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精选10篇
《直到长出青苔》是一本由杉本博司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一):中肯的说
中肯的说,杉本博司拍的照片和写的矫情文字简直是天壤之别,尤其还是自问自答那种,虽说是文艺小清新的最爱,但是屌丝可真受不了这份矫情,但是照片还是不错的。。。,同为日系摄影师,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椎的摄影理念和作品可能跟符合众屌丝的口味!!!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二):斯坦因之眼
杉本博司曾因家计做过在日本收购古文物在美国销售,书中异邦人之眼讲述了几五位喜爱日本古艺术后倒卖收藏艺术品的外国人,其中不乏乱世低价收购日本古文物再卖出高价的行为,杉本博司最后说“(这五位)都是让我们再次理解日本艺术珍贵之处的外国人。”
换到我国这类人会被唾弃吧,倒卖我国文物,让我国珍宝流落国外。想起一篇余秋雨入过课本的文章《道士塔》将文物流落国外的责任全部推到王道士身上,曾经为文章的悲壮情绪激愤,多年后想起来作者将原本时代的责任硬要推到个人的身上真是悲哀。
不同的眼界造就不同的境界,一位成为杉本博司,一位成为余秋雨。只恨曾经课本上赞同了余秋雨的眼界。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三):我挺纳闷为什么写这么烂卖这么贵分这么高。
题目里的“烂”还不是翻译的不好的意思,真的就是写的烂!
全书文章透着一股应试教育规定题目的作文味。
文章开始前先放一张照片,然后先想一个跟照片完全没关系的题目,接着写文章,全篇以一个跟题目不搭界的开头,然后一通狂扯,扯了很远了之后再大力拉回,点个不知所谓的题。用词再华丽我也觉得空洞啊!
其中文章涉及的历史啊宗教啊我就不评价了,真的。大家可以看这篇http://book.douban.com/review/4907229/
文章结束后有一篇后记,开头是这样的:“我在到达这个岁数以前,从未想过自己是能写作的人。”我真的呵呵呵了,你在这个岁数之后,也不见得有多能写作啊大哥!
我真的忍住沉痛看完了,感觉就是一个摄影师,成名之后想试把水,出本书,捞点钱。是哪个缺心眼的编辑向他提出“出书”这个建议的啊?别闹了好吗!
反正总之就是:大哥,好好的干摄影师这一行好吗?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四):时间与我们都老去
我曾以为摄影是对生活的机械式模仿,直到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单反,我才渐渐领悟摄影作为艺术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地方。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可以看作一个哲学命题,对生命或是宇宙的诘问作出回答。因此,杉本博司说,他在借助相机这个仪器来追寻人类远古时代的记忆。当他见到海时,他终于找到了海的记忆,仿佛蛰伏于童年时代的记忆霎那间唤醒,人生至此而始。相机与眼睛的不同是,相机没有记忆。因此,每一件摄影作品都是从时间河流中采撷的浪花,然而它并不孤立于空间或时间。通过一张照片,我们看到了景物的魂魄与摄影师的灵魂相重叠。杉本博司喜欢使用虚焦镜头,正是如此让他的作品朦胧如隔有面纱,而黑、白、灰色调又仿佛让拍摄物的灵魂跃然纸上。“建筑物是建筑的坟墓,我把焦距放在比无限更远处,好看到建筑的魂魄,然后为建筑的魂魄举办摄影展。”也许摄影真正的意涵便是如此,通过镜头看见事物的灵魂,就如同《青鸟》里的那颗钻石,只要转动一次便能看到平日所看不到的东西。杉本博司看见了纽约双子星大厦的灵魂、大海的灵魂,以及蜡烛的灵魂。每一件事物的灵魂都不一样,都有各自丰富的表情和节奏。而每当人们遇见镜头下事物的灵魂,他们所看见的不是镜头下的自然,他们发现的是自己生命本身的面孔。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五):直到长出青苔
上瑜伽课前还有时间,翻看杉本博司的《直到长出青苔》,杉本是日本国宝级摄影师,此书是他的随笔,刚看了第一篇“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很喜欢。
从九一一那天目睹世贸大楼轰然坍塌,到鸭长明在《方丈记》中描写延烧三分之一京都的那场大火,两场灾难,引发出的疑问: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结尾提及:“需要的,不过是埋葬自己身躯的土地罢了。鸭长明只需要方丈。世界的资本只需要一平方英里的曼哈顿岛。向印第安人购买土地的男子,最后只要一块适合自己的墓地。”日式美学的物之凄美浓缩于字里行间,文字极美,譬如:“当时天空竟无比湛蓝,双塔发出炫目的银色,银色中又喷出朱红的火和漆黑的烟。我仿佛看到神话中的八岐大蛇将自己巨大的身躯栖息塔内,八颗蛇头吐出火焰般的舌尖,静静舔舐着大楼。”又如:“建筑师可以抵抗现实到何种程度,就能证明自己是何等一流的建筑师。换言之,建筑物是建筑的坟墓,而我,面对这些建筑的坟墓,将摄影焦点对在无限远,拍下阴魂不散的建筑魂魄。”
另,《方丈记》写得好美,翻译也极好:江河流水,潺湲不绝,后浪已不复为前浪。浮于凝滞之泡沫,忽而消失,忽而碰撞,却无长久飘摇之例。世人与栖息之处,不过如此。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六):从海洋到青苔
封面和封底的照片都会在书中出现的,而且有介绍,不用着急。本书可分为十六篇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每月写的连载文章,分别是一些和他照片有关的个人感受和创作背景。杉本博司虽然在摄影领域久负盛名(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杉本博司被称为日本现代摄影界的三驾马车),但他的作品在大陆流传还不广,很多人都还无缘见他的作品,所以难免看这书没有什么感觉。
书名也是书内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书里没有对这个作出解释,但有不少人也找到了这六个字的典故,请参见其它评论。
虽然作者艺术造诣很高,但这类连载文营养价值有限,拿来当快餐吃一下还可以,经不起细细品味。倒是每篇文章前的对话更为有趣,更显高深,更具意义。书里面收录的照片印刷还是挺好的,虽然不多,但也可以作为一点点的照片集看一下。
书末有译跋,是译者对杉本博司的介绍文章,如果书里面的文章看不下去或者跳过去了,这篇译跋倒是应该看一下,也算不枉看过这书,至少对杉本博司加深一点了解吧。
书封内面是千体佛的全图,图书馆以防封皮弄丢把它和书粘在一起,差点就没发现。不过我也不想撕出来看,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不少人说将近七十的价钱太贵,的确是贵了,除非你已经对他的照片很深爱,否则还是把钱省下来买照片集吧。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七):历史需要沉淀,直到长出青苔
书名缘于其中的一篇同名文字,但那一篇讲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变迁,以及作者内心对自己国家的情愫,并未明示何为“直到长出青苔”,所以书名于隐晦中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通过这本书,让读者走近杉本博司,了解杉本博司,进而领悟并从中学习到大师的精神。作为伟大的摄影家,杉本博司无疑是有着大格局的艺术家,博学、睿智、富有情感以及对哲学和历史的深刻认知,显然不单单是“天才”二字所能概括的。对艺术的追求,往往不能局限于艺术本身,历史上数量众多的艺术家既是艺术家也是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甚至政治家、思想家,博学和知识的沉淀是他们达到艺术高峰的根基。杉本博司显然也是这样的艺术家。也只有这样有思想的天才,才能创造常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这不是一本传记,也不是摄影评论抑或文艺随笔,而是通过十六篇文章在讲述历史和哲学,从而传递给读者一种思想,告诉你作为摄影家的杉本博司是如何思考的。作者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了解,这促发了其惊人的想象力。书中在字里行间揭示了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但由于杉本博司是日本人,其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仍然是日本人的观点,这也是我对其好感打折扣的原因,读到某些地方时不自觉地会感到不快。
书中配的摄影作品不多,彩色的。学习摄影的话应该从其它途径多看些杉本博司作品。书的封套内面是作者著名的作品《佛海》,这个设计不错,赞一个!
书是好书,值得阅读,不过239页的书定价68元,不买!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八):照下不存在的风的形状
杉本很喜欢思考有关记忆的哲学,他的作品中,最使我惊讶的是海景系列,他拍下了也曾倒映在我们祖先眼中的风景,不论是哪个时期、哪个种族,人类所能看到的海洋,永远不变。永恒的潮汐,夹着咸味的风,我们望着遥远的海平线,望向无穷无尽的时间里程。
他拍下了视觉上的记忆,一种场景。这在他的剧场系列同样出色。剧场系列中如梦般的电影在相机的镜头里,只不过是一片空白的银幕。但白色又融合了所有颜色,蕴含着数不尽的内容。他的概念摄影,着实让我看到摄影的另一个可能性。
阅毕,我思考着,既然杉本能拍出自人类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就延续下来的记忆中的场景,我们能不能试着尝试把存在于我们记忆(甚至是基因)之中的人类的原始情绪,在胶片上展示?把我们内心深处、从先人处传承下来的那份感受到海风在脸上吹拂的情感--利用胶片与相机,默默的,在人们眼中形成倒影,促使我们开始思索,自己从何而来这个大问题。
既然汪洋勾起了视觉记忆,那么,能引起感情共鸣的,估计也只有风了。风是空气,不可见,估计也很难会被胶片记录,但正是风,才能代表着我们的情感--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拥有着各种各样的温度和气味......
不知道风到底有没有形状,但是我自少年时代就一直很想要捕捉风。
不存在的风的形状
就像人群中的我们的内心
难以被琢磨透的情感一般
似乎就在嘴边了,却又喉结梗塞
描述不了了。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九):杉本博司带你读懂他的艺术
不管懂不懂摄影,《直到长出青苔》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摄影,不如说是人生、人类和哲学。
好的摄影是不关于技术的,或者说超越技术。摄影家是社会的观察家,发现不为人知的群体、不为人知的事件,甚至不为人知的道理。所以说,陌生感是现代及后现代艺术的重要特性。也为此,艺术家才需要不断地学习。
可以这么说,杉本博司是个杂家,他精通日本传统艺术,对东西方宗教有独到见解,同时对人类的历史也有丰富的知识。更感动我的一点是,他并不故弄玄虚。这样一本保罗万象的书,语言却是如此朴实、简明。虽然他引用了杜尚大玻璃的创作手记“绿盒子”,但其解读却诚恳而直率:
我非常理解读者想要弃读的心情,因为我第一次阅读时也是这种感觉,杜尚的所有笔记都像谜团般没有逻辑。对于新娘,杜尚如此记述,“新娘基本上是引擎”;“新娘受爱的汽油[新娘的性欲分泌物]所驱动”。……这些奇怪的笔记,描述的正式一个正经严肃的人无法直接面对的事情,且隐藏着诱发不可思议想象力的魔力。
而对于自己的作品,他的解释也清晰明白。虽然作为读者我们知道这些作品的内涵远远超过他所写的,但其文章中不仅记下了自己的思路,更提供了激发他思考的人、事、物和大量历史、科学知识,展现出一个艺术家欢迎读者理解自己作品,乐于分享自身感受跟想法的姿态。
他曾经写道:“对真正参透道理的人而言,即使再艰涩的内容,也可以用简单的生活语言来表达,不明白个中真理的人反而会使用越艰深的字眼,这是学院主义提出的一般论。”话中的道理反映在他的写作中,他只把这些文字看作与朋友的一次交谈,而不求宣道。
因而对日本历史文化或现代艺术有兴趣的朋友们,我真诚地推荐此书。
《直到长出青苔》读后感(十):不可解
他说建筑物是建筑的坟墓。后来,他给建筑的亡魂做了展。
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所知甚少,本书缘何到手大致有三:直到长出青苔的书名;尾封与森山大道、荒木经惟并列为系列书目,二人是我非常喜欢的摄影师;首篇中作者自言的经济学背景,某种程度的共性带来的好感与好奇。
读下去,信息多到爆炸,关于皇族纷争的段落看得一阵眩晕。作者的才学可以想见,也十分中意后记里将书写行为的开端当成降生预言神奇应验的比方。囿于短浅学识,好像无法作出任何像样的评论,只有一份清单,关于书中提及的种种。
1不曾得证,因胜利而留下的理想才是最理想的理想。
2理想被权利滥用,最终都逃不过“被背叛的命运”。
3抵抗现实。
4买地人回来了,接着,印第安人埋葬了他。
5巴比伦哲学里生命孕育自阿普斯和提阿玛特淡盐水神的融合。希腊神话中,人本雌雄同体。
6埋葬行为来自时间意识的觉醒。
7毛皮、时尚与性。
8夏目漱石是藤村操英文老师。
9藤村跳下瀑布,写下万物不可解,悲乐本一物。
10欧洲森林。
12世阿弥创造的能剧里,有僧侣、桥梁和梦境,时间在此是自由的。
13想去直岛。
14“照片不会说谎,是个谎言”
15三木富雄说,耳朵选择了我。
16杜尚的墓铭写,死亡的永远是别人。
17方丈记,鸭长明。
18柏拉图,会饮篇。
19禅与日本文化,铃木大拙。
20蜡烛化学史,迈克尔法拉第。
21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
22人类的命运,安德烈马勒侯。他说,艺术,光超越,就足够。
23金阁寺,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