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推手》影评

发布时间:2022-08-13 02:23:19

   《推手》是一部讲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导演用敏感的心理触觉缓缓讲述着这个真实又现实的故事。

朱老先生,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被生活在美国的儿子接到了美国。本想在物质丰富条件发达的美国安享晚年,却不知等待着他的是文化的差距、生活的迥异以及心灵的孤独。他与美国儿媳玛莎在同一个屋檐却因为语言障碍无法沟通,也经常由于各种生活习惯、文娱方式及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引发家庭冲突,两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相处,儿子晓生夹在中间,尴尬又无奈。

老先生开班授课,教别人太极,期间认识了经历颇为相似的陈太太。通过他们二人的相处过程,两个老人的孤独和无力表露无疑,这同时也间接体现了在异国他乡的老人百无聊赖的社会现象。

影片开始是长达数分钟的沉默,屏幕中只见两个人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并看不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带着疑问,我们静静跟着导演的镜头继续观看。没有一句话,也没有眼神的交流,冷眼以对,默默之中每一个细节都用无声的语言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饮食、娱乐、生活习惯甚至运动方式。看似一个个不足为道的小事,背后隐藏的确是文化差异的鸿沟,一步步引导着这个家庭的隔阂。

朱先生,他是一位精通中国文化的师傅,不仅是太极宗师,又写得一手苍劲有力的书法,还懂得气穴疗法。他力图通过打太极、练气功排解心中的郁闷。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因为朱老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更难接受和理解美国的文化。在家里,他想用中国所习以为常的方式和儿子孙子相处,却无法得到玛莎的理解和体谅,甚至加以阻止。这无疑使老人很受伤。他一辈子按照原来的习惯生活着,来到美国后,却无所适从,好像做什么都是错的。儿子也没有的给予相应的关怀,内心深处肯定是凄凉落寞的。

然而从玛莎的角度来看,她是可以理解的。突然来了一个语言不通、做什么都让自己难以理解、打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对孩子有错误引导的老人,虽然那人是自己的公公,想必她心里有意见也是人之常情。在美国,父母是不会和已成家的子女一起生活的,何况是两个互不理解的不同国籍的人。在玛莎眼里,公公在客厅唱京剧是不对的,在草坪上吸烟是不对的,对儿子的教育是不对的,甚至饮食都是不合理的。文化的差异使她无法理解也难以接受这一切,生活变得很不愉快,眼看丈夫也背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让她很自然而然地怀念以前,想改变现状。

晓生,他也想处理好父亲与妻子的关系,只是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使得这个问题很难到底有效的解决。他过得很累,夹在养育自己的父亲和陪伴自己的妻子之间。他在乎父亲,希望能孝顺父亲,又渴望妻子的理解,希望她可以尽力与父亲好好相处。一段时间下来,两个人还是摩擦不断。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渐渐感觉筋疲力尽,无法改变什么,感到无奈又烦躁。父亲始终无法融入自己的生活,他也慢慢想要父亲离开。那次朱先生的走失使得晓生心里默默下了决心。虽然他心里也很难受,甚至对玛莎发了一次脾气。他还是选择继续自己的生活,这是现实又残酷的现实,谁都没有办法,这并不是谁的错。

片中晓生和陈太太的女儿私底下串通好想撮合两个老人,殊不知这刺痛了老人们的自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依靠着子女生活,他们也是无力,感觉自己老了没用了。偏偏孩子的举动又仿佛是想摆脱老人,让他们十分伤心,所以朱先生选择了偷偷离开,守护自己为人长者的自尊。他是倔强又骄傲的,一个人辛苦的生活,又无法忍受老板的侮辱。最后闹去警察局,不想这般年纪还闹出这样的事,让人不得不叹息这个老人的辛酸。

影片的最后,朱先生和陈太太约好见面,这其实并不温馨反而让人感觉辛酸。两个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远离了熟悉的生活,在美国承受孤独,他们并不渴望感情,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亲情。自己的子女都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老人不得不离开,这是现实的无奈。他们有相同的悲哀,相同的心情,相同的无可奈何。

这是一部相当感人的电影,真实、现实、无奈和心酸。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缓缓诉说着真实的生活,才更能引起每位观众的共鸣,感动每位观众的心。在我个人看来,晓生没有错,玛莎没有错,朱先生也没有错。这个电影的主题是文化差异对生活造成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无法消除的,难以解决的。在文化鸿沟的压力下,这样的结局才是合理现实的。

李安导演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巧妙地安排了每一个细节,没有堆砌却使得每一个情节都体现了主题。“推手”这个名字起得也是恰到好处,一语双关,表面上看指的是朱先生作为太极推手,实际上又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推手”。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