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雨果》影评:造梦的情怀与技术

发布时间:2024-08-19 11:24:07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投资高达亿美元,从上映之后的反响可以看出,他的这次情怀真诚的造梦之旅是成功的,投资人付出了一个A级大片的高昂成本给这部看似很儿童的电影,而老马丁,则将他对电影最初的感动和所有的虔诚,以澄澈迷人的童话梦幻形式呈现出来。

自从《无间道风云》让马丁斯科塞斯终于如愿以偿拿下奥斯卡小金人之后,他的心态也越发收放自如,不用像《纽约黑帮》、《飞行者》的时候刻意迎合学院派,而是以电影资深玩家的心态游刃于影像游戏中,玩转精神分裂主题的《禁闭岛》是深邃黑暗的游戏,而《雨果》就是充满童趣的游戏,《禁闭岛》将叙事技巧玩到了淋漓尽致,而《雨果》中斯科塞斯则热衷于电影最初的神奇技术——营造梦幻感。

电影如何造梦从“科幻片之父”梅里爱说起

《雨果》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片中主要的电影人就是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正式被称为“电影导演”的人,在他眼中,电影就是一种能够将想象中的画面和故事最直接呈现的魔术,当然,这也与他在做“电影导演”之前的职业有关——舞台魔术师。他开始热衷于拍摄欧洲神话主题的电影,后来则转向科幻题材影片的制作,后来蒙太奇的兴起和战争原因,让固执的梅里爱开始走下坡路,晚年则在火车站附近玩具店度过,《雨果》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切入的。

从片中两个孩子的角度来看,梅里爱就是一个神奇的造梦魔术师,影片以自动机器人将主人公雨果和梅里爱联系在一起,而雨果和伊莎贝尔在图书馆里听管理员讲梅里爱电影的时候,才是斯科塞斯最想表达的,这段深情回忆让本来的怀旧梦幻色彩有了虔诚的气氛。

梅里爱开发了很多电影拍摄的基本技术,比如快慢动作、淡入淡出、停机拍摄等等,这些后来已经被大量运用,而梅里爱对电影特效技术尤其痴迷,因此才有《月球旅行记》的诞生,《月球旅行记》的故事是科学家们决定乘炮弹去月球,一群美丽歌女用大炮将炮弹发射到月球火山口。科学家们在月亮上看到月神各类奇异生物,后来经过一番激战返回地球。《雨果》中重点重现了炮弹到月球的过程,这里的月球被想象成岩石表面的脸庞,炮弹正好击中这张脸上的一只眼睛,两个孩子对此惊奇不已。而斯科塞斯之所以重点在此,因为《月球旅行记》是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其绚丽迷人的特技对太空、月球和星星的展示,月球上的岩石洞穴、奇花异草等等都成为后来科幻片的必备。

不仅如此,梅里爱当时所采用的是耗资巨大的布景技术,正是这种技术将初生的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创造的“自然记录真实”路线摆脱出来,真正能够创造一种虚拟空间的梦幻感觉。《雨果》中,斯科塞斯对梅里爱当时的摄影棚展现得十分豪华精致,在图书馆管理员的讲述中,那几乎是神圣而梦幻象征。

后世的科幻片采用了很多实景拍摄,但电脑特效技术又将实景拍摄无法达到的虚拟效果呈现出来,这好像又回到了当时梅里爱的初衷——造梦。

技术对造梦者的逆袭

同样作为一个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对电影视觉效果技术进行了大量尝试,观众看到的大量火车站场景都是CG特效完成,这不仅仅限于绿幕抠像和后期合成,还包括大量多维度的长镜头运动(影评),影片镜头在灵动音乐中穿梭于火车站人群、钟楼大量钟表零件以及自动机器人内部中,尤其后两者,由摄影师完成拍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几乎全部是后期数字制作,这其实并不新鲜,因为三维动画肯定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卡梅隆的《阿凡达》以及很多科幻电影也是如此。但于作者型导演斯科塞斯在这部非动画电影前而言,就有了别样的意味,镜头的视角、维度不再需要通过现场灵感捕捉,而需全部设计、制作。

电影发展到今天,当初梅里爱的造梦路线再次飞跃,技术对造梦者进行了逆袭,剥夺了造梦者直接现场捕捉的权利,那些穿梭于虚拟画面中时的导演视角,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但这并不能说失去了创作者的灵魂。

令卡梅隆赞叹的3D技术

谈到《雨果》的3D技术,斯科塞斯表示,既然我们的世界就是3D的,用3D来拍电影再正常不过了。仔细看《雨果》的3D画面就能发现,老马丁确实对3D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三位立体效果已经从“层次感”进化到了“融入感”,摆脱3D电影让球飞到你眼前、让泥点子甩到你脸上之类炫技卖弄,而是营造空间感将观众彻底融入,所以你看《雨果》的时候不再有之前3D电影中物体可以突兀的感觉,而是与画面融为一体的身临其境,如果能摘掉眼镜,这应该就是理想中的3D效果了。

这种3D效果不仅能让人真正身临其境,而且在细节上能够避免画面变形,不少人在看《龙门飞甲》的时候明显感到远景和近景中人物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对焦都会出现问题,这些在《雨果》中就绝对不会出现了。

《雨果》不是科幻电影,但它是一部关于“科幻片之父”的电影,从这个电影我们才看到,一向以“电影社会学家”著称的马丁斯科塞斯,原来藏着如此晶莹梦幻的电影童心,当有人质疑《雨果》故事过于简单的时候,其实斯科塞斯何尝不知,但他也正是用《雨果》告诉观众,电影能够有生命力到今天,恐怕不是因为它一开始对叙事技巧的追求,而它作为一个造梦的工具才是它令世界最兴奋与迷恋的原因,它让人类的想象与梦想能够真正呈现出来,今天的特效,今天的3D都在发展它造梦工具的功能,因为,电影,在这个狭隘而有限的现实空间之外,它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