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一篇掩耳盗铃式的小学生作文

发布时间:2024-09-01 19:13:30

   记得早年的时候看布莱希特的剧本《高加索灰阑记》,便依稀看到了《赵氏孤儿》的影子,这不仅是国人耳熟能祥的故事,而且传至海外,影响波及欧美文坛。我正是带着某种敬仰的心态去观摩陈凯歌的电影,并不在乎他怎样解读历史的真相,而是期待一份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以及一幅忍辱负重的人生素描。

然而我发现我错了,陈凯歌勾勒的不是历史,而是搭的积木,电影从始至终都被无端设计着,为每个人物的所为寻找着借口。表面上看似乎是四平八稳、不过不失,而实际上则是绑手绑脚灵气尽失,在中国大片日趋模式化的年头,陈凯歌终于能够褪掉学者的“画皮”而露出一个投机工匠的本来面目。毫无想象力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弊病,这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中逻辑的不合理——不管是深藏在内的,还是可以一眼望穿的,据说这是因为“两个编剧”没完成“无缝对接”,借口总能找到,却掩盖不了这部电影平庸的底色。

倘若《霸王别姬》算是栩栩如生,《荆轲刺秦》可谓鬼斧神工,那么《赵氏孤儿》就是一本边写边涂,甚至有些娇柔造作的命题作文。依托历史进行宣泄是曾经令陈凯歌解气的事,宏大的叙事规模成全过他,晚年又成了他脖子上的纸枷锁,历史——家国——爱恨,融为一体能出奇迹,生拼硬凑还是散沙。既然《梅兰芳》能最终成为三个崩裂的故事,那么《赵氏孤儿》的前紧后松也应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故事的结尾无疑是意淫化的,射完再救救完再杀,宣传的已经不再是忠义,而是愚蠢的“仁义”。

整部电影像是基于一个完美主义的假说,从始至终都在不停地加以解释,来述说其故事的合理性。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和愚蠢皇帝的羞辱讥讽直接促成了屠岸贾弑君灭族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替后者开脱罪行,程婴妻子之死也是无端被动的,这种歪打正着的“换子”游戏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精神高度,也间接促成了剧情的疲软。毕竟在原始的历史故事里,程婴是主动拿儿子来献祭的忠烈义士,出发点是为友人两肋插刀,而绝不是为路人感染,将错就错的一个非现实性角色。这种改变的背后是一种精气神的折损,和一种圆滑式的打磨,对电影格调的拉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实片中有很多可以被删减的东西,譬如独眼的韩爵,虽然是日后支持赵氏复兴的核心人物,但在片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那一箭也不用他来射)。陈凯歌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也不是一个善于玩低级幽默的人,对比一下本片的“咬屁股”和夜宴里的“蹬被子”,就可以知道啥叫“严肃性的肉麻”。权利的争斗,复仇的隐忍,想给观众们灌输仁者无敌的概念,必然要在人物身上做文章,变着法子增强屠岸贾本人的感情张力和行为合理性,平衡性的铺垫书写始终过多。而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阴沉有余却过于死板,在故事前段始终没有鲍国安和张丰毅来的压场,直到仇敌覆灭方显得筋骨活络、洒脱自如。

归根结底《赵氏孤儿》就是陈凯歌掩耳盗铃式的假设,看似圆整的剧情,事实上薄弱地让人无法进行推理。屠岸贾认赵氏的孩子为义子,必然不会不起疑的,可陈凯歌偏让他蒙在鼓里,也以为观众会一样蒙在鼓里——这是个荒谬的论断,也成了故事张力丧失的本源。真相的戳破同样让人难过,程婴费心画了多年的“复仇教学图”哪去了?又为何老爸的苦口婆心竟不敌干爹一句无心之言?当然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很多情感烘托都能恰到好处,一干老戏骨的飚戏熠熠生辉,古朴的色调和工整的构图一如既往传达着史诗般的迹象,也算是电影好死赖活的最后一点功绩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