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中的惊奇读后感10篇
《寂静中的惊奇》是一本由(美)布莱恩·塞兹尼克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0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中的惊奇》读后感(一):#《寂静中的惊奇》背后的故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实景模拟展示历史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活环境实景模拟展示是为科学服务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们是为了创造一个物理世界的幻象,以唤起与大自然神奇与共融的艺术装置。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他们起源于19世纪戏剧中的大风景画幕,全景画以及实景模拟展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活环境实景模拟展示的外形语句大自然灾害以及同一时期的物种灭绝相一致,在纽约市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它们也被选为督促保护逐渐消失的野生动物和受威胁的自然资源立法的媒介。它们是促进精密的野生动物摄影,电影,电视和计算机技术出现的强大工具,可以认为是一种虚拟现实的早期形式。旨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很多展品一样,其描绘的实际位置和现在的有很大关联,因为它们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具体地点记录自然环境的。现在,每个地点都可以用实景模拟展示重新到访,在背景画中描绘的场景记录了自实景模拟展示创建以来的发生的生活环境变化。一些情况下,实景模拟展示见证了环境保护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那些描绘的地区已经成为国家公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这些成功案例中,有些是在这些实景模拟展示中作为一种主题进行展示。其它的则是在我们人类,要么通过农耕或开发改变环境要么减少实景模拟展示中重点野生物种,对其进行毁灭之前记录下来。我们必须从这两种情况中汲取未来必须知道的事。
创造这些展品的艺术家们沉浸在每个场景所描绘的自然世界中的科学和细节中,他们专注研究竟而成为了自己负责主题的博物学家和专家。他们通常会在完工的实景模拟展示处制作一个小型模型,以便为创作团队提供方向,并为整个过程中确定目标。背景画是建立在每个地点的空气草图和完整的摄影文件的基础上的。这一数据随后被带回博物馆并用来创造一个更大的真人大小的弧形背景壁画,这种壁画利用数学计算和传输网,以确保弯曲画布上的自然景观不至失真。裱好的标本是该地点作为科学的标本收集起来的动物个体的精确副本,它们被仔细的测量,并由照片,绘画和石膏面具记录,以便为每个动物的最终雕塑提供参考,雕塑上会加上每个物种的皮革。在实景模拟展示的前境中出现的所有三维物体,除了那些动物标本,也必须进行记录收集。土壤,岩石,草以及现场发现的所有植被和树木的再生参考都必须带回博物馆,以便再现地形和所有必需的树叶和花朵。
每种实景模拟展示都科学精确地描绘了具体某年,某月,某天的某个时刻的生态环境。
考虑到这个博物馆里艺术家们的卓越奉献,以及在工作中对大自然的忠实,就不难想象布莱恩创造的人物形象班在很小的年纪于博物馆第一次见到狼的实景模拟展示时感到的“寂静中的惊奇”。这种记忆和惊奇一直伴随着他,帮助他找到父亲,也帮他为其他人的惊奇和赞赏重建大自然。
《寂静中的惊奇》读后感(二):让人惊奇的寂静《寂静中的惊奇》
让人惊奇的寂静《寂静中的惊奇》
看过《造梦的雨果》才买的这本书,两本书开本到形式都很像,算是姊妹篇吧。其实我对《造梦的雨果》印象一般,甚至现在连故事的情节都想不太起来了,只是感觉形式足够新颖,不买有点说不过去,这本也是,感觉出了续篇,还是应该买一本。虽然说一般第二部都不如第一部,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这本就是《寂静中的惊奇》会带给你足够的惊奇。
和《雨果》一样的是文字和图片的穿插,很有特色,和《雨果》不一样的是,这本书采用的是双线的结构,看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明白插图和文字是两条线索,但是在你看的时候却很容易以为是同一个故事。所以在看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疑问,首先文字里面的是小男孩,而插图里面的是小女孩,虽然外国人的性别不是很明显,但是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小女孩啊!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可是基本的情节还能够对应上,于是就一直看了下去。看到后面才知道其中另有奥妙啊!
书里面讲的是一个聋人的世界,主人公小男孩因为雷击而失聪,他的妈妈在一次车祸中意外丧生,而他从来就没见过他的爸爸,于是他就只能去姨妈家生活。可是一次意外中他回到自己的家,在妈妈的房间他发现了一本书,里面打开了一个关于他父亲的秘密,于是他想要去找他的爸爸。
然后故事就变成了一个探险故事,因为小男孩听不到,就更加离奇,在纽约他找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里面奇遇了另一个小男孩,在哪里发现了另外的线索,一直追踪下去……可是到最后他找到的并不是他的爸爸,而是他的奶奶。呵呵!当他遇到奶奶以后,里面的惊奇就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了。原来他的奶奶和爷爷也是聋人,而书里面的插图画的就是她奶奶小时候去找她的妈妈的故事。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个美术馆中的纽约模型,那是她奶奶一生的工作,好宏伟好壮观!而且更奇妙的是,她奶奶在这些模型下面埋藏了秘密!把她的儿子,也就是小男孩的爸爸一生中在纽约生活的重要位置下面都埋藏了相关的东西!比如在儿子出生的医院放了一张儿子的婴儿照,在上小学的学校下面放了一支儿子用过的铅笔,在中央公园放了一个儿子在哪里发现的幸运币……
看过那么多绘本,总是感觉没有一个绘本能够把文字和图画完美的结合起来,要么文字太少情节比较简单,要么文字太多插图变成了说明,其实绘本是一个作家和一个画家的配合,这样怎么也无法达到完美,因为两者的思维就完全不同,两者合作必须以一个人为主。除非是一个人既是作家,又是画家,而且两者都很出众,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绘本吧!
很幸运我们终于等到了,这就是塞兹尼克,虽然第一本《雨果》的尝试就很让人吃惊,但是到了这本才真正成熟起来,带给我的是真正的惊奇!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心中会感觉到那种奇妙的感觉!
《寂静中的惊奇》读后感(三):握在手中的黑白默片
从《造梦的雨果》认识布莱恩?塞兹尼克,立刻迷上了他笔下的黑白影像世界。他用炭笔绘制出一幅幅会讲故事的素描,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中间用简洁的文字叙述连接,故事在画面和文字的串联之间流畅地行进着,翻阅一页页画面,你会发觉自己俨然成了一位老式的电影放映师,手摇着吱吱作响的放映机,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在静默中上映了。
《造梦的雨果》是用图画和文字穿插在一起讲故事,这部《寂静中的惊奇》则采用了另一种形式:图画讲一个故事,文字讲另一个故事,在关键时刻,两个故事相遇、结合,像珍珠贝一样合拢在一起,再揭开的时候,你就能看到闪闪发光的——真相,或说结局。
布莱恩?塞兹尼克显然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影像大师,一文一图,两个故事在关键节点上遥相呼应,环环相扣,让人目不暇接之余,好奇心和紧张感也层层升级。他的画面都以主人公的活动为鲜明的线索,情节紧凑,毫不拖沓,于无声处已营造出神秘的气氛,悬念十足,张力十足,吸引读者一页接一页,几乎有点喘不过气地追看下去。
我们可以从绘画的角度欣赏书中的每一幅素描作品。数幅连在一起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往往从全景,到远景,到中景,到近景,到特写大特写,再拉开一点点,让你隔开点距离,了解得更清楚。或者反之推进。我最喜欢看人物的特写画面,瞬间的心理活动在线条之间清晰地展演出来,我们仿佛听得到人物的呼吸。
布莱恩?塞兹尼克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独特的图文搭档的表现形式:图画不是故事插图,文字更不是图片说明,图和文是两种并列的表达方式——就像是优美的冰上双人滑,两者缺一不可,谁也不能独舞——甚至读图所倾注的时间要比读文字的更多。故事情节就蕴藏在图画中,图画所起的作用超过了文字,这里的图画比我们通常所阅读的绘本中的插画还要地位超卓,接近于无字书的极致表现。
从艺术成就上讲,《造梦的雨果》要高于《寂静中的惊奇》,但《寂静中的惊奇》脉络更清晰,将图文连缀的独特表现形式发挥得更加尽善尽美,让读者深深着迷。这样的作品是值得珍藏的,就像黑白照片总多些韵味一样,这些会讲故事的素描图画,耐得住读者天长日久地一页页翻阅,安安静静地,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这样的书,是握在手中的黑白默片,是书页间的迷你电影,独自阅读,会心会意,与孩子一起翻阅,你就像电影放映师一样,亲手打开了一个古典的影像世界,最简单的黑与白,有着最丰富的光与影,明与暗,走进这个世界,孩子自会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么安静的事。
读着《寂静中的惊奇》,总感觉与《造梦的雨果》有某种暗地里的联系,果然作者在创作笔记中提到,《寂静中的惊奇》的创作源头,是在为《造梦的雨果》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生的。这些书外文字,总令我很感动:作者用一部书来表达对听障者寂静世界的全然尊敬和关怀,这让他的创作比单纯地讲一个故事更具有闪光的品质。
不得不说的是,我这本《寂静中的惊奇》是2012年5月首版首印的精装本,在不到24小时的翻阅中,硬质封页已经从书脊上脱胶了,我猜想这恐怕也不是一个能永久收藏的版本,请出版社多多留意印刷厂的装订技术吧。在大幕已经拉开的电子传媒世代,我们还买书,是希望一册在手,能珍藏到永久。
《寂静中的惊奇》读后感(四):#《寂静中的惊奇》背后的故事#自然历史博物馆简史
自然历史博物馆简史
我们从《寂静中的惊奇》中了解到,最初的博物馆和我们现在知道的有所不同。这些博物馆不对外开放,普通人民不能参观。博物馆里收藏的是极为富有的人所拥有的特殊物件,通常是从世界的不同角落收集起来的。
最初的藏品出现在像意大利,德国,英国和法国,是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间,同一时期第一批探险者开始环球旅行。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探险的经过,即带回异域动植物(有时是人),珍贵的石头和稀有材料,以及不同文化下人们制作的物品样本。在《寂静中的惊奇》中,班可能不是王子,但他的确将收集物品作为其探险的一部分!
喜欢证明其财富和力量的国王和王子通过建造特殊的收藏柜来展示他们收集的藏品——有时是书柜大小,有时是小房间大小——这些房间被称为奇珍收藏柜,或好奇收藏柜。有些特殊的奇珍收藏柜内可能藏有爬行动物的皮或动物骨骼,或者干植物和花,或贝壳。也有可能包含像用象牙雕刻或椰子壳编织的梳子或项链。有时奇珍收藏柜内可能只含一种物件——比方说,只有罕见的龟甲——因为收藏者只喜欢这个,这样一来,藏品只集中在很窄的范围内。今天集邮或收集里面有雪花的玻璃的人把这些物品展示在家中,他们的前辈就是那些最初创造奇珍收藏柜的人。
奇珍收藏柜可能像随意收集的藏品集,但实际上它们是在用特殊的藏品讲述重要的神话故事或传说。例如,在很多文化中,像动物皮骨甚至种子这样的祭祀用物品会以特定的顺序摆放以提醒讲述者特定的事件,并引起观众的响应。
用一些物品来讲故事随着一些新的学习类型的兴起而逐渐衰落。从古希腊开始到中世纪,很多学者创造出“记忆宫殿”,就是一些像城堡或大教堂一样的假想建筑,其中的每个房间都有知识的不同分支,比如几何,生物,化学,物理,植物,历史或法律。创建这样一个记忆宫殿的目的是让每个房间在你脑海里都能尽可能的接近现实,这样人们就可以记住较长的信息。请记住,在书籍可以很容易得到之前是非常稀有昂贵的,直到1455年印刷机的发明!因此,学习集合的学生可能会想象一个大型图书馆,里面摆满了桌椅,黑板和粉笔。符合他要完成几何考试所需的特定方程和证明。我们将帮助记忆的某个词汇或物品称作助记(mnemonic)装置(发音为neh-mah-nic)。例如,如果你能记住Roy G Biv这个名字,你就能记住彩虹的所有色彩(红,橙,黄,绿,蓝,靛,紫)记忆宫殿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助记装置,就像Roy G Biv这个词一样。有些学者认为奇珍收藏柜不只是奇怪或有趣的藏品,相反,它们是记忆宫殿的现实版本。如果这是真的。就只剩下一个神秘的东西:国王和王子们试图记住的又是什么呢?
奇珍收藏柜总是试图用一些奇怪。美丽和奇特的东西娱乐,启发甚至震惊它们的访客。人们认为,藏品越是稀有越打动人心,因此,一个美人鱼尾巴旁边放着一个乌木雕刻成的脸旁边再摆放一颗巨大的红宝石,这样的架子并不稀有。所有都要是独一无二的,所有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记忆宫殿只能被一个人的内心所感受,与此不同,好奇屋内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即便只有特殊的客人和来访的外交官可以被请入秘密的奇珍收藏柜。
到18世纪,欧洲有很多私人的奇珍收藏柜,很多人开始相信分享这些藏品并促进更大的教育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大不列颠,富有的收藏家埃利亚斯阿什莫尔将他的好奇屋给了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在此基础上于1677年建立了阿什莫尔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物馆。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启蒙运动时期,在这一阶段民主和公民的概念被同事讨论,科学和理性思维被认为是能够鼓励普通人参与到周围世界的工具。
19世纪初,在法国。德国,大不列颠和刚刚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考虑一种新的机构——博物馆——它会将教育和灵感的完美理想结合在一起带给公众。在大不列颠,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建于1759年)是此类首个公共博物馆。它对这种观念提出挑战,即这些物件只能被富有的和有权利的或者那些上大学的人看到。事实上,像大英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背后所含的理想也促进了19世纪另外两种变得流行的机构,即体育馆和礼堂这两种公共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在小范围内提升和教育身心(如运动,或听音乐会)。
博物馆(Museum)这个词与其它两个熟悉的字眼相关联:娱乐(amusement)和缪斯(muse)。第一个词相当常见,而第二个词可能少见些。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类,启发人类创造美的作品,例如,有诗歌缪斯,还有艺术、音乐、雕塑、舞蹈、建筑等等的缪斯,如果把这两个想法放在一起——一个游玩的地方,和一个激发人思想的地方——人们会被科学所启迪,随后你就会很好的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作用。记住“娱乐”的概念的非常重要的,有时这里面包含“教育”的成分。很多人认为博物馆试试我们变得更聪明的。也使我们更快乐。
例如,1784年时,查尔斯威尔森皮尔开费城博物馆,这是美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这里面有像毛绒玩具,珍稀植物标本和化石的一些自然历史展品,以及发生在十年前的与独立战争相关的一些爱国物品。直至19世纪30年代,皮尔的博物馆不再受欢迎。而且他的藏品很多都被PT巴纳姆收购,他们将其运到纽约曼哈顿南部的美国博物馆中。巴纳姆是马戏团促进者和商人,他认为,与让客人们受教育相比,让他们开心更为重要。所以对自然历史博物馆
的作用持有很自由的态度。
几十年来,美国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博物馆,因为它将最为原始的自然历史物品,就像费城博物馆的化石喝一些有争议的“自然”藏品结合在一起。比如,巴纳姆他将一个名叫乔伊斯。赫斯的美国黑人女子作为藏品。并称她曾是乔治华盛顿的保姆,已经超过160岁了。(而实际上她没有)。他还展出了他的“Feejee美人鱼”。他称这是一次他从太平洋群岛带来是真正人鱼。(而实际上它不是)。美国博物馆有轮换的展览时间,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在美国博物馆大受欢迎的同一时期,一组科学家和商人在曼哈顿中部新建的中央公园组建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869年成立)。不单是寻求奇怪的物品或杂耍或启发想象力(或是赚了很多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雇佣了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教授,图书管理员和教育家来帮助创造大量公众可以接触到的藏品。二十世纪早期《寂静中的惊奇》出版时,罗斯首次访问沃尔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向公众展示自然历史的主要力量,包括一些最著名的展示跨越时间和文化的不同人类,动物和气候的实景模拟展示。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博物馆学的先驱,它介于艺术和科学,使用和策划展现自然世界的丰富多彩的领域。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它是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将舞台灯光下玻璃盒子里的一只蚊子数百倍于其原始大小至于舞台灯光下以展示其身体和翅膀的细节。这只是一种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直在使用的, 永不真实体现真实的方法。就像罗丝,班和杰米在《寂静中的惊奇》中的所有发现一样,自然历史博物馆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将世界看作一个充满惊奇的大房间。
《寂静中的惊奇》读后感(五):#《寂静中的惊奇》背后的故事#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简述
1877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可以录制并保存声音,然后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听录音。为了收录声音,录音者需要对着一个大喇叭说话或唱歌。这个喇叭收集了声音的能量并将其传送到一个针上。这个针上下摆动,就像是声音在给它挠痒痒一样。随着针的摆动,它会在软石蜡制成的唱片上留下很长的波浪槽,这个波浪槽会在针下旋转。录音完成后,你只需把针放回到波浪槽开始的地方,并旋转唱片,便能听到录音。这一次,针就想坐过山车一样,在波浪槽之间驰骋。随着针的上下波动,它再现了之前录制的声音,人们可以通过大喇叭听到这声音。这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人们能从一个大喇叭机器里听到一个人的声音,而不是从他们自己的嘴巴里,而且这声音听起来就如他们亲自说出来一样真实。
在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发明了移动的图片,或者说是电影。一台特殊的照相机将一组微小的照片记录在一卷胶片上,每一幅单个照片都与其前后照片有着微小的差别。之后,这些照片由另外一个机器放映,也就是投影仪.投影仪会将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动态的错觉,并将影片投射的电影院的大屏幕上。在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发明了移动的图片,或者说是电影。一台特殊的照相机将一组微小的照片记录在一卷胶片上,每一幅单个照片都与其前后照片有着微小的差别。之后,这些照片由另外一个机器放映,也就是投影仪.投影仪会将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动态的错觉,并将影片投射的电影院的大屏幕上。爱迪生认为,如果他能将留声机的声音和影片结合,他便可以创造出一种生活的错觉—— 一个会说会动的人的图片,就好像是活生生的人一样.
不幸的是,这两个发明并不想以爱迪生所需要的方式互相合作。让不同的机器同步运行是非常困难的.两台机器需要精确的配合,以便使一个人的录音能与他在影片中的嘴型相匹配. 并且,录音并不是很大声,所以很难使许多人同时听到声音.
不过,每一项方明都有其自身的成功之处。人们可以去商店买唱片带回家,并在自己的留声机上放映。他们不必自己演唱或演奏乐器,而是可以选择一个唱片,并让机器为他们播放歌曲。他们也开始去新的电影院, 通过无声电影展现的戏剧故事变得非常流行。由于没有与电影匹配的录音,电影人物的讲话会出现在屏幕.这种特殊画面叫做"主题",观众们就像读书一样读电影。但是,大多数情况,演员们并说话,而是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及动作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电影演员是一个叫查理?卓别林的人。卓别林总是扮演一个角色叫流浪汉,一个总会惹麻烦的贫穷但优雅的人,尽管他有一颗善良的心。片中的小流浪汉从不说话,但观众只需看他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便能知道他的想法与感受.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卓别林的电影.
由于像查理?卓别林这类的电影是无声的,所以电影院雇佣了乐队在电影放映期间奏乐,以便满足观众对听觉的需求.乐队坐在大屏幕下面,他们演奏符合电影情节的音乐.在人物生病时演奏悲伤的音乐,有怪兽出现时演奏惊恐的音乐,当情侣结婚时则演奏开心的音乐.由于人们可以听得到,这些音乐使电影更加生动.但对于那些有听力障碍的观众,比如《寂静中的惊奇》中的Rose,也能通过观看演员的动作和阅读主题,明白电影情节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无论有听力或无听力的人,每周都会去看很多次电影.
这时,另外一些发明家试图完成托马斯?爱迪生没有完成的任务--将影片与声音结合起来.他们现在有了新的工具,他们可以利用电来录音和播音,就想电话和广播那样.事实上,这些发明家都为电话公司工作.他们用小麦克风代替大喇叭收集声音.他们还有一种设备叫"扬声器",这可以使声音变得很大.由于电力的应用,录音可以被放大,以致在大型电影院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电力还使声画同步变得简单起来.他们把他们的发明带到了大多数电影的诞生地--好莱坞,但是没有一个电影人愿意使用他们的发明."谁需要声音?"他们说,"人人都喜欢无声电影."
但是有一个电影工作室不一样。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Harry, Al, Sam, 和 Jack,在1903年,开设了他们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家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院,放映别人制作的电影.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多年来他们在全美建造了许多的电影院。华纳兄弟自己也开始制作电影,并在这些影院中放映.但是他们制作的大多数电影都不很成功.1925年,他们正寻找一种能让他们电影更受欢迎的方法.Sam建议在电影中加入声音试试.
am Warner 喜欢听广播就如同他喜欢制作电影一样.他学习了广播是如何工作的.他还自建了一个广播站来宣传华纳兄弟公司.所以,当电话发明家们来到好莱坞并向他展示他们的有声电影系统时,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Sam知道你能用留声机记录声音,你也在演员互相交谈的地方制作电影.但他和他的兄弟们也像好莱坞的其他人一样,认为没人喜欢听演员说话.他们决定继续制作无声电影.但是,使用新发明录制音乐,来匹配无声胶片.这种录音取代了电影院的乐队.许多乡下小影院只能请得起一名钢琴师来为电影配乐.但是有了这种新声音电影,人们可以听到一整支管弦乐队的演奏.华纳兄弟认为人们会更爱这种新型电影.这同样意味着,华纳兄弟可以选择与他们电影相符的配乐,而不是有每家电影院的乐队来决定演奏什么样的音乐.凡是去到华纳兄弟电影院的人--无论他们住在哪里,大城市或小乡村--都能听到相同的音乐,就像他们都看的是同样的影片一样.
这种新声音的电影被称为录声系统电影,它的意思是“生命的声音。”第一个录声系统电影叫唐璜,该电影讲述了一个著名剑客和他所爱的许多女人的浪漫冒险生活。一个管弦乐队的录音与屏幕上的动作完美配合。这录音里也包含了一些声音效果,例如剑相互碰撞的声音和响铃的声音,这些音效也都与屏幕上的动作完全同步。唐璜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托马斯?爱迪生将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梦想最终变成了现实。华纳兄弟庆祝他们的成功,并计划制作额外的录声电影。与此同时,其他的好莱坞电影制作者们纷纷摇头,说:“这只是一种时尚。”
但这仅仅是一种时尚,伴随着华纳兄弟制作出更多的录声电影,声音电影越来越受欢迎。有像唐璜一样,配上管弦音乐的无声冒险故事;也有著名歌手唱歌和喜剧演员讲笑话的小短片。观众们都排队观看这些电影。1927年,华纳兄弟在其电影中打造了一位著名歌手,名叫 Al Jolson。在这部电影中,爵士歌手 Al Jolson不仅唱歌,还在一个场景中与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的母亲交谈并开玩笑。观众们非常喜欢这个场景。华纳兄弟意识到观众们确实想听到演员们说话。
其他好莱坞电影人这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时尚,他们蜂拥制作自己的有声电影。但这已经很难追上华纳兄弟了。为了制作有声电影,你必须购买许多昂贵的新型录音设备。你还不得不雇佣那些会使用这些设备的工人。如果你的工作室附近很吵,离交通线很近或是飞机飞过头顶,你必须得重新建造一个特殊的房子来隔绝外部吵闹的声音。有些演员有很奇怪的声音或浓重的方言,这让人们很难理解他们所说的话。这些演员不适合演有声电影,所以必须找那些声音条件好的演员并把他们塑造成电影明星。演员们必须提前记住台词,在录音时必须站立并保持端正,以确保麦克风能准确记录他们的声音。在摄像机工作时,导演也不能大声喊出他们对演员的指令。麦克风非常灵敏,甚至能捕捉到摄像机移动时呼呼作响的声音。为了不收录杂音,摄像机和摄影师都被放在一个特殊的箱子内以隔绝杂音。摄影师在这种箱子内都会汗流浃背,就想火炉中的烧鸡一般。他们抱怨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移动摄像机,因为这样会收录进不需要的杂音。每一位电影制作人在制作有声电影时,都不得不重新学习一种崭新的工作方式。
影院的工作人员也必须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电影放映员在位于影院后上方的小房间内工作,通过投影设备播放电影,并使电影在荧幕上呈现。这些人现在不得不操作留声机以及投影仪,所以他们的工作变得困难了两倍。有时候,当播放录音时,针会在波浪槽之间跳来跳去,那么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效果就会丢失。如果声音与图片不匹配,观众们将愤怒地发出嘘声并跺脚,直到放映员排除故障。虽然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了,但至少他们还有工作。影院乐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如果一个影院安装了有声电影系统,也就不需要每晚都有乐队在大屏幕下面现场演奏了。所以,乐队成员,不论那女,都会失去工作。一些幸运的好莱坞乐队会在工作室录音。他们音乐现在在全国都能听得到。而其他的乐队则要寻找一份新的工作了。
观众也不得不改变并适应有声电影。他们必须安静的坐着,以便能听清屏幕上演员的声音。聋哑人和听力障碍人士则很难理解电影情节。一些电影院为那些听力不太好的人准备了可以放大声音的耳机。托马斯?爱迪生自己的听力很困难,他应该也会用到这种设备。但大多数的影院还是没有这样的设备的。如果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听力能力,这些耳机对他们来说也毫无用处。如果演员在说话是面对着镜头,一些聋哑人或许能读懂他们的唇语。但如果演员离开了镜头,便没有了任何语言信息。因为,再不会出现“主题”让观众阅读。由于演员在说话时必须站着不动,电影中也不会出现过多的肢体语言。有声电影比无声电影的动作要少,因为有声电影充满了演员谈话的场景。人们开始叫这种新型电影“有声电影”。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来说,他们很难享受有声电影带来的乐趣。
但是在几年内,事情变得更好了。到1930年,有声电影也与无声电影一样变的内容丰富。新型的,静音摄像机使得摄影师不必继续呆在炙热的箱子里,并且可以随意移动摄像机。麦克风也经过改进,使演员们能够边走边说。人们发明了一种新型胶片,声音可以直接被印刷到这种胶片上,而不需要一个独立的留声机。声音以一种明暗交替的波浪形式被记录下来,并且与胶片上的图片完全契合。观众们在屏幕上看不到“声道”,但现在对于放映员来说,声画同步变得简单了许多。
即使有声电影更好,但有一位著名演员仍然选择在他的电影中从不说话。查理?卓别林的小流浪汉一直保持沉默。他通过他的眼睛,面部表情,身体和移动来表达他的感情,而不是他的声音。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的故事继续在全世界流传,包括那些无法听到的人。因为他的言语,每个人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