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经典读后感10篇
《大国兴衰》是一本由黄树东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1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兴衰》读后感(一):路线之争 另类论述
2011年,黄树东出版了他的《中国,你要警惕》,在这本《大国兴衰》中他基本上还是坚持着他前一本著作中的基本观点——提倡“共同的富裕,公平的自由,普遍的民主,自主的发展,强大的国家”,在作者看来,不公平的经济关系是当今世界所有问题的“原罪”,关于公平正义的竞争是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竞争,从利益结构上降低潜在的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才能最终建立一个“橄榄型”的社会,而这,将是一个大国该走的路线。
这本书的侧重点放在了美国236之年的“路线之争”上。美国这样的一个国家的样本,本来就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是走自由贸易竞争还是通过有选择的保护主义发展自己?如同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在黄树东的书里,给出了历史上兴衰更替的大多数例子。如果他在《中国,你要警惕》中所言,经济政策不可以不讲道德。从犬儒主义发展起来的国家,兴盛也必然是一时,分配不公,政策性的扶持新贵导致大面积赤贫,最终还是会国家划入全球化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我个人也比较赞同他的观点,但是黄树东毕竟旅居美国已久,他的所思所想,在现行中国来说,极具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可是,如果实践起来,是不是还是有些太困难了呢?
全球化是任何人阻止不了的洪流,关键是,在历史变革的大节点上,是兴或衰,是路线的选择,我觉得,更多的是,路线是否能按照初衷的意志走下去,更重要。
《大国兴衰》读后感(二):全球化的拐点
全世界格局边缘的板块已然碰撞,地震迟早会发生,那么一个国家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如果找不到未来的出口,那就去回顾历史吧,找到那个被忽略,隐藏的答案。黄树东的作品《大国兴衰》是对各国兴衰的综合评说,分析那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并且对过去200多年的世界经济史与政治轮廓的全面回顾,他作出了一个系统的总结,为我们以后的理论提供了一定参考。
那么全球化是什么意思?Infosys创始人讲过这样一句话:是到成本最低的地方融资,到效率最高的地方生产,然后到利润最高的地方销售。全球化的时机出现拐点,美国世界领导地位失去了最后的尊严,而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崛起,还有一些中兴国家的异军突起,那么全球化的新变化似乎又势不可挡。
回顾历史,美国的那个时代也曾经闭关锁国,设置贸易堡垒,可是经过一战,二战的洗礼,当时的美国占据全世界一半的财富,是唯一受益并且飞跃发展的国家,它控制了西半球,太平洋和大西洋以及它们的彼岸,又在苏联解体后独霸全球。之后全球化的身上也烙上了他的印记。但是美国这种压倒性的优势逐渐的消失了,拥有的财富不再是一个人专享,百分比的首位当然不存,可是这么说,从很久开始确实存在一场全球权力的转移,尽管没有广泛的注意到。而美国在严重受挫的2008年,同样感受到这种潜在的危机。
那么,谁会掌握这个权力呢?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已是难舍难分。但是中国全球化的进程也需要谨慎的走,要想真正的崛起,那需要一个“橄榄球型”的社会。这需要解决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尽可能地实现共同富裕,那是作者所言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中产阶层如何成为社会主流,底层人士如何得到社会保障。
《大国兴衰》读后感(三):我对书本的一点想法
拜读黄树东先生的作品,初读大有惊为天人之感,细细思考,发现书中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偏激。我们能清楚感觉作者反对全球化反对自由贸易的力透纸背的坚决,亦感动于作者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但作者书中一边倒的论述实在让人无法相信作者大声所疾呼。
我对黄先生的背景所知甚少,不敢妄自揣度先生出书之深意。从书中可片面推知作者的知识背景:先生熟稔西方经济理论框架,精通金融运作,对美国建国历史及近代数次经济危机颇有研究。书中多次多方位提到汉密尔顿,可知作者对汉密尔顿甚为推崇。此书虽然缺乏客观,逻辑亦多有混乱。但是,书中所着重突出的内容亦多有教益。现在罗列如下:
a)国民经济体系独立性关乎国家主权独立。若想构建局健全的国家经济体系,必须实行对外关税保护,对内政府干预,扶持民族企业发展。
)全球化下自由贸易的规则是丛林法则。对强者对弱者的赤裸裸的掠夺,在全球层面导致强国更强,在国内扩大贫富差距导致富者更富。
c)国家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从地方抽取财富支持货币所属国,导致地方发展滞后。出口的增加,导致国家资源单向流向富裕阶层,流向外国。
d)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流动,无情搜刮发展中国家国民储蓄。
e)全球汇率波动带动国家通货膨胀。通胀使国民财富瞬间蒸发。
由于自己所学局限,也许自己未能很好理解作者所言。我还需要认真研读,理清逻辑,明晰观点,更好更深入了解作者所撬开的世界。
《大国兴衰》读后感(四):《大国兴衰》读感
这本书是当时上一位国内某著名杂志经济栏主编的课时所推荐的,读起来也兴味盎然。我本身是没有什么经济知识和基础的,所以也谈不了什么高深的想法,只能从自身(一个小白)出发,写写自己的读后感而已,毕竟读了一本书,也想总结点什么。
记得2001年,少不更事,我以中国加入WTO而兴奋不已,可以买到全世界物美价廉的商品,得知还有一个15年的保护期,又略感失望。直至去年,WTO全面开放,还有最近被炒得火热的TPP。在通读这本书之后我却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如书中所描述,似乎WTO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以来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自由贸易”、“市场经济”不过是帝国主义的自由,帝国主义的市场,他们定下规矩,以帝国主义的利益为核心的规矩,剥削发展中国家,才是这些条约背后的真实目的。我又相信,一味只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并不能适应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适度开放、适度保护,开放的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经济独立”才能更好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人可以再孑然一身独立于世外,世界的融合已是一个大趋势,顺势而为,但我们不会接受美国的“全球化”,我们已具备打造具有自身话语权的开放和自由的实力,抛出“一带一路”对老美说一声“suck on this”。
没有哪一个超级大国的成长是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当我在本书读到美国的历史时,我惊讶地发现,现在中国所遇到的一切来自外部的阻挠,和美国当年所遭遇来自英国的阻挠是那么的相似。美国经历过主权被强权所践踏,经历过弱国无外交的屈辱, 经历过外国的分裂策反,经历过强权输入经济规则资产被洗劫等等。所有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都可以在当时美国和英国的博弈中找到影子。历史终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它有时候是一面镜子,有时候又是指南针,不用预测未来,只需回首过去,我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最后再提一个本书中我很喜欢的观点。朝鲜、沙特或则我们说韩国吧,谁更强大?可能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没有可比性。对,沙特或者韩国这样的国家在朝鲜面前,实在是弱小的可怜。
《大国兴衰》读后感(五):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单位组织读书活动,老王与开个体书店的老胡熟络,于是,买来上百套的《货币战争》1至3集,发给了大家。我和许多同事一样,领来书后都好奇地于工作之余将三本书粗略地翻了翻,然后就将其摆到了柜子里,作为非经济专业人士,所得的启示,实在太少。在经济界里发生的所有故事,用经济理论学家的理论来论述,依然是公说公的,婆说婆的,听着都有道理。前不久在清华大学那间有百年历史的地标式建筑小礼堂里,亲耳聆听了一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演讲,虽然不似经济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却还是感觉他演讲的那些理论或太过飘渺,或太过荒诞。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经济是啥,经济就是工资高点儿,物价低点儿,生活滋润点儿,除此之外,最为关心的,就是眼前国家的好形势,家庭的好日子,能长长久久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黄树东这个学者不简单,一个当年的下乡知识青年,高考上了大学,然后留学美国并在毕业后就职于美国的高级金融机构,专事金融投资和资产管理。站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前沿,并且对此有专门的研究,其心得就自然切中其要点,所言之事,所著之说,就会给读者以真正的启迪。特别是作为一个关注祖国运命的中国人,他在探索美国这个老牌帝国兴衰历史的同时,为中国日益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本《大国兴衰》同他的《中国,你要警惕》一样,用浅显的道理,通俗的语言,给中国的读者以振聋发聩的启示。
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全球化,而全球化的标志应该是经济平衡发展,人们共同享受成果,共同富裕。同《中国,你要警惕》一样,黄树东在这本《大国兴衰》里,再次提到了中国在全球化中必须要引起重视并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是贫富悬殊,二是出口战略的危险。
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后果,必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国家的稳定;而出口战略的危险,则是太过受制于别人的操纵,经济崩溃随时出现。
黄树东是一个有责任的在中国出生的人,其言犹在耳畔。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特色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繁荣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我们所面临的形势。
“真正关心中国和世界命运的人士都应该细读此书”。
《大国兴衰》读后感(六):四十年后,又到了壮士断腕的时候
这本书式012年金融海啸之后出版的,应该是前两年有朋友送的,一直没看,直到今年初要搬家收拾东西,老公把它仍在要丢弃的书堆里,我才第一次见到,把它抽回来打算先翻翻再扔,谁知这一翻被吓了一跳。
书中主要观点就是美国近几十年来带头推行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实不怀好意,事实上会阻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独立性和长期发展。国际贸易会固化各国所谓的“资源禀赋”,而是资源型国家无法走出低级资源输出的模式而永远沦为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产业链上低端的一环。书中举出南美国家甚至日本的例子作为佐证,认为中国要有限度的开放,同时保护主要工业领域的自主发展。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年前看,肯定会立刻被我打入“阴谋论”,然而在最近“中兴禁令”和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一看,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
回看中国开放之后的几十年,虽然制造业轰轰烈烈的发展了,技术水平提高了,但和世界顶尖技术相比究竟是差距缩小了还是扩大了呢?对自己经济命脉的掌控究竟是更强了还是减弱了呢?在中兴芯片禁令的环境下,估计很难回答吧。我最近见到的工厂都在说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效率大幅提高,但一问你们的机器谁供应的?不是日本就是德国,我们自己的机械制造呢?汽车制造呢?貌似规模扩大水平提高,但核心的芯片技术、发动机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真的发展了么?技术进步需要不断的实践和迭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在全球发展的最快,因为我们有最宽松的隐私法规和最宏大的消费市场,可以支撑快速的迭代更新。制造业也是一样,所有技术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市场需求来支撑实践和研发,中国市场的开放恰恰给海外的技术提供了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廉价的制造成本,从而支撑他们更快更好的科技进步。美国人老是攻击我们“技术换市场”的政策,说有违自由市场规则,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换市场不但有理,而且还做的远远不够。
可惜的是,本书的观点估计很难得到主流的认同,毕竟现在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和智库也都是在西方经济学和美国新自由主义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更何况,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会形成路径依赖,中国靠着全球化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要走会自主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十年后,中国又走到了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前路艰险,希望BJ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带领中国走回兴旺发展的道路。
《大国兴衰》读后感(七):人丑就该多读书,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读书是最低廉的方法可以提高眼界,稍微弥补先天的缺陷。
人教版教科书确是洗脑的好工具,在我们懵懂的青春期,硬生生塞进一堆堆屎。终于可以理解香港“反洗脑”游行了,大人还是有义务为小朋友的思想自由争取争取。
初三政治课,老师介绍祖国有三宝:出口,消费,投资好;大三看了宏观经济学,得知比较经济学的皮毛。感慨巍巍河山,形势大好,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祖国每年入超那么多,赚钱呐。祖国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大步迈进!但是“美帝国阴谋论,苏联大哥分散崩析,小日本的衰退,拉美的崩溃”这些问题还是困扰着我。
实际情况是美帝国就没想着还钱。尼克松震荡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入超的美元不能换回黄金了,成了白条。日本80年代末风光无限,号称买下美国。美帝国三招:日元升值(相当于美元贬值,美国债务减少),金融开放(日本独特的银团体系破败),关键产业配额(walkman的荣光难再现);拉美是先给你低息贷款,然后淫威下逼债;苏联大哥和美帝国军事竞赛,被拖垮。是因为美帝国用的是全世界人民的钱,美元。
弗格森提出的“中美国”有两部分组成:西边的中美国富有而快活,东边的中美国则赤贫的多;当CCAV表示;没有中国,美帝国的贫下中农生活水平会低很多。其实,没有中国,美国可以在众多第三世界里松松的找到替代品,甚至是半年内就可以自给自足低廉的鞋子,衣服。没有美帝国大飞机,高端芯片还是要祖国折腾数载的。
中美的依存度是幻象,取决于美帝国什么时候用惯我们这个婊子。小日本跪着反抗是小媳妇,祖国站着破口大骂,充其量也只是泼妇。
全球化,市场化和蒙古国,荷兰,葡萄牙,日不落帝国的洋枪大炮本质区别吗?世界的轮回依旧,美利坚合众国是现在的帝国。
全球化,市场化不是一个朴素的真理。他是全世界人民的美教版教科书,他是美帝国制定的游戏规则。
《大国兴衰》读后感(八):透视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这本书是比较厚重的,开本也比较大,字数也在四十万字以上,但我读起来并不觉得累,而是兴致盎然。这可能跟这本书的主题有关,它探讨的是国家的兴衰更迭,通过分析来寻求成功或是失败的原因。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论述美国所谓自由贸易、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关注。
1776年发生了两个事件,一个是《国富论》的出版,一个是美国人签署了《独立宣言》,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国家发展方式的路线之争,落后国家是通过自由贸易还是通过保护主义的方式来发展,这本书就是围绕两者间的路线之争来展开这200多年的历史的。当然作者更关注的近几十年的路线之争,故这本书的副标题取名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
作者开篇就指出了全球化的实质:美国的利益。美国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的推动者。美国20世纪70年代起,就把这个主张推向全世界其他国家。仔细分析新自由主义的政策的实质,条条框框很多,但简要来说,就是国内搞私有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对其他国家提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自由化。推行这样的政策很明显是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的。但考察美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推行新自由主义、自由贸易政策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事情了,是当美国已经在世界上经济科技实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了才开始推行这个政策的。在美国发展的历史上,一贯是奉行经济上的保守主义和外交上的孤立主义为主的政策的。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会发生比较巨大的政策转变,关键当然是美国实力的变化,变化背后的推动力还是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在世界强力推行它的自由贸易主张,表面上带有意识形态色彩,而实质上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上的利益。维持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为了维护它的霸权的途径和手段。美国口口声声搞的是“自由贸易”,但实质上推行的是不对称的自由贸易。美国采用的手法,往往是用所谓的自由贸易、国际条约来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打击美国潜在的一些竞争对手,对美国自己的核心产业,美国是竭力保护的,禁止美国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出口。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美国针对中国的就有好几起。而我们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是开放的多,保护的少,应该说我们没有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追逐利润和回报,这是作者的观点,我觉得还是比较深刻的。
上述只是作者对美国新自由主义的看法,这本书还有其他一些精彩的论述值得我们阅读和借鉴。
这本书曾经于2009年以《选择和崛起》为书名出版过,现在以《大国兴衰》再次出版,值得读者关注和阅读。
《大国兴衰》读后感(九):关注民族和国家的兴衰
关注民族和国家的兴衰
——我读《大国兴衰》
文蠹鱼
作为知识传媒的书籍而言,无论作者还是出版者都必须考虑书籍的受众群体,这种考虑不是一厢情愿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籍本身的内容。《大国兴衰》这本书注定了它的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尽管程恩富委员指出“真正关心中国和世界命运的人士,都应该细读这本《大国兴衰》!”实际上真正关心中国和世界命运的人不再少数,但真正能够读懂这本书的人却也不是绝大多数,这大概就注定了这本书的宿命,也许它会更多出现在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和政治理论知识人士的案头或者书架上。
在书海中淘书,我习惯于看封面上的书名以外的内容。其次,就是关注序和前言。看到《大国兴衰》这本书的名字,很自然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美国、日本等等国家,因为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看,这几个国家都称得上大国。而“兴衰”一词自然让人们联想到这个国家的命运,过去和未来,同时在了解一个国家兴衰过程和原因时会给人们以警醒,从而做出思考和必要的选择,避免重蹈覆辙,而选择一条能够让本国只“兴”不“衰”的有利发展路线来。这也许正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在没深入阅读这本书时我就在想:这是一本涉及那一领域知识的书籍呢?其实,在封面书名下面的算作副标题的一行——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我想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为这本著作定性,这应该是一本关于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著作,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通过对经济现象进行剖析,解读出里面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和思考。尽管我们说经济是基础,但没有那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是政治的考虑在左右着经济。如果把经济比喻为一架由无比健壮的马匹拉着跑的马车,政治就是拿着鞭子的驾驭者。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似乎变小了,小得被一些人比喻为“村落”,而称之为地球村。地球还是那个在太空中不停自传又围着太阳公转的行星,怎么忽然间变成了一个村落?很显然这不过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基于对自我生存状况思考后达成的一种共识,从经济层面来解释其原因,那就是本书一再强调的“全球化”问题。的确,正是这种经济的全球化让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国家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渗透着敌视和斗争,有合作更有竞争;有帮扶也有陷阱;有压榨更有掠夺;有反抗也有妥协……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博弈造就了兴衰更替,潮涨潮落。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崛起,想在博弈中获得胜利,取决于许多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内部因素。因此,作者成就这部著作,无外乎就是在警示有识之士,在世界上其他大国所经历的兴衰成败的教训中有所悟,去思考和探寻我们中华民族崛起应该选择的正确的路线。
黄树东学者在本书中阐述的观点无不渗透着他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崛起的深度思考,很多观点深邃透彻,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你是以为关心政治和经济,更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有识之士,的确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让我们一起分享,一起思考。
《大国兴衰》读后感(十):日本经济的崛起与反思
近期读了一系列与日本经济有关的书,本书中有一章专门讲日本经济的,仔细读来很受启发。日本这个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曾经号称想卖下美国的国家,如今正在经历最长时间的衰退,更要命的是看不到复苏的意思。它的兴起和衰落有助于我们反思和借鉴。
崛起三要素:产业保护、企业制度、金融服务。
首先是对关键产业的保护。二战之后从废墟上站起来的日本主要靠制造业,而没有保护刚起步的小工业会很快被国外的竞争者所淘汰。日本在1953年实行过短期的自由贸易,像洪水一样涌进日本的外国汽车,几乎把日本的汽车工业全面摧毁。为了推进民族产业的发展,,日本最终从自由贸易后退,选择保护主义发展战略。通过高关税、非关税壁垒、大规模的政府补贴、推动产业联盟等方式实行民族产业的赶超。日本的这些经济政策成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使日本经济以世界上前所未见的方式迅速起飞。
世界上永远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开放(就像不存在绝对的自由),适当适时的保护是个硬道理。
其次是独特的企业制度。欧美是代理制度,产权所有者(股东)一般不参与管理,管理是由职业经理人负责。这来源于欧美的历史,最早的公司形式是由教会发展来滴。教会做为主体拥有产权,但是教士按规定不能管理企业,所以产生的职业经理人。日本企业是财团型。就是几个企业之间的形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拿三菱来说吧,三菱集团的企业阿,有广泛的交叉 持股、声人员交换和战略合作。。集团里最大的25家企业还成立了一个“星期五俱乐 部”,每月聚会一次。三菱集团还分享共同的网页,以方便集团内部之间的交流。 三菱集团的中心是三菱银行。三菱集团横跨许多产业,集团的企业群就是围绕不同 业而形成的一个个完整的产业链。。以三菱汽车为例,三菱集团包括一个完整的汽 车产业链,从零配件到整车。三菱财团同时是一个产供销结合的财团,它还包括三 菱贸易公司。当然财团里还包括下游一些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小企业,这样优点是形成集群效应有效排外,缺点是基本木有迁移优势,一旦产业空心化下游企业只能倒闭(没法把他们一同带到国外)。
日本崛起的第三点也许就是金融服务。20世纪90耳代以前,日本的银行体系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中心的。金融资本和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独立于实体经济,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宰。当时银行存在是为了服务经济而非创新利润。这有效保障了日本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促成其很快成长。
日元升职后的疯狂。
1989年10月31日,美国各大报纸争相登出“日本三菱财团购买洛克菲勒中心”,这一天日本三 菱集团宣布以8.46亿美元的巨资收购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权,而这座建立于30年代的建筑是美国信心的标志。日本经济起飞之后,日元经过广场协议升职,经济出现了泡沫化。买购买洛克菲勒中心是可算是它最后的疯狂,在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把之前吃下去的美国地产基本全吐出来了。
广场协议为起点的衰落。
很多人把广场协议的签字定为日本衰落的起点,这很有道理。虽然协议之后日元升职看似经济一片大好,但很快就应声而落而且进入了看不到尽头的萧条。协议的签订很有意思,美国想让日元升级以缓解自己的压力,日本也想升一些帮下这位曾经的“老大哥”。
可惜历史的走向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日元升职一下不可收拾。很多实体后来都开始买日元卖美国,这样就能赚钱,继而催生了经济泡沫化。从这个角度上看,广场协议就是日本经济走衰的标志。
如今,人民币升职的呼声很高吼!如果不重蹈日本覆辙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事!
作者黄树东先生书里常提及“战争、霸权”之类的词,我不认同——世界经济走向是多方博弈导致的结果,并非一两个国家或者几个领导人真能操控与左右。不过,读书多了我也具备更了宽广的心胸,对与自己不同或者自己不太认同的观点应该有接纳和包容。北大精神尤其应该发扬在读书方面——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100%捍卫你提出不同观点的权利。
想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世界经济为啥会走到今天这步,《大国兴衰》是值得一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