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常识

位置:首页 > 生活小常识 > 健康养生

拔罐拔出的水泡是什么,拔罐真的会排毒吗?

发布时间:2022-12-29 13:50:47

  今天就让小编为各位分析一下拔罐拔出的水泡是什么,拔罐真的会排毒吗?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刚刚结束了下雨天,朋友总说胃胀、腰酸背痛、关节酸胀。想起了妈妈说过的,拔罐对缓解腰酸背痛挺好的。于是找了个地方,和朋友一起去了。师傅的技术很不错,我自己轻松了不少。没想到朋友说再也不去了,回去一看才发现,背部全是水泡。这是师傅技术差么?

  01、周末和几个闺蜜去洗澡汗蒸后,妞妞非要拔罐,于是几个人也就陪着她一起拔了一次罐,可结果却反而让妞妞不开心了!

  原来,几个人都拔了火罐,可是只有妞妞一个人,拔出了“水泡”,其他几个人都只是“紫红”颜色不同,但却没有出“水泡”,妞妞责怪拔罐师傅手艺差,师傅不高兴了,说是因为妞妞体内湿气重,才会有“水泡”的,并非自己技术不好!

  几个人觉得师傅说的“有道理”,便也没说什么便回家了,可是妞妞依然不开心,于是上网找拔罐出“水泡”的原因。

拔罐拔出的水泡是什么,拔罐真的会排毒吗?

  拔罐后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中医中的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水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水”,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留罐时间有点长

  这个要因人而异,也和体质有关系。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了解个体情况后,再适当放长时间。

  原因二:罐子温度较高

  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原因三:部位的差异

  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就会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原因四:体内风寒湿毒较盛

  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由以上几个常见的拔罐起泡原因可见,湿气重会导致皮肤起水泡,与师傅技术无关。

  拔罐虽好,却并非人人都适宜。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拔火罐也有很多禁忌,例如体质过于虚弱者不宜拔罐,会使虚者更虚。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以及孕妇、妇女经期、过饱、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从中医角度来说,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症状和体质来考虑。

  并且,拔罐后的禁忌也颇多。

  1、拔火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

  2、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

  3、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4、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5、拔火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疱。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因为拔罐的禁忌颇多,并且还需要找专人拔罐,最好的专业的医师。

  其实,日常祛湿,除了拔罐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1、喝蒲公英薏苡仁茶,健脾祛湿

  每天喝茶是非常方便的,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养生功效。蒲公英薏苡仁茶是以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叶0.2g、马齿苋0.1g、槐米0.1g、芡实0.3g、绿茶0.2g为一袋制成,每日1~2次。

  中医认为,蒲公英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热见长。能清心、利尿、祛烦躁,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对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口腔炎等有良好的疗效。

  红豆薏米祛湿经典,加上芡实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槐米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绿茶不发酵,祛湿效果更佳!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之效。健脾祛湿效果更佳!

  2、喝三豆汤

  夏天由于气候炎热,人们出汗多。容易中暑、虚脱。三豆实为解暑、清热、祛湿、防病之佳品,老少皆宜。

  三豆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可以预防痱子,缓解各种疥疮、痘痘、湿疹及困乏感。黑豆有补肾益精、清热之功效;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的作用;赤小豆有清热利尿、消肿疗效。服用三豆汤是夏令消暑清热的最好选择。

  制作:将绿豆、黑豆、赤小豆等量混合在一起,一份"三豆"加三份水,小火煮烂,每日食用1~2次,每次1碗。

  3、祛湿穴位

  湿热体质的人,需要化痰祛湿。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曲池、肺俞、八髎、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中医治疗湿热体质,这几个穴位健脾除湿。

  肺俞穴: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

  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

  近年来,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薏米仁与以上这些食材结合食用,能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还能增强免疫力和抗炎作用。每天喝两次,可该是因水肿形成的虚胖、排毒养颜,不过不太建议自己煮来吃,一来很难煮烂,这样药效就不能充分发挥,二来麻烦,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袋泡茶形式的马齿苋薏仁茶,方便,效果会更好些。

生活小常识相关阅读

生活小常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