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浮城大亨》影评:浮城筋骨,大亨皮肉

发布时间:2024-02-27 06:33:06
很早以前,这部电影还在拍摄的时候听说叫《百年浮城》。2012年初香港影展时看到海报改成了《浮城》,在香港上映最终也用《浮城》的名字。到了内地,似乎发行方对市场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加了“大亨”二字。没看片子前,我对“大亨”二字很不满,虽然知道发行方也是想用商业包装文艺以利于票房,但仍然难以忍受这两个字带来的恶俗感。看了片子后,更加坚信对严浩的真实意图来讲,“大亨”二字纯属冗赘,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观影过程多多少少还是被“大亨”和大班传奇的宣传迷惑了,以致刚看完的半小时内,认为片子虽好,剪辑却有点断。但两个小时后,在回家的路上,当我开始清晰地思索这部片子时,我逐渐明白了它本来讲的就是有关“浮城”的思考,大亨发迹故事不过作为线索、媒介而已,所以,根本就不应用人物传记片的规格来衡量它的剪辑方式。

船浮动、城浮动、陆浮动

你以为自己生活在大陆而非海岛,自己脚下的土地就可以万年不移。科学家告诉你,地球上十分之七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十分之三的陆地全可以看成漂浮在海洋上的岛屿。任何一块陆地,哪怕最大的欧亚大陆每天都在进行着位移,只不过有些明显,有些轻微。

据传疍家人祖先为布依族,一部分南迁到香港打鱼为生。对于香港,他们是外来人。而香港人又是哪里的自己人?英国人么?白肤深目高鼻,手持“本国”护照,走本国居民通道,在东印度公司高官得做,这些特点都是香港人不具备或者不享有的。中国人么?香港脱离大陆政府控制一百多年。在英国统治期间,很多人学会了英语,皈依了天主教,习惯了吃面包,更习惯了西方的制度。影片里,布华泉虽然主动寻找生母,但并未找到,而他也全心全意地将养母视作生母对待。然而,现实中,香港却不得不面对回到生母身边的现实问题。百年后,突然亲生母亲来认领,他们却发现彼此生活、思维的隔阂是那么巨大,虽然血缘亲情的维系令他们彼此亲密着,却依然不得不经历磨合的阵痛。彼此认同,又彼此排斥。很像彭浩翔《公主复仇记》里陶虹和阿娇在一起,陶虹必然说白话,阿娇必然说普通话。这种语言互换体现了她们彼此之间希望显示认同对方并获得对方认同的意愿。同时两人又为了争夺一个男人暗地里勾心斗角。像极了现实中的大陆人和香港人。一方面,大陆人觉得香港人是同胞,大家都是中华儿女,香港很多优秀之处令大陆人羡慕;香港人觉得大陆对香港态度很好,尤其容易做生意,很多人开始学普通话,到内地发展。另一方面,大陆人又觉得政府太照顾香港人,什么好的都先给他们,什么优惠政策也给他们,香港人来内地抢钱;香港人则觉得大陆人涌入香港购物,侵占了香港自身资源,个别大陆人敌视香港人,等等。

近期,不断有大陆和香港矛盾问题被摆上台面,有时确有需要探讨之处,有时却又是无事生非。事实上,个人觉得国家、种族、文化的认同问题不仅存在于港、澳、台等曾经的殖民地,也存在于大陆乃至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体现在电影中,越来越多的片子开始有意无意地反思文化认同问题。之前百度电影票房吧《等待的黎明-由<浮城大亨>想到香港电影形态意识》的帖子已经分析得比较全面了。

最近看的《赛德克·巴莱》也有所涉及。达奇斯们因为无法回答死后究竟进入日本神社还是跨越彩虹桥去见赛德克祖灵的问题而最终选择了死亡。《浮城大亨》里同样重复着类似的问题:“我是谁?”幼小的表妹告诉布华泉,你是鹦鹉鱼;船东告诉布华泉,你是番仔;迪克告诉布华泉,你是半生熟;黄小姐告诉布华泉,你是成功的大班;机场工作人员告诉布华泉,对于英国,你是外国人;东北游客告诉布华泉,对于中国人,你是外国人。尤其东北游客这一段,影院的人基本都笑出声,然而,笑过之后,却又令人沉思。东北大哥坚持对着一个国语很好的“老外”说英文,一方面也许他真将布华泉当成了老外,真心觉得去香港好像出国;另一方面,他似乎也在用这种方式获得外国人、香港人的认同,好像布华泉在港英时期参加的上流聚会,高管和夫人们即使会中文也全用英文交流。

每个人都是混血儿

“我是谁?”疍家人在自问,HALFBAKE在自问,持香港护照的大班在自问,难道我们每个人不也该自问一下么?说普通话的人,当你知道普通话融合了很多北方少数民族(蒙满居多)方言,你还会自夸是中华民族的纯粹代表么?当你穿着西装、吃着西餐、唱着英文歌时,你觉得你身上除了黄皮肤还有哪一点更像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说客家话的人,当你知道客家话、客家习俗融合了很多当地方言、习俗时,你是否还能自称是古汉族代表。有着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当你清楚自己的民族不断有其他民族的血统融入时,你是否还能找到纯粹的本族代表?即便如大清皇族爱新觉罗,也早已融入了蒙、汉、朝鲜等等民族的基因。影评但我觉得我们在反省自己丢掉了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反省我们何必排斥所谓的外或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混血儿,尤其在文化方面,除非生活在原始社会,否则只要接触现代信息,必然成为文化混血儿。当我们说排斥某类文化时,是否应先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不知不觉融入了多少这类文化的因子。大陆人,当你说排港时,你难道没看过香港的电视电影,听过香港传来的流行歌曲;香港人,当你说排斥大陆时,你难道没用过大陆送去的食品用品,没有大陆的亲朋好友。中国人,当你说排斥外国人时,你难道没学习过西方的数学、用过外国的科技发明;外国人,当你说排斥中国时,难道你没用过MADEINCHINA,没用过瓷器,没喝过茶叶。也许,我是谁并不重要,因为没人能说清我们必须是谁。

据某些科学家预测几百年后,不会再有纯种的白人。那么黑人呢?黄种人呢?当我们今天还在执着于种族、民族、国家的界定与区分时,我们何不穿越到几百年后,感受世界大同、不分彼此的时代。这一天是否真会来临,也许没人能够给出终极答案。对于热爱民族文化的人来说,坚持热爱的传统与文化仍然至关重要,所以,当布华泉上英文课时,特地演出了一幕亮国旗的场景。也许这就是严浩的大陆情结。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中更多的融合与接受。虽然对我来说穿旗袍大褂远比穿T恤牛仔舒服,但现实中,我却没有办法天天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坚持穿着好像戏服般的传统服装。

大亨必定枭雄

之前有人问我,喜欢严浩多,还是许鞍华多。我说严浩。许鞍华大部分作品很完美,挑不出大毛病,但令人叫绝的地方没严浩那么多,况且她毕竟是女性,关注的东西多为生活人情,应了刘熙载那句“虽小却好,虽好却小。”严浩不完美,出彩的地方让人爱得一塌糊涂,败笔的地方又令人恨得牙根痒痒,例如《棋王》里的刻意、《天国逆子》里完全不考究的方言、《太阳有耳》里戏剧的雷电、《滚滚红尘》的过分三毛装十三文青。但严浩始终更加大气,关注的东西多往社会、历史、政治上走。感觉两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在表现人性上,都能抓住人性复杂的特征,不隐善,也不扬恶。许鞍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严浩《太阳有耳》里的潘好、《天国逆子》里的母亲都比较明显。这次《浮城大亨》里的大亨也很典型。之前看到很多宣传,多用“枭雄”这个词,我一直问为什么。看完电影,觉得“枭雄”还是有道理的。绝大部分成功人士的发迹史或多或少都有点“枭”的意味。野心也好,雄心也罢,上进途中难免勾心斗角、阴谋诡计、逢迎巴结。布华泉也不例外。为了进入东印度公司,他不惜对趾高气扬的洋人低三下四;为了获得宿舍他不耻自称HALFBAKE,仓促催阿娣结婚。电影中没有太过深入展现布华泉的奋斗经历,也许现实中的布华泉们,在成功的路上曾经给迪克们使过绊子,曾经抛弃发妻高攀名门黄小姐们,曾经……。个人比较欣赏的一场戏是布华泉登机时撞见原来的船东,船东拿着登载他成功履历的报纸巴结一番后,两人各自排队。轮到布华泉办手续时,他却因护照不被承认,不得不重新排到旧东家的一队,此时,旧东家已经办完手续。成功后被人恭维的洋洋自得与傲慢自大瞬间被遭到蔑视的屈辱代替,甚至有点懊恼与委屈。阿王的演技早在在此前诸多影片中已体现得淋漓尽致,《浮城大亨》里复杂而矛盾的布大班又成就了此前不曾有过的一种角色类型,为他的演艺生涯锦上添花。不管他是否能够凭借这个角色得奖,他都演活了这位枭雄大班的复杂与真实:他的长短是非、他的奋发自强、他的纠结疑惑、他的真挚善良。

最后,吐糟一下片尾曲。片尾曲的演唱者声音太飘太高,不够沉,跟《浮城大亨》的主题有点不搭。为了看片尾曲,等到阿姨来收拾卫生还不走,获得了许多白眼,结果却有点小失望。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