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12怒汉:大审叛 – 52影评网
大师复出接二连三。继捷克名导伊利曼佐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堪称俄罗斯最具声望的导演尼基塔米亥可夫(Nikita Mikhalkov)也以【12怒汉:大审叛】(12)重出影坛。
米亥可夫不仅在共产时代就是编导演全能的天之骄子,上世纪末更以【蒙古精神】(1991,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烈日灼身】(1994,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率领俄国电影成功迎向共产政权瓦解后的新秩序。不过近十年来他没导过一部片,倒是跃身政界红人及莫斯科影展主席。所以当听闻他要以【12怒汉:大审叛】和影迷再度见面,期待之余,也着实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不是担心功力是否钝了!而是本片取材美国导演薛尼卢梅(Sidney Lumet)五十年前的经典之作【12怒汉】(12 Angry Men,不过电影又是根据电视发扬光大的结果),珠玉在前,实难超越;二来这部向来从头到尾只有审查室一个场景的电影,也不像米亥可夫擅长的风格。然而这趟自找苦吃,也让我们看到他的宝刀未老,以及有感而发。
首先在情节上,本片设定成一个车臣来的男孩被控谋杀他的俄罗斯养父,这当中的历史隐喻和对敏感现况的有意指涉,即坦荡说明了新诠的理由及立场。然后如同旧版,在法庭上看似盖棺论定的结果竟在一名陪审员的异议及解释下,逐一改变了其他人的看法而出现峰回路转的发展。
如果说薛尼卢梅的旧版精彩揭示了判决与人道的永恒争辩,米亥可夫却在旧调上直揭新俄罗斯的疮疤。这可从12名陪审员的身份涵盖了旧时代官僚、沙文主义的出租车司机、老犹太人、大学院长、营造商、墓园管理人、留学哈佛的电视制作、由穷至富的工程师、不得志的演员、和嫌犯同样来自高加索区的外科医生等看出,他们的自我陈述与激烈争辩,从「同志」到「先生」的称呼变化,等同于在反刍俄罗斯新旧价值的交替冲突与适应过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亥可夫并不把全片局限在「室内」而已,透过剪接,除了对照同样被「关」起来的陪审团和嫌疑犯(只不过前者的意志决定了后者的生死)外,还不断插入男孩在枪林弹雨中成长的童年记忆,而把这场讨论从人道的探索带到种族的纷扰,也让片头片尾相互对应(在片中也不断出现)的画面:大雨中的战车、尸首、一只黑狗叼着断臂向镜头跑来的意象,益发怵目惊心。
有趣的是,新版剧情刻意安排了法院的审查室正在施工,陪审员被迫到旁边一所学校的体育馆去开会,从体育馆这个相较于旧版不那么幽闭的环境所提供的表演空间,到学子遗留在那里的针筒、胸罩,从场景运用到意有所指,都证明了米亥可夫并不满足于翻拍旧片而已,而有自己一套场面调度手法与言志企图。俄国演员们的功力则在片中展露无疑,每个角色迥异的个性都在精彩的表演中得以被区隔,其中又以塞吉盖马许(Sergei Garmash)饰演的出租车司机最为饱满,主要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冲突(旧俄罗斯vs.新俄罗斯、血统纯净论vs.族群融合论、劳工阶级vs.新兴权贵、有罪vs.无罪)都和他的意识型态有关,而他强而有力的演技也称职担负起坚持己见到最后一刻的责任。不过最让人意外的还是亲自粉墨登场却在影片前二小时几乎默默不语的米亥可夫(饰演陪审团主席),竟在我们以为电影要结束的时候来了一记回马枪,提出一个直视人道主义与法律功能双落困境的观点:还了无辜者自由,之后呢?自以为人道的判决,会不会反而将被解救的对象推向死亡之境?在向薛尼卢梅致敬的同时,也透露了他对新世纪的隐忧及批判。
当米亥可夫在银幕上不再沉默,是否也暗示他的创作态度?【12怒汉:大审叛】铿锵有力的重拍与新诠,也让我们对传闻中已经紧锣密鼓进行的【烈日灼身2】充满好奇与期待。
xprint(50422,400,‘12怒汉:大审叛‘,‘迅雷下载:最新影视资源 12怒汉:大审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