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憎恨老师
老师作为传授孩子知识,带领孩子成长的人,却为什么会被孩子憎恨呢?以下就是生活日记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孩子为什么会憎恨老师:
孩子们为什么会厌恶甚至憎恨老师,却很尊敬和爱戴他们的教练,咋看起来,这种现象让人觉得荒诞可笑。不管是老师还是教练,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他们的工作都是要求孩子鞭笞自己、迎接挑战——虽然有时候他们鼓励孩子做的是孩子特别憎恨的事情,比如推导方程式或者锻炼呼吸冲刺练习。学生在面对老师时,态度往往是对立和厌恶的;而在面对教练时,却充满了热情并愿意积极配合。为什么学生对待老师和教练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甚至截然相反呢?
当然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老师教的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内容,而教练传授的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内容。不过以我的观点来看,仅凭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别。孩子们之所以尊敬教练并且愿意服从教练的指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练特别明确地表现出了对学生的支持。教练帮助孩子们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胜利带来的兴奋感。在团队运动中,教练向学生反复灌输祖辈的精神,给他们讲述狩猎部落的故事。在个人运动中,教练昂首屹立,成为学生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伙伴。当孩子在比赛中取得胜利时,教练与他们一同庆祝;当孩子们输掉比赛时,教练会陪在身边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反,在很多学生眼中,老师可不是那个在背后默默提供支持的人,也不是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在比赛中迎接对手的人,更不幸的是,学生常常将老师视为对手——正是老师丢给他们繁重的课业任务和与现实脱节的公式,让他们没有闲暇时间,让他们感到耻辱。这样形容老师公平吗?当然不。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绝对不亚于教练,但为什么学生对这两者的态度会有天壤之别呢?
这是因为老师被迫拉着学生按照规定的进度学习,而评估系统只用来给学生贴上“标签”,而不是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标签”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掌握知识点才是帮助学生成功的关键。让我正视一个为题吧——与教练一样,老师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但学生们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这点。
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明确课堂的作用,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或者让学生蒙羞,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以做到查缺补漏。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不意味着自己愚笨,而意味着仍有需要提高的地方,老师此时的作用就是确保学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而不是强迫学生进入更困难的学习阶段。老师应该像教练一样向学生强调,对知识的精通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他们期望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自己在思考和创造力方面的潜能。
老师如何和学生做朋友:
秘诀1:真情流露,用真诚打动学生
“有你们在我身边,真好!”这是很久以前我写给学生的一句话,很多学生曾因这句很普通的话而感动、流泪,而这句话也恰恰是我多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的切实感受和真情流露。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班级越来越难带。当我们以异样的目光审视着越来越看不懂的学生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很难走进他们的心灵。
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我认为:
首先,他一定是真实的,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其次,他一定是富有亲和力和幽默感的。
我在学生面前从不伪装自己: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也向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当头棒喝,也会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甚至会用泪水表达我的伤心和失望;在从心底里爱着学生的同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也会时常流露出来。这种情感是一种本能的真情流露,而非刻意做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无形的熏陶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我的班里,学生和我无话不谈。每到课间或课后,学生都会和我谈笑风生;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心里话或是小秘密告诉我;出现问题,也是第一个向我求助……这种情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他们读大学、工作、成家时。
秘诀2:人性化管理,给学生心灵的自由
我致力于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民主、和谐、融洽、健康的班级氛围,倡导“我班我家”的思想,通过设计班徽、班级口号、班名,成立班级剧社,观看电影等活动培养班级个性和班级精神,最终使班级获得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并让所有班级成员从中受益。
我的班级管理严慈相济,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我支持学校的统一要求,但我更崇尚通过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使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自由”。
班委拟定的班级文明公约,规定了20 条“不准”。我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经被各种禁令训练得麻木不仁了,这一条条“不准”只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逆反心理。于是,我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他们,他们更要相信自己。一个文明人、一个有素质的青年,要有所追求,更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这个日益优秀起来的集体中,每个人都应该承诺“我可以”,而不是等着别人说“不准”。最后,我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写一篇‘我可以’的宣言,并让它成为支持我们前进的动力吧。”于是乎,《激情六班宣言——我可以》诞生了。
秘诀3: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一度无人愿意接手的乱班里,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向上的动力。要想引领这样的班走向正轨,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帮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是关键。
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是展示班级风采的最佳窗口。入场式是运动会的一大亮点,是展示班级文化、班级特色的窗口。为此,各班绞尽脑汁,力求出彩。
我们班就此专门召开了班会,经过集思广益,确定了极其富有创造力和班级特色的最终方案。尽管制作难度太大,学生们和家长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制作完成。运动会当天,学生们按计划进行了展示,全场掌声雷动,最后一举夺得最佳创意奖。
这次成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夏天,学校组织学生献爱心义卖,别的班学生都把自家的东西拿出来义卖,我却组织学生从水果市场批发来西瓜,切成片卖,大获成功,募得了全校最多的善款。
……
在各种活动中,我们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学生的自信心、幸福感和对集体的感情直线上升。而这些,自然让学生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成为朋友。
秘诀4:野外活动,体验式德育更育人
在我看来,班主任的工作范围应该是很宽泛的,不仅在校内,也在校外;不仅在课上,也在课下;不仅关注现在,更要着眼未来——所有关乎学生成长的事,都是班主任的工作范围。
我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但是,我的德育活动并不是简单说教,而是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愉悦、感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我精心设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组织了暑期夏令营,和学生同吃同住,“战斗”在一起。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我组织学生游览栖霞山和紫金山。而组织假期旅行,更成了我带班的惯例之一。一次次充满了感动的卓有成效的活动,使学生们一点儿一点儿地改变了不良心态,眼神变得正直而清澈。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意志品质变得更加坚强,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团队精神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不用于传统式说教,此种体验式德育易于让学生接受,也不会让学生反感老师。
秘诀5:玩转网络,有效沟通新途径
人是多面、立体的,教育也应该是多面、立体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发展中,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中的个性十足的中学生,不断探索、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和方法非常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网络德育的探索。
网络德育优势非常明显,因为网络的信息量大、快速直达,对舆论的导向作用是其他方式不能比拟的。当然,最大的优点还是这种方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网络上的心态自然真实,不用和老师直接面对,最有安全感;同时,他们认为这是最公平的一种交流方式。
在虚拟世界里,每个学生都有了可以自由说话的平台。为了将班级舆论引向健康之路,凡是班级热点问题,我都会拿到网络上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我的想法,理解我的用心,为实施班级管理做铺垫、造势。我的做法很快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围绕教育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网络上的交流让学生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对班级的建议也及时贴在讨论版上。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很快形成了,让学生有的说也敢说。
秘诀6:以情换情,构建亲朋式家校关系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理解家长的不易,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我的原则是,把家长工作做在前面,而不是等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再找家长。对问题学生的家长,尤其要关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了拉近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我经常主动和他们“套近乎”。
每逢重大节假日,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我都会给家长发祝福短信,感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同时,无论孩子的表现、成绩如何,都对家长们的辛苦付出表示理解和感谢。
融洽的家校关系,形成了教育合力。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都愿意告诉我。学生在校情况,我也都及时向家长通报。遇上解决不了的家庭教育难题,家长都及时和我沟通,请我帮助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