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闰月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那么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存在呢?下面就由小编来说一下。
闰月(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19年置7闰)。有时,闰月还指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闰年,即“百年不闰”。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
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