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大兵小将》:太平在小人物的地上

发布时间:2022-08-05 00:39:18

  首先,我们来认真地学习一首诗歌: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诗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完全是“小人物”们互相流传聊以慰藉寂寞芳心淫词俗调,它们很美,换在当代,肯定会被当成“很黄很暴力”的低俗段子被封杀,如果谁要是胆敢私下流传,叫你不能发短信。

春节嘛,现在流行“红段子”。

这首诗经还是有点黄的:有只狐狸在风情成种地散步,走到桥头,我好心疼呀,他连衣服都没有;有只狐狸在慢慢地走,他来到水滩头边,我好心疼呀,他连衣带都没有;有只狐狸在风姿绰约地走,他来到岸边,我的小心肝好疼啦,他连衣服都没有。狐狸,在现代指的是美丽的女人,男人喜欢的,有点妖媚的梦中情人,女人肯叫出这代号,往往是带着小酸味的表情,当然,也有带着小菜刀的。在战国时代,却换成了男人,被叫成狐狸的男人,肯定是个帅哥,至少也是可以让某个女人心疼的男人。女人求爱,看男人,跟我们男人看女人有点不同。男人是从胸部看到小蛮腰,然后再转过身来看小屁股。女人很简单,诗经的顺序正反映了女人对男人的味口是从下至上的,而且看的是没有衣服的男人。

谁会爱上一个衣服都没有的赤贫男人呢,当然是小人物呗。诗经就是小人物的心声,而成龙大哥,这次就是要做个小人物,但他既然是大哥,即使做一个兵,也叫大兵。

对于当小人物的大兵,故事里是有寓意的,一个经身百战而不死的兵,当然是大兵油子喽。大兵他爹就说过,能活着,就很好,他爹说过的话就成了这部片子的中心。为了贯彻能活着的决心,成龙大哥也变了,他不再做英雄,而处处都是躲为上,四处躲闪,只求活命。大哥这么一大把年纪,还真能扑腾,即使躲也累呀,看的过程中让人敬意陡生。

帅哥王力宏饰了一名有侵略性的大将,带一千兵,就想灭人家一个国,胃口还真不小,可怜壮志未酬,变成大哥的俘虏。在大哥面前,他自然成了小将。与成龙大哥不一样,这家伙因被小人物俘虏而深感屈辱,一心求死,当然,有人也希望他死,他的弟弟,因为王位。

一场惨烈的战斗,整个战场只剩下两个人,这部片子就自然而然地演变成我很喜欢的公路电影。一大一小,或者一小一大,要去哪里呢?有歌云:

一条大路呦通呀通我家
我家住在呦梁呀梁山下
山下土肥呦地呀地五亩啊
五亩良田呦种点啥
种豆种稻哟油菜花

哥不是做逃兵,哥要拿个大人物来改变一下职业,种五亩地。

两种思想在这个被命运捆绑起来的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开始碰撞。小人物们图的是与土地的亲近,求的是生活的太平,对于小人物的理想,大兵爹爹又开始起主动的作用,他给了儿子一块木板,前面是一幅地图,指引他回家的方向,而后面是两个字,大兵哥不认识,而小将哥却认识。小将哥图于天下,纵马平川的血色浪漫植根在这个大人物的心里。大人物指点江山的意气在大兵眼里,却只值五亩土,因为太多的地一个人也种不下。这让我想起一个企业家说过的话:一个人财富,够吃够用就行了,再多一点的,都不是自己的。所以人太强求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以殊途同归的境界还理解这两个字,其实有两部片子是在分开阐释,一部是说教似的主流大片《英雄》,一部是立足小人物境界的片子《麦田》。《大兵小将》却把这两种思想揉合在一想,如果有一个国家统一了中国,天下就太平了;另外一个是如果天下不打仗,当兵的都回去种田,天下就太平了。

来,我们再来看看老百姓的想法。老百姓的代表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女,舞姿很曼妙,歌声很悠扬。前面那首很黄很动听的诗歌在她喉柔肠百转,让人心碎。她第一次跳舞是色诱自己眼中的敌人卫国将军,然后杀之,可惜她终究是下不了手;她第二次歌唱是把大兵的地图和那两个字挂上祈福树,祈愿天下太平,她的歌声,完全脱离了俗语小调的低级趣味,变得悠远而空灵,她希望的是每个女人都有个心爱的狐狸,有个完整的家吧。另外一个人是大兵他爹,他藏在大兵的心里。大兵他爹的想法是如果三个儿子只剩下一个,就必须当逃兵,回来传宗结代——家必须延续。战争,百姓对它的仇恨就是因为亲人的亡故,因为家园的毁弃,因为生活的无着。说到底,百姓只愿有一个家。

除了这两种思想的交锋,还有一种就是对大人物思想摧毁性的干绕,他弟,为了王位,要灭他。这与大兵不同,大兵却为了五亩地,要他活下去。

天下一统就太平了吗?大人物的争权夺利,欲壑难填,无时无刻不催生着鲜血和战争。而小人物安于五亩地,安于稻子和油菜花间的劳作,对别人却是没有任何的威胁,太平,只在于民间,这才是片子要表达的主题。

片中多处寓意强烈:被毁的稻田的希望之苗;潘多拉星似的通灵性的小麻雀,被成龙救的小孩子……

活着,挺好的。大人物学会这句话放弃抵抗,小人物却为大梁的尊严放弃生命。

谁说活着就好,是有意义的活着就好。


《大兵小将》:太平在小人物的地上 作者:老海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