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影评:《海角七号》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发布时间:2022-09-24 17:06:33

  电影剧情:

      失意的乐团主唱阿嘉(范逸臣饰)从台北回到家乡恒春,不情不愿地暂代邮差工作,一个写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的邮包被他不以为然地丢到床底下没送出。有意留在台湾发展的日本少女友子(田中千绘饰)被公司派到恒春任联络员,负责协调当地一家观光饭店组织的日本巨星中孝介演唱会。在乡代会主席(马如龙饰)极力争取下,以阿嘉为首的几个乌合之众临时组团为演唱会暖场。练习过程中,友子与阿嘉不打不相识产生爱情。友子在阿嘉房中偶然发现了寄到海角七号的信,才发现是在60多年前台湾光复时的一位日本老师(中孝介兼饰)被迫遣返而不敢向他暗恋的台湾学生示爱,在去世前写下的7封情书,由他女儿按日据时代旧地址寄来台湾。友子和阿嘉决心将信送到老妇手上,而不被寄望的临时乐团也在演唱会上奇迹般地一鸣惊人。

      本片涵盖了音乐、梦想、爱情与大时代的沧桑,素材丰满。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明白了,《海角七号》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相反却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今天的台湾正处于政治混乱和经济不景的低荡期,每个人的心中都多少有些遗憾,一股“远离台北”的氛围正逐渐拓大,去年的《练习曲》引发单车环岛热潮其实已有所反映。《海角七号》则将这种“与台北决裂”的态度表达得更鲜明,让很多北上游子和不满现状者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因而在老百姓中获得广泛认同。虽然第一眼看似闲云野鹤,不着四六,但《海角七号》其实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非常清晰明确,而且极易被台湾本土观众所识别的指向性。请看,这里有着总是抱怨台湾放弃老传统的老邮差茂伯,有年轻的移民后代阿嘉,还有战败后黯然离开台湾岛的日本人及其后代,《海角七号》在暗中搞了一次“台湾历史真人标本展”;同时,电影里既有“30后”的老人,也有“90后”的少女,既有宗教信徒,也有“混不论”的家伙,可以说在一小块乡土中浓缩了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非常容易辩识的人物让观众能够一下子建立自己和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建立起影片情境和自己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

     换句话说,《海角七号》能让台湾的多数观众一下子就知道“片中人物是谁”,“这部电影是干什么的”,从而脱离了“不着四六”的感觉,《海角七号》也就脱离了文艺小片的爱巢,开始飞进“大片”的天空。

     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海角七号》的编导很熟练地把这些人物塞进了一个商业化的套子。“商业化”是个约定俗成,但却并不准确的称呼,它的意思其实是久经考验,屡试不爽,符合大多数人心理需要的故事结构。《海角七号》是一部最典型的励志片——一个重新振作的天才带领着一群乌合之众达到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救赎。而这种结构的故事又恰恰符合当今台湾民众的心理期待———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各种阶层的人能够团结起来,让低迷的台湾岛重新振奋。

     一句话,对于台湾观众来说,《海角七号》是一部非常“主旋律”,非常“和谐”的电影。为了既表现真实的矛盾冲突,又能达到这种“和谐”的效果,电影编导运用了大量的技巧。其中一种技巧是人物的“灰化”,就是说让每个人物都不代表极端矛盾的一方。

     另外一个技巧是片中所有的矛盾都相当轻微,而且是非本质的。年轻人对老年人的不满只是因为他不会强贝司,但即使这样也没赶他走。《海角七号》虽然暗暗点出了岛内各种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冲突,可都一笔带过,没有一个能在人心头抓出伤痕,而最终的气氛就是大家伙儿一起爱,爱,爱。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