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丢下我经典读后感10篇
《不要丢下我》是一本由[美]尼尔·艾布拉姆森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一):我不是写你 我只是在写我自己
慢慢记录感动我地方:
1. 大卫进屋,三只狗狗还向后张望着,张望着女主人的归来。大卫默默转身:对不起,今后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两只狗狗听到跟着大卫慢慢进了屋,只有斯基皮还在固执的蹲守,等候……
(记得当初看《忠犬八公》,哭得一塌糊涂。我从不相信长久的爱,不相信可以长时间等待,不相信什么东西可以经得起时间的磨蚀。可是爱犬的固执蹲守,总是让我落泪不止……)
2.
3.
4.
5.
6.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二):请用心读到最后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开头的情节枯燥无味,我不知道这与这本书的主题有何关联。
几次想要放弃继续读下去,但是还好,我一向有坚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
今天,我看到了最后。
当看到辛迪用手语断断续续的说出“不要像迈克尔一样”的时候,我的眼泪抑制不住了,当保安开枪打死她的时候,我痛哭出声。
动物也有感情的,动物是有意识的。
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是想阐述一个这样的事实。
不论怎样,请坚持看到最后,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三):是我怕你丢下我
若不是把整本书读完,我真的难以相信,能够把动物朋友们的情态,刻画的如此细致,将因绝症去世的女人的心境刻画的如此细腻的警示曼哈顿注明律师——尼尔 艾布拉姆森——先生,他本身是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常务董事,妻子恰如本文的女主人公,也即叙述者一样从事着兽医工作。不得不说,很长时间以来在我脑海里,男同志们总是非常的粗糙的一个群体,他们眼睛里从来看不见四季变迁星辰移换,凡是不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东西,不怎么见他们关心,更何况是需要不断付出爱的呢?
我很久以前曾经想写一篇文章从情感论证爱狗的人是性情中人,爱猫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惜乎一直未能完成。但叫我把可以和平相处的范围从从猫和狗扩大到马,禽鸟甚至原本在森林里呆着的大猩猩,我的思维一时还转不过弯来。艾布拉姆森先生的专业为这本书中法律辩护的情节注入了极好的细节,且是如此的诊治感人,他并没有单单因为亡妻海伦娜也曾经照料过辛迪而答应为杰西做无罪辩护,使得他最后坚定的站在被告辩护律师席位上的歧视已是一种跨越种族的情感——对于其他的能够有情感的生物的同情心,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中对此做过深入的剖析。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犹如电影放映般闪现过一幕幕来,我曾在年幼的时候养过很多的小动物,包括小鸭子,结果他们却不是出走就是离开这个世界,我曾经对此充满怨恨,认为他们忘恩负义,时光流逝,我才逐渐意识到,其实是我不懂得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爱。这促使我日常在课上课下面对学生哭诉自己不被家长理解时常常以相同的一句话来安慰:也许他们不懂你想要表达什么,不过,你是不是也不能理解他们表达爱的方式?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而有子非我,子非鱼之辩,时光越去千年,你和我还是不懂,或是假装不懂,他们有情感。小时候总觉教学相长,感谢孩子,善待宠物都是套话,弱小者无一不是依赖强大方而生存,怎么后者竟要感激前者。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你才会懂,我们真的要感激他们,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认清自己,找回自己。我们依仗的科技与体型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当它猝然离开,你就会明白被夺去孩子的母亲是怎样的悲痛与绝望,这一切,不取决于它的血统是否珍贵,售价是否高昂,而在于,你和它的羁绊。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四):人与动物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动物小说,故事的主线是众多不同的动物。然而,却又觉得它不是一部动物小说,仿佛动物只是串场的配角,而那些直抵人心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情感故事,才是阅读时扑面而来的主角。
读过多部国内的动物小说,也读过少许国外的动物小说,发现国内外的动物小说差异巨大,国内的动物小说充满了孩子般的童真,读来可爱有趣,而且书中会对出现的各种动物做详细介绍,比如刚读过的一部动物小说《爱上奔跑的羊》中就对元牛的生活习性如何,风羚的外形特点,青鸟的的漫长寿命和种族繁衍等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做了详细介绍,这些对读者来说都是一次科学普及。而国外的动物小说,比如这部《不要丢下我》,并没有对猩猩、马、狗、猫等做科普角度的介绍,而是着重描写了动物与人类之间深厚、复杂的感情,使得国外的动物小说成为如言情小说一般的催泪弹,让人读过之后凄凄楚楚、泪水涟涟。国外小说在情感上更胜一筹。
除了人与动物之间细腻的情感描写外,这部《不要丢下我》也在伦理角度和法律层面向我们提出了拷问。那就是我们是仅仅把动物当作我们可资研究的对象来对待、在利用过它们的价值之后做无关乎情感的冷漠处置,还是把它们看作与人类一样有情感的生命,温柔地对待它们。在我们与所实验和研究的动物之间产生深厚感情之后,我们能否无视它的所属,尽己所能保护她,像杰西偷偷进去研究所带走那只相当4岁孩子智商的黑猩猩那样。
某种程度上,用动物做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是在文明与科学的背后对动物无情的践踏,以及以无数动物生命的牺牲为代价。写下这句话时,我回想起自己也曾经是一名谋杀动物的“刽子手”。在我就读医学院的头几个学年里,很多次实验课堂上,我们都会用老师教的方法来结束小动物们的生命,然后对其下手来进行各种实验操作,比如对兔子施行空气注射使其致死,对老鼠施行断颈术,对青蛙进行神经反射观察等。那时看来,那是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啊,大家都觉得再正常和坦然不过。而今,如若把那些实验对象看成和我们关系亲密,富于感情的朋友,却是一种很矛盾和纠结的心理。
大卫的家似乎是一个动物园,几十只马、狗、猫,那是他的前妻作为一个动物研究者和保护者在去世后留下来的,它们和大卫共同组成了这个家,动物们的一声声“不要丢下我”,是动物对人的请求和呼唤,是时候想一想,如何善待和人类共存于共一个地球上的动物朋友了。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五):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一本外国小说。我花了两天时间,慢慢把这本小说读完。
书的封面是一只眼神哀怨的拉布拉多。我最近刚养了只萨摩,双眼皮的小可爱,眼神清澈,专注看你的时候如泣如诉。我被动物眼神的惊人相似打动了,内心的震动促使我从书架上拿走这本书。
本来我以为这是一本类似于《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的动物小说,我买了回去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下动物的习性,好培养一下我和我的小萨摩的感情。
可是小说开头的神秘气氛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
一个女人死了,留下了一个萧索伤心的家庭。这个家里只有她的丈夫和一群动物。三只狗、两匹马。一头猪和若干只猫。女人的灵魂欲言又止,回忆着生前的一切。
她的灵魂默默看着生前熟悉的家。她深爱的丈夫,她倾注了很多心血的房间,满心喜爱的动物,她的回忆和观察就构成了故事的发展与脉络。灵魂旁观、死者叙事的小说有不少,但是很少有像这本书一样倾注了深沉的爱与忏悔的。
女人生前是个兽医,因为工作原因会对很多动物施以安乐死。这是一项沉重的工作,她的工作目的本是救死,可是有时候出于别的缘由,也会做促死的事情。
我本以为她是因为声明杀死了太多动物,死后灵魂不安,才难以安息,因为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他们的词典里,对动物,尤其是对狗狗的杀害是十恶不赦的事情;也以为她是怀着对丈夫深切的难以割舍的感情,不忍离开,想多陪伴爱人一会。就如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男人在死后依然会对爱人的的追随与保护。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书中的忏悔与寻求救赎的情感分量越来越重。两只黑猩猩,两只具有人类智商会说话的黑猩猩推着故事进入了高潮。
小说此时的忏悔与寻求救赎的情感分量也越来越严重。
是的,忏悔,我读得出来小说字里行间的忏悔。我们每个人都犯下过或大或小的错误,有的选择赎罪,有的选择遗忘,还有的选择漠视,直到生命的终结,直到我们的躯体化为乌有,于是一切消散。
但是,这个女人的忏悔并没有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止。她用深沉的爱意,与沉重的忏悔促使着丈夫去感受她生前埋在心底的话。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六):伴侣,伴旅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我们总是以彼此为伴,然而我们也时常察觉自己在面对苍茫天地时的渺小,我们身为人类的脆弱无力,因而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和一些动物结成互助的同盟,犬马飞鹰,猎人之伴,鸡羊牛豚,农夫之友。它们的肢体成为我们的延伸,它们的血肉成为我们躯体的一部分,这样的同盟长久延续,直到我们进入工业化时代。曾经奔驰于原野的猎手们只剩下在竞技场内表演供人取乐,农家之友纷纷被嵌入机械化生产的囚笼成为流水线中的齿轮。但这并非人类背弃了盟约,人类自己也被高度发展的社会组织所异化,被禁锢在钢筋水泥的冰冷丛林当中。
而正因为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与他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心灵联系,对我们的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
然而也许有一天,死亡会将这份来之不易的羁绊,从我们这里骤然夺走。逝者失去了一切话语,而生者茫然不知所措。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一位逝去之人的灵魂视角进行着叙述,如此设计堪称巧妙,因为作者所想要讲述之事,不以超然的上帝视角便难以面面俱到,然而上帝视角本身又不易带入主观情感,总不免与书中之人透着一丝疏离。艾布拉姆森可贵之处,便是以此奇想,解决了这个问题,刚刚逝去之人,既立身于上帝之旁,能够俯瞰众生,又未舍凡尘之情,深眷着丈夫与故友,只有这样一个灵魂,才能饱含着真情的文字去注视那些生命,那些曾经和她编织在一起,此刻却失去了她的生命脉络,那些人,那些动物,那些悲伤,那些慰藉。
她见证了一切,所有生者为了重建自己生活的努力,所有那些理解,所有那些斗争,都是为了重新寻获自身的意义,作为群居动物,这项工作我们很少能独力完成,我们需要他者,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而随着自身认知的改变,天堂与炼狱也只有一线之隔。
所以那些生灵们再次彼此扶持,逾越一件件死亡,踏上旅程,然而逝者永不会被忘怀,我们只是学会了将他们留存在心中的恰当方法。
唯有继承,方能延续。
(补记)其实吧,人性这东西对我来说是个比较虚和不靠谱的概念,是由一系列不稳定的化学反应维持的。而在这部作品里面,那些人性派的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处事也确实非常不够成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再次证明即使最美好的愿望,也需要严格的逻辑去审视检查。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依然还是人类,我们就总是需要一个立身之处,一个心灵归宿,而这终究是要到人性当中去寻找。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七):《不要丢下我》另类的沟通方式,别样的情意链接
真的很难以想象自己此刻的心境。当接触到这本题为《不要丢下我》,我心中那根原本平静的心弦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祈使句形式的请求,让我感受到了某种发自内心的无奈,却更是一种强烈的依赖情怀。无论是群体的人,又或是群体的生物,但凡存在于世间,我们总不希望被其他的同伴朋友所抛弃。而在这本小说中,我们便可以真实深切地感受到那浓浓的,带着某种压抑,却又感伤之下震人心扉的人与动物,生死与爱的链接。
说真的,读着这本小说,读者很容易情不自禁地被作者的文字攻克,心情很容易由此而沦陷其中。小说的封面便是以一只双眼满带哀怨的狗狗造型吸引着书外一切又爱心的读者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书的内容,又或是书的氛围营建,还或是书自身的情感勾勒都有着那份浑然天成般的气势:感伤之中蕴含深意;经典耐读之下包含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的特色,很容易吸引着书外的读者投身其中。投入的不仅仅是看书的兴趣,投入的更是满腔的本能的对生与死,爱与感的纠结之中。
本书的整体设置比较地特殊另类。在前言中,我们读到的是书中的第一主人公“我”居然是会以一名死人的身份出现于随后的各个章节。因为死亡,她感叹于生命的无常;因为死亡,她感受到了为自己前世的罪孽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因为死亡,她更相信自己需要用一次诚挚真实的忏悔。尽管看似以一个死人的身份根本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然而随后本书的各个章节通过着倒叙,顺序的讲述,带领着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关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人类如何残忍地对待那些充满着灵性的动物;在这些故事中,沃恩同样也读到了更多的是动物如何地依赖和信任人类的行径。如此的反差,如此的矛盾,却自然而然地带领着我们做出相关的和那位主人公“我”一样的反思。如果于平淡的生活之下,我们无法感受那份真正的情感。但是在生离死别的特殊环境之中,我们或许才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那份珍贵情意背后所代表的寓意。虽然人与动物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但是最为直接不过的一举一动,一笑一哭尽是动物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在如此的表达和沟通方面,人与动物的差异其实是某种有意识的对比。尽管动物无法用言语表达心迹,但是它们却是那么毫无保留地表达着对人类的感情依托。与此相反的是人类。那份逃避,那份孤独,那份无依无靠,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和身边的人们。淡淡的感伤之下是本书的最大经典所在。那就是告知着人们收拾那份悲伤,走向那份温情,说出那份爱的渴求。幸运的是,尽管书中的“我”没有能够做到的一切,她的丈夫却为她圆满地完成了她心中使命。这是一份感动,这更是一份情谊的延续。
尽管生与死不受制于你我的控制,但是我们却拥有着对待身边的朋友,动物。尽管这是属于另类的沟通方式,但是这其中同是属于别样的情意链接。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八):你的世界有亲人、朋友,而我的世界只有你
初见此书时,一眼就被封面上那只眼神忧郁,浑身金毛的拉布拉多吸引,它在雨幕中安静、孤独地等待,正如小说的英文名字Unsaid一样,没有任何言语。
因为封面的“误导”,我以为这是一本和《再见了,可鲁》,《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一样的同类书,讲述一段人狗之情:从与狗狗的相识,相处的欢乐时光,直到生死离别,记录狗狗的一生。但只读了短短的十几页,我就完全推翻了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一本狭隘地讲述人和狗的煽情故事书,而是记述了不同的人与不同种类动物的相处,对人与动物的关系做了绝无仅有的描述,也一步步掀开文明与科学的背后的深层黑暗。
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小说,本文的讲述者——海伦娜是一位已逝的女兽医,一个疑惑的灵魂。她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看着曾经与她熟识的亲人、同事和朋友与各种动物相处的时光:
大卫,海伦娜的老公,因为她的离世而一度陷入悲伤不能自拔;杰西,为了保护黑猩猩辛迪而遭到指控的女生物学家;莎莉,单身妈妈,儿子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却能和动物沟通;约书亚,以挽救动物生命为己任的诊所医生……一群看似没有交集的人,却因为不能言语的动物而彼此联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高速公路上的一只遭遇车祸的鹿,让海伦娜与大卫有了第一次邂逅;一只名为查理的黑猩猩,成为了杰西和海伦娜友谊的纽带;将海伦娜带给玛莎的是一只名叫斯摩基的小猫;莎莉和约书亚因为猫儿小皮特聚在一起;一匹名为亚瑟的马让大卫和莎莉相识;一只小黑狗的离开让他们相拥在一起……
Unsaid ,出自杰西在法庭上的证词,她认为被当做试验品而且最终要被残忍杀害的黑猩猩辛迪是“没说话”,而不是“不能说话”。动物,与我们的语言不同,但声音的频率却是相似的,它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向我们诉说,将我们的生命向前推进着。
书的腰封有一句话:动物是人类能不断重建爱与善的证词。我更想说的是:动物是让人类恢复爱与善的能力的无言天使,它们为我们的人性注入了难以想象的宽仁,让我们在自认为冷漠无情的世界中重拾爱的能力,重燃善心。
看见最后一页上的“THE END”,久久不愿合上这本充满温情的小说,脑海里一直浮现海伦娜在小说尾声处所说的那句话:“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有被珍视的权力,每一个在将我们联结到一起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的确,生命是平等的,我感恩并庆幸着,庆幸我在26岁这个充斥着纠结的年纪读到了这本与众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爱与善的《不要丢下我》。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九):它们和我们拥有同样的世界
正值高中时,是立志当兽医的,每每想到自己可以挽救很多小动物的生命,就觉得那样的人生崇高无比。于是,舍文学理,终日与数理化打交道,因着心中这个梦想。
可惜,后来梦想并未实现,阴差阳错的经历很多事后,又走到从文的道路。倒是一位亲戚小妹妹,考入了当年我理想的那个学校的兽医专业。最初我很羡慕她,因为她实现了我的梦想,直到前不久我看到她在空间日志里,叙述了自己灰色的心情。
她写了这样一段故事,几年的学习中,他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很多动物身上实施了手术。一开始将它们(大多数是小狗)买来时,小动物们都非常活泼、健康,但随着在它们身上做了各种手术后,小动物们就慢慢的变得衰弱,最后死去。最近他们买了一只一百元的小狗,给它取名叫小汪,小汪非常可爱,最初总是粘着她转,但后来也和其他小狗一样,成了实验的工具。做过数次手术后的小汪,开始变得虚弱、惊恐,它不再信任小妹妹和她的同学们,总是躲在角落里,充满恐惧和焦虑。并且,带着一直渗血的身躯,最终艰难的死去。
她在日志中写着:“到底,我们是在救动物,还是在杀害动物?”
那样沉重的文字,让人看得心酸,我不由得庆幸,上天是眷顾我的,并没有让脆弱的我,也走入那样的行列。我知道自己,无法负荷。
在各式各样的科学研究中,都有不计其数的动物们被用于实验。小时候,我记得爸爸在医院里就养了很多小白鼠,一只只关在有很多洞洞的陶瓷罐里,被用于各种药物实验。从人类的角度讲,这些动物为人类的科学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很少人会愿意去感受“工具”的喜怒哀乐,去体会“工具”的恐惧和疼痛。
而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些“工具”。
作者在设计本书的主人公时独具匠心,是以一位因乳腺癌而去世的女性的角度去看待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故事中,他抛开了人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自以为是,蹲下来,静静地,聆听动物们的声音……
去世的海伦娜是一名优秀的兽医,富有爱心,且能力出众。她和丈夫大卫住在一栋郊外的房子里,养了三条狗、数只猫、一只猪、两匹马。她去世后,丈夫和动物们都非常难过,它们共同经历了一段相当困难的日子。最终,随着许多事的发生,并在身边许多朋友的帮助下,大卫走出了黑暗的日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希望和喜悦,他发自内心的懂得海伦娜的所有想法,并努力去代替妻子实现它们。他真正地懂得热爱动物的那种喜悦。
伴随其中的是一只叫“辛迪”的黑猩猩的故事。海伦娜的好友杰西,为了拯救被视为实验工具的辛迪,费劲千辛万苦。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应该将辛迪视为人类财产,可以被随意使用,还是应该尊重它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以个体的身份去看待,成为整本书中最重要、最有争议的部分。
是啊,在喜欢划分等级的人类的想法中,动物不过是财产、工具,甚至在某些落后的地方,女性、孩子,也是财产、工具……所以财产、工具都不应该有思想,也不配有思想的。
所有书中那个可怕的女性说出这样的话——哪怕是用一万只能背出《独立宣言》的黑猩猩去换去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绝对值得的。
退后数百年,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冷酷的贵族会说出那样的话——哪怕用一万个能背出《独立宣言》的黑奴去换一个贵族的生命,也是绝对值得的。
……
原来野蛮的等级划分还是没有消逝的,只是稍微的隐藏其残忍的面目。
辛迪最终还是无辜的死去,但是,也推动了一部分人类,对动物价值的重新思索。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却有着最洁净内心,对人类无比信任的动物,它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仅仅只是成为人类的工具吗?
不。
它们和我们拥有同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并不仅仅是人类的世界。
《不要丢下我》读后感(十):也许5年,也许,我不知道。
选了这本书,是一种职业本能吧,作为一个曾经杀死过几百只动物的从业者,忍不住那种纠结感。
我承认我既不是瓦塔葛博士,也不是海伦娜,更不是杰西。那也许是因为我的实验动物目前只局限在大小鼠身上而已。在日常生活中,我的情感似乎被我自己无意识的切割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对关在笼子里的仓鼠,我会说哇,好有趣;而另一部分则是面对同样关在笼子里的大鼠,仔细的称重后计算应该推入的水合氯醛的分量。同样一只兔子,在我幼年时期邻居家的阳台上看到时我怯怯地伸手去触摸她的绒毛,而成年后,我提着兔子的耳朵,仔细想着如何将胃管准确插入。
造成我这种情绪的分割的原因是什么?
是仅仅因为职业的因素吗?
前段时间我记得有个动物实验的相册,引起豆瓣上众人的惊呼。实验动物从业者,在那时候受到了空前的抨击。那个相册里我几乎以一种极其强硬的态度进行了说明:一,动物实验不可取代;二,动物实验从业人员并非是他们一群人在犯罪,若要说犯罪,那么是整体都在犯罪。
所以,当翻到那些法庭上的辩论的时候,我有点哑然。我的心会在摇摆,我可能是那个博士,最后终于意识到那只4岁智力的黑猩猩真的能够有意识,然而一切已晚。
我不仅仅是我,也许是一批人,一系列的人们。
事实上,我经常会陷入一种迷惑状态,跟大头妈妈聊起来,她很坦然地说,一样,我会爱护大头,会照顾她到死,但是假如大头与我的亲人不能共存,那么我必然还是会舍弃掉大头的。而且我的感情不过是对大头而已,而对其他的狗狗不可能那么强烈。
我跟大头在一起的时候,她就如同一个幼儿,天真,烂漫,直接了当的惊恐和装腔作势,所有人类最初的状态在她身上一一呈现,我爱她,但是不过是因为她单纯吗?
对动物的复杂情感,与我们对其他人的情感一样是复杂的。相比较来说,更多的人面对动物变得简单,因为动物与人的关系是直线联系的,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即使面对爱人,同样会存在误解。比如大卫和海伦娜,无疑他们是深爱的,但是即使如此,他们的心也不曾完全契合,海伦娜隐瞒了她当年的过往,小心翼翼地营造出她对动物的一往情深,虽然那其实是因为黑猩猩查理的死所带来的。大卫爱她,但是一直以为海伦娜对她有怨怼。
相比之下,黑猩猩们的爱与表达似乎始终停留在4-5岁的孩子层次,简单而又直接,这也许是如今更多的人将爱寄托在动物而非人的身上。是的,它们不会抱怨你工资太低,不会抱怨你与母亲的关系过于密切,它会保持沉默,也会热闹喧嚣。所以选择爱上动物,也许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关系简单明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动物对于你给予的爱恨同样是有回应的。
然而再如何复杂化,也始终不能与人人相处之间的复杂性堪比。确定一个人是否爱你,约书亚和莎莉用了漫长的时间,确定一个动物是否能够接受你,也许只需要几个月。
面对动物,这好似一个净化器,你的杂念回归简单澄净。这或许是最开始人们选择对动物投射情感的原因,然而到最后,那种情感折射回来后,其实依然是伤害自己。
以为可以借助动物逃情,一点都没有用。
无论人还是动物,当你将情感投射进去,你就已经成了情感的奴隶。唯一能做的是,不过是释放情感而已。
多长时间呢?
丽莎也许会耸耸肩,告诉你说,也许5年,也许,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