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
当饰演老师的弗兰苏瓦-贝戈多(他也是本片原著作者与三位编剧之一)啜下最后一口咖啡,摄影机跟他一起进入校园后,这部电影的拍摄范围就再没离开或超过学校的围墙。然而《墙壁之间》却在有限的空间里,激荡出紧迫逼人的气氛;而编导呈现与看待问题的多元角度,则让影片产生了层层迭迭的道德复杂性。
这可以说是一部全新品种的校园电影。没有表面清纯但骨子里贩卖青春的制服美少女,更没有能让所有鸡犬升天的万能老师。光从上课第一天,男主角对学生们从排队进教室到终于坐下的吵闹拖延,提出“你们已经浪费了一个小时里的15分钟,如果每天都这样,会比其他学校学生少学多少东西?”而学生竟以“一堂课的正确时间是55分钟,别再说人家都上满一小时的话。”回呛,我们就已经被预告这群十三、四岁、半大不小的孩子,令老师头痛的绝对不是上课打瞌睡这么简单的问题。从质疑老师举例用的名字太蠢,拒绝老师指名朗诵课文并质疑这是刻意找麻烦,到班代泄漏老师给的分数评语、并放大部分事实而造成师生肢体冲突、送上纪律委员会的骨牌效应,影片疾徐之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导演掌握氛围、节奏的能力,也被带入到一个难以简单用对错来回答的世界里。
片中的学生,既未被简单顽劣化,但也非纯然无辜。当导演改以较短、较近的镜头来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时,我们也被提醒他们的个别性。不只是白、黄、黑的肤色区别;光是马利、摩洛哥或科特迪瓦在非洲杯足球赛的代表性,甚至认不认同法国队,就足以引发口语争辩与人身攻击。潜藏的族群、阶级冲突,昭然若揭。而即使触目所及的空间是有限的,但随着人物关系的蔓延,它还是可以放大到中国男孩的母亲因遭起诉为非法移民而可能被遣返、马利男孩的母亲根本看不懂联络簿而坚信孩子无辜、法国母亲质疑老师为何不多花一点心思在好学生身上而拉低全体平均……。教育之难,由此可见;而学校、课堂作为外面大世界的缩影,也愈形清楚。
而即使比学生成熟,还受过专业训练,老师终究也只是人。《墙壁之间》非但没有鬼使神差的麻辣教师,也没有令人发指的万恶师表,他们会在意咖啡机的收费与便利性,希望自己怀的孩子能像班上的中国学生一样聪明,当然也有被学生气到失控咆哮的时候。教法文的男主角竟然因为一个法文用词(中文字幕翻成轻贱,学生则认为它就是下贱、妓女的意思)而成为众矢之的,我们既看到学生自以为正义却也在推掩过失的兴风作浪,但也见证了老师把持不住的出言相讥。谁又想得到字义能成为一发不可收拾的导火线!而本片的省思也是它可观的理由之一,即在于教室里的对立固然成了文化冲突、磨合的激烈场域,课堂外的权力关系也从一群老师讨论纪律委员会一年开除十二名学生的立意与功用中,被凸显了出来。
电影最后,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师生足球赛。它像个仪式般地宣告又一年的结束,但这是否也意味着还要再来一次循环:挑衅、冲突、退学、无力?本片有记极厉害的回马枪:一个在片中不时被镜头带到但从头到尾未发一语的黑人女生,终于在学期最后一天跟老师说:“我什么都没学到。”劳伦•坎迪特的电影语言巧妙表现了这个明明存在却彷佛隐形的角色,也让影片在冲突之外,提供了另一个值得深省的矛盾:沉默与忽略。
相较于劳伦•坎迪特之前的作品,《墙壁之间》场景虽简单,却用了多机摄影来捕捉教室内师生的反应,而得以灵活掌握某些稍纵即逝的时刻。大量近景与特写画面,除了贴近角色之外,也产生了一触即发的紧绷压力。但他的主题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那种人跟人在体制内的拉据对抗、人性处境的复杂感受,依旧深刻地烙印在这部作品里。教室内的镜头与剪接,固然令人欣赏;但好几次从窗户向下俯瞰的主观镜头,像老师(或导演带观众)换一种角度观看学生与人际关系,这份视野也像一声提醒,不要以偏盖全。
坎迪特的风格向来写实而开放,而这部令人产生高度纪实感的剧情片,因为有长时间的前置作业,让人物与场景产生高度的密合度,更让扮演者与其他角色产生了一种表演上的亲密感,除了弗兰苏瓦-贝戈多和其他老师们的现身说法外,由学生扮演学生(但并不等于呈现自己)的出色效果,更让真实与虚构被揉捏成一种独特的魔术。劳伦•坎迪特依然不拍「让人愉悦」的电影,但他高度的内省风格却让这部作品发人深省,却一点也不平淡。
后记:
劳伦•坎迪特(Laurent Cantet),本身就来自一个教师家庭。在马赛取得硕士学位后,进入法国电影高等学院就读。1999年完成第一部剧情长片【人性挣扎】(Human Resources),先后获得欧洲电影奖的年度发现奖与法国西泽奖最佳首作奖(两个奖都等于最佳新导演)。2001年【失序年代】(Time Out)入选了威尼斯影展正式竞赛,拿到了唐吉诃德奖。这两部片都获邀在2002台北电影节放映,当时曾力邀导演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