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什么修土楼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为什么客家人要修建土楼呢?以下就是生活日记小编做的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客家人建土楼的原因:
1自我防卫
客家人是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从中原迁到相对地比较多的广东、福建、四川等地(所以叫“客家”),但这些地方可耕地也不多。因此客家和当地人之间、客家人之间常有非常血腥的械斗,比如清代著名的土客大械斗。有些土楼有暗道、暗门,如果守不住了,可以让族人逃出去,据说这些机关的位置只有每个土楼的几个长者知道。
2对传统的维护
同样因为缺耕地,客家人不得不重视教育和想办法往外走、出洋,因此出了相对更多人才和富商,这点和犹太人有点像。不少客家富商会再捐钱继续修更多土楼,即使防卫需要已经减少。
3适合一大家人住在一起
不太大的土楼就有三、四层,能住上百人。
4就地取材
土楼是木头、石头和泥做的,客家地区有很多。
土楼的分类:
圆楼
在旧时被当地人称为圆寨,至今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圆楼仍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圆寨。圆楼的共同特点是: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这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同。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环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只有一环的圆楼祖堂则设于正对楼大门的后侧厅堂(又称上厅)。
圆楼的外环(主楼)呈圆形状,以厚实坚固的生土墙承重,其土墙依层次升高而逐渐减少厚度,底层厚1米多至2米,顶层厚0.4米至0.8米,楼层越高、直径越大的圆楼土墙也就越厚。多环同心圆楼的第二环以内的墙体均用青砖或土坯砖砌成,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适应内部结构灵活多变的需要,同时也无需像外环那样突出防卫功能,何况其承重远比外环小。楼内其他附属建筑如厨房、浴室等墙体也使用同类材料。
方楼
数量居各种类型土楼之冠。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四角规整,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但仔细观察,人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后高,即后向比前向与两侧高,与两侧屋顶形成半层或一层楼高的错落,前者为悬山顶,后者为重檐歇山顶。方形土楼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
长方形楼
主楼的平面,呈“口”字长方形的占绝大多数,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为数甚少。后者中间的楼层与紧密相连的楼层等高,有的略低于主楼。“日”字形楼或位于中间的楼、“目”字形楼左右两侧的楼,一般系后人扩建的。新楼、老楼融为一体,既节省了用地、扩大了居住空间,又保持了全楼整体的统一,更能体现整个家族的高度团结。这两种土楼的楼内均设置若干个门相通,而且正面也设置大门供楼主进出,可谓四通八达。但“目”字形楼两侧正面的大门比中间原有的正面大门稍小,并且两门对称,既显示主次分明,又美观规整。
府第式方楼
一般认为,府第式方楼同样属于方形楼,因为从整体看,它4个角都呈90度,似乎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但两者在建筑布局、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应当把它们区分开来。
府第式方楼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屋,前低后高,以天井相隔,以廊道或石砌通道贯通,天井两侧为厢房、回廊。方楼正面为高2一3层的楼或单层屋,后向为主楼。前座楼或前座屋均设门厅,出口为大门;中座一般为主厅(祖堂),单层,高5米以上,系全楼公共活动的中心;后座主楼比前座楼或前座屋高2至3层,设厅堂(俗称上厅),一般用于供奉神座。
中轴线两侧为前低后高的横楼,互相对称,明显低于后楼,但本身若干级的落差并不大,它与前后座楼屋紧密相连。横楼的房间门均朝向中轴线,与“三堂”(即前、中、后座楼屋)相呼应。“三堂”与横楼之间分别有一至两个长方形天井,其前向、后向甚至中间以廊屋或石砌通道与前、中、后堂贯通。前堂(楼或屋)两侧设廊厅,并各开一小门作为横楼的出入口。全楼天面为小青瓦汉代九脊屋顶,主楼(后堂)高且出檐较大,突出了其在全楼中的主要地位
宫殿式方楼
宫殿式方楼与府第式方楼有很大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型制完全不同。宫殿式方楼的核心部位处于内院之后侧,即祖堂处于后堂,而府第式方楼的核心部位处于内院之中心,由前、后厅与两边回廊组成小四合院,中心为天井,规模也比前者的第二进只有一个中厅要大得多。宫殿式方楼的前楼及两侧的横楼,其前半部分比后楼以及横楼的后半部分矮一层,而府第式方楼的主楼通常四周高度相等,或仅仅后楼略高于前楼及两侧之横楼,其地面也只比前向高出一至3个台阶,落差不明显。宫殿式方楼的前楼、后楼的屋顶均分成3段作断檐歇山顶式,加之后楼比前楼高出一层,使外观更显得错落有致,而府第式方楼的四周都是悬山顶,即使两侧横楼的屋顶也不像宫殿式方楼那样分作多段作悬山迭落。宫殿式方楼后厅的结构、装饰远比府第式方楼复杂、华丽,而府第式方楼相对比较简单、朴素,与其楼门厅大致相当。
五凤楼
五凤楼 九脊歇山顶,屋脊飞檐为5层叠,犹如展翅飞翔的凤凰,错落有致,雄浑古拙,故名。其型制与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相似,楼内也设厅堂,楼两侧为横楼;有的五凤楼楼内不设中堂,整座楼简化成“两堂两横式”,被称为缩简式的五凤楼。无论如何,“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尊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
五凤楼与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最大的区别在于,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整个天面的屋脊为5层叠,这是后者所没有的,其落差也比后者要大得多;如若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两侧横楼都随着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多级阶梯形,后者即使有此现象,但没有前者那么明显,阶梯级数也比前者少。
殿堂式围楼
这种类型的土楼,在永定县高陂镇、下洋镇等乡镇现存不超过10座,它是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多得的实例。
围龙屋是广东省梅州市等客家地区集中分布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从外观与平面布局来看,殿堂式围楼与围龙屋极为相似:由两大部分组合而成,中轴线鲜明,前半部分为“三堂两横”或“两堂两横”、“两堂四横”合院式建筑,后半部分为半月形围屋或围楼,祖堂设于中心部位,即第二进的中厅(堂)。可是,两者有明显的差异:殿堂式围楼的承重墙均以生土夯筑而成,至少后半部分即主楼如此,而围龙屋的承重墙以三合土或青砖为材料;殿堂式围楼前半部分包括横楼大多数高2层,后半部分一般高3层以上,而围龙屋前半部分为单层,后半部分一般高2层;殿堂式围楼前半部分的正面一般只设一个大门出入,而围龙屋半部分的正面除了设一个大门外,还在大门两边各设一个仪门(又称小门),供住在横屋的主人出入。
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土楼形态
走马楼
通常倚山而筑,错落有致,形式多样,依地势变化而变化。其中以纵向呈一字形、沿着山势分若干级向后延伸的一字形走马楼居多。受地理条件限制,这种楼一般高2层。其底层设厅堂、厨房、杂物间、畜厩、厕所等,二层为卧室、谷仓。它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二层的外部以杉木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外通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吸收了干栏式民居建筑的优点,能够适应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
五角楼
楼体与围墙均随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楼内布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比其他土楼更富于立体感。内通廊式平面,歇山顶,穿斗、抬粱混合式构架。此外,永定湖坑镇还有八角楼,建造时受地势所限等因素,于是便产生了这种奇特的土楼。这类土楼都设计巧妙,形制新颖。
纱帽楼
这种土楼或在溪边的石砌墙上挑出木制挑廊、小木屋,以杉木板围护,后侧连着高大的方形土楼,或半月形土楼与方形土楼组合,依地势前低后高,中间为天井。从正面看去,其形状恰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故名。这种土楼现存甚少。
吊脚楼
大多数是商业店面,沿街构筑。一般面阔单间或2间、3间,进深2间或3间。前面向着街道或村道,前半部分或三分之二部分为土楼;后傍溪河,以杉木挑出的木楼与前半部分的土楼连成一体,以杉木板围护后半部分的木楼,也开窗。临溪河的悬崖处,用直径较大的杉木柱支撑。若前半部分的土楼高3层,则后半部分的木楼也高3层。从正面看,吊脚楼貌似普通的方形土楼;而从后向看,它则貌似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干栏式民居。这种土楼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确保了街道的用地。
代表的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
永定县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现有土楼2300多座,占福建土楼70%以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六群四楼”中,永定占了“三群两楼”。全县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2010年4月,永定县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拥有“福建土楼”最多的县:该县现存“福建土楼”2300座,遍布各个乡镇、村落,其中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为承启楼;最高的为永隆昌楼;最古老的为龙安寨(始建于唐朝)。
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圆形土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绚丽多彩,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永定客家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永定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永定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走古事、作大福、四月八、打新婚”等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福建土楼
♦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初溪村,距县城凤城镇47千米,均为徐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
初溪土楼群位于位于海拔400一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米,南北面长约300米。
由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流湍急,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位于谷底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景色迷人。初溪土楼群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站在溪中仰望土楼群,别有一番情趣。初溪土楼的主要类型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均保存完好。初溪村的建筑布局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
♦ 洪坑土楼群
福建土楼中的精品,是最具有特色的土楼村落。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距县城凤城镇45千米,现村内有600多户、3000余人,均为林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
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洪坑村现有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城楼、庆成楼,均保存完好。
1991年3月,振成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1998年12月,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5月,其中的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3年该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中最重要的土楼群;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洪坑土楼群中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宛如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宫建筑——奎聚楼,五凤楼府第式建筑——福裕楼,“袖珍圆楼”——如升楼等是众多土楼中的精品。永定现有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有8座,这个村就占了3座。
♦ 高北土楼群
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高头乡高北村,距县城凤城镇47千米,多为江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
高北土楼群背靠海拔近800余米的金山,林木葱茏,高头溪自西而东从土楼群前穿流而过,汇入永定县三大河流之一金丰溪。
高北土楼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4座土楼。承启楼坐落在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为世泽楼、五云楼,西邻侨福楼。均保存完好。
♦ 衍香楼
衍香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圆形土楼,苏式民居,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东北朝西南,圆中有方,占地约4300平方米。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圆中有方,构思精巧,布局严谨,是福建土楼中风格独特的圆形土楼,也是土楼客家人崇尚风水理念的典范之一。该楼历来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著称,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2000年元宵节前夕,著名文物、建筑专家郑孝燮考察该楼和不远处的土楼遗址后,赋诗《永定客家土楼》和《衍香楼》:
绝无仅有天地间,外如城堡内家园;
中原几度经战乱,聚族迁居千百年。
远山近水土圆楼,隔壁残垣且伴留;
耕读传家犹传世,诗情画境何悠悠。
♦ 振福楼
振福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1913年,因经营条丝烟称为富翁的苏振泰动工兴建该楼。该楼坐北朝南,圆形,占地约4000平方米。
该楼由内外两环同心圆建筑组成,外环高3层,直径43.5米,土木结构,以中国传统的《易经》八卦格局建造,计3厅96间。外环底层、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为卧室。
该楼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典雅精致,是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经典土楼。它不仅按传统的《易经》八卦理念布局,石刻楹联众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受近代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建筑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独树一帜,大大超越了此前的客家土楼。它还是永定烟草业兴盛与土楼发展、创新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见证。
2009年11月,该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