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浮城大亨》影评:给香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过去

发布时间:2024-08-06 05:24:06
作为隐喻97情结和身份认同的香港电影,这部电影同样也是非典型意义的香港电影,但无论如何,总算可以看到地道的香港电影,比那些合拍片不知道要好多少,现今潜藏在我们心中的香港情怀电影早已式微,我想,有时候我们喜欢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情怀感受,感谢香港电影给我们过去懵懵懂懂的人生带来一丝情感上的依托。

《浮城大亨》讲述的故事不同,他甚至不仅仅属于香港,而是属于更大范围的南洋,看这片有意思的是,它向我们展示的南洋文化,那种根植于乡土的民间风俗对于我们来说不啻于一次体会异域文化的新鲜感受,如:阎王会一命赔一命,又如:影片几处提到的民间谚语。影片讲述的是中英混血布华泉被水上蛋家人收养的故事,中英混血、弃儿、抱养等种种字眼,让人不由联想到关于港人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些都是本片解读的必须元素,当然严浩讲述的这个故事,它更具香港魅力,该片讲述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影评大量的内心独白,将人生种种娓娓道来,使得影片的叙事充满诗意的表达。影片还有另一个看点,那就是我们又看到了具有草根阶层意识的香港电影,另外本片也有一定的苦难意识,这在以往香港电影中并不常见,如:父亲死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收入,阿娘将家中几个孩子送人养的描写。

布华泉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有种强烈的上进意识,作为一个传奇人物,影片并没有赋予这个人物太多的铁腕和手段,而是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去再现。此外作为港人特有的坚忍不拔的典型,阿娘这个人物可谓囊括了所有勤奋刻苦乐观上进的香港人形象,当然本片借助这一家人的奋斗史,勾勒出一个时代族群的生活表象,他是白描化的,更是诗意化的。布华泉读书的同时亦开始教母亲识字,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去考船主执照,一次又一次的因为没有塞红包而没有过关,这一家人就注定要在这个让人不堪的时代里苟且偷生,直致布华泉功成名就,但是我们仍然清清楚的看到,布华泉的成功具有非典型意义的成功,他不是以往港片中经常出现的如雷洛,跛豪那样枭雄人物,他是一个香港人的奋斗,加上外国人的帮助,才能在这个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扬名立万,具有不可复制性,也没有可比性,同时也暗示了夹缝中艰难求存的港人注定要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下头破血流,67年的反英大暴动便是例子。影片对于97有一定的描写,但是对于身份的认同远大于97的焦虑,一次机场登机的经历让身为上流社会的布华泉,又感受到由身份尴尬带来强烈的心里落差。

此外影片要说的另一个意思是,大英帝国对于香港的改造,就如同对布华泉的改造,这种影响应该说是不可磨灭,影响的种种特征表现在,港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寻根的欲望,作为这一代的香港人必须用整个身心去感受,香港很久以前只是一个渔村,直到大英帝国的占领才改造成现在的国际大都市,这也是事实。影片有一处说到布华泉去到当年阿娘抱养他的寺庙,说道天后应该见过我的母亲,这里说的是一个断裂的状态,当年的母亲离他而去,这么多年过去,不只是血缘的断裂,更是无法诉说的感慨。影片的最后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设计,一个内地观光的情侣问路,一开始说英语,但是知道他会说中文的时候,依然还是用英语与他交流,这里表现的依然是身份的尴尬,人家不会因为你会说国语而当你是中国人。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