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影评

发布时间:2023-10-21 07:09:13

  不少观众不止一次入场观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此片大概笼罩着他们早已逝去的青春气色,尤其透过柯景腾追求沈佳宜最后功败垂成的过程,使他们重新沉浸在初恋历史,这种观影经验在近十年港产片已难以找到,因此口碑一传,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入场。每位导演心中都有这条问题:何谓青春?九把刀便以此片解答。他(即男主角柯景腾本人)眼中的青春就是追求沈佳宜的过程,纵然沈佳宜没有接受他,别人看来这或许只是羞于人前的失败经验,他却视为不枉此生,郑重将此段经历首先写成小说,再拍成电影。

  本片如一般青春电影的拍摄方向般包涵反叛、友情和爱情等等青春常见的元素,之后便集中描写他与沈佳宜暧昧的关系。这固然是本片的一大重心,柯景腾也非常沉醉其中,为此竟改变自己懒惰的习惯,在家勤于做习作,在校勤于温习,希望用学业成绩拉近与成绩优秀的沈佳宜的距离。小说用了不少文字篇幅,刻划他和沈佳宜温习的岁月,多么美好的留校时光酝酿他们的感情,氛围含蓄青涩。同样由九把刀本人导演的《那些年》,却与小说的氛围大相径庭。电影版在清纯的小说基础上,加上“打手枪”的场面,配合柯景腾全裸在家吃饭温习,两者使电影性趣味勃发,这些都是《那些年》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最大分别。

  青春本来是抽象概念,笔者认为《那些年》电影的“打手枪”场面,是用来表现青春。青春期的男性,身体开始发育,对性满有幻想和好奇。青春期的男性借着手淫,由自我控制中得到性的快慰,也是青春期自我掌握身体成长的证明。 “打手枪”可说是青春期男性的性象征,用此代表青春未尝不可。自我握控身体然后我行我素,如年轻人般视规则如无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做出一些违规行为,这是青春期年青人的反叛特征。阿伦柏加(Alan Parker)的《我要高飞》(Fame)中一群学生听到强劲节奏的音乐,纷纷冲出街道起舞,无视交通是否阻塞,是电影中经典的反叛场面。视性为洪水猛兽的中学,同学稍有越轨,校方便阻止纠正,学生越是出轨,做出学校严禁的事,便越突出其反叛性格。柯景腾在中学里,公然向上课的老师“打手枪”,比起在熙来攘往的街道起舞,犹有过之,反叛至极。

  “打手枪”是影像化的青春,是象征多于情节,是故导演并无写实地拍出来,而用漫画化的方法拍摄“打手枪”的过程。 “打手枪”过程始终都涉及性,漫画化处理固然冲淡性场面带给观众的憎恶,性场面也变得滑稽惹笑,教人哭笑不得。其实早在片初,摄影机已有意放在男学生的胯下,用「“手枪”的角度看他的中学生活,配合“打手枪”在青春期男性成长的特殊意义,仿佛镜头便是男生的“手枪”,要观众一开始进入他的中学世界。青春和反叛才是他中学的回忆,纵使他与沈佳宜的暧昧情怀,或许苦楚,青春和反叛还是他年青时最甜美的岁月。

  假如在学校反叛是学生的青春表现,那么向冉冉扯起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既向政治开性的玩笑,也配合“打手枪”在青春期男性成长的特殊意义。相信九把刀真的曾经沉溺在虚幻的暧昧当中,不过他更沉溺在《那些年》青春反叛的热血里。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