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作为一个河南洛阳人,距离阎老师的家乡如此之近,之前却从没有听说过阎连科,我也深感惭愧。真的是读书太少了,太孤陋寡闻了。不过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我喜欢他的写作风格。朴素平凡的生活,真实情感的流露,而又温和抒情的言语,直面生活最本质的东西。
批评家们对作者阎连科的评价还蛮高的“阎连科对中国文化、大学、乡村、知识分子和农民有自己的理解。他始终处于焦虑之中。《风雅颂》并不是对某个大学的具体批判,而是对整个社会思想精神状态的不满和质疑。”——批评家 王尧
文章用诗经里面的诗名做了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都是故事剧情的走向,而又吻合了诗经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阎连科赋予了它们新的现实生活的寓意,并不是感觉像诗经那般唯美抒情,而是有了新的讽刺意味。
我还是个住在象牙塔里的孩子,还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社会,还不懂得社会中的那些黑暗和潜规则,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些事情发生。但是小说里的故事却又像是真实的发生在身边,无声无息。看完标题下面的注解,然后再读内容,每一章节都是一个故事一个剧情,却又牵着我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开篇第一小节就让我很是震撼,面对妻子赵茹萍的出轨,以及和她偷腥的副校长,主人公杨科的心里五味杂瓶却很淡定很沉稳的面对这一切。然后在自作聪明的李副校长开出一系列“诱人”的条件下,原本是有理的一方,他却出人意料的跪下,求这一对偷情的人“下不为例”。我在想他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他刚完成了自己的大作《风雅之颂》,他可以耀武扬威的站在这对偷情人面前尽情的鄙视他们,可以对他们嗤之以鼻说出任何难听的话,可以接受李广智的条件,甚至提出更多…但是他没有。也许是因为他很爱他的妻子,也许是因为他太爱面子而不愿在李广智面前表现出不安。但我想他最大的品质就是来自耙耧山脉农民人的淳朴吧,他认为他可以原谅出轨的妻子,他可以凭借自己刚完成的大作重新风生水起,不需要凭此要挟李广智帮他升迁。他不需要这些不正当的行为来帮助自己在学校在社会有一席之地,他想要凭借自己的才能来证明自己。
而后回忆起当年走出大山到皇城读书是,未婚妻玲珍送他到县城火车站的那段路上所发生的事,也让我感觉他当年是个淳朴羞涩的大男孩。他不会轻易给出承诺,也不会轻易做不负责任的轻薄之事。但是后来到了大学,他还是抛弃了山里的未婚妻,而娶了对他有提拔之恩的导师之女。他说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是浓情蜜意、门当户对的。我却不觉得他们之间有平等的关系。
很明显,是因了赵教授的喜爱和有意提拔(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才华),他才一路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当上了副教授。到后来赵教授退休之后,妻子赵茹萍更是说出了一番话“姓杨的,我真的不希望有一天我是教授了,我的丈夫还是副教授;我是博导了,我的丈夫还只能给本科上大课,只能可怜兮兮地带几个被人挑剩下的硕士生。难道你就不能想想办法,让人对你另眼相看一回吗?”我不知道一个男人看了以后有何感想,我是从中看到了一丝丝轻蔑,看的出,原教授之女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清高自大,有些看不起这个山里走出来的丈夫。他的妻子赵茹萍高中因早恋辍学,婚后因为对学历和虚荣的要求与渴望,又因为一些恰逢时机,而成为了京城某家艺术学院的校外函授研究生;然后又因为文凭和父亲,来到了他们学校做老师,又投机取巧的走到了副教授职位。我实在看不出她有什么可骄傲的,反而不明白杨科的软弱。也许这就是那些所谓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懦弱吧,最后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幸而前些日子买了本线装《诗经》,结合书里的小题,把诗经原文看一下,领会个中深意,然后再读文章。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吖~呵呵。
今天刚拿到书,看了卷一,小感一番。还望大家多多指点。
《风雅颂》读后感(七):读《风雅颂》
这是阎连科先生在写知识分子自己“丑陋”的一步作品。小说情节看似荒诞,但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远比小说荒诞多了。 “我”没有选择青梅竹马,为了地位,为了事业,“我”娶了教授的女儿,赵茹萍。 然而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我”追求的学术在妻子看来一文不值。她深谙世道,能“睡觉”得到的东西,就不用专研学术。“我”更像是时代的遗儿,“我”和这个时代太不合了。面对妻子赵茹萍与校长李广智的通奸,更像是“我”做错了事,我活的没有一个男人样,竟给茹萍跪下来苦苦求饶,“不要再有下次了好吗”,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懦弱。 我像一个异类一样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当“权威”说你有病,你就是有病,你没有辩驳的权利)。当院长说,你不是教授吗,你去给病人讲课,当他们交头接耳,不愿听,你就可以出院了(将一个人交给“病人”来裁判时,你的认真无法逃脱这个荒诞)。“我”想着方式让病人听不懂,他们却异常认真,这时,我的常识失效了,“我”会进入一个死循环,“我”要逃离这里,去哪里?回家。 乡人知道我是“清燕大学”的教授,带着孩子争相找我摸头,送吃送喝,为的是孩子能考中。然而未中时,竟似盗贼样争抢我家里的东西。他们正巧撞上我后露出的一丝“羞愧”已将乡人“淳朴”的外衣撕的仅剩一件内裤了(一般作家是不敢“得罪”农民的,阎连科偏敢写出来)。 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是虚伪的,“淳朴”的乡人也是“丑陋”的,那还有美好的事情吗?有,那就是玲珍对我的爱,和四叔对我的恩。 “我”就没问题了吗?“我”同样有我的问题。“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看破世俗,却又难以突破世俗的禁锢。“我”没有一个小贩活得真实,没有一个风尘女子过得洒脱。这才是“我”向往天堂街的地方。“我”看到被这个世界鄙夷的人们,竟可以活得如此真实,“我”缺失的东西,他们有。(作家们常常以风尘女子作为“知音”,如果将她们的丑陋也揭露了,那作品留给人的最后一线希望都没有了)。“我”是教授啊,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去他的教授,去他的虚伪,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我”也想做。“我”与姑娘们一起过年,无所顾忌,放肆自我。“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兮”,当《诗经》中的句子被“我”与姑娘们一起吟唱时,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同时,我的这次放荡,造就了玲珍的死。“我”超出常人预计,同意与玲珍进行衣冠冢。当白雪皑皑的大地上,望见蝴蝶飞来时,这无法解释的一幕,是作家对现实存在的一种混沌。(作者后记讲,这一幕是一个真实的情景)。 自此,“我”照顾起了玲珍的女儿小敏。她一天天长大,当有一天成人时,脸上的红晕,挺拔的乳房,真像玲珍年轻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小敏,可始终不敢对她讲出来,怎么能有这种不伦之恋。我怕乡人的唾弃,我怕世人的鄙夷。我将一切深埋于心,直到那一夜爆发了出来,“我”掐死了小敏的新婚丈夫(最后没有交代死没死,至于死没死已经不重要了)。 “我”开始了我的“逃犯”生活,去往“我”的精神之国,“我”寻找到了一首首《诗经》之外的古诗,寻找到了“震惊世界”的“诗城”。 “我”回到了京城。妻子剽窃“我”的书稿,拉拢关系评上了职称,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我”拿着我的新发现去找李广智,李广智在与一群知识分子走“捷径”。你和“我”老婆通奸,“我”忍了。这一次“我”可是发现了一座诗城,对整个名族甚至世界具都有巨大的意义。当“我”看到李广智的与其他知识分子的集体失声,才真真切切对知识分子寄予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知识分子你有肮脏、见不得人的一面,你对名利,对权威卑躬屈膝。但是最后你竟可以对最根本的“专业”都可以亵渎,那么就全完了。 “我”活在自我的精神世界。小说中对话的“答非所问”,“各言其说”说明“我”与这个时代完全“脱节”了,人与人的交流都有了问题。“我”回到了诗城,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做着“我”的坚守。这里有合大院校的老先生,名教授,这个专家,那个学者。我们抓阄,与那些风尘姑娘变着样子快乐着。 自此,作家结束了这次“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哪怕写着自己都犯恶心,但却是我们当今知识分子中真实存在的。
《风雅颂》读后感(八):荒诞无稽的离奇,力透纸背的写实
阎连科的书总是成为饱受非议的焦点,当然并非情色,实际上情色在当今文学完全不会成为舆论哗然的主题。阎连科的书是把现实中人们不愿触及的黑暗撕碎了、揉开了,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其直接的后果是即便你被戳痛了,你却摆脱不了这种全景式地剖析。
《风雅颂》这小说揭露的并不多,高校的阴谋、黑暗,官僚的肮脏、卑鄙,婚姻的不忠与无趣,人性的懦弱与无能,还有就是精神家园。
在当今社会,城市成为每个人(尤其是农村人)无可选择的最终归宿时,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深层的问题:我们的精神诉求哪去了?我们的家园又在哪里?
这部小说其实很简单,应该说很荒诞离奇,可是读完最后的感觉是又尤其深刻真实,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一部小说完全用虚构手法完成时,它的真实性又让人脊背发凉,那才是可怖的。
一个农村少年考上了著名大学,看似一帆风顺,却在突然间戛然而止,难怪常有人说:农村人当官的,如果没有特意去站队与腐败,处级就是顶点,甚至只是退休时的怜悯。对于高校来说,这种黑暗与腐败,不是小说中造谣中伤,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因为得罪了领导与权贵而被精神病的又何止小说杜撰?如今已是屡见不鲜。讽刺的是主人公杨科却在精神病院的讲课中获得了尊重与认同,只是此时他的讲课纯粹是瞎扯淡。正儿八经会被社会抛弃,胡说八道却成了潮流。比如杨科老婆赵茹萍的课,这种强烈对比中更多讽刺性与悲剧性。
在一个工业时代,读书为的不是追求精神愉悦,往往只是为了找份工作,或者纯粹追求一些下流的卑俗,这样的大学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或许阳春白雪永远是孤独者最后的精神家园,当这份家园面临着拆迁与崩塌时,知识分子最后的归宿也就彻底消失,而知识分子的懦弱性注定他们只会逃亡而不会反抗。
因为老婆赵茹萍的出轨和形同虚设的夫妻关系,杨科无意中与学生一起抵御沙尘暴并被海内外媒体理解为对于环境恶劣的控诉。这期间还有几个有趣的对话,比如学生们说抄袭,实际上是对于杨科课程的否定,也是当下学术抄袭的影射。
有趣的是杨科跟学生们一起抵挡沙尘暴后,上级部门丑恶的嘴角。更丑恶的是校党代会上全体一致的谎言、欺骗和最后恬不知耻的欺凌,真是中国官场的真实写照。而赵茹萍后来更加放荡的表现,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就是当下知识分子,而这些人正当着教授,被视为精英。
失魂落魄的杨科选择了逃离,这是很自然的选择,因为他骨子里还是农村人,具有农村人的真挚善良,也保留了农民的胆小怕事与懦弱无能。看到这一刻,真像是路遥的作品《人生》,不过作者并不满足于此,却走了另一条更加真实荒诞的蹊径,正是这这一情节上的安排,小说的张力更强,也更发人深省。
在城市化的今天,因为政策的不公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人被迫背井离乡,渴望在城市中寻找他们新的天地,然而事实证明他们不但融入不了城市,更回不去乡村。乡村这个本来的精神寄托只能是一种符号,当杨科真的回来试图回归到田园生活时,一面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一面却是无法排遣的孤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杨科这类人都成为多余的流浪者。
自我放逐的杨科去县城看昔日初恋时,偶然到了天堂街,实际上就是红灯区。杨科选择劝说她们回归正途,并愿意资助她们。杨科的救赎无非是给已死的心一点最后的救赎,天堂既是他得到尊重的地方,也是他精神彻底死亡的地方,天堂给了你最想要的,天堂也让你彻底死亡。于是有了最离奇的一幕:大年夜杨科给十二个脱光的妓女讲解诗经。实际上表明所谓京城第一学府的高材生,甚至妓女都不如。
杨科的一生注定是悲剧,因为他选择了出人头地的路,却又不能丢弃良知,更缺乏鱼死网破的彻底抗争精神。这种知识分子的悲剧,难道不是社会最大的悲哀?当有良知追求学术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无用”的人,那社会还能剩下什么?
最后说下用词造句,这部作品看似没有逻辑和重复,真正体现了杨科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分子特征,大量的心理独白和看似对话却是像自言自语的写作手法,更增添了作品的讽刺性与抨击效果,读起来或许稍有不适,却是作品精华之一。
《风雅颂》读后感(九):从“集体精神病”到“诗经古城”---家园的迷失
“没有爱和爱情的,不被爱和没有爱情的人们,其实是我们现代的弃婴,没有奶汁的孩子,如同我们这些过年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宾馆的人。”这句话该是这本书的书眼。
“真的是每个人无论你最初沿着人生的新途走到哪儿,最终都只能沿着老路走回去。”这是不是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回归呢?现在说实话真话的作家已经很少很少了,而敢于说实话真话的人只是需要勇气,我欣赏这样的人,哪怕你说得有太过分了,夸张了。当然客观讲这本书的缺憾和不足还是有的,当我辈要省耳目,不被浮云遮住望眼却是一本好书。
(一)现代知识分子的“集体精神病”
有病当然得治,怕只怕有病还当自己身强力壮,看别人病入膏肓。从这点看,阎连科的小说被查了又查,封了又封不稀奇。早在100前,鲁迅就已指出,国民的劣根性和国人的丑陋,再后来一批“乡土”作家的活跃,到沈从文先生《边城》的问世,都提到一个精神家园的问题。知识分子“性能力”的缺失,寻根文化里对于精神支柱的寻觅。说明知识分子“集体的精神病”。
读在开头时,心里还是为杨科感到一份对于知识分子的惋惜和心酸。从作者一个很有意思的动作“跪”可见一斑,在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学校副校长通奸时,他跪“一是请你们下不为例?二是请你们下不为例?三是我跪下来请求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再跪茹萍,三跪李副校长,跪那些小姐......杨科是怎样一步步,从这么低微但有着就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尊严,到后来跪已经完全没有意义,沦为杀人犯,不得不逃离本不属于他的家。
刻画人物的心里很是入木三分。可是他总不愿意相信生活的黑暗和肮脏,还总是想着茹萍的好,只要她有那么一丝悔改,就原谅她,原谅所有人,殊不知人家是多么轻贱杨科这个“副教授”。“逃回”耙耧山脉,前寺村找寻童年的“玲珍”却忽然间离奇逝世,过年了。他终于醒悟,这个“逃亡的前寺村”,他也不属于这儿,他又逃到“天堂街”整日和妓女厮混,一步步的从一个高高在上,体面的高知识分子,沦为“嫖客”。在城市没有人欣赏他,没人尊重他,更没有真心的把他当做城市的一份子,在农村得到了虚伪的夸张的尊重,但是孤独,没人真正的理解他,当然也不会真的接纳他。逼得他退到了“天堂街”,而天堂街也被“国家扫黄打非”把这个世界上最后一遍“天堂”摧毁。最后(其实有另一条隐线通往死亡),作者想了一个理想中知识分子的家园---“诗经古城”。让我想起沈从文先生从都市到乡村,最后退至山林。这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杨科这个显得不伦不类,居无定所的知识分子里。这是文化的漂泊更是思想精神的流离。这是对现实的无限焦虑,这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读来的凄凉。
(二)风雅颂的荒诞构思和叙述方式
作者自己也说过这本书的构思只是他自己漂浮的内心,和做人的无能和无力,是一部精神自传。那我们就不能死盯着书内容故事的荒谬和莫名其妙。我想作者写得东西表达都很隐晦,需要细细读去他要表达的真实目的。
如本书的高潮,玲珍的死和他的衣冠冢引来的各色蝴蝶,虽然作者有交待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们可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梁祝。那么这个时候,面对这样比较不合常理的事,作者是想祭奠死去的小时候的美好,是想对曾经深爱过的人和现在的人的对比,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死亡的悲叹?书中太多这样荒诞的情节,十二妓女裸体在杨科面前听诗经的课并报以最大的掌声,这时杨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他是在讽刺他的学生都是妓女,还是在对比这样的待遇差别?等等等。
我只想说,每一个作者都不是傻子,也许他要表达的跟我们想得不一样。但别说真言不存在。
本书的叙述方式也是令我眼前一亮,写对话时,他只写一人的话,而省略对方的话,这样的效果有时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又发人深省,倒是别有滋味。
全文都以一个看似跟本节有关的《诗经》中的诗目作为题目,这实则是一条线,也暗暗的和故事情节相吻合,更是对逝去精神文明的哀叹,对于风雅之颂高雅和故事情节的恶心形成鲜明对比。
(三)风雅颂中现实讽刺意思
虽然,这本书提到的问题也许已经有点老生常谈:环境问题,高校的黑暗和势利,人心的歹毒和人面兽心,甚至对于妓女的问题,制度的问题或者说文化精神的问题等等等。并非阎连科首先提出这些问题。但精神家园的失落,社会思想状态的沉沦和迷睡,依然在困扰着每一个活着的人。读到这本书,最多的地方,就是作者满腔的不满和质疑,对自己的恶心。那么能轻而易举的读出讽刺意味,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虚无的精神家园的没落,阎连科作为一个骨子里有着旧知识分子习性和思想的人,懦弱,浮夸,没有承担,逃避责任和灾难,也就是在书中的化身杨科,而在我们周围知识分子圈里,有那么一群一群的“杨科”。
这是一面镜子,看得见别人,也同时看到了自己。
“我就走。走得人单影只,白雪皑皑,古诗城想过眼云烟消失在了我的身后边。”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想逃跑,想改变,看什么都觉得不起眼,无疑向镜子里的自己下身狠狠的踢了一脚。
再说点吧。这本书给五分太高,给四分有点低,不过还是值得一读,我相信每个读者都是可以从一本好书或者一本烂书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阎先生这本书还是很耐读,也不长,经典难成,一个小小的镜子还是可以当得。
以这句话结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高深的知识,并不是所有的信徒都相信上帝的真言。但你不接受,并不说明知识不是愈发高深愈重要,并不说明听众减少,上帝的话就不再是真言。”
《风雅颂》读后感(十):给道貌岸然的文人的一记耳光
看完《凤雅颂》的时候,邹恒甫正在微博上揭露北大的腐败问题。我一直在想,阎连科真敢写,高校的烂透顶也是中国一大特色,但是能写出来,没几个作家有这样的勇气。但是阎连科做到了。这本小说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在邹恒甫对北大质疑的时候看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很多,让我想到了我上的中国的年轻大学。
清燕大学(我一直认为作者影射的是出高官的某大学,因为在小说里还写到过个湖)的杨科副教授一直没有被评上教授,原因是没有后台。他想自己写一学术专著,一部享誉中外的论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当他提着五年的书稿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老婆正和他的领导在床上云雨。睡人家的老婆总是理亏,当他的领导刚开始还为找不到偷情时丢掉的内裤而忐忑时,另一件事的发生就灾难至极了。让他的领导的胆子大到不能再大了,一件和学生抗风沙的事,因为日子比较敏感,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小说中的精神病院如此,其实和现实没有任何区别,我就感觉作者对现实的精神病院有很大的了解的。
没有精神病就是有精神病,有精神病就是没有精神病。这就是现实,让一个正常人给精神病人讲课,居然听的那么津津有味,到底谁病了。就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却那么的荒诞,因为不知道如何能进入,精神病院就是第二监狱,看点新闻的人都应该知道徐武的故事。我不知阎连科是怎么样做到的。他书里的故事居然就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事,一定要往俗里想,每次和我们聊天的时候,碰到某些事的时候,他们往往要往人性好的那方面去想,理想的那方面去想。我说,从我经历的大多事来看,普通人的故事基本往俗的方向走,你没有必要想的那么精彩,就像阎连科写的这个故事,接下来城市的这个段子仍然很俗,但是农村的故事还是让人感动,看过阎连科写农村生活,的确是感人至深。
好不容易从精神病医院逃出来了,去哪儿呢。回家吧!关于回家,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人一般情况下会在三种情况下回家;一、落魄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休息,需要能量,需要把自己从死亡边缘上拉回来;二、得意的时候。有良心的回家看看父母兄弟姐妹,没没良心的就回去显摆了。三、父母走的时候。这是对过去的一个家的彻底的终结,因为人去楼空,再也不能称其为家。有些人会说,还有朋友及兄弟姐妹,说这话的是肯定是在外时间短,或者是学生,大多数时候,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只有相互交往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那种不舍的情感。时间长了,交往少了,感情就淡了,亲情与情感只是一种事实在在了。而很少会有感动了。也许有人不信,你体验一下吧,生活大抵如此,没有多大的新东西出现。循环往复。如果你还想象那么说,只能说明你偏重情感方面的书看的比较多,另外就是对生活的期望非常高,高到一种理想状态。
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概有如下经过:一、小时候的娃娃亲媳妇——玲珍。她的故事是这一部分的主线;二、村里的娃娃让他摸一下头说是能带来好运,考上大学,但是没考上大学时候,变脸比翻书还快的时候;三、就是去县城的那个红灯区了,那个骄奢淫逸的红灯区(我感觉这一段写的一般):四、关于玲珍的女儿小敏以及灵异事件的发生。以上这些我不细说,有兴趣的人可以去买本书读,我就说一下我的看法。
玲珍这种情况在过去的中国很常见的,但是能做到她那样的人确实少,能一辈子想念一个人,把他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最后还把他家里的东西买回来,布置一个他家里的房间,还得好好挣钱,为他而漂亮的活着。这是何等的有情有义,何等的艰难,但是她一直在做,我个人认为世界上有这样的女人,但是少的非常少,这个概率低到像出现伟人那样的概率,而这样的女人通常过的很悲惨。因为造化弄人嘛。其实一个女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复杂的,因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这更多体现了,农村人质朴、善良的那一面,但是这个人物塑造的难度真是太大了。我个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因为人的贪欲与私欲是无法克制的,而且这是人性。关于这个女人还有一些故事,但是我觉得那些故事,如果你在农村生活过,你一定知道那些蜚短流长,所以不想说了。
再说说摸头这事吧,他是一个好不容易考到了京城的大学生,而且是他们村唯一的大学生,所有的村人都认为摸一下头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将来也能上大学,去省城。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是不可能的,上学的成功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好的天赋(实践证明太聪明也不行);二、必须有一可以坚持学习的心。所以他做的这个事,最终就会给他带来一个不好的结果,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没有上大学,当他从县城回到家的时候,发现家里的东西除了那部书稿,都被村人拿走了,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篇文章拖了好久了,写到这一部分,正好赶上了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知道他们的村人会让他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给他们带来好运,据新闻报道 ,他们那里要花很多钱去抗搞什么红高粱文化,听了以后,这绝对是个坑爹的主意。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中国政客的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毁掉了这样的一个作家。
阎连科的这种写法,告诉我们,其实老百姓没有那么善良,要用常识去看待问题,而且这个社会也是这个样子,铜臭差不多能左右好多东西,有一部分是无法左右的,但是那一部分普通人也得不到,你会看到很多的励志书说怎么样怎么样,其实那都是假象,事实上哪有那么容易,在这里我们要看清楚,不要当你年老的时候,因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就是红灯区,1949年以后,中国是一个禁止娼妓业的国家,现在看来这是某党的一些比较龌龊的大员们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前几年扒掉了全世界闻名的天上人间了。那动静可大了。可以说那就是个神话了。另外就是贪官们的情妇了,现在我们所在的这块土地上的官员,一出事那情妇个位数都不算什么,都是两位数,所以想想,娼妓消费都是官员、富商或者说是来钱比较容易的这些人了。作者写红灯区就是这个原因吧。现在的红灯区其实远没有所谓的古代那时候好,看人家那名起的,那玩的都 比现在有考究,现在追究的就是快餐文化,看陪多长时间。而且很多东西从日本学来的。多是在合法的外衣下干的非法的勾当,到外地的时候还老能碰到这样的事。阎连科写这个事,利用的是一张非常夸张的手法,实际上与现实不相符的。而且真的不擅长写这种故事。但是来表达社会的这种腐朽和知识分子的那种道貌岸然足够了,去这个红灯区逛,写的这种场面可能在某些阶层存在,但是普通人真的看不到。有些时候堕落也是需要勇气的,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的。
小敏我不知怎么说,她是一个受害者,她是一个配角,其实没有必要大书特书,但是她让这个故事继续写了下去。而且正是她让杨科的生命走向了紊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人难以捉摸的极端,最简单的说就是那种不伦之恋的想法。那种灵异事件的发生,我是真没见过,但是我的相信有些事情确实有感动天感动地的可能,这种东西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既然作者说的那么诚恳,我们就相信了。还能有什么不信的。
这本书写到这里还没完,前面不是说这部小说是向知识分子的裆部踹了一脚,这一脚还没完成,还有最后一部分。在杀了小敏丈夫的逃亡当中,他终于找到了他要研究的东西,诗经文化古城,找了那么多人来帮忙,废寝忘食的研究,但是用完了钱,他要回学校拿钱了。当他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回到京城的时候,敲开自己家的房门时候,房子已经不是他家了。一问才知道,他搬家了。搬到了一个让他望尘莫及的地方了。当他敲开门的时候,他的妻子是那么的尴尬,原来我还为找内裤发愁的院长(现在已经是校长了),已经住进了属于他的房间里,他是彻底的没有家了,老婆不是被别人睡了,而是跟人睡了。他已经没有家了。而他呕心沥血写的专著也被别人改头换面的给发表了。妻子说要和他离婚了。这个时候他是什么样的人,有多少辛酸涌上心头,他死的心都有了,但是他懦弱的性格没有让他选择自杀和抗争,而是选择再一次逃离。接下来这样的写作是完全的文学手法了,现实当中不存在,但是我不敢这么认为,我认为阎连科肯定有原型,只是我们没见过而已。当他再次回到那个红灯区想和那些女孩再来一次盛宴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是荒凉一片,呼啸而来的警车和狼一样的警察开始所谓的扫黄打匪了,姑娘们无处躲藏,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北京打掉天上人间的场面,当然看这些都是在网上看图片。那是真的很让人难以接受,对待人真的没有人性。而且我一直支持卖淫合法化,因为我们杜绝不了这个事,与其这个事让其他人谋利益,为什么不让他浮上水面来,而且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没有地下过,只有从1949年开始才转入地下的。他带上这些姑娘们回到了石头古城,石头古城里又来了好多的专家、学者和教授,都是京城里有名大学的,都是因为有问题来到了这里。真的很热闹,大家就在这里开始了一种游戏人生的生活,具体怎么生活不说了,男女在一起还能生活,尤其再加上文学手法的描写,很值得大家一看的。就这样结尾了。
这本书我不知道看过的人怎么看,但是真的太形象与现实了。我们不能说一样。因为小说这种东西毕竟是虚构的,不能当真,可是有些东西不能不当真,小说反映真善美,但是也反映丑恶乱。可以说社会百态没有它不反应的,这本书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教育、知识分子的肮脏和乱。可以说什么坏他们就干什么。小说能反应现实,但是这本书的发行量和知名度不高,原因不在于作者,而在于社会,因为好多人都是在追求这种生活和做法。有人认为这不正常,但是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只能去学习成为那样。我最佩服的是作者把这本书完成了,而且也出版了,这点我太敬佩阎连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