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关嘉峪关
问关嘉峪关
张博学
关的含义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外防御外地入侵骚扰,二是对内防止辖民外逃。可见“关”的作用主要是“维稳”。
关能防御外地入侵吗?
答案好像是否定的。我们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娘子关、潼关等著名关隘。好像凭借这些关隘,江山社稷固若金汤。可是前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劫走无数财宝,后有日本铁蹄踏破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半个国家沦陷。“关”没起任何作用。
关能防御平民外流、贪官外逃吗?
答案好像是否定的。我们的民族精华外流国外谋生了。我们现代的“出关”措施好像比古代严格,但大批贪官也带着大量资产外逃了。
我问关嘉峪关:嘉峪关能算防御的关吗?
河西走廊广泛流传一首民有:“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没人烟,往后看,鬼门关。”这首民谣传达了这样两个意思:关内天太小,天容不下人,人拿性命做赌注,向关外逃跑;关外天太大,人被天远离,关外也面对死亡威胁,可还得铤而走险。总之,人奈何不得天,进退都是眼泪,关内活不下去,不得不向关外逃。这是治国失败造成的恶果。
我们今天看嘉峪关是怎样美丽壮观的城楼。朝霞中,飞檐斗角,金碧辉煌。夕阳下,高墙深门固若金汤。南靠祁连山,北依马鬃山,山挽着万里长城,长城挽着巍峨的城楼,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雄关,其气势镇西压北,守东扼南,好一个大明王朝的外城门。但这道城门并没能阻止饥寒交迫的国民外流,大量难民冲破关口,向西寻找活路。我们该思考国民外流的原因。我们不要被美丽壮观的嘉峪关城楼的外表不糊。我们必须考虑城楼以内老百姓的实际生存。
但嘉峪关不失古迹和美学的观赏价值。“铁马,秋风,大塞关”的文学意境也是嘉峪关的实物形象和美学意境。
今天,嘉峪关城楼下面,游人如织,车流如潮。赏历史风韵,追远古往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没有人注意剖析故人“没人烟,鬼门关、泪不干”的叹息。故人和今人生活条件不同其心境也不同,在感觉上也形成反差:古人认为它是“鬼门关”,今人认为它是旅游胜地。虽然不同的心境完全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生存环境决定,但要警惕不同时代的同一原因造成的历史故事的重演。
嘉峪关的雄姿在电视镜头中不断亮相,形象直接而且直观。文字赞美嘉峪关是多余的。从前,写嘉峪关的文字不少,再写难免拾人牙慧。我不读书,不知道《汉书》、《史记》、《唐书》《明史》等众多史料对嘉峪关是怎样记载的,不耐烦去查,也没不要去查。人们并不想从我这里学历史。所以就避开了历史考据,说一点无关紧要的推论嘉峪关是否能做“关”的话题,从而引起有关紧要的管理国家不能让精华外流贪官外逃的现象。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秦代开始修建。现存的嘉峪关城楼为明朝洪武年间所修。之前有没有秦汉所修的城楼,没有考证。河西走廊的万里长城遗迹,是秦长城与明长城并存。那么可以推理,与长城配套,秦代就应该有嘉峪关关城,也许建筑风格与现存的不同。秦朝都城在咸阳,明朝都城先在南京,后在北京。秦国都城距嘉峪关近,明朝都城距嘉峪关远,因此秦国把嘉峪关的战略地位放的比明朝更重,所以秦朝就应该建有与长城配套的嘉峪关。即使秦朝没有,汉朝必定有,因为汉朝设置酒泉、张掖、武威郡,关与郡配套,由此推论,明朝仅仅是重修。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从秦朝到清朝,发生了多少政权更替的事?嘉峪关并不能保证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的朝代,改朝换代是随时可能的事。只要违背民意,政权就可能垮台。
嘉峪关的重要功能是军事防御和经济通关。防御谁?对内自然是防止老百姓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外逃,对外自然是防御嘉峪关以西和以北的少数民族侵犯。长城是血泪的凝固。孟姜女哭长城,是对统治阶级的哭诉。长城筑起来了,嘉峪关显示着国威。老百姓却活不下去。于是就有了“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哭诉。敌人是挡住了,家人却在遭难。关不论多么坚固,只能用来防御外部,而不能防御内部。许多坚如磐石的关,都是在内部打破的。嘉峪关挡住了胡人南下牧马,没挡住陈胜、吴广的心。到明朝,则激怒了李自成,招致清军突破山海关,灭了明朝。人心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关。筑长城,建关隘,不如筑民心,建心关。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不是建城楼者得天下。
嘉峪关经济通关的范围可能涉及西域、欧洲甚至非洲的埃及。中国、罗马、埃及、印度是古代文明古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经济和文化交流早在春秋战国就应该开始了。秦始皇为什么能灭掉六国,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列出了诸多原因,但是否忽略了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地缘关系,与西域各国和欧洲的交流频繁,使秦国的观念比较开化。东部国家还在孔孟之道中甜睡的时候,西部的虎狼之国就已经在罗马帝国的影响下磨刀霍霍了。河西走廊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有丝绸的时候,丝绸的世界贸易就开始了,绝不能等到汉朝的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人类的天性就是好奇、探索、探险,流动,知道走不到尽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东边的海上,人们乘船探索世界,在西边的陆地,人们乘骆驼探索世界。陆地探索远比大海探索安全、方便,陆地探索就更频繁。秦始皇既然能派出童男童女在海上向东去找长生不老之药,为什么不会派出庞大的贸易团队在陆地上向西探索?实际上,越往上追溯,丝绸之路越容易走。在考古工作所查阅的历史中,汉唐时淹没在黄沙中的西域各国,在3000-4000年以前是水乡泽国,非常繁荣。也就是说,3000年前的丝绸之路比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更好走,4000年前的比3000年前的更好走。新疆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挖出的4000年前的美丽的欧罗巴人种女尸证明,4000年前的东西方交流就开始了。那么,汉唐之前的丝绸贸易活动比汉唐更活跃。贸易一开始,与之相应的文化和军事交流也在无形中产生影响。所以秦国的对外开放和交流要早于六国,观念也先于六国。
嘉峪关是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不要说谁谁谁首创了改革开放。4000年前中国就改革开放了。只是后来越改越乱,向一个不正确的方向改革。
开放的证据是:向汉唐帝国朝贡的西方国家使节就是过嘉峪关经河西走廊东行到达长安的,至今他们掉了脑袋还恭恭敬敬站立在汉唐皇帝的墓前的石人是推不翻的证明。说改革开放是现代某个人物的贡献,会被嘉峪关城楼取笑。
今天,作为军事防御的嘉峪关的功能消失了。鼓角不再擂起,旌旗不再扬起,剑戟不再竖起,狼烟不再冒起,杀声不再喊起,捉拿逃犯的画像不再挂起,通关的文书不再验起,。一切归于自然的平静。
作为经济通关的嘉峪关的功能也消失了。贩运丝绸的驼队的铃声听不见了,装卸货物的大车的车辙看不见了,收取关税的账房先生的算盘珠子不响了,连骑着毛驴的旅人的踪迹也干净了。
嘉峪关,是历史兴衰更迭的见证。秦朝的暴虐,汉朝的宏图,唐朝的繁华,清朝的腐朽,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万里长城今犹在,就是不见秦始皇”包含多少历史的哲理。从有文字记载的人物中,张骞出使西域,玄装天竺取经,到林则徐伊犁流放,嘉峪关都是必经之地。即使明朝以前没有城楼,也要路过此地。所以,嘉峪关也做过见证
苦难和眼泪是留给后人的财富。当年“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嘉峪关的形象是“鬼门”。今天的嘉峪关因其凝固着历史的时空,历史的风格和历史的气息,因此也变成了历史的隧道和历史更迭的物证,让人们赌物思史,不仅发思古之幽情,也发追问历史之政治之情,社会之情。嘉峪关,你能讲清黎民百姓“两眼泪不干”的直接原因吗?
作一个联想:如果说紫禁城是内城,那么,北京的皇城还不能算是外城。真正的外城城墙是长城,东城门是山海关,是真正的“东直门”。西城门是嘉峪关,是真正的“西直门”。山海关不破,嘉峪关不破,皇城也不破,皇城不破,紫禁城焉破?明朝是丢了山海关才丢了紫禁城。清朝也是丢了南长城,才退出紫禁城。所以,统治者要守大城,不能守小城。要关爱住在大城中的人,不能在小城中骄奢淫逸,唯我独尊。我们观嘉峪关苍凉的风光,发思古之幽情的时候,要把嘉峪关城楼和天安门城楼联系起来作“发散思维”。历史的烟云并未散尽,古人的错误,今人正在重犯。嘉峪关在西风中沉默的情状,被浅薄的、为寻找欢乐而旅游的人忽略了。但愿嘉峪关城头,西风不刮,黄沙不起,一片蓝天,从而确保天安门城楼的自然稳定而不是维持稳定。
嘉峪关,永远的历史边关。黛青的祁连山,洁白的冰达坂,浩瀚的戈壁滩,雄浑的汉长城,高远的天幕,苍凉的风光,衬托着古朴的城楼,意韵深邃,意象独特,意境诱人。当古代的世界商路变成今天的世界怀古旅游之路的时候,她文明的脚步又迈开了一大步。
但记住:嘉峪关是不能防御的关,人心才是真正的“关”。
作者简介张博学(1950——)甘肃永昌人。197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联系地址甘肃兰州西固化工街1号兰州石化公司员工职业教育学院联系电话796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