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叶问2》:民族情怀的劣根性

发布时间:2024-08-02 16:17:18

   身在异乡,没有在家里看电影的惬意,一心只读圣贤书,连踏出校门的机会都少之又少,就更不要说转公交,坐地铁,在偌大的城市中当跳蚤了,弄你个晕头转向不说,去时是一次长征,回时是一场战争,还没到提心吊胆,到了思前想后,走后又风尘仆仆,所以宁愿闭户不出,也不要沾半点城市的痞气,以免浑了自己的纯洁。

不过偶尔出去走走,偶尔到电影院看看电影,不说点燃生活的激情,也算是给了平淡一次崭新的排列组合。就像一杯浓苦的咖啡,不时加入几颗方糖,尽管冲不去苦的滋味,但有忆苦思甜的情怀,这就是生活中少有的变化与快乐。

所以在下才决定不远万里去看一个电影。选择了叶问2,没有料到却引发了全场观影者的骚动,当然,我没有公开地骚,只是私自内心动了一下,仅此而已,些许摇头叹息。

不说情节了罢,也就是老套路,先和自己人过不去,然后再和外国人过不去,先一蹶不振,然后耀武扬威,贯穿其中的则永远是一颗仁义道德之心,最后的结局总是慈悲为怀的皆大欢喜,以武会友,以德服人,以胜为终,以我为荣。

子丹大哥的劲道表演,加上重量级金宝压阵,武功阵容的强大实在是为武戏增色不少,咏春的柔中带刚,加上最后揉捏进的洪拳,实为如虎添翼,博得满堂彩也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了,技惊四座的表演当然惊艳,但令我感到惊异的是,电影院中的掌声不是为传统文化喝彩,却是民愤宣泄的表现。

就电影本身来说,叶问和咏春当然是最大卖点,但当导演把民族国家的“私利”摆到台面上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结果,观众拍案惊奇,说书人下台,听戏者霸场,艺术沦为了民族自豪感的奴隶,炒作的是如影随形的情绪,不再是引人注目的形象,倒是从低级的物质享受升华到了高级的精神盛宴,但不知是前进,还是倒退。

林语堂语:25岁到30岁之间是一个有公共精神的人渐渐学乖的过程。其实不说那么具体的年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渐渐学乖的过程,除了小时候语出惊人,无所不为外,“堂堂正正”也算是普世价值,伴随终生也算中规中矩,但没有了横冲直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重开一扇门的机会,千篇一律的重复,社会变成了一场赛车游戏,起点和终点在同一个位置,来来回回,往往复复。

其实我们又是为什么学乖,不是因为所谓公共精神的萎靡,实际上正是公共精神的膨胀导致了这一切。关键不在公共精神是什么,民主,自由?关键在于,主动性的颠倒,主体性的错位,不是我们利用了公共精神,而是公共精神迷糊了我们。而在某种层面上,这种公共精神就是整个民族的自豪感与荣誉心,一种作为国人的无坚不摧。而在另一种层面上,这又是学乖的另一种途径,被精神奴役,从外在内化为已有,彻底的束缚,情不自禁地情绪躁动。

叶问2在这方面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导火索,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分青红皂白的欺压,内外勾结,官商串通,同流合污,没有给当时的英国人留任何面子,我当然没有为其辩护的动机,只是想说,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碰撞,其间必须有一个尽量客观的评价,但我看到的,却满是内心愤懑的激发,情绪压抑的释放,诉诸的一无是处,也难怪,沙文主义会有一席之地存留于世,因为大家善于被煽动,然后激动,最后反动。

满口风言风语的英国拳王在台上一次又一次嚣张地挑衅,此情此景,影院里甚至有人大喊:fuck you !除了抓耳挠腮,我也感到无所适从。叶问不负众望,立下战书,最后也顺理成章,漂亮的反败为胜,夯实的拳头击打在英国恶棍的脸颊上,血脉喷张,血滴飞溅。欢呼雀跃的喊叫,振聋发聩的掌声,嘈杂而整齐划一,分不清到底是电影情节安排的奏效,还是影院里集体主义的爆发。

当民族情结变成一种情绪的宣泄,当民族情结变本加厉于仇恨,除了把内部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我们又得到了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根指的是世界,是宇宙,而不是内心狭隘的自我庇护。我没有藐视民族认同感的意思,我却也有热血沸腾的那一刻,但暴风雨后的宁静,我们体验到了让人窒息的感觉,是让宁静延伸,还是让暴风雨继续。民族情结背后,隐藏的到底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自由精神,道德操守,还是邪恶而无知的劣根性。走出影院,你是否依旧打抱不平,或者只是发泄后长舒一口气,继续伸出中指鄙视这个世界?


《叶问2》:民族情怀的劣根性 作者:木点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