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这才叫群众喜闻乐见
对于孙中山这位国父,我这个国孙辈应当心怀愧疚。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了解到的孙中山基本上是一个符号,而他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也被定性和冠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是我们那时候教科书的说法,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动。在我们可见的文艺作品中,孙中山先生是国共两党、海峡两岸一致尊敬、推崇的革命领袖,尽管如此,我们从教科书、电影、电视剧上能够了解到的孙先生的贡献和作为,仍然片面、单调、符号化。对孙先生的宣传主流、正统、规范,但也绝对区别于造神运动。
几年前我才偶然听到了“铁拳无敌孙中山”这个词,被雷得不轻,后来接触到港产漫画、小说、电影关于那段革命历史的作品,手法不乏演绎、解构。香港文化一向是娱乐的、商业的、市民的,就算谈论严肃的历史、政治话题,也能找到一个轻松并且普通民众可接受和参与的切入点。从这个角度观察港产文艺作品对民主革命历史的重现,便窥见真正的革命精神、民主意识的深入程度。
说起通俗文艺作品,我们有一个习惯用法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高度商业化的文化市场,政治正确的导向无法发挥那么大的作用,真正被“喜闻乐见” 的作品,反映了民众真正的价值判断。写到这里我发现,这个说法在大陆我熟悉的电影中无从举例,一直到前不久的《建国大业》,我们看到也是自说自话。
感谢大华语电影时代的到来(还只是开端),我们能够坐在电影院看这部《十月围城》,看完之后我觉得过瘾、尽兴,这是一部无须CCTV宣传,无须人民大会堂首映,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影片。
大陆很多观众都会觉得看港产武打片眼睛过瘾就行,而陈可辛用《投名状》告诉我们,香港导演对待历史的严谨。形式可以多样化通俗化,而基本史实不能歪曲和加工。《投名状》大陆版被删得很惨,结尾处凌迟血腥片段只是个显而易见的借口,更多的还是意识形态或其他更为阴暗的什么理由。
《十月围城》开头,张学友饰演的杨衢云向学生讲授自由民主概念,在被枪杀前,一名长相称不上漂亮,但极具东方人特点的女生提出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民主呢?”,这个开场,足以让我这样的右粪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上纲上线地说,这是香港导演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而张学友客串演出分文不取,导演送的红包也原封不动捐献慈善机构,足见责任感所在。当然,导演和张学友本人或许根本无意放大这几句台词百年来、一直到当下,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那是因为民主的思想,早已浸入香港文化。
同是讲述十月的电影,《十月围城》以纯虚构故事凝华历史结晶,以畅快淋漓的武打将民主思想、革命意识深入人心,与全部用史实说话,着重描述革命领袖事迹,看完之后依旧迷茫的《建国大业》形成鲜明对比。
《十月围城》:这才叫群众喜闻乐见 作者:马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