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常识

位置:首页 > 生活小常识 > 十万个为什么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9-23 03:05:18

  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下面是生活日记小编为你整理的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希望对您有用。

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

  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1950年9月,杜鲁门发表了作为媾和基础的七原则,此后,双委派国务院负责对日媾和工作的顾问杜勒斯东奔西突,穿梭往来于有关国家之间。年底同去伦敦协调同英的意见。完成一切策划之后,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用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可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镇压日本内乱的。“安保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伞”,日本从中获益颇丰。从政治上看: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刻的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从经济上看,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战后军费支出只占战时军费支出55左右,在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中相当微小。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为了使经济进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力争在钢铁、造船、电力、石油化学、汽车制造、重型电机、合成纤维等方面全面突破。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1964年6月,三菱系统三大重工业企业合并成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从60年代开始,日本实行贸易资本的自由化政策,积极加入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体系。在国际贸易竞争体系中,日本人牢记:“有、全、新、精”的四字竞争方针,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产品市场占有上,做到销售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销售原则。

  为了立足国际市场,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世界汽车工业,60年代是美、德、英、法四足鼎立,欧洲的市场英、法、德三分天下。日本要想挤进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实在有点“自不量力”。日本人想了,更是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成左边秘诀就是:首先,政府积极扶持,给予政策倾斜。一是减免多种费税,二是重奖设计新产品开发的有功之臣。三是扩大企业的进口权、生产权和技术开发权。其次,优化国内企业,建立大型集团。汽车工业在日本也是新型工业,资金相对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发展之初,全国有中小型汽车制造工厂100多家,面对这小而全,多而散的汽车工业的现状,国家大刀阔斧采取“关、并、停、转”整改策略,集中现有资金和技术,得点扶持以“丰田”为龙头的四家汽车制造工业,其它工厂勒令转产或倒闭。

  再次,确定主攻方向,开发自己名牌。面对汽车行为“四足鼎立”和“三分天下”的局面,日本提出了“立足亚洲,挤入欧洲,打进美洲”的汽车发展战略,把着眼点瞄准到发展中国家和欧美中下等收入的家庭。以开发中档轿车为突破口,“丰田一代”、“丰田二代”相继诞生。80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启动之际,丰田汽车率先闯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打出一条醒目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至今叫人记忆犹新。经过几十年的拼搏,今天日本的“丰田王”轿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洲在美国,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成为日本经济崛起的支柱工业。

  三、根据本国实际,适时调整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三。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纪元。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赶上了机遇,更抓住了机遇,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妥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从1950—1972年共引进11786项新技术,使日本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据统计1956—1964年,日本经济全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其中因技术而增长的部分为48.5%。可见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2、制定“高度经济成长”政策。

  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日本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池田内阁制定了“高度经济成长”政策,即《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预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为了“高度成长”,政府给国家财政进行巨额投资和金额贷款,采取对公司企业减税及其他财政措施,以增加资本积累,增加出口贸易。为了“高底成长”,工业生产在大规模设备投资下,以技术革新为中心,进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继续增长。

  1964年佐滕内阁执政,继续执行“高度经济成长”政策,1965年至1970年,出现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7.2%的十年里日本工业生产水平年平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超过了美国2.69倍,英国4倍,联邦德国2.4倍,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盟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3、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

  为了扩大出口,增收外汇,加速经济发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订了《贸易、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同时恢复日元对美元的交换性能。池田内阁执政后,1961年7月,进一步制定了《促进自由化计划》。1962年内,包括石油、煤炭在内,日本实现了产品88%的自由化。1964年6月,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8月,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所规定的国家。接着又加入了当时以开发“后进国”为名的欧洲合作组织(OEEC)这些标志着日本“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是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

  4、积极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7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随其经济的发展,地位的提高,开始改变其向美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方针。为了获得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日本政府积极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为发展经济服务。先后出台了“等距离多边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选择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内阁同中国恢复邦交,迈出了“多边自主外交”的第一步。1973年9月田中首相访问西欧这是日本与西欧关系的转折点,奠定了日本与西欧“确立伙伴关系”的基础。1974年三木武夫组阁后,推行中苏两国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福田赳夫任首相衔后修补了上述政策,推行“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1977年8月福田出访东南亚各国,表示向东盟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扩大了日本对东南亚的影响。鉴于苏联威胁的增加,福田内阁末期于1978年8月同中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此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日中友好,为日本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两国贸易迅速增长,1981年贸易额达100亿元,为复交前1971年10亿美元的10倍,1991年中日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为复交前的20倍,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已达1500多家。这些无疑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多次采取“反萧条对策”。第四产供销中东战争爆发,由石油危机而导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中。日本从60年代开始,就以中东的廉价石油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中东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剧烈的打击,日本的经济也进入战后最严重的危机中。从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工矿业生产指数从最高点下降20.6%,倒闭企业达11681家,失业人数达112万15、元人,197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第一次出现0.5%的负增长,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了低速增长的时期。

  为了缓和危机,刺激经济的复苏,从1975年开始日本政府多次采取“反萧条政策”,主要对策有:“⑴增加财政开支,扩大公共投资。⑵对垄断资本减税,以刺激扩大生产。⑶松动银根,降低利率,增加企业利润。⑷发行赤字公债。⑸制订修订种种法律,为垄断资本摆脱寻找出路。上述措施,促进了日本经济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从1975年至1978年连续4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5.5%的水平上。这次经济的回升,主要是靠政府空前干预和企业“减量经营”实现的,同时也是实行产业合理化的结果。

  四、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四。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60—7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日本政府重视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完善。

  日本较早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战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达23.6%。同时还有配套齐全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一句话“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机会。

  2、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还表现在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间,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的比例就达20—33%;1978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度的51.46倍。

  3、提出“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

  为了振兴日本经济,适应“高度经济成长”的政策,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战略思想。

  “造就人才”实质是美国的“开发人类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因教育投资来开发这个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暗物。“建设国家”就要造就“热爱民族、国土和文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见识,在国际上也是以赢得依赖和尊敬的日本人”。

  为了实现“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⑴进行“学力测验”,建立早期优秀学生选拔制度,建立优秀学生跟踪档案,确保成才。

  ⑵颁布《教科书免费分配法》,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

  ⑶建立“光荣母亲”评选制度。

  为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重视教育的氛围,日本文部省在全国推行“光荣母亲”评选活动,对那些教子有方、爱女有道的突出母亲或父亲政府授予“光荣母亲”(父亲)的荣誉,给予奖励,登报表彰,通过评选,涌现了一大批“光荣母亲”(父亲),使尊师尊教成为日本国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

  五、“经济第一”勤勉劳作的精神,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五。

  战后的日本,在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反省”战前的“军刀政治”、“版图扩张”的富国强兵文化,认识到“军事第一”绝不能使日本通向幸福,从而确立了“经济第一”、“勤勉劳作”的新的经济文化观点。

  1、国内建设中,信奉“经济第一”的原则,他们在狂热的军事热情遭到破灭后,所幸福的希望完全建立在国内经济发展上,经济成为战后日本所关心的唯一国策。发展经济,努力生产,成为有志青年的献身目标,大批优秀的人才开始由军事转向企业界,科学、教育和工程人员的奋斗归宿只有一点,那就是推动日本振兴。

  2、国际事务中,坚持“经济第一”的原则。

  在国际事务方面,日本也坚持“经济第一”的原则,一切以日本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基点,对战后冷战、地区冲突坚持保持中立的消极态度,使得日本经济在国际交往中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封锁”和“干扰”,以至今天日本仍有“经济动物”的雅号。

  3、乐于奉献的“勤勉劳作”精神。

  与“经济第一”相共存的是日本人的“勤勉劳作”精神。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勤勉劳作同样成为日本民族的精髓。日本人为了家庭、为了妻子儿子,为了幸福的生活,自觉地加倍工作。他们坚信勤劳就会幸福,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资。日本人效忠企业,以厂为家。真正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企业竞争意识,正是这种乐于奉献的勤勉劳作精神,创造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灵魂。

日本的崛起过程

  (1)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中国。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

  (4) 巴黎和会上,日本成为五个决策国之一

  关键提示: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弱国变为强国的转折点。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和掠夺,是日本崛起的主要途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大国,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地位是其标志。

  2.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对日本的抑制

  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抑制。

  3.日本法西斯的崛起

  (1)1931年,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法西斯势力达到鼎盛。

  4.战后日本的再次崛起

  (1)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当前的联合国改革中,日本为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崛起的原因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原因”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中国崛起的特点

  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之所以成为全球的最大新闻,其崛起的特点与我国一直所坚持走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分不开的,坚持走自己的路,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特点,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一直坚持以技术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二、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

  三、中国一直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建议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从中国崛起的特点,不难分析出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特点。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信息产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先导产业,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正在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其中,通信产业是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直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方式。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史,也正在这几十年间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特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发展中探索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用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TD-SCDMA产业的发展为例,其发展道路足以说明这一点,从技术发展至今中国政府一直没有间断对其进行支持,无论从资金到政策,一路走来,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TD-SCDMA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产业布局阶段,政府主导充分借鉴了国外优秀的产业链发展经验,以TD-SCDMA产业自身特点为基础,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发展中及时总结经验,以标准先行,掌控核心技术,掌握竞争的制高点。在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吸取了之前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向国外公司及组织缴纳高额专利费用,而使产品成本大大增加的教训。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我国公司做到了在标准上先行,在技术上领先,实现了互相交叉专利许可,进行优势互补,从而降低了进入产业链的门槛,使更多的企业加

  入了TD-SCDMA产业,实现了产业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民族通信制造业实现了集体大发展,真正与国外公司进行公平竞争,抢占了市场商机。

  三、在发展中不断引入国外先进经验,以开放的环境构建巨大的市场。移动通信产业是一个面向国际市场开拓的技术,在TD-SCDMA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一直本着开放的原则,多家国外公司均积极加入到产业的发展阵营中,与我国公司开展全方面的合作。只有在开放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我国的TD-SCDMA产业才能既坚持自主研发,同时又面向市场,不断创新,实现巨大发展。

  仅从以上三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的特点可以更广泛地深入到各行各业,以无所不为的方式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大发展,进而推动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中国崛起与美国衰退的原因

  中国崛起,但是其基础并不是中国创造和中国技术。美国衰退,但是并不是因为美国缺乏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那么为何美国衰退而中国崛起了呢?...

  《求是》理论网刊载作者鲍盛钢的文章指出,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吗?显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但是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一规则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崛起,但是其基础并不是中国创造和中国技术,美国衰退,但是并不是因为美国缺乏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事实上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创新大国,那么为何美国衰退而中国崛起了呢?

  利润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最大的利润=最先进的技术 最廉价的劳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它们超越国界,对全球资源加以整合配置以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的最大化,U型曲线产业分工结构正是这种配置的结果,即研发,营销在欧美,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生产加工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在中国。

  那么为何选择中国呢?因为中国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有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已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

  其次,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

  其三,资本和技术的引入,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

  其四,作为最大出口国,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目前已达到3万亿美元。

  其五,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自然又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近10年能源消耗增幅年平均8.9%。

  其六,大量跨国公司的迁入,中国政府财税收入达到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

  与此相比,美国的衰退不在于缺乏美国创造和美国技术,而是高工资或者讲是缺乏廉价劳动力,正因为高工资,以及美国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美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最初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现在主要在中国,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最先进的美国科技 中国最廉价的劳动力—运输成本=最大的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大片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美国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

  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

  其三,进口大于出口,美国越来越趋于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

  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

  最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显然美国衰退的原因在于其制造业,而美国制造业输掉的原因在于其高工资,而不是美国创新和美国技术,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大国,美国不乏创新和核心技术,但是美国的创新和美国的技术并没有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带动美国的就业率和出口,那么美国应该如何才能重回制造业时代,美国经济如何才能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一个国家的财富源于两方面,一是资源,这是先天的,是上帝的恩施,二是制造业,这是后天的,是靠勤奋劳动得来的。制造业是财富的源泉,其核心是创新和技术,因为这样产品才能具有竞争力,所以创新和技术是制造业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历史上,英国的崛起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美国的崛起是建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但是在创新和制造可以分开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创新并不一定导致一国制造的发展,进而拉动本国的就业,增加出口以及财富的累积,因为在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公司或者个人完全可以拿着核心技术,到处寻找最廉价的生产加工基地,然后再将产品返销到价格最有利可图的国家和地方,他们完全可以不受任何国家控制,唯一控制他们的只有利润。

  所以创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唯一推动力,美国的创新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崛起,反过来导致美国自己经济的衰退。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创新依然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是一个国家的创新已不一定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除非它严格控制和禁止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流出。无疑,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人类传统的经济活动模式和经济运行规则,同时也在改变以往的经济学理论,历史将告诉我们,今后50年的经济学将与今天的经济学完全不同,与过去的50年也完全不同。

生活小常识相关阅读

生活小常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