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古惑仔的青春物语
其实本来对《艋舺》是没什么好奇的?倒不是因为偏见,而是觉得这种题材在《古惑仔》之后就再没有什么突破了,我不觉得一个台湾导演可以在这种题材上再进一步。但是在看到了《艋舺》在阿凡达的压力下取得的票房成绩,甚至最后超过前者的成绩,我觉得我有必要看一看它好看在哪里,为什么台湾人对它的追捧犹如一年前的《海角七号》一样。
台湾的导演除了侯孝贤、李安等少数导演是跳脱的,大部分台湾导演拍电影总有一种相似性,这就如同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香港电影一样,是有一种固定的感觉在其中的,台湾的电影既不像香港电影那样追求故事的紧张和冲突,感官的刺激,也不像韩国电影那样白菜和煽情,台湾电影有些日本电影的影子,有一种唯美情节在里面,贯穿剧情和画面,我想这是和台湾民众的喜好有关的。(有历史原因的吧,我猜测)
有很多人将《艋舺》拿出来和《古惑仔》比,作为黑道混混电影,他俩确实可以比比,但是看完之后说句实话,《艋舺》并没有突破出《古惑仔》,它只是另辟蹊径而已,如果说《古惑仔》是堂堂正正的混混传奇,江湖味十足,那么《艋舺》就是一出混混的青春物语,只不过比较残酷而已。
相比《古惑仔》那大气的剧情布局,《艋舺》就显得局促一地了,它的着重点不在江湖争斗,而在于几个混混对黑道的迷茫,对朋友的义气和背叛。 全片的大部分笔墨也不是在渲染江湖的黑暗和残酷,而是集中在几个混混的成长和相处,集中在他们也会有的迷茫和冲动,集中在他们的戏耍和互助。。。。。。一切的一切抛去黑道的前提,其实完全可以是一部校园青春电影(如果没有那些打斗和最后的结局的话)
片子的主角是蚊子,其实另一个隐主角是和尚,蚊子是旁白和叙述者,和尚是主要剧情的推动者。而全片唯一的两段感情也着落在他俩身上,蚊子和妓女,和尚和他们的大哥,前一段虽然给了很多笔墨,使我不觉得突兀,但是要说传神和感人,那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是剧情在这力道不足,一个是演员水平不够。后一段那是典型的断背,虽然是单方面的,但是对于整部电影来说,和尚都比较恰当的表现了那种深藏的感情,这一点确实不错。
片子的布景和画面都力求恢复到六七十年代的台湾,一种复古的暖暖的色调充斥于全片大部分场景,这种感觉的画面说实话要是出现在一部爱情片里,青春片里是很正常的,但是出现在一部黑道电影,确实比较意外,但是结合本片剧情,我觉得这次尝试是成功的,我很喜欢这种感觉的画面。
片子拍的很细,很多道具都是精心制作,很多道具也都含有隐喻和暗示,比如蚊子在片子和大佬一起吃鸡腿,其实就已经是暗示他视大佬若父,因为一开始,蚊子可以为了一个母亲做的鸡腿而打架。再比如溜溜球,它是友情的象征,而最后被作为武器,也意味着友情的结束。片子除了道具,还在群戏下了不少功夫,很多动作和打斗都是设计好的,所以整个群戏主次分明,前后连贯,缺点就是,显得很做作,不自然,不刺激。
《艋舺》,虽然我不认为这是一部超越《古惑仔》的电影,但是喜欢古惑仔或者青春电影的人,或许都应该尝试一番。
《艋舺》:古惑仔的青春物语 作者:stillc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