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浪潮》(The Wave)
没想到六月份才看过西班牙恐怖片【录到鬼】,这么快就见到好莱坞拍得几乎一模一样的【隔离区】。
这跟片商进片的速度有关(【录到鬼】其实是2007年的影片),但也因为时间相近,证明了好莱坞迅速买下版权翻拍、再以更大阵仗上映,反而让不明就里的观众以为其为原创的「假全球化」效应外,也让人对它毫无变化的手法感到非常不耐。
讽刺的也在这里,因为原版【录到鬼】可观的正是它从头至尾一以贯之的镜头观点,因此【死亡直播】连说故事的方式都不能改的时候,整部电影就像改配英文的「回放」。
德国片【浪潮】则是另一种相反的例子。它改编自一本问世超过二十年的美国小说,而且小说还是取材自1967年一桩发生在美国加州某高中的真实事件,然而它不但被翻转成一个发生在今天德国的故事,甚至隐隐地唤出一些德国历史伤疤的创痛。
曾以大胆争议的【纵欲】及感人肺腑的【埃玛的礼物】让看过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德国男星约根沃格尔,在【浪潮】里饰演一个普通的高校老师,专长是体育、却被打鸭子上架去治。但为了向习惯民主生活的学生讲解专制独裁的意义,他们开始了一个实验,在课堂上执行专制的可能。刚开始很简单:学生向老师敬礼、得到同意才可发言,对我们而言不过是种老式的课堂礼仪。之后是服装的统一、整齐画一的踏步、以及为团体取名并设计标志,于是从原先的好玩变成了一种真正的认同。当群体的向心力大增、并以老师为其领袖、成员为其同党的想法甚嚣尘上后,这场实验也开始失控。
短时间是否能改变人的政治或信仰?或许见仁见智。但【浪潮】最有趣的部分却是体现了「法西斯的魅力」。当我们和这群学生一样理所当然地认为极权、独裁都是不符现实的老老掉牙时,电影却让我们看到这场实验在酿成悲剧前,确实有它甜美振奋的时刻,例如原本形同末路的同学出现拔刀相助的同仇敌慨,而让团结、强大的力量,变成了友谊的变奏。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遂在这里找到了归属,平凡的老师也有了具体的成就感。但他却无力阻止、或者视而不见这股力量逐步演变成排他、甚至暴力倾向,尤其当深中其道的学生誓死捍卫这层价值时,老师的悬崖勒马也为时已晚,政治的狂热成了最危险的信仰。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从【英雄教育】到【浪潮】皆展现出异于大众对德国电影「理性」的刻板印象,而以煽情的功力见长,他哪天被挖到好莱坞拍片也不足为奇,但他并不因为煽情而失去批判观点。看完电影,你会很难忘记银幕上那些带着疑问的青春脸庞,以及那股目睹天真殒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