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影评:让人感到有些不尴不尬
发布时间:2024-07-25 06:06:48
很难将《杀生》进行归类,也很难说它好或者是不好,但必须说这是一部非常具有个性的电影,个性到让你难以释怀,看完后久久不能忘。
对于《杀生》的评价也难以下一个很简单的结论,起码我不能。尤其是在我看完电影之后,又找来电影的原著《设计死亡》之后。单说这部看起来并不太起眼的小说吧,其实小说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里,或者说是在城中村。在那里,城市与乡村两种文明在交汇,新与旧的思想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在这里,充分个性化的人生活在其中,就会与原本生活这里的人展开强烈的冲撞。如果你发展的很好,回到这里,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那么你的个性不仅不会被排斥,而且会得到充分的欣赏。好像你就成了文明的使者,怀着将这里的人从旧文明中带出来一样的使命。就像故事里的牛医生,虽然他要杀人,但不仅没有人要反对,反倒是一致的配合。而如果不幸你没有混出去,没有混得人模狗样,却还要耍个性,那么对不起,你就必然遭到旧文明的坚决抵制,甚至,他们会要了你的命。牛结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个性遭受到了一致的抵抗,个人的他被乡民们看成了是祸害,于是他也就全村人设置着走向了死亡。故事的核心,讲的不是牛结实,也不是牛医生,而是乡民,还有故事的讲述者。总体来看,这绝对不算一个很优秀的佳作,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全村人设置着将一个乡民推向死亡这件事,这种设计死亡的手法,有点让人感到惊悚,也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导演管虎看中的就是这个点,于是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目前的《杀生》,而且改编的幅度非常的大,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完全变成了具有个人性格的另外一个故事。《设计死亡》所提供的只是这部电影之中其中的一个故事点而已,甚至都不是框架,电影的结构跟这个小说的走向完全的是两回事。在电影里,不再是司空见惯的城乡结合部,不再是中国典型的城乡冲突,或者是社会转型中的故事,而是被进一步推向了边缘化,将整个故事推向了更遥远的乡村,将故事移植到了中国西南边陲,大山之中的一个乡村,而且在这个村庄里,保持着浓郁的中国传统,家族式的乡村管理结构,少数的个体户点缀着村庄的发展,类似傩戏的集体仪式还在乡村的各种场合里上演着,而且家族式的讨论仍然在维持着乡村的秩序。在这里,观众所看到的中国任然是中国改革乍起时代的中国。唯一让人觉得现代化的,是那个X光机,原小说里有关胸片的情节,估计导演与编剧很难消化,于是就不得不设计出了一个乡村压根不可能出现的X光机,给人很大的穿越感。
这样的改编增加了更多的中国风,但那些类似宗教仪式或者傩戏般的集体仪式,却又让人觉得很欧洲,不太像中国的乡村,加之以镜头的运用,在表现那些仪式的时候,也会给人以一种穿越感,就如那个莫名其妙的X光机。而且为了故事的丰富,《杀生》将《设计死亡》里的主角牛结实进行了丰富,原本,在小说里,他只是一个无赖而已,(影评)长的什么样全然不在作者的描写之下,因为他原本就不是重点,重点是那种集体设计出来的死亡方式。而《杀生》里,牛结实成了面目清晰的人,而且由性格演员黄渤来出演,于是更加增添了这个人物形象的丰满性。黄渤大尺度的表演,加上略有浮夸式的演绎,其所展现出来的牛结实,比《斗牛》里的牛二更加具有戏剧性,也具有等多的可看性。
可能,《斗牛》给导演管虎与黄渤都带来了更多的自信,这部作品虽然票房一般,但良好的口碑还是值得让人关注,我也给这部片子打了高分,而且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而且黄渤还因此一举拿下了台湾金马奖的影帝。赞誉与影帝的双丰收,使得管虎与黄渤有了底气来演绎眼下的这部《杀生》,于是这部作品就走的更加的邪乎,黄渤在表演上也更加的肆意汪洋,而管虎也将个人风格发挥到更大。或者说,相比于《斗牛》,《杀生》或许是更加管虎式的作品。
但可惜的是,在目前的中国,这种非常文艺式的作品,市场并不太认账。虽然,这种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类型,而且也确确实实值得人细细地品味,但在好莱坞的左右夹攻之下,还有几部同样是新锐导演的作品的出现,使得《杀生》在市场上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于是,惨败而归也就成了必然,而且这一次,口碑也不如《斗牛》来得那么好。
其实,我觉得,《斗牛》的成功在于它的主题,将一个小人物放在了抗战到内战的十余年间,具有了大历史的关照,就更显得人物的渺小与悲壮。这样的题材与人物,具有被人关注与火爆起来的必然因素,加上导演良好的调度,于是,一部佳作就不期然而至了。但《杀生》却将原小说里城乡冲突这样一个在目前的中国具有普遍性的议题转换到了改革前期的中国,或者说仍然处于蒙昧状态之下的乡村中国,一下就将时代拉开了距离,让人产生了陌生感。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改编,原本它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却抛弃了原著所具有的这种属性,自我疏离化,这倒是何苦呢?
而且,将任达华与苏有朋引入演员阵容,然后又将其置于乡村的中国,各种不伦不类就显现了出来,他们的气质,无论如何也融不到乡村的中国里去。即便是余男所饰演的小寡妇,也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总还可以让人接受。这大概是为了取悦于票房或者取悦于港台的观众吧,但为了取悦而取悦,进而失去了导演绝佳的调度,整个就显得不那么的和谐,并且因为电影其他地方的不合理,将这种不和谐进一步放大,而一旦主要演员一下就此占去了两个,那剩下的即便表现再好,整体的裂缝就是难以弥补了。
所以,对于《杀生》,希望这样的片子能出来的更多一些,但希望他们在初来的时候本身的潜质也更好一些,不要模模糊糊地出来了,然后又模模糊糊地消失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才是最可悲的。想支持,又支持不起来,想爱,也爱不起来,但它的存在,又是让人不可以轻视的,于是,对于《杀生》,就是这样的让人感到不尴不尬来。
对于《杀生》的评价也难以下一个很简单的结论,起码我不能。尤其是在我看完电影之后,又找来电影的原著《设计死亡》之后。单说这部看起来并不太起眼的小说吧,其实小说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里,或者说是在城中村。在那里,城市与乡村两种文明在交汇,新与旧的思想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在这里,充分个性化的人生活在其中,就会与原本生活这里的人展开强烈的冲撞。如果你发展的很好,回到这里,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那么你的个性不仅不会被排斥,而且会得到充分的欣赏。好像你就成了文明的使者,怀着将这里的人从旧文明中带出来一样的使命。就像故事里的牛医生,虽然他要杀人,但不仅没有人要反对,反倒是一致的配合。而如果不幸你没有混出去,没有混得人模狗样,却还要耍个性,那么对不起,你就必然遭到旧文明的坚决抵制,甚至,他们会要了你的命。牛结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个性遭受到了一致的抵抗,个人的他被乡民们看成了是祸害,于是他也就全村人设置着走向了死亡。故事的核心,讲的不是牛结实,也不是牛医生,而是乡民,还有故事的讲述者。总体来看,这绝对不算一个很优秀的佳作,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全村人设置着将一个乡民推向死亡这件事,这种设计死亡的手法,有点让人感到惊悚,也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导演管虎看中的就是这个点,于是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目前的《杀生》,而且改编的幅度非常的大,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完全变成了具有个人性格的另外一个故事。《设计死亡》所提供的只是这部电影之中其中的一个故事点而已,甚至都不是框架,电影的结构跟这个小说的走向完全的是两回事。在电影里,不再是司空见惯的城乡结合部,不再是中国典型的城乡冲突,或者是社会转型中的故事,而是被进一步推向了边缘化,将整个故事推向了更遥远的乡村,将故事移植到了中国西南边陲,大山之中的一个乡村,而且在这个村庄里,保持着浓郁的中国传统,家族式的乡村管理结构,少数的个体户点缀着村庄的发展,类似傩戏的集体仪式还在乡村的各种场合里上演着,而且家族式的讨论仍然在维持着乡村的秩序。在这里,观众所看到的中国任然是中国改革乍起时代的中国。唯一让人觉得现代化的,是那个X光机,原小说里有关胸片的情节,估计导演与编剧很难消化,于是就不得不设计出了一个乡村压根不可能出现的X光机,给人很大的穿越感。
这样的改编增加了更多的中国风,但那些类似宗教仪式或者傩戏般的集体仪式,却又让人觉得很欧洲,不太像中国的乡村,加之以镜头的运用,在表现那些仪式的时候,也会给人以一种穿越感,就如那个莫名其妙的X光机。而且为了故事的丰富,《杀生》将《设计死亡》里的主角牛结实进行了丰富,原本,在小说里,他只是一个无赖而已,(影评)长的什么样全然不在作者的描写之下,因为他原本就不是重点,重点是那种集体设计出来的死亡方式。而《杀生》里,牛结实成了面目清晰的人,而且由性格演员黄渤来出演,于是更加增添了这个人物形象的丰满性。黄渤大尺度的表演,加上略有浮夸式的演绎,其所展现出来的牛结实,比《斗牛》里的牛二更加具有戏剧性,也具有等多的可看性。
可能,《斗牛》给导演管虎与黄渤都带来了更多的自信,这部作品虽然票房一般,但良好的口碑还是值得让人关注,我也给这部片子打了高分,而且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而且黄渤还因此一举拿下了台湾金马奖的影帝。赞誉与影帝的双丰收,使得管虎与黄渤有了底气来演绎眼下的这部《杀生》,于是这部作品就走的更加的邪乎,黄渤在表演上也更加的肆意汪洋,而管虎也将个人风格发挥到更大。或者说,相比于《斗牛》,《杀生》或许是更加管虎式的作品。
但可惜的是,在目前的中国,这种非常文艺式的作品,市场并不太认账。虽然,这种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类型,而且也确确实实值得人细细地品味,但在好莱坞的左右夹攻之下,还有几部同样是新锐导演的作品的出现,使得《杀生》在市场上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于是,惨败而归也就成了必然,而且这一次,口碑也不如《斗牛》来得那么好。
其实,我觉得,《斗牛》的成功在于它的主题,将一个小人物放在了抗战到内战的十余年间,具有了大历史的关照,就更显得人物的渺小与悲壮。这样的题材与人物,具有被人关注与火爆起来的必然因素,加上导演良好的调度,于是,一部佳作就不期然而至了。但《杀生》却将原小说里城乡冲突这样一个在目前的中国具有普遍性的议题转换到了改革前期的中国,或者说仍然处于蒙昧状态之下的乡村中国,一下就将时代拉开了距离,让人产生了陌生感。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改编,原本它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却抛弃了原著所具有的这种属性,自我疏离化,这倒是何苦呢?
而且,将任达华与苏有朋引入演员阵容,然后又将其置于乡村的中国,各种不伦不类就显现了出来,他们的气质,无论如何也融不到乡村的中国里去。即便是余男所饰演的小寡妇,也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总还可以让人接受。这大概是为了取悦于票房或者取悦于港台的观众吧,但为了取悦而取悦,进而失去了导演绝佳的调度,整个就显得不那么的和谐,并且因为电影其他地方的不合理,将这种不和谐进一步放大,而一旦主要演员一下就此占去了两个,那剩下的即便表现再好,整体的裂缝就是难以弥补了。
所以,对于《杀生》,希望这样的片子能出来的更多一些,但希望他们在初来的时候本身的潜质也更好一些,不要模模糊糊地出来了,然后又模模糊糊地消失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才是最可悲的。想支持,又支持不起来,想爱,也爱不起来,但它的存在,又是让人不可以轻视的,于是,对于《杀生》,就是这样的让人感到不尴不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