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女时代》影评:追忆过往的时光,希望与美好相伴
张海迪,1955年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作为一代人的楷模,在80年代成为了公众性的人物,她的行为和她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互联网时代和21世纪,我们还需要张海迪这种刻苦钻研和任劳任怨的精神么?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当然需要,因为这种精神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不同的拼搏和奋斗精神,即使环境不同了,但每一个人都很难轻易达到成功,张海迪在逆境中求得发展,这种坚韧的精神值得新时期的中国青年人学习。
这部电影在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影片中,在“文革”开始之后,张海迪的父母便遭到批判,后来张海迪随同父母被下放到边远农村,在那种条件极为恶劣情况下,生存下去都是问题,何况对未来还有什么憧憬?但张海迪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乐观的人往往不会看到事情坏的一面,至少他们能够在糟糕透顶的环境中寻找乐趣。即使环境再苦再难,张海迪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求索。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说的确实没错,张海迪就是用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生动的社会实践,逐步成长为一名乡村医生。
在影片主人公方丹身上,表现的不仅有个人的奋斗,而且有8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这应该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海迪希望拍这部电影,把时光拉回到那个年代,给那个理想的时代留下一个重重的印记。因此影片要求从布景、化服道、演员表演、人物的精神风貌、到音乐插曲的创作等等都回到那个年代。
张海迪的人生成功当然不具备复制性,因为她的成功,是到了极为困苦的条件下不断激发出来的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张海迪身体健康并且还成长在一个优越的环境当中,她或许没有达到今天的成功。这就好像是孔子、管仲这样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是经历过千辛万苦才获得了成功,孔子还更甚一些,他的学说到了汉朝才确定了至高的地位,这一点他是看不到的。张海迪身体残疾,而且还有被跟随下放到农村去,这样的艰难环境当中,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自怨自艾自生自灭,要么就是奋起学习期待扭转,很显然,张海迪选择了后者,所以她成功了。要想成功,环境要恶劣的彻底,否则不会激发人的潜力,人生有时就需要这样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