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艺术家》影评:传统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08-03 02:05:11
让.杜雅尔丹的表演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电影界热衷于追逐音画声效的今天,法国人用无声的形体语言颠覆奥斯卡是一件很有想象力和令人意外的事情。所以,手捧奥斯卡最佳男主演的小金人,让.杜雅尔丹当之无愧。客观地看,和其他获奖热门影片相比,《艺术家》在本届奥斯卡上的大获全胜,并非完全因为影片的整体品质多么高于同侪,而是胜在剑走偏锋,把复古怀旧做到了极致,堪称是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记漂亮而成功的“马屁”。然而,抛却电影本身的优劣不谈,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我更愿意看到这种朴实无华以情动人的电影对近年来以3D为幌子,大肆圈钱的极度泛滥的商业电影狂潮的成功阻击,让电影回归传统,让传统投射人文,这次“无声胜有声”善莫大焉。

从叙事手法到背景配乐,从影像风格到表演方式,《艺术家》从头到脚每一滴血液都流淌着电影艺术最初的那些朴实的东西,古典主义风情在本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绽放。从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格里菲斯、卓别林、奥逊.威尔斯甚至希区柯克等等黑白片时代的电影大师在银幕上留下的痕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怀旧的越是动人的。《艺术家》的讨巧之处在于,用情怀打动了奥斯卡评委——那些年纪一大把的学院派老学究们,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前世今生,大概在他们看来,《艺术家》不啻是好莱坞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一个历史缩影。而对于奥斯卡之外的普通观众而言,称道本片的最根本原因一定是这样的:导演和演员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用老旧复古的形式讲述得妙趣横生,并且让人生的跌宕起伏和悲喜交集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彩的陈列,能从中咀嚼出些许世事无常的人生况味,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有这些就足够了。

《艺术家》讲述的是在电影工业由无声走向有声的时代,大明星乔治.瓦伦汀和无名女生佩佩.米勒的爱情故事,采用的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线性时间顺序,不期而遇的男女主角,冲突矛盾的发生高潮以及完整封闭的喜剧大结局。这样一个在形式上了无新意的故事如何产生了动人的力量?除了技术层面的辅助形式,如大气灵动但又复古怀旧的电影音乐、形象贴切的布景和化妆以及流畅生动的连续性剪辑,更关键的因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自然是男女主演的极具灵气的表演,另外一方面就是导演借助特定场景来表达的深层寓意,例如片中的那个梦境,众人皆高声喧哗,唯独乔治发不出声音,这个场景不但依稀能看到费里尼《八部半》的影子,表现了电影艺术的历史传承性,又为本片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元素。还有在电影画中画里乔治深陷泥沼的场景,正是对影片角色身份和命运的暗示。这些技巧的使用,深化了电影的厚度,成就了这部电影能超越“黑白默片”这个有些哗众取宠曲高和寡的名词的真正的生命力。

在今天的大银幕上,演员可以用声音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但在默片时代,演员们只能用表情和肢体来表达一切,所以我们回顾那些经典默片总会觉得演员的表演有些过度夸张和做作,这或许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我们选择性批判早期电影的一个依据。但是,《艺术家》中演员的表演恰恰是生动完美地把握住了默片电影的表演特征,极为难得地再现了彼时演员的表演风貌,特别是让.杜雅尔丹那做作的男性潇洒和贝热尼丝.贝乔那夸张的女性情态,整合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好莱坞电影男女明星的所有标准特征,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画影缱绻的美好感。如果不是演员的到位表演,那么《艺术家》只能算一部现代演员表演的“黑白片”而不是“默片”,那些致敬和怀旧的成分会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在《艺术家》中看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的惟妙惟肖的表演,等于是对默片电影的一次温情而完美的回顾。

《艺术家》乖巧之处还在于,它虽然是模仿默片,但贵在取其精髓,在具体的表现方式上其实是十分现代的,完全摒弃了以今天的眼光去看的大部分默片都存在的刻板和生硬。影片开头,借助乔治在影中影中被刑讯逼供要其说话的电影段落,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这将是一部关于“说”还是“不说”的电影,也预示着主人公乔治抗拒电影新技术所换来的个人惨痛代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法则是没有谁人能改变的,遑论在历来都竞争激烈的电影娱乐圈,乔治.瓦伦汀的没落可以说是必然的,放置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状态中都是如此,《日落大道》中悲情的女主人公若玛,《愤怒的公牛》中的拳王拉莫塔、以及《教父》中那些大大小小的老大们,无论是黑道还是白道,无论世界大人物还是生活小角色,无一能逃脱盛衰更替的残酷的现实规律。(影评)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画面出现在乔治和制片大佬谈崩之后,在下楼途中,遇到了刚刚和片厂签约的新星佩佩.米勒。在盘旋而上的楼梯上,人们上上下下,来来往往,得不到支持的乔治孤家寡人落寞地下楼,而星途正畅的佩佩前呼后拥激动地上楼,一个仰头上望郁郁寡欢,一个低头俯视春风得意,这个平面构图生动地传达出了新旧两个时代无奈而坚决的交替。不同的是,《艺术家》是一幕喜剧,影片最后,经过激烈的自我挣扎和佩佩的仗义救助,乔治终于接受了现实,和佩佩一起在制片商面前跳起了充满活力的踢踏舞,预示着以歌舞片大行其道为重要标志的有声电影大时代的到来。而此时的《艺术家》也由默片变成了有声,也意味着乔治.瓦伦汀向时代妥协的同时完成了对自己的释放。可是,在这部充满人情味的喜剧电影所反映的时代的背后,又有多少为电影艺术奉献了才华的默片演员,在有声电影的浪潮中留下了哀婉的表情和凄凉的背影?

抗拒是一种本能。乔治.瓦伦汀站在自我沉醉的表演形式的立场上对有声电影的抗拒既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对传统的坚守。相形之下,有不少影迷对3D电影的抗拒也是捍卫电影传统的一种表现,《艺术家》能用极为传统的方式颠覆奥斯卡,就告诉我们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依然需要情理兼容的深刻内容,而外在的形式只是辅助。传统很脆弱,极容易被新生事物破坏,但有时传统又极具生命力,它牢牢扎根于我们的心中,需要的只是一种尊重。(《海南日报》)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