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皇朝》影评
《宋家皇朝》乐评影评
关于电影《宋家皇朝》,我对其配乐的了解要远远大于画面部分,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几部仅凭着对配乐的喜爱,就把电影找来看的作品之一。
说起电影配乐,必要提及《宋家皇朝》的配乐人,日本作曲家喜多郎。曾经,喜多郎的作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没出现在我的播放列表,只因那时我并不喜欢合成器的电子音色,而喜多郎恰恰就是一位善于用合成器创作的音乐人。对于电子音效的排斥要追溯到刚刚接触金属乐的时候,经常出现在北欧金属乐队中用键盘模拟出的各类音色,虽然能使作品听起来更富层次性也更赏心悦目,可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作品的整体风格偏软,通俗地讲就是不够狠,也不够硬,而令我着迷的恰恰是激流,死亡这类配器相对简单(摇滚三大件),曲风沉重的金属,所以那时我对各种流派音乐中出现的电子音色一直不屑一顾。
这种成见的改变始自从单一的金属世界跳出,大量地接触各流派的音乐后,哪怕在当时仅仅是推开了整个音乐花园的一扇大门,所窥到的景象也足以颠覆我以往的好些认知。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听过了喜多郎的几首代表作品,如《印象·西湖》等。
一个外国人来了解中国文化,哪怕他研习之透彻可以用精通来形容,那也必会因他持有由外窥内的视角而使他的理解带有不同于国人的客观,喜多郎的这份客观与本土作品相较,所激发的与众不同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可又不仅是一亮,惊艳之下暗蕴的透彻不禁让我对这位日本作曲家大加敬佩。譬如《丝绸之路-黑水城的幻想》,合成器的现代音色竟也能把古道的苍凉亘古烘托如此落寞,不由惊叹。想到之前对电子乐的冷眼相待,不禁有些讪讪。这之后便把喜多郎的作品找出来欣赏,在后来的一次电驴上的淘碟中,偶然找到了这张《《宋家皇朝》》,涉及历史的东西总会让我兴趣盎然,这张名家制作的专辑自不例外。
音乐:
欣赏电影配乐首先要分析的就是背景。这背景可大可小,《宋家皇朝》的背景就是民国时期。在中华的历史中,民国的这一段一直让我觉得最沧桑,也最纷纭,除了因在这段时间里颠覆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就是那个年代与现在的距离之近,它是所有过往的烟云中最靠近我的一块。
当代人对于民国历史的重视从书店各种的野史和人物传记中就可窥之一二,加之各种描述当时历史的读物、资料并不像古文般晦涩难懂,在丰富的史料下可以几近完整、客观的了解一个时代。在那个动荡不定的乱世下,甚至寻常百姓间的故事都交杂着大时代背景下的如泣如诉,那自不用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命运的宋家。喜多郎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并完美地诠释在了作品里。
刚才我用到了“完美”这个词,这是就我个人而言对电影配乐的最高评价。近年来,总感觉不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他们的配乐总是让人感觉乏善可陈,即便有些好莱坞巨制大片的音乐雄壮威武若瓦格纳般,也不能掩其背后的浮躁苍白。这些配乐只是起到了烘托人物与气氛,鲜有质的升华,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在现在的各种评论中,完美这个词几乎被用至泛滥,经常能见到不少被冠以完美评价的作品实则乏善可陈,所以本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我从不轻易地发表对某作品的肯定更别提赞美,不过我对于《宋家皇朝》的电影配乐能给出这样的高评价,实在是因为这张豆瓣评分的专辑出色到名至实归。
《宋家皇朝》的配乐中对于时代宏观背景的描述和细节事件几近全部的囊括,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正是这内容上的丰富让配乐具有了浓郁的史诗性。这种史诗不同创作于三千年前的《伊利亚特》,这份时间的相近与地点的重合让听者在欣赏作品时可以更容易地引发思想共鸣。它的配乐亦不像其他电影配乐般分有各个人物的主题,每首作品更像是一段故事,一种情感,所以在理解了这故事和情感后,甚至可以抛却画面,仅靠着配乐就能完成一段心灵之旅。它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借着乐曲的顺序和名字,就可以大致了解了影片故事的流程,这时,画面反倒变成了点缀和装饰。
《孙文与庆龄》是专辑中一首情意绵绵又荡气回肠的作品。诚然,荡气回肠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的爱情,它只允许出现在一同走过风霜雨雪,看过寒潮风雷的爱人身上,时下生活经历还单薄得很的年轻情侣们还消受不起那份跌宕起伏,他们可以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还没有相互扶持走过一生的担待,他们间小孩子气的吵吵闹闹与曲子所表现的温婉大气相比确实要逊色太多。这首作品描述的爱情不是鸟儿为绿荫重复的单调歌鸣,也不是借枝攀援炫耀自己的牵牛花,它是两株相互依靠的木棉树,枝和叶相握在地下,相触在云里,每阵微风吹过,它们相互致意,相互挥手,相互依偎,这才是坚贞又伟大的爱情。
本曲用民族元素的旋律代指二人,用西洋金属管乐的磅礴和声描述社会环境,民族元素与西洋元素二者从交替出现到一同出现,除了暗指孙文与庆龄二人的生命轨迹已经紧密地融进了时代,影响着社会外,也点明了当时国内外各方势力齐聚中国下的复杂背景。两人间爱情的甜蜜没有直接的在曲子中体现出来,但却可以通过点点滴滴感觉到它其实是暗藏在纷纭的时代背景下,在二人爱情表面的温婉下,更多的还是志同道合的坚定。
从1′52″起至最后的一段二胡旋律,则是对二人相互依持走过一生的坚贞爱情的颂赞,二胡这种拉弦乐器的线性声音用作情感表达无疑要比声音颗粒感强的乐器(如古筝)更加合适。这段二胡演奏一改以往经典二胡作品的悲咽凄凉,整体风格可谓既绚烂又凄婉,不过还有一个更为贴切的词,它曾数次的出现在本文中,那就是“荡气回肠”。在音乐里,与荡气回肠相对应的绝不只有激昂雄壮,大时代背景下的故事,无论哪样题材,或多或少都会让人心生此感,比如《巨流河》里齐邦媛与张大飞间纠结一生的情感,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作者)与其妻张可的坎坷爱情,读起来都免不了一番长吁短叹。《孙文与庆龄》是《宋家皇朝》的配乐里让我感慨最深的一曲,除了是对携手走过风雨的坚贞爱情的渴望,心中所想便是“有妻若此,夫复何求?”(灭哈哈)。
电影:
凭着配乐去主观臆想电影情节的日子大约过了半年,这段时间里我一次次地克制住去时光豆瓣一观影评的想法,因为我不希望受到任何来自他人观点的影响。知道有一天我突然想看看这部配乐如此出色的作品在其他方面是否同样优秀,于是便把电影找来看,不过令我失望的是电影的主体意识形态尚有些肤浅,个别地方甚至有失偏颇。
比如开头处的一句旁白“遥远的旧中国有三个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宋氏姐妹因他们丈夫的社会位置不同而生活各有千秋,对于她们的评价不能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泛泛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她们是那个时代杰出女性的代表人物,无论要评价三姐妹中的哪一位,要做出的分析都是复杂甚至冗长的,而电影中仅用一个句子就去概括三人的品性,实在有失公允。霭龄,美龄是不是爱钱爱权尚不好说,有待商议,更不妥的是创作人员竟会把爱权,爱钱拿来与爱国放在同一层面来比较,这无疑是缺失客观地无视霭龄美龄二人曾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仅仅是因为她们是资本家和委员长的妻子就一言蔽之么?不该。
若这道理被大家所公认,那由此便可引申为:“从前有三个兄弟,老大爱看狄更斯,老二爱看雨果,老三热爱生活”,但我们不能因热爱生活包含的层面更广就暗指喜欢狄更斯和雨果的老大老二要低老三一头,同样爱权爱国更不耽误爱国。
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此鲜明的观点出入让我一度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暂停了好长时间后,直到某天再次被配乐激起了一股冲击在心间的浩荡情感,终于又把它打开来看。这次我只做一名旁观者,不再带着锐利的视角,当做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地再去感受遍三姐妹间的故事。
这次让我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先前被音乐感动到念念不忘的孙文与庆龄间的爱情,而是美龄为其夫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和赴美游说中作出的一切。看到那时突然觉得美龄的形象从之前剧中的怀春少女变成了权谋过人,精明能干的国母形象,反倒一下有些不适应,其实那时她也已年逾四十了,只是电影篇幅的限制而没有过多的描写。
多少年来,蒋氏一家一直少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大陆的影视作品中,大多是把其刻画为一个只知为自己救谋求私利,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宵小之辈,正面战场消极抗日,敌后战场积极反共,这无非是成王败寇罢了。今天我们听到的历史是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忍辱负重,流血牺牲,可国民将士的付出就少了么?难道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牺牲的士兵们,他们的付出就少了么?张自忠不会答应,佟麟阁也不会答应,名单列表上所有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没有一人会答应。若是没有三大战役,是国民党执政到今天呢?那我们听到的就是蒋介石在面对内忧外患的紧迫时刻,保持了冷静的头脑,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打跑了日本人,消灭了共匪,解放了全中国。历史就是这样,历古千年,你争我夺,最后也不过如此。
《宋家皇朝》中的几个对蒋介石描写的片段改变了不少读物中他的扁平形象,比以往要丰润的多。蒋介石前赴西安时,坐车经过宅邸大门,一群愤怒的学生们高举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牌子大声呼吁,希望两党和平共对外敌,其中有学生不惜身浸汽油点燃自己以死明志。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法lun功,想到了半年前沸沸扬扬的拆迁自焚案,这一幕是多么的相像,革命自是不畏流血牺牲的,可用如此惨烈的死法去求得回心转意,这真的值得么?屏幕外的我看得都不免揪心。
影片在叙述这段故事时,用光火场面和蒋介石脸部凝重表情的交替特写来表达他那一刻的不忍和恨不能统一中国的期盼。汽车缓缓驶过人群,画面里我们看见的有汽车玻璃反射的燃烧画面,有蒋介石依稀泛着泪光却依然决绝的双眼,人群的呼喊声随着车辆的行驶慢慢不见,象征着历史暗涌的音乐声越来越悲怆,汽车加速绝尘而去。这个画面一度让我感慨良久,若不是政治观点的不同,他与毛也许会成为伙伴吧。
影片的最后,画面又回到了姐妹三个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回音壁,她们三个依旧坐在墙头奶声奶气的念着歌谣,只不过背景已从白天变成了黑夜,是在象征一个个轮回往复的故事么?在最后的最后,画面又回到了片头中躺在病榻上的宋庆龄握着递过来的水杯的那个画面,好像那几十年的沧桑风雨不过是这短短的一瞬。从49年中国解放到最后的弥留之际,这位老人仍是没有再见到她的妹妹,带着遗憾魂归天国。最后她失力的手,下落的杯子,满地的碎片和独在美国长岛的美龄,一幅幅画面看得我有种无言的辛酸。
结语:
我花了两个小时,读完了她们的一生,几十年的时光被压缩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呈现出来,让我在看完后深深地感到一阵凝重。我经常会在看过时间跨度大的电影后或完成一篇话题沉重的文章时体会到这感觉,那是历史之河缓缓流过心头的印记。这河流每在心头流过一圈,就觉得心也衰老了一圈。那些发生在曾经的春温秋肃,喜悦哀伤总会让我觉得年岁陡增,仿佛是跟着它们的愈行愈远一同老去了一样。这又厚又重的心情总压抑的我难觉快乐,这份多种年龄的重叠便也使我莫名的沧桑伤感了起来。
仔细想想,其实这样也好,没有弹性的生命怎会不显其苍白?不压缩的生活又怎可体会绚烂多彩?
你说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