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几分无奈几许愁
新闻背景: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虽然有谋生的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他们闲在家里,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
“啃老”几分无奈几许愁
文/云谷人
“啃老”啃得是父母的“老骨头”
为了供子女上学,父母含辛茹苦十多年。在农村,粮食卖了、牲畜也卖了,凡是能换钱的都卖出去了;在城市,汗水留了、破烂捡了,凡是能挣到钱的点子都想了。奔波操劳忙一生,为了子女成功成才,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
如今,孩子们已经大学毕业,但是有许多人还将双手伸向父母的衣兜。为了供子女上大学,父母把自己能拿出的和不能拿得出的都拿了出来,现在唯一剩下的也只有那几根“老骨头”。
“啃老族”也无奈
其实,绝大多数年轻人是不愿成为“啃老族”中一员的。
“啃老族”其实也有他们的难处,面对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等现实因素,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踏上了曲折的就业之路,他们想挣钱养活自己;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眼前的情况还远远达不到他们的希望。无奈,他们只好边在事业道路上挣扎,边在父母身边“啃老”。
“我真的不愿去‘啃老’,但目前的情况迫使我不得不依赖父母。但是,只要我混出个人样来,我一定会好好尽孝道。”王宏说。2008年,王宏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回到家乡后,他四处找工作,但许多单位都以他所学专业与工作实践不相符为由拒绝了他。如今,王宏在西宁市某行政单位的见习岗位上班,不足千元的工资让他不得不依靠父母。和王宏这样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但又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得不去“啃老”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张海龙去年7月份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为了实现自己当记者的理想,他没有参加省内组织的任何考试,也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进企业。到现在,他还在我省某媒体实习,而实习所需的所有费用都由他父母承担。“不是我想‘啃老’,只是觉得我心中还有个梦想,不去实现它,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张海龙说。
当然,我们生活中其实也不乏一些死心塌地去“啃老”的年轻人,即使他们完全具备独立生存的条件或能力,但也懒得去工作。
“为了供他上大学,我几乎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家当,而现在他还伸手向我要钱,那跟啃我的‘老骨头’有啥区别啊!”提起儿子斌斌,家住湟中县李家山镇的张师傅无奈的说。张师傅说,儿子斌斌大学毕业已经三年多了,起初张师傅托朋友在海北为斌斌找了一份工作,但斌斌闲离家远、又累,于是没去。几经折腾,斌斌在西宁找了好几份工作,但都觉得太累还是没有干。如今,斌斌就呆在家里,终日无所事事,一旦遇到朋友聚会等事都要伸手向张师傅要钱。
社会热议“啃老族”
据记者了解,目前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啃老族”主要有这么几种:一些大学毕业生;一些以工作太累、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年轻人;一些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得靠父母养活的青年人;一些家庭条件优越,不愿出门工作的年轻人等。那么,我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和父母亲对“啃老族”抱持何种看法呢?
上班青年张广亮:自己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是由于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啃老”,自己不“啃老”就觉得亏得慌,这种“啃老”可以说是不道德的,虽然法律上无法惩罚这些“啃老族”,但是我觉得社会舆论应当对这一类型的“啃老族”进行批判和谴责。最起码老人不要你们负担,你们自己负担自己没有问题,也不要增加老人的负担啊!这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一个成功的教育不在乎看他们学生考取名牌大学的比率多少,而重要的看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
西宁市城东区的父亲张玉贵:自己的确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去“啃老”,我觉得这是社会问题:现在的教育,什么都是父母包办,从幼儿园到大学没有一样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格和能力的教育,全部都是填鸭式的教育,搞得这些孩子长大了就是“高智低能”;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学毕业找工作已然十分困难,社会对年轻人要求又比较高,所以一些青年人不“啃老”又怎么办呢?
小学教师王成祥:我们要明白,绝大部分年轻人“啃老”是有原因的,而对于那些甘心“啃老”的年轻人,我们要从根源上进行把关:父母的事事保护、事事干预,会让孩子由一开始的温暖,转换成理所当然,所以,杜绝“啃老”,还需父母放开孩子;“啃老族”的孩子需要扩展人际交往,跟其他的人的互动会得到一种教育,会促使自己愿意独立面对问题;父母在经济上对孩子需要有个逐步退出的过程。家长每个月的零花钱应逐渐减少,要让他感受到一种推动力,让他知道:如果你需要更多钱,你就要靠自己去挣;“啃老族”找工作,定好目标是第一步,目标越低,成功率就越高。你的目标仅仅是月薪500元,那么这样的工作应该有很多。有符合现实目标的人,找不到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面,结合自己的优势去找工作,更容易成功;“啃老族”是个复杂的问题,我觉得社会、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现阶段的各种环境和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啃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