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我11》影评:给回忆找个着落

发布时间:2023-01-09 11:54:10
所有人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都选择了回避。而这,却成为了11岁少年的心结。

怀旧是一种自恋,无论生长在什么年代,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漫不经心的早年记忆,却惊心动魄地反复纠缠,经过岁月与脑内加工,迎风而长,成为真实性有待考证的个人史诗。有的人把故事就着饭吃了,像王小帅这样有表达能力的,用电影给回忆找了个着落,以此告慰当年。

11岁的少年王憨,生活内容依然和前10年一样,父亲上班,母亲做饭,集体操,玻璃球,玩双杠,被罚站,但实质上却翻天覆地。11岁之后,他忽然被选为领操,忽然有了一件特别的白衬衫,忽然看到死人,忽然遇到杀人犯,忽然撞到父母的性生活,忽然被小老鼠出卖,忽然对一个大自己5岁的女孩产生萌动,忽然梦遗……忽然不明白这个世界。

当白衬衣一夜染血,现实开始显露狰狞。虽说1975~1976年已经是文革末期,没赶上什么大场面大阵仗,但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依然沉重,更遑论漠视人性的法律和道德——枪毙一个生命所需要的手续不比结婚更复杂。

然而真正点睛的镜头其实非常宁静:影片里,王家三口经过监狱门口,看到谢家父女站在那里,他们的面孔无悲无喜,身体虚浮僵直,如幽灵般于沉默中爆发痛楚的号啕。王家感受到了,但选择了回避,所有人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都选择了回避。而这,却成为了11岁少年的心结。

从影片中部开始下起的雨似乎就没有停息过,这雨水浇熄了复仇者燃烧厂房的火焰,模糊了被放逐边缘的知识分子的泪水,打湿了被侮辱与损害的少女的衣裳。但对于11岁的“我”来说,(影评)这雨水却浇不灭来自少年身体里的高烧的火焰,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无知,才是与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所以时隔30多年之后,尽管少年已经变老,但他不能忘却。他站了出来,对那些眼神作出回应:“我在场,我看到,我明白。”

只不过,当年那个11岁的少年是不明白的。那时的他听着家人讨论,但心里关心的并非时局——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尽管作者努力想去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但即使是当年,他也不是真正的局内人。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